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

老孫遁世無悶


對於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毛病的父母來說,他們的心理應該是對孩子比較嚴格的心理,或者也有可能是過度苛刻的一種心理表現。主要分析是:

一方面,對自己孩子總是挑毛病,可能的基於對孩子的期望較高,希望孩子從小就形成一些很好的習慣,所以對於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足之處,會不段的挑出來,希望孩子能夠把不好的地方改過來,這樣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好的方面。但也還有可能就是和旁邊的其他孩子比,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夠成為優秀的存在,所以從小對他們的要求就高,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適當的把握住分寸,知道其中的度在哪裡,這種的挑毛病是對孩子有利的。

另一方面,如果對孩子過於挑毛病的度沒有把握好,那有可能本來是希望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足,但最後是孩子的表現和自己的期望值相對較遠,並不是自己的初衷,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因為是過於的挑自己孩子的毛病,這種極端的心理,也有可能是出於極端的孩子定目標,不管孩子能不能實現,自己只知道在背後催趕,沒有達到自己所要的結果,就會有一些懲罰等;還有就是可能自己這一代相比和身邊人落下很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比那些比自己強的人的孩子強,為了自己的面子,對自己的孩子就過於苛刻,這都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總的來說,對於孩子身上的毛病,我們應該以引導為主,不能過於的沒注意場合分寸,就去挑出來,指責他們哪裡的過錯,這樣對孩子的自尊也是傷害,對孩子的自信也有很大的影響。





奮鬥中的伢子


很多做父母的都會這樣,張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原生家庭的習慣會遺傳,其實這點很傷人的。我認為這樣多少是有些悲觀的人,容易暴躁。我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也曾經這樣,孩子已經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了,可是我看到的還是她這不行那不行,後來發現和孩子慢慢疏遠了,尤其是孩子初中這個關鍵時刻,難免會叛逆,會事與願違的,也會傷及彼此之間的感情。我開始反省自己,心態放平緩,換個角度去看孩子,學會和孩子聊天,從她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慢慢發現孩子願意分享她的想法甚至心事,這時候再提她的不足,她就不會反駁了,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改變。有人會說愛之深,責之切。其實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位置的人,目的就是希望她好,那就學會好好相處,畢竟她們陪伴我們的時間有限,珍惜在一起的緣分,大了就漸行漸遠了,彼此珍重。


胡豆86


你好,我覺得孩子好就好,不好就教,沒有什麼挑不挑的。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要慢慢調教。

我老公也總是表揚別人的小孩,批評自己的小孩,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覺得很傷孩子自尊心。

老公就是覺得自己是個老子,就要打壓孩子,孩子怕他就對了。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離家出走,想不開,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孩子小,不能怎麼反駁,等他長大了肯定會叛逆的。

我不這樣應為,我覺得跟孩子親,孩子才會聽你的話。現在孩子不跟他親,也不聽他的話。


元寶vs媽媽


父母與子女,子女與父母之間似乎永遠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因而,父母與子女的話題在網絡上,如頭條、悟空等等,也是常見的話題。

作為父母,為什麼老是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有以下幾種情況:

1.恨鐵不成鋼。這是很多父母最常見的心理狀態,出發點的確是為孩子好。這類父母大多完美主義,力求將孩子培養成完美的人,因為對子女的期望值和要求都很高,甚至有點不符合子女本身的實際情況,但子女能力有限,沒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水平或要求,於是就不停的挑毛病,覺得這樣是“激將法”,能激勵孩子快速成長。須知,孩子的成長本身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快不得,也耽誤不得,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也有一種情況屬於夫妻本身關係出了問題,孩子為了轉移注意力,估計表現得很差,讓父母把注意力全轉到自己身上,這種情況下,也會看到父母挑自己孩子毛病,但父母這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去審視自己的婚姻關係。

