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張良為劉邦出了哪些計謀讓他能夠得成為大漢皇帝?

胡說八道陳老師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張良為劉邦出過哪些計謀,使其力挫項羽成王,被後人稱為千古第一“謀聖”。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謀士、軍師可以說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各種關於謀士和軍師的傳說和故事更是備受百姓喜愛,似乎他們的一個計策就可以決定天下大勢,一個錦囊妙計就可以扭轉乾坤。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諸葛亮、劉伯溫、李斯等等,還有一位是被冠於“謀聖”稱號的張良,可以說是尊崇備至,無以復加啊。那為什麼僅僅是他被稱為“謀聖”,而不是諸葛亮、李斯他們呢?

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都是圍繞著亡秦和滅楚兩事件。

張良給劉邦提出的某策就是著名的“下邑畫策”。當時的劉邦東出關中,率五十萬聯軍佔領了項羽的西楚主城彭城,但是卻被項羽三萬騎兵給一舉擊退,逃到下邑。在短暫的喘息之時,劉邦決定拿出函谷關以東的整個天下一半的土地給天下豪傑,共同擊打項羽,這個時候張良就給劉邦提出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和彭越,要求劉邦要拉攏這三個人,還要對三人進行封賞。這個提議奠定了劉邦勝利的根本。劉邦提出戰略,張良拿出舉措,兩人簡直是配合到天衣無縫,也是充分發揮了張良的絕世之才。

在就是在險象環生、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因為劉邦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這讓項羽覺得他是要稱王,就很是生氣。於是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讓劉備前來。劉邦肯定害怕啊,就去問張良要怎麼辦。這時張良說:“你要對項羽示弱,告訴他你不會背叛他,更加不會稱王”。最後在這個宴會上劉邦得以逃脫,同時也在項羽的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還有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就跟劉邦說,你要燒燬棧道表示沒有東顧之意,先消除項羽對你的猜忌,然後再用韓信,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打他們個出其不意。隨後劉備聽從了張良的計策後,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燒,一個暗度,張良和韓信的聯手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然而大多都只是知道張良是因為軍事謀略高人一等,而被世人所呈送,但是卻不知他的為人處世和高尚的道德行為才是他真正高敏的地方。我想,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能力出眾,不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不知道謙恭謹慎,不能使自己獨身其外,那他的成就終究不會很高,相反的會受制於自己的性格甚至賠上性命。劉邦手下謀臣名將很多,為何偏偏獨愛張良,沒有戰功也能被劉邦封為萬戶侯,我想這應該就是原因吧。張良的謀略讓劉邦倚重,張的性情讓劉邦尊敬,所以他才是千古第一“謀聖”。



不求人的三腳貓


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禹州[1])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2]

張良先輩在韓國首都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3]憑藉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后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精通黃老之道,不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四海。張良去世後,諡號文成。《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圯上受書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 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60公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佐策入關

前208年(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今山東省滕州市東南)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道:“君既已立楚王為後人,而韓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藉以多樹黨羽。” 早在下邳之際,張、項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於是,他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地(指戰國時韓國地盤),遊兵於潁川附近,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誰先入關進咸陽,誰便可以立而為王。劉邦取道潁川、南陽,打算從武關進入關中。[17] 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17] 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韓故都,今河南禹州市),而讓張良隨軍南下。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今河南南陽市)。

暗度陳倉

不久,項羽恃強凌弱,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統轄梁、楚九郡,[44] 他“計功割地”,分封了18位諸侯王。並違背楚懷王“誰先攻入關中,誰就做關中王”的約定,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45] 而把實際的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44] 用以遏制劉邦北上。劉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擊項羽,後經蕭何、張良一再勸阻,這才決定暫且隱忍不發。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國再事韓王成。劉邦賜金百鎰,珠二斗。而張良把金珠悉數轉贈給項伯,使他再為漢王請求加封漢中地區。項伯見利忘義,立即前去說服項羽。這樣,劉邦建都南鄭(今陝西南鄭縣東北),佔據了秦嶺以南巴、蜀、漢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47] [48]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度沉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明哲保身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涼宮歡


要回答這個問題,王皓沐首先摘取《漢書》幾個片段來說明張良的貢獻:

