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一個7歲孩子說她有離家出走的想法,是否是小朋友心理出問題了?

我是sayen


雖然是7歲的孩子,也是有心裡想法的,這跟家庭教育,家庭環境很有關係。如果家庭人員之間的矛盾比較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也是他有離家出走的想法。如果家庭教育不好,如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感到缺少溫暖,也會讓孩子有離家出走的想法。如果過分溺愛孩子,當家人沒有滿足孩子的要求時,也有可能會離家出走的想法。所以建議家長注重家庭教育以及為孩子造創良好的家庭環境。


王惠榮


不用看心裡醫生,可一定要小心啊!可能不是隨便說著玩的。

我外甥唸叨好幾天,想去非洲看大象,全都沒當回事,孩子嘛。有一天他把家裡的錢偷走了,親戚朋友全發動,半夜,和另外仨小孩從市裡火車站逮回來的(家離火車站70公里,想想多可怕)。要是有去非洲的火車哪?要是小屁孩能買票哪?誰也不能保證遇見的人都是善良的,萬一出點事,後悔死都沒用!

千萬警惕!搞清楚原因!切記不要發火,好好說話!


龍家務小夥


我家孩子7歲,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我昨晚睡覺聊天的時候孩子說她想自己離開這個家,聽著就心塞,請問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代表孩子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最近性感變得暴躁不聽大人的,老愛頂嘴,而且是喊著頂嘴!


我是sayen


家裡不能允許孩子自由,不能接受孩子真實的表現,不能引導孩子給予孩子想要的支持,總而言之,家慢慢形成了一個抗拒孩子舒服存在的地方,孩子自然想要遠離這個家。

所謂家,不是一個固定的場所,不是說家人在的地方,而是一個愛和支持在的地方,一個理解和寬容在的地方。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心的營養是什麼,如果心吃的是指責,批評,要求,心都太乾涸了,家庭提供不了愛,心裡裝滿了滿滿的垃圾,孩子就會想要找個地方傾倒這些負能量,家長要學會愛孩子,給孩子提供成長的土壤,愛的環境

記得有個國外的故事,說有個年輕牧師的兒子突然離家出走。他理解不了,就去請教一位老牧師。

老牧師問他:“你是不是經常詛咒你的孩子?”年輕牧師更加疑惑了,“為什麼說我詛咒?我怎麼會詛咒自己的孩子?”

老牧師說,“所謂詛咒,就是口說和心想另一個人讓你很難忍受的錯誤。你剛才和我說了很久,一直在說你的兒子不愛幹家務,不愛聽你講大道理,難道不能說明你詛咒了兒子很久了嗎?”年輕牧師這才承認:“是的,我詛咒他很久了。”

“所以,你詛咒了他這麼久,他離開你又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呢?”這才讓年輕牧師恍然大悟,於是他一直等著兒子打來電話。而當兒子想家了突然打來電話時,年輕牧師並沒有像以前一樣上來就責罵兒子為什麼離家出走,而是告訴兒子自己十分想他。

就這樣,餓了幾天的兒子在電話另一頭感慨:“爸爸,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第一次從你說的話裡感受到你是愛我的”,並最終自己回了家,父子團聚。

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我們,孩子離家出走也好,沉默慪氣也好,多半是因為家長那些看似微小的行為。這些家長難以重視的小行為,小情緒,卻非常有可能成為孩子離家出走的誘因。

那麼,一般都是因家長的什麼原因與失誤,導致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呢?

過度苛求孩子

很多家長經常會在2個事情上對孩子過分苛求——一個是考試分數,一個是生活習慣。而說到分數,更會讓很多學習不好,或者學習努力卻考試不好的孩子壓力很大。

而面對父母對分數低的斥責,很多孩子甚至會懷疑“爸媽到底是愛分數,還是愛我?”“考不了高分,我對他們是不是就沒什麼用了?”

