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人性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根本“經不起考驗”?

徐徳惠


有人說: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因為人性是複雜的,它是個多面體,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人性的善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溫暖和感動,善良能照亮他人,照亮世界。人性的惡,能讓你認識和體會到人心的冷酷、社會的冷漠。人性的惡,就像一個“毒瘤”,不斷擴散。腐蝕著人心和社會。


也許是人心難測,所有的冷漠都有理由。然而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冰冷的世界中,生命拒絕冷漠。現實生活中,總有人在堅守著善良的初心,總有人在用善意去化解惡意,傳遞溫暖,傳遞正能量。


我們要堅守道德底線,用一言一行體現出人性的善良。用真誠、熱情、給予去感動他人,改變他人,消融冷漠。讓更多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共同營造一個互信、友善、和諧的社會。


澗溪VX


我更傾向於荀子的“性惡論”。人性本惡,你看有些幾個月大的嬰兒會彼此爭奪食物,會展現人性中的“惡”。這種“惡”很大程度是由我們的基因決定的,人類的進化史中自私的人更容易活下來,他們隨時隨地將自己的利益擺在首位。正因如此才需要後天教育的引導,將人的“惡”引向“善”。

人性究竟能否經得起考驗,我認為這取決於利益大小。一件事,給你兩百塊你果斷拒絕,兩千塊開始猶豫,兩萬塊有些動搖,二十萬點頭同意,兩百萬搶著去做。人性能否經受住考驗,取決於利益與代價的權衡。你得到的和你失去的相比,哪個更重要、重要多少?

我想您問出這個問題,可能是生活中受到了某人的背叛因而對人性產生懷疑,您想將這個人錯誤的根本原因歸因於人的本性。那我想說,大多數人的的確確生下來就是自私的。注意,是大多數人,像雷鋒這樣的人有,但就是因為這樣的人稀少才需要我們向他們學習。

如何做到性善?一是加強自身的修養,二是不要把自己置於被考驗的處境。

如何讓身邊人做到性善?一是遠離傻逼,性惡的人見識過一次就可以say goodbye了,二是不要故意考驗人性。


萬頌伊


眾所周知,孟子主張人性善,荀子主張人性惡。孟子主張人有四端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孟子講了一個孺子入井的故事來闡發他的觀點,這個故事說的是我們如果突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裡去了,一定會感到心驚膽戰,怕他掉下去。這就是惻隱之心,注意孟子說的是“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孟子·公孫丑上》) ,這個“乍”字很關鍵,就是無防備的,突然看到的第一反應,因此說明人性中有善。這是非常經典的舉例。荀子實際上與孟子並不矛盾,荀子認為人性惡,但又相信教化的作用,惡是因為環境影響造成的,有好的教化,人依舊能從善。因此,孟子、荀子都不是靜態地談人性善惡,但他們確實又各執一詞,各有偏重。

道家與儒家就不同了,道家是超越善惡的人性論,認為善、惡都是後天的,是根據一些標準來判斷人的行為。老子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第二章》)當你談論善的時候,說明已經有惡了,一切都是陰陽,都是相對的。所以,道家不認為人可以定性為善或惡。道家認為,人性本來是質樸的,談不上善與惡。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養生主》)做善事不要做到名滿天下,做壞事不要做到犯法。這兩句話也很大膽,聽起來很反常。我們主流的思想都是一定要做個好人,不能做一點壞事,所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這個很儒家。莊子卻說,你能一輩子不做一點惡事嗎?人身上的惡如何合理地引導出去,而不是靠壓抑?這就涉及人性論課題的討論了。

老子也主張回到素樸本性,第二十八章說“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 。這都是說,隨著人的慾望越來越多,才出現了很多惡的事情。人性的復歸只有一條路,就是重新回到像嬰兒一樣質樸的狀態。嬰兒的一切活動都是發乎自然,餓了就哭,困了就睡,沒有計較,沒有機心,沒有目的。老子當然不是讓我們都變得傻乎乎的,也不是讓我們都不要成長,嬰兒只是個比喻,是個意象,用嬰兒形象來比喻人性最初的樣子。

現在大家都提倡匠人精神,其實這種精神本身就包含了樸的精神,心無旁騖地去磨鍊一種技藝,沒有名利的慾望,是一種單純的追求。真正的匠人,做好一件作品,內心是非常純淨的,沒有沾染世俗的名利慾望,只有這樣才能真的安下心來,專注進去。如果內心充滿物慾,那很難專注一門技藝,很容易被世俗左右,無法堅持自己,也很難做出令世人讚歎的作品。