2.“笨鳥先飛”當代版。由於小時候自己有什麼願望實現不了,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實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最討厭的“笨鳥”,自己飛不起來,卻下個蛋在窩裡,要下一代替自己使勁飛。還有一種“笨鳥”也很討厭,自己飛起來,也不讓別人好好飛,各種阻擾(挑毛病,諷刺),然後強行安排自己的路線,對著下一代說,“你飛啊,你飛啊”。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補償心理,但是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孩子不是你實現夢想的工具,他是他自己。

3.攀比心理。攀比是這個社會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弊端。由於愛攀比,於是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怎麼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怎麼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身毛病。攀比的根源在於人無底線的慾望和本身的極度自卑。因為自卑,所以總想著要蓋過別人一頭,不論是結婚,還是生孩子,或是養孩子,什麼都比。擔心比不過丟面子,於是不停的挑刺,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其實是為自己好。

4.人格障礙。這種父母真的有,不是沒有,而且還不少。身邊有個朋友他的父親就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一天到晚沒事挑你毛病,控制慾還極強,只要你有點不聽從他的安排,就鬧得人盡皆知。這樣的父母可能養出同款子女,也可能造成子女患抑鬱症。


裡外雅堂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有什麼樣的心理?我談一下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投射效應,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投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將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自己身上存在的行為特徵推測為他人身上也存在類似的特徵。它屬於一種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我什麼樣子,別人也會什麼樣子。精神分析學認為,我們在對其他人形成某種印象的過程中,會認為他人也具備自己身上具有的一些特徵。比如說,我是不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的,我會認為對方也不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我有不講衛生的毛病,我也會認為對方也有不講衛生的毛病。作為一個媽媽,自己身上有很多毛病,所以她就會認為孩子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於是他就對孩子挑三揀四了。其實她指責的都是她自己。因為這些毛病是存在於她自己身上的,只不過她覺察不到。

二、發洩壓力,轉移情緒,轉移被指責。在工作中、人際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中出現了很多緊張性壓力,無處發洩的時候,孩子成了出氣筒、受氣包。無緣無故的借挑孩子身上的毛病,發洩自身積累的情緒。我被其他人指責過(挑毛病)了,也會反過來指責他人,包括指責(挑毛病)自己的孩子。

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也是習慣性地指責“我”的,也總是天天在挑“我”的錯。這種來自於父母的傷害,會延續到下一代。我們早已經無形中習得了父母的行為習慣,那就是習慣性的指責挑剔孩子:你是不對的,你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所以我們說,原生家庭會傷害人。我們從原生家庭來,也需要從原生家庭中分離蛻變,活成更好的自己。

四、指責型行為模式。來自美國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把人的行為模式分為五種:指責型、討好性、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其中的前四種都是不良的行為模式。指責型模式,在行動上經常的表現是批評攻擊、吹毛求疵、自以為是,在語言上經常使用:你咋這樣子呢?你什麼都不行,這到底是怎麼搞的?都是你的錯,你看你哪哪都不夠好。

五、潔癖傾向,苛責,追求完美。指責他人的人會有潔癖的傾向。這種潔癖傾向是對他人過分的苛責。因為自身追求完美,也就會要求別人是完美的。我是一個自律性很強、效率很高的上司,我也會同樣要求我的下屬自律性強,效率性高。因為過分追求完美,就會試圖通過挑錯的方式去改變他人。孰不知,人是不能被改變的,只能被影響。

六、認知模式上的習慣“向外看”。就是事事處處都找外部的原因,都認為是對方的錯,對方應該承擔那個不好的結果。這是大多數人的行為習慣。我們很少向內看看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我有沒有需要繼續成長的點?哪些責任應該由我來承擔?我們說,一個人能做到向內看,他就走在了成長的路上。而成長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路。

七、愛孩子而不懂愛的方式。這樣的父母也許是出於本心的愛孩子的。因為我過分在乎你,過分愛你,所以就希望你做得更完美,希望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是,愛孩子並不證明懂得愛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包括:接納、包容、尊重、欣賞、讚美。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形成自信、自立、自強、自愛的良好人格。所以有時候我們講,愛的本身也是一種傷害。怎麼樣不讓愛成為傷害,這是一門藝術。