比如,有一位初二的女孩告訴我她一次離家出走的經歷:“父母經常會因為學習的事情批評指責我,並且嘮叨起來沒完沒了,總是翻來覆去的就是那一套陳芝麻爛穀子的臭理論,他們說的話我都快背下來了。有一次,我實在是忍無可忍,就和他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我爸爸竟然說讓我滾出這個家門!而我最受傷的是,他們竟然為了分數趕我出門,我都恨死他們了,為了報復他們,我狠了狠心,甩門而去。可是,當我走到樓下的時候,我想還能去哪裡啊?心裡其實並不想離開家的,於是,我就在樓下轉了幾圈,等著他們下來找我。”

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請,可是,太多太多的父母卻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甚至給孩子的錯覺是,父母愛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分數。而到了這一步,一旦再發生一些誤會與口角,就很容易讓孩子走極端,離家出走。到時候就為時晚矣了。

所以,媽媽爸爸一定要注意,自己對孩子分數的重視,一定要轉化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幫助,要麼做好後勤,要麼言語鼓勵,但千萬不要只看分數的結果而否定孩子的努力,更不能在語言上斥責,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同時媽媽爸爸還需要理解,孩子臨時分數的高低真的不重要,甚至很多男孩子到了年齡較大的時候才會真心收回玩性,努力學習。因此媽媽爸爸千萬不可因為一時的不滿意而說出讓孩子和自己都後悔的話。

工作忙,疏於交流監督

除了對於孩子分數的苛責,日常疏於交流與監督也可能導致孩子離家出走。

“你們就知道忙活那個店,就別管我,什麼都別管,早晚有一天我把你們的店給燒了”。有一位媽媽朋友,夫妻兩人平時都把心思用到了經營管理上,而忽略了孩子。結果有一次,孩子就是在因為小事被爸爸責怪的時候說出了上面的話。雖然孩子並沒有如話裡那麼做,但之所以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也說明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親子之間缺少感情交流。

大人們經常會有一些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來疏於自己對孩子的陪伴:“工作太忙了,真的沒有時間陪孩子”“應酬太多,每天很晚才回家,想和孩子交流,孩子都睡了”“經常出差,難得休息還要和朋友聚會”“寶貝,下週再帶你去動物園,這星期事情太多了”“沒辦法,一家人總要吃飯,哪有多餘的時間照顧孩子”。

前天晚上,內蒙古一個8歲的小女孩由於主觀認為父母想生二胎認為不要自己了,於是負氣離家出走。小女孩自己家住在很偏遠的一個農村,找不到家,幸好被好心人發現,並帶給了民警,最終和家人團聚。後來家人說,他們平時就是因為疏於告訴女兒自己也愛著她,才導致女兒“想多了”的時候自己跟沒沒有覺察。

再比如,同樣在前天,山東青島某小學三個熊孩子放學後竟然同時都沒有回家,而是坐上了去往海灘的計程車。而當急壞了的幾家父母找到民警,民警最終在海灘發現他們時,幾個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竟然讓人哭笑不得——打算挖個洞,在野外生存過夜!

我們不知道幾個熊孩子是不是因為看了貝爺的節目才這麼做,但其中遇到漲潮、人販的危險又豈是幾個普通家庭可以承擔的。幾家大人在等待民警找孩子的過程中,一定嚇壞了吧!

然而,顯然在這件事情上,家長並沒有做好孩子日常的監督。如果能從孩子平時的隻言片語中知道他有“出走”的計劃,或者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而讓孩子把“出走計劃”和盤托出,想必媽媽爸爸們也就不用面臨這個潛在的巨大隱患了。

夫妻感情不和

其實,一個最容易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在於,家庭環境的不和睦與不信任。

“孩子最近脾氣很暴躁,動不動的就摔東西,撕東西,還經常把自己關在屋裡,不吃不喝,有時離家出走,乾脆住在同學家裡”,另一位媽媽在後臺傾訴。原來,他們夫妻兩人的關係非常緊張,孩子的父親經常會“找茬”,因為一點小事就會大發雷霆,甚至當著孩子的面把這位媽媽打的遍體鱗傷,在單位稍有不如意,就會把情緒帶回家,對著妻子和孩子就是一頓發洩,不是砸就是摔。

那麼,萬一孩子真的離家出走了,媽媽爸爸要怎麼處理呢?最安全的辦法是:

1. 冷靜分析:從各種跡象,先判斷孩子究竟是離家出走,還是隻是偷偷臨時跑出去玩。如果剛剛才責罵過孩子,那麼離家出走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2. 報警:在離家超過好幾個小時沒有音訊,或者親戚朋友家孩子都不在,或者孩子在家寫了“留言信”或短信時,一定要馬上報警處理,千萬不要耽擱。畢竟,如果孩子是去見網友,情況會更復雜,更麻煩。