當慾望太多了,就影響養生了。這種慾望除了物慾,也包括追求善的慾望與想要做惡的慾望。做好事,不能太過,為了名故意去做。像現在做慈善的,很多就是為了名,是拿錢買名而已。像某些人,捐過很多錢,但捐得特別高調,讓被捐助的人拿著錢與他們拍照,讓人很沒有面子。所以,他們雖然做慈善,但太高調了也有問題。惡也如此,道家不從善、惡去定位人性,是很智慧的。有善就有惡,誰都無法說自己是純善的、一點小小的惡事都沒做過。莊子的意思是,你要有分寸,有界限,有止境,小惡可以為,不為當然更好。人的惡的東西也需要疏導出來,其實就是人的破壞性、佔有慾等等。每個孩子都有破壞性,他們會摔東西、捏死小蟲子甚至虐待小動物等等。孩子們為什麼喜歡玩打打殺殺的遊戲,比如像切西瓜這麼簡單的遊戲,因為他們能發洩自己的破壞慾,覺得自己很厲害。他們看到好的東西也想據為己有,那就是佔有慾。小惡可以存在,但要疏導,而不是要求一個人全是善,那樣不符合陰陽的實際,也不符合人性。這個與儒家很不同,儒家是道德完美主義的,希望人人都能成君子,成聖人,能去惡存善。道家卻是道德寬容主義的,小惡就像人身上的病菌一樣,沒有病菌的人是不存在的,把所有病菌都殺死,人也就死了。但有個原則,不能為大惡,不能觸犯刑法。

莊子講了知識,講了善惡,最後歸結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養生主》)保身,是保住生命,人當有自保意識。雖然不像儒家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那麼嚴格,但一定要保全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喪命都很讓人惋惜。有些是激怒了歹徒,像一則新聞說的,一個婦女帶個孩子,在出租車上與司機理論,吵架,要投訴,就因為司機提前要錢,可能也多要了一些,最後她和孩子都被司機用石頭砸死。如果不發生當面的口角,等下了車之後再投訴也是可以的。還有一個案例,北京一個婦女用手推車推著孩子,在路上與出租車司機發生衝突,司機把她的孩子摔死了。惡固然讓人髮指,但自己也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尤其當自己是女性,又帶個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與人發生衝突,凡事忍耐一下,事後再想辦法。這是要保身。

全生,即全性,就是保護自己的天性。按上文的話,主要是不要被知識異化了,成為書呆子。放在現代的話,就是在教育制度中有一些不合理的情況下,要懂得為自己找出一條路來,一邊耐心應付,一邊用更大的功夫去修身,建立自己的人格與學識。養親,是孝敬親人,養好親人。保身、全生是前提,沒有這個,養不好親。最後是盡年,就是盡其天年,自然而然地過完一生。

可見莊子也是提倡孝順的,只是講法與儒家不一樣,更基本,也更超脫。儒家的孝很具體,譬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論語·為政》)就是孝順要表現在臉色上,不要給父母臉色看,這個很難。我們在家都是最真實自然的狀態,會把臉色給家人看。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父母最擔心的是你的身體健康,所以你一定不要生病,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是最大的孝順。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你的健康快樂。孔子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父母在世的時候,別亂跑,父母會擔心,除非你方向明確,志向明確,道路明確,不出去不行。否則,“子欲養而親不待”(《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等你遠遊回來了,可能父母就不在了,孔子認為這是人生的最大的悲哀。

莊子在《人間世》中講,孝是“不擇地而安之” ,這比儒家還要靈活。你可以走,但無論父母在哪裡,你在哪裡,都要讓他們安心。莊子還有“忘親易,使親忘我難”(《天運》) ,最高的孝是兩忘,不是真的忘記了,而是相互都放心了。這是更高境界的孝,或者說,是逍遙的孝,而不是沉重的孝,不是有壓力的孝,不是一定要天天在身邊的孝。當然,這也僅限於父母還沒有年邁的時候。


內在工程


關於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之爭,眾說紛雲,人性既無善也無惡,看到人性本善的人是因為他執著善,看到人性本惡的人是因為他執著惡,其實善惡本就是一體的,有善就有惡,無善亦無惡。他們是互生的,單獨說哪一個都有失偏頗。你問“人性是不是根本經不起考驗”?首先這個命題已經在你的認知中生成了,你就會事事對照人性經不住考驗的論據,人性到底是否經得住考驗,是我們自己分別出來,跟性本善、性本惡如出一轍。



