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上證指數突破3000點,從2.3號開盤以來,大A股就像被打了雞血一樣的生猛,先是醫藥猛漲,然後到科技一路高歌狂飆。


社群小夥伴用10000的本金,投資基金等,這個月就賺了2000的收益,社群成員最高的賺了6000的收益,活生生即使不上班,躺著也能賺錢的例子。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要是都這樣一直上漲,你還願意去上班麼?估計沒幾個人有心思認真上班了。


然而,很多定投基金的小夥伴看到一路上漲,既開心又擔憂,也開始人心惶惶,到底該不該賣,萬一賣早了,錯過上漲的收益,要是不賣,萬一大跌,一跌回到解放前了。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如何是好?

基金止盈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入場時間,持有收益不同,操作方法也不一致。

今天和你分享兩個我常用的賣出基金的方法,幫助你通過基金穩穩地賺錢。

1、目標止盈法

目標止盈法是指在買進行基金定投的時候,先給自己設置一個收益的目標,比如盈利10%,20%,30%,當達到這個收益的時候,就可以賣出了。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目標設置,10%還是30%,或者設其他的指,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設定。

風險承受能力從高到低分為以下幾種:

進取型:為獲取高回報的投資收益,願意冒比較大的投資風險,能夠承擔相當大的投資風險和本金虧損的風險。


積極型:為獲取高收益,願意承擔相當程度的風險以及本金虧損的風險。


穩健型:強調投資風險和資產增值之間的平衡,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波動和本金虧損的風險。


保守型,不願意承擔任何損失。

進取型定投收益可以設置在35%-50%之前,積極型設置在20%-35%,穩健型設置在10%-20%之間,保守型設置在4%-10%之間。

最常見的設置一般是15%-25%之間,畢竟巴菲特定投指數基金年化收益也才20%多。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目標止盈分為兩種:一次性止盈和分批止盈。

  • 一次性止盈

社群的學員,這周定投的基金收益達到了20%,週二就選擇全部賣出了,賺了1萬多。

準備把一部分錢用來旅遊,等疫情過後去趟西藏,過一過詩和遠方的生活,另一部分繼續用來定投。


一次性止盈雖然能及時把收益進行落袋為安,但是它有個缺點,享受不到後續上漲的收益。


那有沒有方法可以彌補這個缺點呢?可以用分批止盈法來操作。


  • 分批止盈

比如開始定投的時候,給自己設定的收益率是20%,當收益達到20%時,可以考慮賣出三分之一的基金,收益達到30%時,繼續賣出三分之一,達到40%時,在繼續賣出三分之一,以此類推。


分批止盈的好處是,能及時鎖定利潤,適時落袋為安,淡定的面對後面的漲跌。


這個方法雖然已經很好了,但是卻不能保證最大收益,在牛市中也會損失也有可能賣早了。


比如2015年牛市到來時,上證指數從2133點上升到5178點,如果按照目標止盈法,只設置20-30%的目標,在上證指數達到4000點時,基本你就賣完了。


定投的基金盈利10%+,賣不賣?教你一招,既不賣飛,也不跌慘


如果你不想錯過這樣喜人的收益,那麼就可以用最大回撤法來操作。

2、最大回撤法


最大回撤法可以在保證獲得一定收益的基礎上,一旦中途出現能承受的最大收益率回撤,即可以賣出。

比如基金收益已經達到了20%,但你還想繼續持有以博得更高收益,但股市波動,基金開始下跌,當最大回撤達到8%的時候,為了不損失剩下的收益,你就可以選擇賣出。


最大回撤率該設置多少才比較好呢?


一般來說像滬深300、中證500,上證50、創業板指等大盤類指數基金,最大回撤率設置在5%-8%左右。

而像科技類、5G、證券等行業類主題基金,波動比較大,最大回撤率可以設置設置在8%-13%。


運用最大回撤法賣出時,可以選擇一次性賣出,也可以根據行情變化分批賣出。比如現在上證指數在3000點左右徘徊,你就可以在最大回撤5%時,賣出一半,留一半。

選擇適合你的方法

上面分享的2種方法,目標止盈法操作比較簡單,能及時落袋為安,比較適合剛入場、操作經驗不是很豐富的入門人員。


最大回撤法有點難度,不僅需要對市場有一定的判斷,還需要有良好的心態,從容的面對漲跌,比較適合有一定經驗的理財老司機。


剛開始入門的理財小白,可以先從目標止盈操作,先相信自己能通過基金操作賺到錢,然後再向前一步,去追求更高的收益,就可以進階到運用最大回撤法操作。


2020,祝你基金投資賺得盆滿缽滿。


我是蘭才人,理財年化收益15%+,每年看書100+,持續寫作379天,堅持分享理財乾貨和好書。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