3. 不要責罵:10歲以下孩子不會選擇晚上離家出走,因為年齡較小,一般都比較怕黑,害怕,不會單獨離家出走,孩子自己回來不要責罵,要告訴他家長很擔心,外面不如家好吧,以後不要這樣做。

4. 擱置一段時間再教育:10歲至13歲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離家出走不會馬上回來,一般會選擇住在比較近的最要好的同學家。只要家長知道孩子的下落,並和同學的家長取得了聯繫,那麼家長也不要急著讓他回來。都在氣頭上,回來只會矛盾激化。住兩三天後,孩子自己就忘了。主動回來後,家長先向孩子承認不對的地方,孩子聽後會耐心聽你講道理的。


萌娃成長日誌


7歲的小孩,雖然認識離家出走這幾個字,也知道字面的意思,但是對於這幾個字的分量以及產生的嚴重後果和對周遭所有人特別是親人的影響還是一知半解中。之所以有這個行為,肯定事出有因,或許是遇到了在他那個年齡還無法處理和承擔解決的事,也或許是一時的情緒之下而為,或許是日積月累需要找到一個出口而又不知如何就用離家出走來逃避解決或者希望引起注意。

不管是什麼原因,首先監護人要引起重視,找到源頭,分析原因,耐心溝通,同時也要讓他明白現實,離家出走的種種他不能承受的危險結果,要讓他心裡有個正確的概念。

至於是否心裡有問題,現在的小孩一般比較早熟,出現了這個行為,不管怎樣,多多少少心裡是有著難以排解和跨越的思緒在,但是也不要當他是個病人,那樣也是很容易引起他的牴觸心理,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是用最自然對於他來說最舒適的方式來讓他明白最嚴重的後果,而不是一味地帶著有色眼鏡看病人一樣看待他。


鍾呵呵


你好,對於七歲孩子說想離家出走的想法,我的觀點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其實是每個獨立意識萌芽的孩子內心的渴望,他們雖然還未長大成人,但他們渴望對世界有更多的探索,作為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剝奪這份自由。生活中,總有小傢伙一本正經地向父母宣告:爸爸媽媽,我要離家出走了!哭笑不得的同時,父母又難免緊張。那麼這些總是鬧著要離家出走的孩子,到底在想些啥?

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離家出走,如果因為過於緊張而做出妥協,就會讓孩子以為這種做法是有效的,以離家出走要挾父母,形成慣性地一味索取。因此,最好的做法便是,保持淡定,與其制止、不如讓孩子親自體驗一回離家出走的感覺,體會到獨立時的孤單和無助,如此,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的呵護和溫暖。父母若不放心,可以悄悄尾隨保護,掌握孩子的行蹤,在孩子遇到問題時適時出面。事後,不要責怪孩子,與孩子好好溝通,這樣他們才能“知難而退”,還可以藉此機會,讓孩子樹立以下幾種意識:

1、規則意識

2、獨立意識

3、家庭意識

4、安全意識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放手。孩子身上所呈現出來的問題多多少少帶著家庭的印記,當一個家庭是充滿愛的,孩子的身上也會流淌著愛,他的行為問題自然會少很多。願你的孩子永遠不會離家出走,共勉!



玲玲老師講育兒


家是講道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沒有什麼對錯,只須儘自己的道而已。爭執於對錯,已經背道而馳了。

如果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和家長的鬥爭中而沒有精力再去顧及其他,那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問題兒童的背後是問題家長

每一個問題兒童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長或家庭,因為父母往往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孩子的。孩子不按時睡覺是問題,不好好吃飯是問題,愛哭愛鬧是問題,說話比別人晚是問題,太文靜是問題,好動又是問題,老愛擺弄東西是問題,老弄髒衣服是問題,做事磨蹭是問題,

見人不愛問好是問題,太活潑是問題,不活潑也是問題……所有的問題,都令家長焦慮,都需要被改造。事實是這些問題都只是一時的或階段性的,有的甚至是父母臆想出來的。

只要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會逐漸消失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在這期間去糾正孩子所謂的問題也就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了。

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責。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經常被批評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經常被限制的孩子,會越來越刻板固執。所以,對孩子好點。

成年人想收拾一個孩子還不容易?省心省力,痛快淋漓。可教育是件“秋後算賬”的事,栽下罌粟不會結出櫻桃,但惡果不知會在哪個枝條上結出。

如果成年人對孩子經常性的批評和打罵,怎麼能培養出自信與平和的孩子呢?

