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道德規範的價值與意義?

程度阿


一、中國傳統道與德的定義

中國古聖人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形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①老子從"致虛極,守靜篤"中領悟道的存在,說道存在於天地之前,又支配萬事萬物,人生存在世界上必須瞭解道,明白道,從道的層次上來看問題,讓自己的生命狀態和所做的事符合道。我們首先要知道天地宇宙間事物的變化規律,這樣才能超越自己的侷限,順應自然,能包容萬物,接近道,從而做到明曉天地,理解和把握道。簡單的來說,就是人要容入自然變化的規律才能與道相通。

②古人把"德"定義為人類的善性,是生命價值與創造價值的體現。"盡己性,盡人性,盡物性,贊化育以天地參"。所謂德,是說人生命生而不有,是通變神化,生生不息。為而不恃,是勞謙不伐,有功不德。長而不宰,是開物成務,胃道趣時,唯變所適,往來通幾,所以成其大德。

二、道德規範的價值作用

道德是人類生命的精神信仰,是生命行為的綱紀,又是生命價值的具體表現,我們中國人有酷愛生命的根性,不忍心把道德看作是盲目的本能活動,所以要慎重選擇高尚的理想,並且努力奮鬥勤勉。使這些高尚的理想一層一層地完成,慾望的實現。我們不僅是為了活著,而且要培養高超的本領,以增進生命的價值,使之日趨於善,為人類社會建設獻出力量。

三、中國傳統道德的意義

人與天地事物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感應,是否均調和諧便以價值創造作為衡量。所以說道德就是一種精神力,生命不息才能創造出價值,不致為其它力量脅迫而沉淪。只有人性的善念,才有生命的前途遠大,不為魔障錮蔽而墮落心性。





夫子悟語錄


這是一個與“現代文化”相對的名詞。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負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擾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中華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它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文化又是一種地域現象,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著各自的特徵,而且相互交融和滲透。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續發展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民族又具有多源一體的發展格局,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如下三個基本特徵:第一、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頑強的再生力。第二、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整體性和多元性。第三、長於積澱,注重交流,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和一定的開放性。

三、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必須在分析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現實是傳統的繼承,傳統是現實的基礎,沒有傳統便沒有現實。對待傳統文化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虛無主義,一種是國粹主義,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我們應當正確地對待我們祖國的文化遺產,反對虛無主義,就是要充分認識祖國文化的精華,我們中國文化有許多在今天也該大講特講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關對人性的論述,提出的倫理道德等觀念,至今還有現實指導意義。反對國粹主義,就是也要看到中國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兩宋理學中那些“存天理,滅人慾”觀點,實在讓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作為一種積澱性文化,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族精神。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就是為了讓廣大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的大中華文化底蘊,並激勵他們去創造更大的輝煌。



悟白羽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飛躍發展,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是一名中國公民而驕傲自豪,但慢慢發現,生活水平的提高,並非象科技一樣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歡樂呢?不難發現,人類產生了更強烈的競爭壓力,包括工作壓力和生存壓力,五六十年代的工作,只要你有力氣,家裡有勞動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沒太大的貧富差距,現在是能者上,就算你有一定的能力,沒背景沒關係也很難成大事,所以現在講的是天適地利人和。

我們就拿一個小家庭來說,為什麼現在的婆媳關係相處難?為什麼夫妻離婚率那麼高?這是因時代的變化所造成的,以前相夫教子,夫唱婦隨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有很多婆婆還在用老一套的眼光要求兒媳,那可能嗎?現在都女人半邊天了,女孩子同樣也要上班,也有追求,這就是時代和眼光不同的代溝。相反,現在有很多的女孩子根本就不懂孝順二字,為什麼現在有很多婆婆說娶媳婦就是娶了個娘?得孫子就是得了個祖宗呢?這裡面有太多太多的辛酸苦辣,也是當今社會的現象。

因此,中國的道德傳統文化不能丟,還得從文化教育開始,讓美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繁榮的社會更加和協!



中華民族能永存至今,就是傳承了中華優良道德文化,在時代的更替中並去除了一些腐鏽的東西,為什麼現在社會上問題這麼多?經濟的快速發展忽略了品德的教育,一個民族如果缺失德的教育,就沒有靈魂,沒有信仰,將成為惡魔,傳統文化應該從幼兒園就開始教育,當今中國青少年傳統教育刻不容緩了,被西方文化毒害很深了!!


雷心院


中國的傳統道德規範是從戰國百家爭鳴至漢初開始逐步形成,儒家兩聖人:孔子和孟子。其

核心思想是:忠,孝,禮,義,仁,智,信。至董仲舒上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對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的影響深入骨髓一直到今,業已積澱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其意義有幾點:改善社會風氣;鑄造優秀品格;培養愛國精神;推動社會進步。





亦幻亦夢144480690


中華傳統道德禮儀是老祖宗留下的民族精華。我們不但要繼承發揚 它,還要發展挖掘它。如忠孝禮儀信等。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好傳統,好風尚,好精神。不但適用,更有著新的含意。

像今天在抗擊災情的時刻,有多少英雄就是滿懷著捨身取義的精神走向第一線的。這就是中華傳統文化道德在新時代的集中體現。


浩興6939


既然是“傳統的道德規範”,必然是經過幾千年先輩的生活總結、生命體悟和驗證的為人處事的道理。這些道理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後輩的基因。

君不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都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

這是沿黃子孫的種子和根,遵循就是了。

當然,其他國家和民族優秀的道德規範,也可以“借鑑”應用。

供參考。


王明胤


忠孝仁義禮智信是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形成與春秋戰國時期。

“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

“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

“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

“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

“智”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

“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

“忠”的對望是自己的國家,這是必須繼續堅持的,要有民族氣節。

“孝”的對望是自己的父母,這也是必須繼續堅持的,如果一個人沒得孝心,其他都談不上。忠孝不能兩全也必須是在有孝心而不能盡孝而言。

仁義禮智信的對象都是所有人所有國家,應該區別對待,畢竟我們中國已經是文明國家,而許多國家的社會還處在中國春秋戰國階段,不在一個平臺,當然要區別對待!



悠石居


哈哈,傳統道德是戰略角度看問題。是內求自律境界格局。[微笑][微笑][微笑][大笑][大笑][大笑][呲牙][呲牙][呲牙]


幼兒園小問號


我們祖輩遺傳下來的傳統道德規範,能夠提升人的品質和修養,達到品行端正,處事豁達大度知書達理,以禮待人誠實守信的君子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