02.29 那些上學時總看閒書的,後來是不是都很有文化?

奔跑的老範


後來是不是有文化跟上學時候看不看閒書

沒有非常大的關聯



因為上學的時候看,不代表他就養成了這個閱讀的好習慣,要是步入社會以後,變得非常的忙,就沒有時間去看了,中斷了,這時候很有文化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這個所謂的閒書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有的被定義為閒書,只是因為當時的身份還是學生,跟學習無關的書,就被判定為閒書,但是也許這些都是好的書,可以開拓人的眼界和視野。

因此我認為只有在這個所謂的閒書是真正有意義的書,而且本身也保持了良好的終身學習閱讀的好習慣的前提下,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比較有文化的人。


梅溪沐雪客



我在上學的時候有兩種情況特別尷尬,一是他們談論遊戲的時候,很多名詞和專業術語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這個世界的人。

二是他們談論閒書裡面的內容,什麼魔法呀!境界呀!修煉之類的。

這兩種情況都讓我插不上話。

記得高中時,有個叫小魚的室友,令我佩服他的地方是這哥們看閒書無數,都是那種又大又厚的。

我說無數絕不是在故意誇張,這哥們兒的看書速度相當驚人,五百多頁的大書基本兩天就全部看完,光是讓我記那些他看過的書名我都記不全。

但還是有兩本印象最深,是唐家三少的《光之子》,還有我吃西紅柿的《盤龍》。

那是因為我和另一個室友去賣廢紙,看這兩本書夠大夠厚夠壓秤,就把它塞進編織袋賣了,為了這事兒,小魚差點沒和我倆翻臉。

其實喜歡看閒書的不止小魚,班上還有很多同學。但我在他們身上找到了一個除了看閒書之外的共同點,那就是都喜歡上網吧包宿。

也就是說,看閒書和泡網吧是分不開的,類似於菸酒不分家的概念。

很多年過去了,之前的同學也很難再見,那些從前喜歡看閒書的他們,現在怎麼樣了,是不是很有文化,這個真不好說。

以我為例,當年我也看了基本閒書,是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一起看的,熄燈後我倆藏在被子裡,打個手電看一本叫《談談心、戀戀愛》的書,現在想來都感到彆扭。

可閒書畢竟是用一大推的刺激邏輯堆積起來的故事,除了吸引眼球,並沒有什麼知識傳播,通過我看的幾本閒書,感受到的就是這些。


情感與透視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上學時愛看書的人要分為兩種,來決定以後是不是真的有文化。

第一種:半途而廢型,我就屬於這種,我在上高中之前特別愛讀書,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裡前十,自認為我能考個好高中,然後進入好的大學,當時很自信很有成就感,每次老師發放成績單,我就會洋洋自得,下課之後也不怎麼出去玩,就是看書,誰知考高中時成績不理想,進了三流學校,平時上課沒有學習的氛圍,成績自然就下降了,後來我也就隨波逐流,名落孫山。

第二種:持之以恆型,這種類型不用多說,不受任何影響,只一門心思的學習,自然會有文化。

以上是我的回答,請參考。


王大淼vlog


現在國內很多著名的院校都搶著特招在某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因此,很多學生走專長之路,如藝術生、體育生。所謂的閒書,多是指消遣性的小說,高深的學術理論書籍他們不會去研讀,因為對課本就不感興趣。我讀高中時,有同學組織了文學社,寫點小東西。其他學科成績幾乎為零,但有幾個被複旦,南開等學校特招了。有什麼優績?就是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些豆腐塊文章。至於文章的好或差,是沒必要去研討的。因為是學生時代,無法評論其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呢?也無從考究。世面上的文藝作品大多是泛泛之物,很快被歷史的長河淹沒了。只有思想性與藝術性俱完美的精典作品才被人類喜愛和繼承。因此,上學時期,無論你採用何種方法或手段(很多藝術領域都有一個必須走的捷徑:拜師認父,靠師父引薦提拔才能登大雅之堂。)躍進了龍門,想將來在某領域有大建樹,真正地為人類奉獻點什麼,就必須珍惜國家給你的美好機遇,踏實地學習深造,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江郎才盡的現象,古今芸芸。你們要打探那幾位被名校特招同學現在如何了?我也不知道!因為沒有見到他們的大作問世,沒能夠名震環宇。只是零零星星地聽說現在皆是一般辦事員。





環宇一統


我就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從題主問題來理解,也就是成家立業後的有文化,和之前上學看看閒書有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我的理解是分開來看:

1.如果小時候上學期間的看閒書,能培養他們有了樂於閱讀,會閱讀,愛寫作的好能力,那麼後面不論是外顯還是內斂的文化表現,都是和這個小時候愛看書的行為有關係。

2.如果只是停留在看閒書,看爽文來獲得一個低級的快感刺激。那麼我告訴你,沒什麼可能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這個我不論述,很多人周圍就有看網絡小說度日的人)

總之,小時看閒書和成年後有沒有文化這個只有習慣上的聯繫,不是一定絕對的。通過看閒書養成好習慣了,會喜歡經典了,哪怕是一個農民,我都樂於交友;天天怨天尤人,哪怕你是中科院的博士,我都覺得有才無德。




