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難道我們審美還不如古人?

安大21


不是我們的審美不如古人,而是我們現在的書法藝術還沒有經過歷史的沉澱,古人的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考驗與沉澱和去偽存真才得以形成書法藝術。

古代的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董其昌、趙孟頫等等書法名家,留下了許多的精品字帖,從他們的書法中看出早已奠定了我們中華書法文化的結構、章法、筆法等基礎。以我們現在的書法水平,很難達到與古人並肩的水平,我們只是在古人的基礎上推敲學習。

書法講究:取法於上,得其中;取法於中,得其下;取法於下,更下之。可以說,以上等水平的人為師,能學得到中等水平;以中等水平的人為師,可以學得到下等水平;以下等的人為師,就只能是更低的水平。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書法,而不是今人的書法,但是今人的書法也不是不能學,當今人的書法達到一定的水準後,我們可以學習他的優點,適當的提升我們的書法水平。






Ydehua


第一,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呢?

根據我們中國書法史的發展由甲骨文——鐘鼎文——小篆——隸書——草書(章草)——楷書——行書演變而來,到了現代我們除了學生時代用鋼筆寫作業,工作後大都電腦無紙化辦公了,如果不尚古有幾個人能領域書法精髓?

不僅我們現在崇尚古代名家,就連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一樣是摹古臨古人帖,一生致力於書法研究才成為一代名家名師。

例如,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據說王羲之自幼刻苦練習書法,對東漢的草書家張芝非常崇拜,就時時刻刻就揣摩他字體的間架結構和氣勢,心裡想著,手指在衣襟上畫著,時間一長,連衣襟都劃破了,正因為如此刻苦學習古人法貼,加上自己悟性特高寫出自己獨特風格,才成為無人可超越的“書聖”。

所以《平書貼》中說: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 嘗輒止,見異既遷。



第二,關於書法審美問題,我們確實不如古人審美。

書法審美在唐宋達到了最高峰,以後沒有可以超越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書法,所以就親自成立了史上最牛書法班,欽點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任教師,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

唐宋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餘韻。宋代書法四家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人。王澍說:“‘宋四家’書,皆出魯公,東坡得之為甚,姿態豔溢,得魯公之腴。”

書法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很獨特的一門藝術叫書法美學,以其獨有的無窮的魅力,傾倒了古今中外的芸芸眾生。


瘦金體花間書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呢?其實,不僅是書法如此,文學也如此。我想,這大概可以用古人說的一句話來解答,那就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意思很簡單,就是說:你如果制定了一個高目標,最後只達到了中目標;如果制定一箇中目標,最後可能只達到了低目標;如果一開始就只追求一個低目標,那到最後恐怕一無所得。真是這樣的,我們且先來看看文學怎樣崇古吧。

先不說中文系學生人人都有一門必修課一一《古代文學》,就是一般愛好文學、寫作的人,我想,如果選擇讀書書目,也會先從古典經典著作讀起吧,為什麼呢?從《詩經》、《史記》、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試問不讀這些,難道你直接就讀魯迅、周作人、林語堂、錢鍾書、張愛玲、餘秋雨、賈平凹、莫言、史鐵生、金庸、古龍、梁羽生、白先勇、周國平、林清玄……你再問問當現當代的這些名人作家,他們哪個不曾在浩如煙海的中外古籍中沉沉浮浮,哪個沒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好吧,扯遠了,接著還是回到我們的書法話題,學書法當然也要取法乎上,向古人學習,拜古人為師。從前慢,古代,車馬慢,生活節奏慢,真正閒雅,書法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充分彰顯他們的個性、審美和品位。一本碑帖一種風格,或俊逸靈動,或深沉厚重,或拙樸天真,或靜穆敦厚,或豐潤飽滿,或瘦硬挺拔,或寬博雄渾,或剛健雄強,或柔婉秀逸,或俊美瀟灑,或端莊清雅,或沉著爽利,或老辣蒼勁,或醇和超脫,或險勁狂野,或怪奇激厲……總之,古色古香,美不勝收,讓人心馳神往。

從前慢,從前的古人很風雅,從前的書法、文學都古雅,向古人學習,深度學習,吸取足夠的養份,紮根傳統,如此我們才會有所得,有所獲,有所成長,有所修為。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前人常說:“書畫同源”。書畫出於同一源頭,這話沒錯,但書法和繪畫的學習路經並不完全一樣。繪畫是一種再現藝術,書法則不同,它不是再現性的,不需要“寫生”。如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而書法長進等,都是藝術靈感的取象,而不是情景再現。即然書法藝術不需要寫生,那麼學習書法究竟該從哪裡入門?提高書藝又有怎樣的途經呢?這就回到了你所提的問題,即書法為什麼要崇尚古人,並以此為標杆?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文化或藝術傳統都有它的黃金時代和全盛時期。在這一時期,一些思想文化巨人會創造出尊基性的,難以逾越的精神財富來。諸如書法史上的王羲之和顏真卿等大家。