1、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喜,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

2、沛公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欲聯合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3、沛公入秦,……良曰:“夫秦為無道,故沛公得至此,為天下除殘去賊,宜縞素為資,今始入城,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4、良因要項伯見沛公,沛公與伯飲,為壽,結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項王,所以距關者,備他盜也。項羽後解。

5、良因說漢王燒絕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6、時漢王還定三秦,良乃遣項羽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復東。”又以齊反書遺羽,……漢王以以良為成信侯,從東擊楚。

7、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與熒陽,漢王憂恐,…酈生曰:“……陛下誠復立六國後,此皆爭戴陛下之德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難免稱伯,楚必斂任而朝。”……良曰:“陛下事去矣,…(列出八不可)…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

8、漢六年,封功臣……良曰:“陛下起布衣,與此屬取天下,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記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屬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過失及誅,故相聚而謀反耳。”……“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先封,則人人自堅矣。”

——《漢書》

總體而言,王皓沐認為,張良教給劉邦的計策分為三類:

1、怎麼打勝仗?陰謀詭計,虛實相間

2、怎麼做皇帝?推恩於民,克己復禮

3、怎麼封官員?不計前嫌,論功行賞

除此之外,他還教給太子怎麼當皇帝,並且送給太子四個親信忠臣。當然這是後話了。

以上就是張良給劉邦的計策,此處王皓沐補充一句,這句話是唐太宗的長孫皇后說的,魏徵直言勸諫惹毛了太宗後,她說:“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大漢江山的取得,張子房計謀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主明臣直,是君臣合作的結果啊


王皓沐講歷史


張良(約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9年),秦末漢初傑出謀臣,字子房,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 。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獻了很多計策助劉邦完成統一大業。 【明燒棧道】

秦朝滅亡以後,項羽大封諸侯,把劉邦封在蜀地,又封了三員秦將在秦地為王,意圖阻止劉邦出蜀。張良找項伯做工作,又把漢中之地加封給劉邦。這年正月,劉邦帶兵入蜀,這時張良說,請漢王燒掉棧道,給項羽表示,我們無東顧之意,既消除他的疑慮,又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我們就可以趁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同年八月,劉邦又採納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和項羽逐鹿天下的態勢已經形成。 【約法三章】

劉邦大軍進入咸陽,劉邦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被樊噲斥為想做富家翁。張良規勸劉邦說:秦王無道,被天下人推翻,大王想安享富貴,這是助紂為虐。常言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大王聽從樊噲的話。劉邦立即命令封存宮保、府庫、財物,還軍灞上。當地百姓夾道給部隊送上糧食酒肉,劉邦傳話,部隊糧食充足,就不勞煩百姓了。張良和蕭何又建議劉邦,提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的約法三章,使秦地百姓大為歡迎,唯恐劉邦不做王。 【智鬥鴻門】

當初,楚王和諸侯約定,誰先進入咸陽,就立誰為王。劉邦進入咸陽,使項羽很惱火,劉邦的左司馬趙無傷又對項羽說,劉邦要做王。項羽立即進行準備,要襲擊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和張良關係很好,趕快來找張良,勸他趕快離開。張良說,我不打個招呼就這麼走了不好,他立即來見劉邦把事情說了,並要劉邦馬上見項伯。劉邦稱項伯兄長,向他做了解釋,要他和項羽好好說一說。項伯回到大營和項羽說了許多劉邦的好話,使項羽的火氣消了大半。第二天,項羽在鴻門宴請劉邦,劉邦帶著張良、樊噲前去赴宴。范增告訴項羽,必須利用宴會殺掉劉邦。見了面,劉邦說:我把宮殿府庫封了,專等大王的到來。項羽隨口說,那是趙無傷說的。范增幾次遞眼色讓項羽動手,項羽裝作沒看見。范增只好來到營帳外安排項莊表演舞劍,趁機殺掉劉邦。項莊舞劍,幾次逼近劉邦,張良見事態危急,趕緊叫來樊噲,樊噲怒目圓睜,呵斥項羽不仁不義。項羽馬上稱樊噲壯士,要他坐下。張良稱劉邦要去接手,要劉邦趕緊離開,自己留下來應付殘局。氣的范增大罵,豎子不足以成事,將來爭天下的必是劉邦,我們這些人都要成為他的俘虜了。 【兵臨垓下】