深海的光停滯的浪


中國已故東方學大師季羨林在接受小記者苗苗採訪時說,要想把文章寫好,還是要多讀點“閒書”。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尤其是政治家、戰略家、哲學家、文學家等在社會科學方面的知名人物,無不是愛讀書、讀好書的典範。

這裡所謂的“閒書”,主要是指與本職工作或者自身專業關聯不大但對人生成長有所幫助的書籍,如小說、雜誌、百科等,對學生來講就是除課程之外的,對職業人士就是除本專業以外的,當然不包括那些宣揚迷信、色情、暴力、變態等糟粕類書籍,這裡,只對還在成長階段的學生看“閒書”提點個人意見。

在當下應試教育還是主流教育方式的情況下,當學生是很辛苦的,白天圍著老師轉,晚上圍著作業轉,假日圍著課外題轉,屬於自己的生活和時間很少。老實說這不是一個正常的成長方式,很像宋代以後的八股文,把思想禁錮在一個籠子裡面,不利於人的成長和發展。有些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把課外書一律列為“閒書”,不允許孩子看“閒書”,慢慢就使孩子變成了“考試機器”,以致在學校“高分低能”,進入社會後“有文憑沒水平”,與個人得不償失,與國家弊大於利。好在近年來國家已意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提倡把休息時間還給孩子,提倡孩子培養閱讀興趣,“閒書”也成了光明正大的好書了。

當然,學生還處於學習階段,還是要以學習課程為主。但在閒暇時分,還是要多讀點課外書,以豐富知識,拓展視野,陶冶情操。季羨林在談到看“閒書”的體會時說,我看的閒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他在散文《我的童年》裡也講到自己看的閒書還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男生誰沒有一兩本金庸、梁羽生、古龍的武俠小說,女生誰沒有一兩本瓊瑤、亦舒、岑凱倫的言情小說,一點也沒有影響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現在已成為中國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當前各類紙版書、電子書極其豐富的今天,看“閒書”的選擇餘地越來越大,對學生看“閒書”也提出了挑戰,但總的來看也沒脫離“讀什麼樣的書”“怎麼讀書”這兩條基本問題。這裡,就這兩條給學生們提三點建議:

一是宜精不易粗。學生的業餘時間不多,讀書廣泛涉獵不可取,還是要精挑細選,以教育部推薦的閱讀書目為主。

二是適齡且適度。有些書很好,但並不適合學生閱讀,比如《周易》、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晦澀難懂,學生階段瞭解一下即可。

三是多讀“無字書”。“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除了多讀書外,學生時代還是要擠出時間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生活中去,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相互印證,這樣才能達到看“閒書”的目的。








愛蓮者說


讀書時喜歡李涼的武俠小說,喜歡席娟的愛情小說,喜歡讀者,健康,綠林,心靈雞湯,時尚,藝術……所以到現在沒有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但喜歡閱讀是真的,或許是養成的習慣,或許是發自內心的好問,隨便一本書也會被吸引眼球。

我們生長在農村,父母起早貪黑的去田幹活,沒空管我們幾姐弟。因為窮,是沒錢買書的。能看到的書是借別人的,所以有好詞好句都會摘抄。另外因為太爺是個文化人,留下來給老爸的有的書是帶公仔圖的武林秘籍。拿在手上也會跟著練一兩下;地理風水更是太爺留下來的孤本,不過那時候不識字。那時因為缺少一位明師,寶貝當垃圾,拿去換叮叮糖了!上學後學校有圖書館,也是出於看小人書才去的,後來就五花八門的都看一些。所以現在看書只是興趣愛好,離文化人差得遠。


紅身豆腐143529323


文化是什麼?

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那麼上學時總看閒書,跟後來有沒有文化有什麼必然聯繫麼?

1多讀書總是好的,改變不了生命的長度,可以拓寬生命的寬度

2多讀書心思活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長路漫漫讀書相伴


上課時偷看閒書的人,可不是為提高文化修養,不會這樣刻苦冒險,偷看有文化涵養的書。

我倒是相信,這些上課時看其他書籍的人,最先學會了耍朋友的技巧,學會了寫情書之類的實用功能。

所謂一心不可二用,在課堂上分心的人,都不是為了學另一門有用的學科,而就是為了玩,看瓊瑤小說,武俠小說,還有,就是研究遊戲攻略。

而把這種習慣帶到工作中,可能會影響工作,在非常重要的工作環節中走神,造成一些事故,可能會丟了飯碗。

其實,這是一種不好的偷閒習慣,做事,還是要講一門心思無邪念。


雲中一擊


是不是有文化,要看他給人的感覺。

1要看這個人有沒有從書中吸收到文化知識,並加以消化。你跟他談話,他有給你滿腹經綸的感覺嗎?

2要看這個人是不是有文化人的特質。文化人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才服人”的人。“理”是這個人待人接物邏輯性好,做事規範。“德”是人品沒話說。“才”是才華。文采或技能。

文化人也是有標準的。

3要看這個人長大後在庸碌的日子裡還持之以恆的讀書學習嗎?並且將他所學的知識用於社會。因為所接受信息能否反饋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殘酷的是,那種書呆子式的人,並不能讓人佩服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