孩子沒有錯,只有不成熟,如果你動不動就認為孩子“錯了”,那其實是你自己錯了。我相信教育需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解決。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家庭生活制度從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的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道路。”





學習做人


很高興呢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孩子離家出走來自兩方面的原因,接下來呢我就說說我自己的觀點。

1.來自孩子性格層面的。 從小孩子脾氣就大,易衝動,自尊心特別強,再加上自己在幼兒園裡接觸的一些人和事,所受的委屈得不到理解的時候,她的心裡就會產生離家出走的想法。

2.來自父母爭吵後的處理方式和家庭生活氛圍的影響,從潛意識裡她就意識到當自己不開心,受委屈得不到理解和發洩的時候,她就會產生類似父母冷戰,回孃家的想法,也就是離家出走。

3.性格決定了她的選擇,家庭的影響促成了她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方式。

4.性格軟弱的孩子不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處理好和她人的關係,所以我們需要對她進行針對性的性格引導和培養。

5.性格強勢,脾氣大,易衝動的孩子,我們也應該對她進行指導和培養,改善家裡的生活氛圍,和自己家庭生活中夫妻問題的處理方式,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們對於自己性格上的極端進行改變。

6.思想決定命運,知識改變未來。 讓我們在學習中成長吧,愛孩子,我們就要有選擇的去愛和引領,讓她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問題小管家


哈,不一定。現在的孩子,不比以前,小腦袋瓜裡,有各種奇思妙想。有這麼幾種情況:

1)拿來“威脅”爸媽的武器或小心思:孩子在提出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很會觀察長輩的弱點,知道家長都疼愛他們,所以就開始和家長鬥心眼了“你不是不答應我嗎,那我離家出走”,家長兜不住了,就會趕緊答應,而且家長還會把此事時刻掛在心理。所以呢碰到這種情況,要靜心觀察孩子。

2)7歲的孩子,不是有句老話麼:7歲8歲萬人嫌,惹得雞狗不喜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儘管有些很天真,但那是他們的世界,覺得自己長大了,所以也會想著出去闖闖。這種想法不是不可能,但他們不會想到出去後的危險,一直被呵護著,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如果是這種情況,也不是心理問題,很可能是一種好奇和挑戰的思維。

3) 家長的教育給孩子帶來了困惑。因為呆在家裡不舒服,不爽,不安全,不自由等等的感覺,會讓孩子想逃離家的掌控。這種情況下,還真有可能孩子心理遇到了問題。這個心理問題可大可小。

總之,以上各種情況下,對孩子表達出的這種話,不能大意,也不能緊張。而是和孩子對話。這種對話呢,不要以家長自居的心態,而是以一個生命好教練或者朋友的角度,去和孩子探討為什麼想出去呀?出去是想做什麼呢?呆在家裡不也一樣可以完成麼?出去後可能會遇到困難等等去啟發孩子真實表達自己。這樣孩子的內心想的才會告訴自己,不然會告訴你你想要的答案,那就不好了。

孩子,是個獨立的生命,但不要管控過多,原則和安全底線把握好。


泉水叮咚009


在家裡不被關注,感受不到愛, 1 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 自己所做的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和關注(沒有讚揚,甚至會被批評);

3 家庭關係充滿矛盾,缺乏幸福感

4 父母約束管制太嚴苛

5 被不良的朋友等蠱惑、引誘

6 孩子的價值觀、世界觀正在成型,但受到不良影響或者缺乏健康的引導,模仿學習一些看來的、聽來的事情,例如覺得離家出走很酷、很自由、或者稍有不滿就通過離家出走這種行為等達到自己的訴求 嚴重的建議看看心理醫生,多多和孩子溫柔和氣耐心的溝通、認證傾聽孩子的世界、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和玩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