劉邦同項羽爭奪天下,打得太艱苦,使得劉邦幾乎喪失信心。無奈之下,他不惜採用酈食其的進言,到各處分封逐王,幸得張良阻止。張良曾對漢王說,今日天下不是你得就是他取,古人說,窮徒勿追。但眼下只有徹底消滅項羽才能逐鹿中原、奪取天下。希望大王不要猶豫。劉邦聽了,命令將領,將項羽層層圍困在垓下,導致了一場“霸王別姬”的悲劇。




LHC否極泰來


張良做為劉邦謀士,被評為“漢初三傑”,可見張良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且張良最終全身而退,避免了兔走狗烹的悲慘結局。這都表明張良是有大智慧的,能清醒的分析局勢。要想知道張良為劉邦出了哪些計謀幫其取得天下,得從張良的出身說起。

一、貴族之後,有勇有謀

張良是韓國的貴族,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輔助了韓國五位國君。在秦國滅掉韓國之後,張良曾耗盡家財用以謀殺秦始皇,而且還差點成功。 張良家世顯赫,受到的教育自然不用說了。在相國之家成長的張良,耳濡目染,造就了他對局勢的準確把握分析能力,特別是在政治方面的。其實我們看看歷史,就能知道張良並沒有帥軍去攻城略地,張良主要是為劉邦進行戰略分析,其在政治上的計謀要比軍事上的重要的多。這都與其成長環境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陳涉起兵反秦之後,張良也拉起了幾百人的隊伍,準備去投靠景駒(景駒也是一個反秦首領,當時起兵之後自立為代理楚王),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劉邦,當時劉邦正帶著幾千人攻打下邳,張良就順道跟著劉邦幹了。張良也自此開啟了做為“漢初三傑”的傳奇人生。

二、巧施妙計,助劉邦率先入咸陽

各地義軍紛紛反秦,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劉邦率軍西入武關,準備率領2萬人攻打咸陽。張良向劉邦獻計說:“現在秦兵還是挺強的,不要輕敵。我聽說秦將愛財,可以用錢收買,主公一方面可以多部疑兵,準備五萬人的炊具,在山上插滿我們的旗,給秦軍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可以用重金收買秦將。”秦將果然沒有禁住誘惑,歸順了劉邦,願意跟隨劉邦攻打咸陽。這時張良又說了:“現在是秦將歸順了我們,怕是士兵們不一定死心塌地的跟著我們,不如趁現在把他們消滅掉。”於是劉邦就率軍攻打秦兵,大勝。後來秦軍兵敗如山,劉邦一路攻入咸陽。攻入咸陽之後,張良又勸說劉邦不要住在秦宮,還軍霸上,為後來劉邦鴻門宴脫困奠定了基礎。

三、籠絡項伯,助劉邦鴻門宴脫身

項羽不滿劉邦先入咸陽,當時項羽勢力比劉邦大不少,就想攻打劉邦。張良又籠絡項伯,張良與項伯是老相識。張良起兵之前住在下邳,項伯殺了人四處逃竄,是張良收留了項伯。所以張良利用和項伯的關係,讓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最終使項羽沒有下殺劉邦的決心,這也是劉邦能在鴻門宴上脫身的根本原因。如果項羽真的想殺劉邦,劉邦是無論如何逃不出戒備森嚴的鴻門宴的。

三、燒絕棧道,助劉邦麻痺項羽

在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又是張良通過項伯向項羽要來漢中之地。張良勸說劉邦燒了漢中的棧道,以向項羽表示不會東出漢中,項羽也就放心的不管劉邦了,這為使得劉邦在漢中之地慢慢積攢實力,為以後楚漢相爭打下了基礎。楚漢相爭的幾年,漢中之地一直是劉邦穩定的大後方,劉邦最初與項羽交戰,輸多勝少,正是穩定的漢中之地源源不斷的為劉邦提高糧草兵力。可以說從佔有漢中之地開始,劉邦開始了爭奪天下的步伐。