益坤和319


不要嘗試去考驗你身邊的人,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東野圭吾曾說過:“世界上有兩件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們總是渺小的存在。”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想著去考驗一下身邊的朋友是否真誠,愛人是否忠誠,但是大多數的時候,結果都會是讓人失望的。

曾經有一個人從商場裡買了一個價值不菲的玻璃茶几,外觀也很漂亮。後來有一天那人想著這個茶几到底有多牢固呢?於是他將金魚缸放在了上面,沒有破;接著將很多書也放在了上面,沒有破。

然後他將椅子也放在了上面,依舊沒有破;他將自己站上去,也沒有破;最後他從外面裝了很多石頭回來,抱著石頭站上去,在茶几上蹦躂。

嘩的一聲,茶几破了,他也被碎掉的玻璃劃傷了腳。那人還說“我就知道這個茶几不牢固”,當你一旦決定考驗這個茶几有多牢固的時候,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認定它是不牢固的,所以你會用盡辦法來讓它毀滅,最後也難免會傷到自己。

人性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你一旦開始考驗一個人,你將會無止境的進行考驗,直到那人有一天在考驗中沒有給出你理想的答案。

你開始用這個沒有通過的考驗,控訴別人的不忠誠,告訴自己他就是這麼經不住考驗,然後說著是他傷害了你,但其實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一個人如果總想著去考驗身邊的人,考驗夫妻之間的感情有多深,朋友之間的感情有多真誠,時間久了,這些考驗難免會被對方察覺,導致身心的不愉快,彼此之間的情誼也會產生隔閡,最後就只能分道揚鑣了。

小編想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經歷幾十年的光景之後,人難免是會變得,人性都是複雜並且矛盾的。所以千萬不要刻意去考驗人性,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





阿狸阿


個人傾向於“性本惡”因為人類一旦離開法制文明。沒有了約束,就會變得非常可怕,肉弱強食,本來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趨狗,所以,不是經不起考驗而是在骨子裡就有這種東西的存在,所以,不要輕易去試探人性,因為那是很可怕的,我朋友就是這樣的,從小家裡就很窮,他跟我說過,他父親告訴他人可以窮,但不能窮志,那年他父親被人冤枉,受不了屈辱,喝藥自殺了,他就和母親相依為命,還好老天有眼,懲罰那個冤枉他父親的人,同時家裡房子也被拆遷,可是他父親的兄弟姐妹也看中了這筆錢,隔三差五來跟他母親吵架,失去父親的他,家族這邊都不想著他母親,他的親嬸子居然還借喻他母親改嫁,他母親敢怒不敢言。後來聽說錢他家拿到了,但是母親也去世了,去世原因……之後我再也沒遇見過我那位朋友,直到上上個星期,他被警察帶走……


冰封龍俠千年


善與惡,是建立在有形的人體上的,是看不見的東西,但可感知:人本是什麼與人成形的那一刻有關,有形就會有需要維持其形,要生長髮展,維持其形的存在本無善惡,關鍵是維持其形是否影響別人維持其形,口此區分善惡,凡事物一有形必維持其形,宇宙的基本現象,個人認為人本性為佔有,這說不上善,但佔有過就為惡!可憐世人,過者多矣!但不能說本惡,也不能本善。


用戶甘戊己565758


人之初,性本善。這裡的善,應該是“至善”,是儒家《大學》裡“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相對應,與《道德經》裡的“上善若水”相對應,與《楞嚴經》裡講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相對應。這裡的“人”,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初心”,祂可以“變現為善,變現為惡,變現為美和醜,和一切的萬法萬相”。



progressing001


不知道你們聽沒聽過這一句話:人性,是醜陋的,經不起考驗的。你以為,那些曾經幫助過的人,至少會在你落難的時候展現出憐憫之心,但是,往往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我想說,人性就是個易碎品,它經不起敲打,等你打碎了以後,再也還原不了。

人性本空,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惡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微笑]



拾道實


我的回答是,人之初性本善。

善良是一個人的根本,也是這個人能夠接觸和從事的前提。

不要動不動就去考驗別人,你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呢?得到的結果會令你感到開心還是感到解氣呢?到頭來,不都是自尋煩惱嗎。

更多的我們都是處在一個人性的“灰色”地帶。什麼是“灰色”地帶,就是模稜兩可,時好時壞。不偽裝,不做作。沒有任何事情是那麼的絕對,我們只是對比來說,這個這件事他這麼作是善良的行為。這個人這件事情上處理的有點惡意。注意,我們說的是惡意,並不是說他就是壞人。只是那一時刻他的思想行為,是帶著惡意的。有可能是出於他的某種需要,他不得不那麼作,但他不一定就是一個壞人,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