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物以類聚》是韓國MBC推出的一檔戶外遊戲真人秀,按照性格傾向將嘉賓們劃分成兩組,考驗他們在面臨同一種狀況時,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什麼不同的舉動。


該節目創作理念新穎,從性格的角度出發挖掘嘉賓們的個人魅力。除此之外,節目還邀請了十位在綜藝界和演藝界有著豐富經驗的嘉賓們。華麗的嘉賓陣容在還沒開播時,就能引起大部分觀眾的興趣。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雖然《物以類聚》聚集了十位有趣的人,但在人物設定和遊戲環節上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從目前五期內容來看,節目的製作邏輯並不明確,不僅導致許多遊戲環節設定老套且毫無意義,還讓觀眾對劃分兩組嘉賓的作法產生了疑惑。即使有了華麗的陣容,為了玩而玩的遊戲還是讓人抓不住節目重點。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標籤化嘉賓的意義是什麼?


《物以類聚》請到了樸明洙、殷志源、李龍真、黃光熙、金聖圭、張聖圭、李洙赫、鄭赫、印喬鎮和河昇鎮,讓這十位嘉賓組成志同道合的“Giri”,以組隊的模式進行遊戲比賽。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目前五期的內容是這樣劃分,前兩期通過測試和實戰取向,尋找成員們真正的個性,由此劃分成興“Giri”和慢“Giri”。興“Giri”指的是興致高漲,充滿活力的人;慢“Giri”指的是沉著冷靜的人。在分配完小組成員之後,節目後三期內容在興慢“Giri”兩組團隊間展開比賽,以增進團員間的互動與交流為目的。也就是說,節目前兩期算是熱身環節,從第三期才開始進入正題。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物以類聚》圍繞人的性格愛好展開,讓觀眾看見不同的性格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再加上十位嘉賓各個都自帶笑點,每個人對於搞笑都有不同的展現,也很會製造梗,讓這檔節目在嘉賓們強有力的表現下出色了不少。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但豪華的嘉賓陣容團並沒有彌補節目設定所出現的問題。前兩期內容節奏拖拉且毫無趣味,沒有為接下來的分組起到任何明顯的幫助,也沒有凸顯出興“Giri”和慢“Giri”對節目有什麼關鍵性作用。首先,節目組讓嘉賓們做了一個傾向的小測試,隨後將以實戰的模式測試他們是否和自己認為的傾向相符。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比如在第一期,節目就以“形象遊戲”考量雙方的初印象。大家抽取桶裡的問題紙條,用手指向符合紙條裡說明的人,得票最多的人獲一個小菜。因為節目有十位嘉賓,這的確是最快的形式讓大家互相瞭解,也能讓觀眾儘快抓住嘉賓們的個性。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但“形象遊戲”並沒有過多地展現出嘉賓們性格的差異,也沒有讓人發現誰與誰最相似。因此對於興慢“Giri”的分組並沒有過多的幫助,也無法讓觀眾將“興”和“慢”這兩個標籤詞套用到嘉賓身上。


而在之後的遊戲中,更是讓人對標籤化的意義充滿了疑惑。比如,在測試“領導力”的比賽中,自認為有領導力的嘉賓坐在購物車裡,指揮矇住雙眼沒有領導力的嘉賓通過障礙物,最短時間通過的小組獲勝。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這類的遊戲還有傳遞麵粉考驗“平常心”、料理接力考驗“爆發力”等,先不說這些遊戲沒有任何新意,而是這個遊戲的設定到底合理嗎?為什麼它們能考驗性格,以及它們對之後劃分小組有什麼作用,節目並沒有一個詳細的說明。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多種多樣的遊戲拼接在一起,卻依舊沒有清晰地展現出兩種性格的核心差異。由此可見,前兩期並沒有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導致之後的內容無法自然引出。所以在第二期結尾,大家表明自己是興“Giri”還是慢“Giri”時有些奇怪,不僅無法說服觀眾對這些標籤產生認同感,大家也不太明白這標籤的意義是什麼。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既然節目在製作策劃時就決定好要將十位嘉賓分成興“Giri”和慢“Giri”,那麼在前期的設定中就要把重點放到這個標籤上,才能自然過渡到下個環節,讓觀眾知道這些標籤在節目中的作用。