四、安撫韓信彭越,助劉邦完成最後一戰

在楚漢相爭的幾年中,劉邦屢屢失敗,而其麾下的韓信、彭越等將領不斷攻城略地,實力逐漸擴大。又是張良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穩定住韓信。在劉邦與項羽的決戰的時刻,韓信、彭越有點不聽話,沒有按照計劃與劉邦匯合致使劉邦被項羽打敗。張良向劉邦獻計,將項羽的地盤許諾封給韓信、彭越,讓他們出兵攻打項羽,誰打著就是誰的,韓信和彭越這才出兵擊楚,最終將項羽圍於垓下,逼得項羽烏江自刎,自此劉邦奪得天下,大漢朝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木子歷史


一.暫時忍耐,順從項羽.

如:劉邦先入咸陽,本應為關中王,劉邦見咸陽宮中珍寶美姬如雲,就更想為關中王。張良勸止劉邦主動棄關中,還軍霸上,入鴻門宴.

二.成大事不拘小節.

楚漢訂立和約,鴻溝為界,項羽回軍彭城.劉邦欲回關中,張良說:“怎麼能夠回軍呢?現在楚軍疲憊,攻其不備,擊其惰歸,一戰定天下,若放虎歸山,以後就難制服他了。盟約本來就是誤導項羽的,不必拘禮小節。”於是進擊楚軍,遂滅楚。

三.安人心.

劉邦初定天下,自己的政權並不穩當,有許多將領是原楚軍投降過來的。一天,劉邦看見一些將領在一起商量什麼。劉邦問張良他們在議論什麼,張良說:“他們在商量造反。”劉邦震驚,問:“我該如何辦呢?”張良說:“陛下最痛恨的人是誰?”劉邦說:“大家都知道,我最討厭雍齒。”張良說:“那就封馬上分封雍齒。陛下剛剛取得天下,現在還沒有封有功的將領,這些將領是叛投過來的,陛下遲遲不表態,他們以為陛下要清出他們。陛下現在連最討厭的人都封賞了,他們的心也可以安定了。”


御前帶刀侍衛


首先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都是圍繞著亡秦和滅楚兩事件。張良給劉邦提出的某策就是著名的“下邑畫策”。當時的劉邦東出關中,率五十萬聯軍佔領了項羽的西楚主城彭城,但是卻被項羽三萬騎兵給一舉擊退,逃到下邑。在短暫的喘息之時,劉邦決定拿出函谷關以東的整個天下一半的土地給天下豪傑,共同擊打項羽,這個時候張良就給劉邦提出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英布和彭越,要求劉邦要拉攏這三個人,還要對三人進行封賞。這個提議奠定了劉邦勝利的根本。劉邦提出戰略,張良拿出舉措,兩人簡直是配合到天衣無縫,也是充分發揮了張良的絕世之才。

再就是在險象環生、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因為劉邦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這讓項羽覺得他是要稱王,就很是生氣,於是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讓劉備前來。劉邦肯定害怕啊,就去問張良要怎麼辦。這時張良說:“你要對項羽示弱,告訴他你不會背叛他,更加不會稱王”。最後在這個宴會上劉邦得以逃脫,同時也在項羽的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還有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在劉邦被封為漢王后,張良就跟劉邦說,你要燒燬棧道表示沒有東顧之意,先消除項羽對你的猜忌,然後再用韓信,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打他們個出其不意。隨後劉備聽從了張良的計策後,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燒,一個暗度,張良和韓信的聯手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再說最後一件事情,那就是劉、項二人的最後一戰。張良讓自己的人去楚國軍隊駐紮的地方唱楚歌,項羽聽到四面八方傳來楚歌的聲音以為所有人都已經投降了,這就意味著自己失去了民心,頓時就沒有打勝仗的決心了,最後在烏江邊自戕了。從此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以上說的都是張良的功勞,這也僅僅是他一生中為劉邦出謀劃策的一部分。