我們崇尚和追尋這些古代書法大師,重溫經典,都是為了書法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所以我們準備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如果期望自已的書法造詣能達到一個較高水準,首先就要知道中國書法的本源在哪裡?何為“經典”?大師又是誰?中國書法的本源,它不在別處,就在中國漢字。它是書法的大本大源,由此演生出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今人要學習書法,就必須也應該弄懂漢字流變的各個始發點:諸如寫篆書要回到金文乃至甲骨文的始發點上;學隸書要回到篆書的始發點上;學草書要回到章草的始發點上;寫行書要回到楷書的始發點上。“取法乎上”,這樣練就的書法,才能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中國書法每一種書體都有自已的經典法本,如大篆是金文,石鼓文,小篆是《泰山刻石》,《嶧山碑》,楷書是鍾繇,王羲之,和歐顏柳趙的書作以及南北朝碑,草書是二王,孫過庭,張旭,懷素等大師的作品。

溯本求源。正如明王鐸所說:“書未宗晉,終入野道。”由此可見經典和“標杆”的力量。








申正義文


書法崇尚古代名家,並作為標杆,這本來就是一個誤解。真實的情況是自古到今沒有人把古人書法作為標杆。你看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於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這段裡從古到今人名排列順序為:神人—蔡邕—崔媛—文姬—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按照崇尚古人,那應該大家都去向神人學習書法,或許有人說了,神人不是真實的存在,那蔡邕呢,這個是不是真實的存在,那後面—鍾繇—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有幾個向這個蔡邕古人學書法了。至於二王之後到現在又有幾個人學習二王之前的古人書法?

為什麼有書法尚古的說法,這就是今人斷章取義,以訛傳訛。書法尚古的本意是指同時代的人,學習書法都是向在自己所學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前輩學習。而不是向同時代的師兄師弟學習書法,你向師兄師弟學,你就等於傳承了師兄師弟筆法。就算師兄師弟寫的比自己好千萬,他們都是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得來的。沒有人捨本逐末放著前輩不學,而去學習師兄師弟的書法。所以大家都把在書法範圍內有著最高層次的人當做標杆來看。就如同二王,歐顏柳趙,他們已經把屬於自己的特色融入書法之中,已經把範圍之內的書法寫到了極致,後人無法在這個範圍之內超越。要想超越,必先接近古人,所以就有了書法尚古的說法。

不是我們的審美不如古人,是我們的審美超越了古人,但是我們的書法技藝沒辦法超越古人,所以才有千千萬萬的人去學習古人的書法,在探索和創新中尋找超越古人的路徑,雖然這條路看不到方向,只要有希望,就會永遠不會停下腳步,一代又一代的書法愛好者義無反顧在努力,在前進,永不止步,這就是書法的魅力所在。


易茗易心經


推崇古人,是因為古人在他們那個時代都寫的那麼好,在現在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代,肯定有人還比古人突出,只是我們不想承認罷了。






張少山Q


這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此事

就拿書法的一個高峰唐朝來說,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國家強盛,經濟發達,文化輝煌。文學方面詩聖杜甫、詩仙李白等等,書法方面顛張醉素,楷書四大家等等。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文人騷客,那是有一批好的皇帝,好的大臣,開明的社會制度。

文化名人扎堆,形成一個大染缸,在這個缸裡,即使沒有喝了三口墨,也染了一身黑,個個滿腹詩書。

由於他們的才華和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唐朝的書法達到了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張旭的草書出神入化,飄逸灑脫,滿紙菸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反觀當今,所有中國文人的詩,隨便一個唐朝的詩人分分鐘鍾輾壓。一個缺乏文化的社會,一個缺乏書法環境的社會,一個缺乏文化的書法環境,怎麼能有想象力,怎麼能產生書法大家。

所以只能仰望古代書法,書法的發展由於社會環境的變遷,要想復興,看來遙遙無期了!





殘墨


您問題中所提到的難道我們的審美還不如古人?這裡有一個問題,我們的審美從哪裡來?這個東西不是生來就有的,也不是人人經過後天時間耳語目染就能夠有很高審美的。我認為書法的審美,是需要刻意去訓練的。這個問題,就好比選美比賽,我們確實是人人都可以去評價,但評委一定是隻有幾個人,為什麼?原因之一一定是因為這幾個評委見過的選手比我們多得多。

因此,我們多數人的審美,要比古人高,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比如梁武帝蕭衍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我們現在哪怕是再用心看王羲之的字,都看不出龍在跳,老虎臥著,鳳凰在等待著的狀態……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在某些方面相比古人在是在進步的,比如字帖很容易就能購買到,而古人很有可能一輩子就只有幾張字帖,或者十幾張字帖(拓片)。

書法為什麼崇尚古代名家?因為我們要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崇尚古代名家,或者學習書法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古代名家的經典法帖。不然又學什麼呢?就單純的拿毛筆隨便寫寫嗎?如果是好玩,當然沒問題,如果要寫好,真的只能從學習古代景點碑帖開始。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文三吉的書法生活


現代人的審美在很多領域都是超越古人,可是,在一些領域不然,別說是超越古人,皮毛都沒有摸到!