事實上,《物以類聚》面臨的標籤化問題也是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像我們之前提到的 和《一年級﹒大學季》,兩檔節目都是以展現學員的專業能力和考核表現為主,將大家劃分為藝術院派和綜合院派,或旁聽生和正式生。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但在《新聲請指教》中,節目並沒有強化學院標籤的意義。因此也讓觀眾感到疑惑,綜合院校的學生為什麼要參加一檔音樂節目,這其中的用意是什麼?節目給嘉賓們貼上標籤後,又沒有給標籤做解釋,只會讓這樣的形式顯得多餘。


而《一年級﹒大學季》的製作邏輯就顯得更加成熟,在開始就告訴大家劃分旁聽生和正式生的意義,並在之後環節中展現出兩組人的不同優勢,亦明顯的缺陷。因此我們能對正式生和旁聽生產生概念性的理解,這也達到了節目分組的作用。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為了玩遊戲而玩遊戲


如果說前兩期內容抓不住重點,那後面幾期節目就是製作邏輯不太清晰。遊戲環節都鬆鬆散散,沒有做到環環相扣,讓人不明白嘉賓們是為了什麼玩遊戲。


《物以類聚》的第三期,十位嘉賓會分成兩組自駕旅行。節目組在出行前給了他們統一的行李箱,待他們整理好後又將箱子沒收。因此所有的遊戲幾乎圍繞著爭奪行李箱大戰而展開,兩隊中誰獲勝就能隨機挑選行李箱。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其實這是一個有趣的點子,也很符合節目的調性。因為節目想討論冷靜的人和興奮的人有什麼不同,而根據性格的反差,兩組人的行李一定會有差異。試想興“Giri”挑到慢“Giri”的行李箱後,或許會覺得東西很無聊,由此產生的戲劇效果也能惹人發笑。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但行李箱的作用並沒有在遊戲中展現出來。興“Giri”作為遊戲的勝利者,他們挑選的箱子好巧都是慢“Giri”那隊的,可箱子裡裝的食物偏偏都是他們最滿意的。整場看下來,戲劇性的反差並沒有體現,兩組人性格的碰撞也沒有藉由行李箱凸顯出來。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除此之外,劃分兩組的這個模式也沒有扣緊“物以類聚”這個主題。比如在問答環節,有一題是回答樸明洙的名言。而在這個主題上,即使樸明洙給了很多提示,但他所在的慢“Giri”隊依然輸給了興“Giri”。因此同類個性人之間的默契也沒有展現出來。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節目中的遊戲感覺是為了玩而玩,既沒有展現出不同個性的人之間的火花,也沒有讓觀眾看見同類人之間的合拍。比如大冬天讓嘉賓們脫了襪子站進冰水中,這一環節結束後又花大篇幅展示嘉賓們釣魚和烤魚。讓人對節目的遊戲目的充滿了疑惑,以至於看了五期都沒法抓住節目的主心骨。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而遊戲的確也演變成了綜藝中的保守項目,不知道能做什麼時玩遊戲準沒錯。在 中也曾出現為了玩遊戲而玩遊戲的環節,利用遊戲確定分組,由獲勝組進行下一輪攝像傳遞。因為遊戲環節在節目中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攝像機傳遞的核心被減弱,節目的重心也慢慢偏離。


​《物以類聚》:陣容強大的綜藝就一定搞笑嗎?


其實真人秀的遊戲是可以恰當展現節目核心,像《Running man》製作邏輯就很明確,所有的遊戲策劃都是圍繞撕名牌這個主題而創新。再看近期《Player 2》,節目的核心以憋笑為主,所以每期遊戲就是以逗笑嘉賓為目的。或者國內的《極限挑戰》,以“挑戰”為核心,再由此填充和策劃遊戲主題。讓觀眾不僅可以發現這類團綜的意義,也能立馬從遊戲中明白節目到底想做什麼。


在綜藝中,合理的標籤化的確可以展示嘉賓的個人魅力,或幫觀眾梳理製作邏輯。但節目一定要說清楚各個標籤的作用和差異是什麼,讓觀眾明白標籤起到的作用。同時,遊戲的設定不僅要找到適合玩的氛圍,每期用什麼主題去包裝遊戲環節也是製作組需要思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