淮安文史


張良字子房,漢初三傑之一,是著名的謀略家,政治家。因為他有過人的才能,得到了漢高祖劉邦的重用,成為了漢朝的開國重臣。



張良在歷史上被稱為"謀聖",可見他的軍事才能可以和諸葛亮,劉伯溫等相媲美。

在亡秦和滅楚中,"下邑畫策",劉邦提出戰略,張良拿出舉措,充分發揮了張良的絕世之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兒打他們個出其不意,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鴻門宴上,他提出讓劉邦對項羽示弱,這個宴會劉邦得以逃脫,同時也在項羽的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在劉邦,項羽的最後之戰中,他早早的派人駐紮,唱起楚歌。使項羽失去軍心,烏江自刎。



張良是非常聰明的,他看到了劉邦殘害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主動辭官,正因為他的及時退出,他也是漢朝功臣中很少得到好報的人。


sddz以書潤心


張良,居漢初三傑之首,是劉邦的"劃策之臣".劉邦曾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張良出身於韓國顯族,其先人曾為五世君主之相韓復仇和恢復韓國是他一生最大的心願.早年他與力士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成,避難他鄉.得(太公兵法)後,他投身到反秦起義的行列之中,但仍以復韓故業為目的,曾勸項羽求得韓成立以為韓王.見到劉邦後,張良以(太公兵法)說劉邦,劉邦對之言聽計從.張良感嘆說:"沛公(劉邦)殆天授,"遂忠心輔佐劉邦.在滅秦及與項羽爭雄的戰爭中,劉邦的每一次勝利無不與張良的奇智息息相關.張良為漢劃策,重視戰機和政治效果與影響.鴻門救駕,獻計焚棧道示無還心,力諫不可與項羽劃界分治等無不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劉邦稱帝后,張良仍出謀獻策,幫助劉邦"馬下安天下".

首先是獻計安群臣之心.破楚之後,劉邦在洛陽南宮,望見一些將領們經常三五聚攏,竊竊私議.劉邦很想知道他們在談論什麼,便詢問張良.張良直言相告,那些人是想謀反."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已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仇怨.今軍吏計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過失及誅,故相聚而謀反耳".張良建議劉邦先封自己最討厭的雍齒為侯,以安諸侯之心.劉邦採納張良的計策,置酒會群臣,封雍齒為什方侯,並催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說:"雍齒都可以為什方侯,我們不會有什麼問題了.於是人心安定消弭了一場可能發生的亂子.

其次,張良獻計安劉盈的太子之位.稱帝后不久,劉邦便欲廢掉呂后所生之子劉盈,而立寵姬戚夫人之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們極力勸諫,卻都無濟於事.張良深知劉邦在此事上的決心,"此難以口舌爭".他獻計給彷徨無策的呂后:以太子的名義,安車厚禮請天下聞名的"商山四皓"---東園公,綺裡公,角里先生,夏黃公為客.這四人都是劉邦素敬仰而無法請之出山的.呂后聽其計,使人卑辭厚禮,攜帶太子親筆書信請來了"商山四皓"為賓客,使劉邦遂打消了廢易太子的念頭.

張良這一次對劉邦的勸諫無隻言片語,而是暗示太子羽翼已成,廢之可能會引發大亂的行動,使其打消了醞釀已久的廢立念頭.

張良謀略的成功之處,不僅在於他為漢王朝的奠基出謀獻策,使劉邦獲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而且還表現在他的急流勇退,成功保身之上.

劉邦論功行商時,對未有絲毫野戰之功的張良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齊地是黃河下游土地肥沃,百姓富庶之地,而且食邑三萬戶,封賞之厚,遠在列侯之上.然而張良推辭道:“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對自己的功績輕描淡寫,虛懷若谷,而且把自己謀略的成功歸之於劉邦得天之命上,既使自己的功績顯得微不足道,又讚揚了劉邦得天下乃天罵命所歸.這樣,便去掉劉邦對他的猜忌之意,可謂高明的去疑之道.

劉邦定都長安,張良隨其入關中以來,便以身體不好為由,有一年多不出府門,目的是觀察政壇上的動靜.

