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理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

小僧鬆鬆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出自《荀子天論》,意思是說: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要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還是得先從題目中涉及的三個人——荀子、堯和桀說起。

(一)荀子

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哲學家,曾經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應該有相當了不起的學問。我們對荀子的熟悉應該是他那篇被選編在語文課本里的名篇《勸學》,當時是要求必須背過的文章之一。

荀子是儒家思想流派的傳人,但他的思想觀念又不完全相同於孔子,比如孔子主張“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就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一出生就用口咬母親的乳頭而不管母親是否痛苦,本質是是自私和醜惡的,大多數人在後來變為好人,就是因為後天改造的結果。

本題中荀子的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人與自然的關係,他強調的也是人的後天改造問題。

(二)堯和桀

堯是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落首領,被稱為中華民族著名的“五帝”之一。他被後人廣為傳誦的美德是將部落領導權傳賢不傳子,開啟了禪讓制的先河。據說他領導部落70年,在年老體衰之年開始選擇繼承人,讓全體部落人都認為賢能的舜接班,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最美的佳話,由此,堯也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聖人之一。

桀是夏朝最後一個國君,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在位時以荒淫無度,暴虐無常而著稱,他的亡國也與眾叛親離有關。所以,後世人一般在說到國君的賢與昏對比時,往往把堯與桀放在一塊,本題中荀子仍然是用這兩個人來說明賢君與昏君的問題。

(三)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不夠完整,其實荀子在說這個話時,還有下句,即: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

這樣連貫起來看更容易理解。整體解釋就是:

大自然是按照它固有的規律運行的,它並不因為世上有堯這樣的聖人而長存,也不因為有桀這樣的昏君而滅亡。人如果順應自然規律辦事就會得到吉祥,如果違背自然規律辦事就有禍患。

結語:

荀子的這句話很有哲理,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對今天的人處理同大自然的關係上也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人類一定要正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時要與自然和諧共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更不能盲目、過度、無序地搞掠奪式開發,那樣一定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從去年年末到今年春天以來世界上多個國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包括澳大利亞持續半年之久的山火,也包括在我國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都是人類不遵循自然規律行事,過度傷害大自然的惡果。


方圓居文化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出自於《荀子天論》,這句話中堯是三皇五帝時期非常優秀的部落首領,而桀是夏朝暴虐的君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萬事萬物的運行皆是根據其自身的規律而變化,它不會因為堯的聖明而停止變化,更不會因為桀的暴虐而消亡。這句話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

一方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理解。

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在翻看歷史時可以發現,一定會有朝代變更,制度變更,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這一歷史事實來看,秦始皇所做的這些統一變更,也是順應事物的變化,統一六國,為了更好的發展,這是必須所做改變。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中國封建王朝統治,清朝的滅亡雖然與慈禧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更大的原因是清朝在後期的腐朽,頑固,即便清朝有康熙皇帝那樣的千古一帝,但是仍然沒有辦法阻止其後代子孫的腐朽,而這不僅僅是一個朝代的滅亡,更是人、事、物發展的一個規律。

另一方面,我認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更好的理解這句話,適者生存,我們現在經常會將恐龍時代成為侏羅紀時代,在那個時代恐龍對地球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但是他們的強大並沒有阻止地球發生改變,在這期間,恐龍滅絕,冰川活動,開始出現類人猿,而隨著氣候,溫度,所處地球位置不同的經緯度,人類的進化也在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非洲人深色皮膚,亞洲人黃色皮膚,歐洲人白皮膚,而大自然仍然在不斷地變化,地震,海嘯,冰川融化,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這些都是人類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即便現在的人類已經很強大,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仍然沒有用,上面的情況不願意看到又能怎麼樣呢,甚至來說現在的一切因素正是因為人類社會不斷變化,不斷進步而得來的,是在根據自然規律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就如同《荀子天論》中的這句話一樣“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萬事萬物的發展皆有其運行規律,它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而轉移。


一屜湯包


您好!非常高興能探討這樣的問題。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摘自《荀子·天論》,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首先我覺得要看原文的相對完整的表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其次從中我們要學會對於自然的規律的敬畏之心;

第三我們要學會如何跟自然規律和諧相處,做事要順應自然規律,用自己的勤勞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以上只是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僅供參考!