比如書法,國畫,古詩詞最為典型!現在的書畫是在幾番的斷裂之後的繼承,所以,對於古人的那些最優秀的審美已經嚴重地缺失了。

最最嚴重的事現在有些人不知道是自以為是,還是受那些不良的所謂學者的鼓動,竟然認為現代人的智慧與審美是應該遠遠地領先與古人,而對自己的些微成績,竟然飄飄然起來。這點可以從那些大師的表現得到結論,其實,最可笑的真是那些大師們,手裡捧著爛柿子,居然自鳴得意,認為這個世界只有他懂某一項藝術!

所謂沒有自知就不知道進步,你自己都不能明確你自己所在領悟藝術的高低,還信心滿滿地自信。真的是大師,無知的大師!

我們學習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必須從古人開始學,比如現代科學,但是,我們學習某特色領悟,一定要從古人學起,比如書法,比如繪畫,比如中醫學,因為這些學術的根本在古人那裡,不學習古人,你就不懂這個學科根本。


一笑貫長天


因為人家比你創造這些字體創造的早,你不服不行呢!

每一個書法大家,其實與其說他們寫字漂亮到還不如說他們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他們之前,肯定也有人寫過相同的字,也肯定有人寫的字比她們漂亮,你比如說秦始皇的小傳那字兒多漂亮,放出來撩倒現在一大堆人,但是字兒漂亮歸漂亮解出來就完全沒有意境,很難把個人的情感給帶入其中!真真正正的一個書法大家必須得寫出一種自來,讓人感覺眼前一亮,原來這個字兒這麼寫也能這麼漂亮,原來這個字兒怎麼寫也能夠代表這麼多人意思。

你比如說天下行書第一天下楷書第一天下草書第一!這無數個第一代表的不是這個人在書法界真正的排名作詞,而是這幅作品在整個書法界開天闢地的那種。

事情就是這麼簡單,人家開闢了那種字體,人家寫出了自己的字體美!Ye這個字兒就打上了他的標籤兒,大家想起這種字兒的時候,通常來說想著想著就想到這個人的字體上面去了!

就好像很多善於模仿字體的那些書法家,他們模仿字體的時候或者寫自己字,寫的時候,有的人一看說,嗯,你這個字體裡面還有誰誰誰的比喻,還有誰誰誰的底子!然後這個書法家會謙虛的說,對對對對,我這書法就是臨摹誰誰誰的字,誰誰誰的底子!

這就是開拓者在自己的領域所擁有的地位!正所謂想要獲得十個人的認同,你只需要跟周圍的人做的一樣,想要獲得1萬個人的認同,你就必須得與眾不同,要獲得一個時代的人的認同,你就得對抗舊時代!

美,這種東西任何一個時代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標準,但是Jian美是無法替代的!好像數學界的公式一樣,一加一等於二,那就是等於二!別給我扯那些彎彎繞繞的!加了一堆設定和前提的數學題,根本就不是數學題!書法界的美其實也有自己的共通性!(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每一種美大同小異,條條大路通羅馬!真正完美無瑕的美,真正經得起讓人推敲的絕世作品,是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有人為之鼓掌,都有人為之喝彩!那個才是真正的美,這個才是真正的絕世佳作!

就好像現如今很多人會說到那個什麼針筒寫書法或者是寫醜書!也就大家在旁邊股股長,然後這個書法就成為了好的書法啦,不是啊,等到時間一過熱度一過,大家頭腦一冷靜,這個書法原來這麼醜,我之前到底在幹啥?

扯一個題外話,咱們說回重點!每一個開創者將美帶到世人面前的時候,這種美就打上他們的印記,這種獨特的書法獨特的意境是他們所自己創造出來的,後人為了尊重他們,每次說到這些書法都會提到他們!就是真正的開拓者!

當然現如今我們寫的各種各樣的字,其實也是被時代所束縛住了,你比如說寫個鋼筆字,有個鉛筆字,你要寫的潦草人家都認不出來,你這字兒寫的到底是個啥?到時候你還圖什麼意見,工工整整把字兒寫好,這樣的話才方便大家交流,才方便大家一起去做生意呀!就說毛筆字,我們現在基本不用毛筆字,毛筆字確實是可以演化出來諸多形態,但是畢竟你不用這個東西也很難把心思放在這上面,至於說現如今的那些書法家,其實他們想要開拓一種新的字體也很困難,畢竟前人已經把書法這座大山走的差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