大師心理


你好!首先基本能肯定的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高要求,總愛挑孩子的毛病,也許正是愛孩子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種方式方法可能有些欠妥。因為:

首先,在一個家庭裡,重要的不是誰扮紅臉,誰扮白臉,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嚴時,讓孩子靠近你。

然而生活中,許多父母自己捉襟見時,卻不容許孩子有一丁點失誤。比如:

“快看,隔壁張阿姨兒子的試卷上都是勾。

再看看你,求圓的面積,怎麼會忘了乘以2?

你有沒有帶腦子,到底有沒有好好檢查?

你就是懶,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爛泥扶不上牆!”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別人的孩子優秀,自己的孩子滿身都是問題。

當和別的家長談起自己孩子的缺點,有的甚至故意誇大,以此“激勵”孩子,希望他們能有所進步。

然而,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裡,父母總是嫌棄自己不好。

於是,敵對、逆反心理也由此而產生,孩子變得冷漠、情緒低落,甚至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父母要牢記: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產生於嚴厲,而是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重你。

每一個孩子都像只有裂縫的水壺一樣,所謂“缺點”其實是他的個性。

父母不要把時間花在哀嘆孩子的短處上,而是寬容對待孩子,做到“眼裡能夠揉進沙”。

就拿檢查作業來講,家長用紅筆把所有答對的題目都大大地圈上。

孩子看到自己這麼多題做得好,有了信心,越寫越有勁,進步也越大。因為優勢能帶來發展他的潛能和成就感。

其次,父母只圍著孩子轉,卻忘了為自己而活,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出現的毛病。

說實在的,現在的中國父母活的真的非常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在很努力地為子女活著。

自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天,夫妻倆就在為寶寶地出生積極準備。

出生之後,全家總動員的結果是全家人所有重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學齡前的孩子就已經初嘗社會競爭的壓力,許多家長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心想要不要早點入學。

為了能給即將上學的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很多家長託盡關係,耗盡錢財,入手一套理想中學所在的學區房,為得就是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

孩子成績不理想,最著急的仍然是家長,他們不管自己的孩子願意與否,仍然毫不猶豫地花大錢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哪怕自己省吃節儉也會盡力而為。

中國父母最可悲的,不是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在不知不覺之間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而是到了為自己而活的年紀,還要接著幫子女養育下一代。

在家庭關係中,自己充當“父親”“母親”的角色很重要,但也絕對不能忽視夫妻關係永遠是家庭的核心,不能因為有了孩子,將對方的關心和愛護降到極點。

孩子是愛的結晶,而不是痛苦的苦果,所以父母相愛才是一個家的基礎。

父母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孩子遇見挫折才不會逃避,遇見問題才有足夠的智慧教導他。

健康的家庭,絕對不能將孩子放在第一位。

父母應該多找點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時間一起去旅行,去享受屬於婚姻生活的浪漫。

通過以上分析,相信你更能理解父母為什麼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要求總是很高了。如果父母不能夠做到科學理性成熟的去對待孩子,那麼做為孩子我們改變不了父母,就應該能夠適當的調整自己,一方面去體諒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愛子心切,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要和父母過於計較。


拎得清的趕路者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應該是有自律和原則性強的人,對孩子抱有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期望。

父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處,並能在挑剔指責的同時,及時指教糾正,這其實是好事,相比那些對孩子無原則溺愛強多了,怕就怕父母不分對錯,不懂正確疏導的挑剔。