老季悅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於戰國荀況的《荀子·天論》。“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松柏”出自於戰國荀況的《荀子·大略》。

《荀子·天論》原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意思是說大自然的規律永恆不變,它不為堯而存在,不為桀而滅亡。用導致安定的措施去適應它就吉利,用導致混亂的措施去適應它就兇險。加強農業這個根本而節約費用,那麼天就不能使他貧窮;衣食給養齊備而活動適時,那麼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規律而不出差錯,那麼天就不能使他遭殃。

他的另一個含義是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在《荀子》一書中,反映了荀況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主要是《天論》、《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論篇》開頭便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這就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他說:“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也輟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君子有常體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礎上,荀況大膽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

他說:“與其把天看得非常偉大而仰慕它,怎麼不把天當作一種物來畜養它,控制它?如其順從天而頌揚它,怎麼不掌握和控制天的變化規律來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時坐等它的恩賜,怎不因時制宜,使天時為生產服務?”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宮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荀子主張“人性本惡”(性惡論),他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

“天行有常”是指:大自然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的意思。

“制天命而用之”人們只要掌握了自然規律就可以利用它為自身服務,而不是把人的意志強加給天,去改變規律。 反映了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川君說易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我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觀的運行規律,不會因為某個人物或者某個事件而改變。也就是說這個規律不會因堯的聖明存在或是桀的暴虐而改變其自身的運行規律。而延伸至這句話的現代釋意也就是說:堯是我國古代最聖明的帝王,而桀又是我國古代最暴虐的帝王,而大自然卻不會因為這堯與桀的一好一壞,而改變其自身的客觀運行規律。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句話出自戰國時期荀子的《荀子天論》,主要是揭示了自然界的運行變化有著客觀規律,和人事變化沒有關係。其主要思想是社會的清明富足還是動盪飄搖,全是人事的結果,與自然界和人們所說的天,也沒有什麼關係,荀子的這種思想用力的否定了當時的各種迷信思想。強調了人力的作用,放在戰國時期的那個年代,是具有很強的進步意義的。

我們都知道荀子是戰國末年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了,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宮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容。在人際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了‘’人道有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荀子即荀況,(約公元前313--前238)戰國末年時期趙國思想家,今天的山西安澤縣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世人尊稱他為‘’荀卿‘’。他曾經三次‘’稷下學宮‘’祭酒,後又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重整儒家典籍發揚光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有其重要的思想意義。深刻的闡述了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客觀運行規律,那些人為的違反或破壞大自然現象的行為都是不可取的。





孤山杜康酒


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出自春秋時期荀子作品《荀子天論》。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官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丹朱命理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我來答

意思是大自然的運行是有一定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出自春秋時期荀子作品《荀子天論》。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說法,把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與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況區分開來。這就是荀況“天人相分”的觀點。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曾經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學宮”擔任“學官祭酒”。荀子廣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內容。在天人關係上,他一方面強調“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雨落一方


歷史告訴我們:世界是殘酷的,活下去才能想的更好

世界是殘酷的,往往不會以人們的喜愛而推進。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戰滅秦,最終也逃不過飲恨烏江;大唐萬邦來朝,恩澤四方,最終還是把失敗怪罪在了一個女人身上;清朝擺著滿漢全席,講著滿漢一家,也遮不住“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的滅絕人性。

孔子父母早亡,雖出身貴族,但年少時沒有享受一天貴族生活,青年時滿腹經綸,周遊列國,欲一展抱負,卻因思想不被社會接納,不得以“有教無類,向老百姓宣揚周禮。”被逼成為千秋聖人,抱負終身未得實現。

寫以上這些不是告訴你:付出終究會有回報,努力也一定會得到成功。只是想告訴你,天道無常,命運多舛,殘酷永遠是世界的常態,且不以人性的善惡為標準,對聖人孔子如此,對荒淫殘暴的隋煬帝如此,對一切成功者皆是如此。因此,請你學會忍耐,不忍耐,一切皆無可能。


壹緣居士


這句話語出《荀子•天問》,單從字面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哲學層面深意。

荀子的哲學思想相較於二千多年前所祟尚的鬼神論,無疑是超前的,它體現了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荀子師出儒門,卻兼容眾家之所長,形成了對宇宙人生獨特認識的科學觀和人生觀。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所謂天,即自然。這句話給人的啟示是:天道是永恆的,無私的,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人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所作為,否則災殃必至,堯和桀就是例證。所謂順天意,盡人事,就是要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逆天而行。《易傳》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努力了,無論成敗,就無愧於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