張良知道.劉邦必定會對異姓諸侯王採取行動.但願能以平和的方式解決.即(黃石公三略.中略)所講"夫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就是說,要煞掉權臣們的威勢,剝奪他們的兵權.然而,劉邦採取的卻是一種從肉體上消滅的方式,把異姓諸侯王翦除殆盡.這使張良感到驚恐,伴君如伴虎,哪一天"龍顏"大怒,自己的腦袋便可能會搬家.隨軍平定了陳希叛亂後不久,張良便對劉邦說:"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震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表示要退出朝廷,學仙人之術.得到劉邦的同意後,張良'厚道,欲輕舉".

在中國歷史上,張良是一位軍事家,卻不掌軍權;是一位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國家的行政權力,不受權力之累,完全是一派謙抑自守的謀士形象.到了晚年,張兩先是獻計於呂后安太子之位,為自己留好退路.接著,他以身體不好為由,不問政事,從赤松子遊,學辟穀,導引,輕身的仙人之術.更給人一種自甘隱逸的形象,使劉邦對他完全放下心來.可見,張良走的是明哲保身之道.

張良獻計是什麼意思

張良獻計火燒棧道 歷史故事,火燒棧道。這棧道是聯繫漢中和東邊各國的唯一通道。燒掉之後,一是表示無意東歸,讓項羽安心放膽,二是防範各國,杜絕出入,使之知難而退,不敢入犯。燒掉之後項羽放心地率軍東歸彭城(今徐州),劉邦卻拜將韓信,養精蓄銳,與民休息,擴軍備戰,乘項羽後方烽火四起無暇西顧之時,明裡派老弱病殘修復棧道,暗裡卻出奇兵於陳倉,一舉收復三秦,殺出了關中,開始了與項羽的爭霸戰爭。

張良獻計安韓信講的是什麼故事?

公元前203年,韓信採用“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戰術,大破趙軍二十萬,又攻佔燕,盡取三齊之地。這時,他遣使面陳漢王劉邦:“齊人歷來偽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面又與楚相接,我不以假王名義不能鎮撫齊地,請大王賜予我假王稱號。”劉邦看了這封信後,大罵道:“我被困於此,從早到晚都期望他前來相救,而他卻要自立為王。” 謀士張良一直認為韓信的向背,對劉邦取勝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況且現在韓信遠在齊地,他想自立為王,你劉邦根本無力阻止。 張良聽到劉邦罵完後,馬上在桌下輕輕踢了劉邦一腳,還附在劉邦耳旁說:“現在我們處境不利,怎能禁得住韓信稱王呢?不如立他為王,使他能夠自守其地。否則,他會謀反生變的。”劉邦頓時醒悟,又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什麼假王呢?” 於是,劉邦派張良到齊地,封韓信為齊王。張良安撫韓信的計策,居然籠住了韓信的心,使劉邦能夠順利地徵調韓信大軍到河南去攻伐楚軍,為第二年韓信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滅項羽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作好了組織準備。


國家網文化


劉邦,聽楚懷王的命令西進,到進入關中,迫使秦王投降,歷時僅一年,都是他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終於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在進入咸陽後,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與老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偷盜者抵罪,結果博得了大家的一致擁戴,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採取的這一系列安民措施,贏得了民心,為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為根據地,與項羽爭霸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在就是智鬥鴻門宴,項羽聽說劉邦要稱王非常生氣,就讓劉邦到鴻門這個地方來吃飯,劉邦就非常害怕,問張良怎麼辦?張良告訴劉邦對項羽要示弱,告訴他不會背叛項羽,更不會稱王,所以在《鴻門宴》上,劉邦得以順利逃脫,張良在這次生死攸關的鬥爭中,以其大智大勇,技巧妙的幫助劉邦安全脫離虎口。又是項羽內部埋下了君臣相隔的禍根。

再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劉邦被封漢王后,張良建議劉邦燒燬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然後劉邦用大將韓信,從故道暗度陳倉,側面出其不意打敗了三王,一舉平定可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燒,一個暗度,張良,韓信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略計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

事實證明,張良的下邑之謀得深謀遠慮,最後兵圍垓下,打敗項羽,主要依靠的就是下邑之謀中的三支軍事力量。再一個就是劉邦要復立六國之後,張良認為封土刺菊是一種很吸引力的獎勵,將上。給戰爭中的有功之臣是用於鼓勵天下將士追隨漢王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還靠什麼激勵將士,從而取得勝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