凡事都有兩面性,無論是過分溺愛和嚴厲家教都會有人說好說壞,過分的溺愛養身壞脾氣,有人會說護犢子,無教養,低能“巨嬰”,指責養兒不教父之過之類的話,走入社會還不是受人無情的嫌棄和指責!家教嚴點吧,又有社會好心人士出來譴責父母的不是,要是自己真有哪天遇到熊孩子冒犯了他們,又有幾個人會寬宏大量的諒解饒恕呢,這包括法律體制亦是如此,雖然制定很多看似人道的,完美善意的兒童保護法,但總體實質不過是,無教方只有處罰,根本不能解決家庭教育中的茅盾,有時反倒添亂,要是孩子溺愛到哪天觸犯法律和侵犯了他人權利時,社會和法律還不是無情的懲處和社會的遣責,所有的罪過和懲罰還不是由父母孩子一起承受。





瑞氣沖霄


大家好,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

為什麼我們許多父母老是挑剔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而忽略了他們的閃光點?

這其實是一種負性關注。

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產生負性關注?

一種是沒有安全感,另一種是過高的期待。

負性關注,常常緣於我們對安全感的缺乏和對失控的恐懼。這也算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特質吧。

早期,人類的生存條件惡劣,不僅要面對飢餓寒冷,各種自然災害,還有由於生存資源的爭奪,要遭遇戰爭、野獸侵襲、疾病等諸多因素。

在這些失控的天災人禍面前,人類是弱小無助的,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只有關注它們,才能在危險來臨之前及時逃脫,得以存活下來。

久而久之,對於失控的恐懼就在人類的心裡深深紮根下來了。因此,負性關注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只有在感覺有把握的情況下,才不會產生這種負性關注。比如,一個有很強的賺錢能力和獨立生存的人,就不會擔心失業,不會對工作產生過於負性的關注。

父母對孩子的負性關注,又是源於什麼呢?

在潛意識中,對孩子的擔心是父母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擔心與恐懼。因為很多父母對自己的人生是缺乏自信、沒有安全感的,他們也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充滿了危機與威脅。

許多父母在心裡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未來,也就是說,在這些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而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的不自信與擔心會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一些父母會為孩子的學習擔心和焦慮,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不愛學習,成績不好。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歡迎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

關注我,我是教語文的郭老師。


教語文的郭老師


因為你比較挑剔。

當然你的思維習慣是你父母那裡繼承的,你在小時候你父母比較挑剔你的毛病。這會導致你是一個自我價值感比較低調的人,喜歡挑剔他人也喜歡挑剔自己。

而小孩子因為他能力很小不敢跟你爭論,爭辯,所以孩子會在很大程度上被你挑剔。任你挑剔。

我母親也是一個比較挑剔的人,尤其是對女孩子特別苛刻,就是在這樣的家庭中我養成了一個低自尊心,喜歡討好他人的人,這樣的人其實活的很卑微,很多想法都受他人限制,不敢活出自我。

我為了改變自己的這個性格其實做了很多的努力,努力學習心理學,做心理諮詢師,學習哲學,閱讀文學等。

小孩子其實是很無辜的,很多時候都成了大人的性格弱點的收納桶,隨著他長大他把所有的委屈也會投到他小孩子上。

小孩子的世界是單純而美好的,我們大人要做的不是隨意指責批評,而是耐心隨著他的世界去引導他們。

我們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向小孩子學習,而不是成人有色的眼光去批判孩子。

每個家長都需要好好學習怎麼為人父母,其實為人父母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脾氣自己的狹隘的思想映射在孩子身上。


輕語晨曦1


老是跳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怎樣的心理

觀點一,父母總是會去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是因為孩子就是他們自身的鏡子,在幼童時期,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庭和父母,孩子會在這時去模仿、學習自己的父母行為,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然後形成性格,這一時期也叫做關鍵期,父母挑孩子的毛病就想看見自己的影子。

觀點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一面去完成自己年輕時候未完成的夢想,望子成龍,或者說成為父母理想中的孩子,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父母就會對孩子進行責怪,你看看你這不好,哪裡不好,等等這些語言,

觀點三、父母為了保護孩子能夠改掉一些不良習慣,會對孩子產生焦慮情緒,通過指責他身上的毛病,希望他能糾正過來,為了以後不會對他未產生影響,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會過於嚴厲和斥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