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一部三字經,半部勸學篇,到現在依然被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被反覆提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當中開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我們先來看這句話的具體解釋:人剛出生的時候,稟性都是善良的。每個人的稟性生來都是很接近的,只是由於後天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不同,差異就越來越大。

【故事】以前,有個人叫周處,小時候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後來他的父母去世了,由於沒有父母的管教,周處性情變得十分殘暴。周處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欺負村民,甚至把人家打得頭破血流。因此,村裡的人都不喜歡他,看見他好像躲瘟疫似的。有次,周處聽到村裡的人在討論“三害”,上前詢問得知村裡附近的老虎和蛟龍還有他自己就是大家眼中的“三害”。因為老虎和蛟龍會吃老百姓的糧食和牲畜,周處會欺負老百姓,所以大家就認為是這是“三害”。生性好鬥的周處於是就去尋找老虎和蛟龍。他一拳就把老虎打死了,接著又跑到湖裡除蛟龍。周處和蛟龍在湖裡大戰了三天三夜,最後才把蛟龍殺死。村民見周處下湖三天沒上岸,以為他和蛟龍都死在了湖裡。於是,大家在岸邊放鞭炮慶祝除掉“三害”。上岸後的周處看到村民這麼希望他死,這麼不喜歡他,很是傷心,從此改過自新。

周處小時候很善良,我們的孩子小時候看起來也都是聰明伶俐,後來周處的父母去世,無人管教而導致暴虐成性,成為了脫韁的野馬,而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由於周邊環境的不協調,小時候的聰明伶俐開始消失不見!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周處由小時候的善良,到失去父母后的暴虐改變,再到後來村民對他恨之入骨鞭策他自我改變,中間這一段的曲折,形象的給我們展示了後天環境對一個人帶來的深刻影響!

一、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

津巴多監獄實驗:我們都是自身環境的控制者!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專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導了一次揭示環境改變對人性影響的著名實驗,他把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實驗室改裝成監獄的佈置,然後徵集一些大學生前來參加,條件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經過測試,最終有24名大學生最終參與了這次實驗!

津巴多把這24名大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的角色是獄警,另一半的身份則是囚犯,而他本人則充當了監獄長的角色!因為最開始,所有人都清楚這是一場實驗,所以起初雙方都還挺放鬆,但是慢慢的充當獄警的一方開始進入了角色,他們似乎越來越享受因為角色變化給到他們的權利以及控制慾,所以開始變本加厲的對“囚犯”進行各種虐待,比如讓他們無休止的做俯臥撐,徒手清洗廁所,甚至對他們進行人格上的侮辱;那些扮演囚犯的大學生一開始還能意識到這只是實驗,但是在獄警的不斷施壓與暴力相向之下,他們也逐漸進入了角色,開始屈從於對方的威脅與恐嚇,最終變得聽之任之,聽任對方的打壓與侮辱!

原本計劃兩週的實驗,因為陸續有學生不適應,精神上開始出現不良狀況,不得不提前終止!幾乎所有參與的人都學到了重要一課:不要低估不良環境的巨大影響力,即便是我們中最善良、最聰明的人,在面對不良環境時,良好的人格和教養也可能會被侵染!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1、遺傳因素的確存在,但是成長環境的惡劣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先天的優勢!

《傷仲永》的小主人公方仲永,小時候天生有智慧,五歲的時候就吵著要筆寫詩,別人說出一個主題,他能立刻完成,而且內容還相當的有水平,於是陸續有人花錢請他寫詩,孩子父親一看有利可圖,便不再讓他潛心學習,而是開始帶著他到處去招攬生意通過寫詩賺錢,直到最後方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別人問起他的情況,結果卻是“泯然眾人矣”,跟普通人沒啥兩樣了!

這個故事像極了現在很多家長的育兒觀,孩子稍微有點出色表現,於是就每天逼著孩子去參加這節目那晚會,或者每天花大量時間讓孩子去拍視頻,錄短片,直到最後大家審美疲勞,孩子關注度變得平常,但是失去的時間卻再也回不來了,孩子的正常的成長之路就這樣被父母給耽誤了!

  • ①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不同的年齡段都需要我們給他提供一個適合成長的外部環境,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 ②孩子的差異不是到了中學、大學才有的:差異不是孩子想要彌補就能通過努力補上去的,差異化的表現一定可以跟小時候我們外部給到孩子的不適應的環境有關;
  • ③成長是有規律的,也是有過程的:能力需要積累,寅吃卯糧的做法最終只能讓孩子發出江郎才盡的感慨,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
  • ④父母生孩子重要,養孩子更重要:不只是在生活上給到他無微不至的關懷,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更加重要!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同的土壤,不同的環境孕育出的一定是不同的品種,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道理,在看到別人家孩子成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別人家孩子成長的環境,在學習借鑑吸收的同時,重要的是從自己家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給到孩子適合的有準備的環境!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二、環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通過努力可以最大化減輕不利影響!

1、父母可以通過改變,為孩子創設有準備的、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說,兒童早期的認知來自生活實踐。 意大利教育學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更建議父母排除危險外,允許孩子自由探索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相信各位都耳熟能詳,家庭教育的首要職責就是為孩子去創建一個有利的成長與學習環境,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在這方面的付出一定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對此我們給各位家長提出以下建議:

  • 條理秩序層次分明的生活環境:對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越早越好,6歲以前的孩子應該具備的生活能力對照如下: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6歲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對照表

  • 培養獨立激發想象力的學習環境:良好學習習慣的創設跟孩子未來的學習成就呈正相關!學習環境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孩子必備的學習材料、工具、設備的保障;孩子學習空間的提供;學習提升對接通道的建立等等,都是我們應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提供給孩子的!

2、通過對孩子的正向鼓勵與教育,可以讓孩子具備克服客觀環境不利影響的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壞事,關鍵在於他對待挫折的態度。"

很多時候,客觀環境沒有那麼容易通過人為力量改變,甚至有可能做不到改變,這個時候能否適應,能否最大程度克服不利環境的負面影響,甚至做到在逆境中逆襲,這個關鍵是要看個體在面對不利環境時的態度!

當年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的時候,為了鍛鍊自己的意志,特意到最喧鬧的地方讀書,目的就是考驗自己的定力和克服不利環境影響的能力;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板橋的這首《竹石》正是對逆境中奮起的人的真實寫照!

培養孩子的耐挫力,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 ①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稍微有難度而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 以往,我們往往會強調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謂的力所能及其實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態度,或者說是無視孩子的能力是一直處於發展變化的客觀事實,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務必要創設情境,給到孩子的任務難度適當拔高,就好像我讓孩子去拿一樣東西,讓孩子稍微翹翹腳就能拿到,這叫稍微有難度,如果你把東西放在他的小凳子上或書桌上,那叫沒有難度,不但對於孩子的成長無益,時間長了他也會感覺毫無趣味,前進的動力也會消退!
  • ②體能上進行適當的磨練而不是普通的鍛鍊:
  • 鍛鍊身體可以強健體魄,這個道理誰都懂,但是普通的常規的人人都能做到的鍛鍊只能健身卻無法起到磨練意志的作用,想讓孩子通過鍛鍊取得健身與抗挫力提升的雙重效果,那父母就應該在日常的體能活動安排上要進行精心準備!比如,玩皮球的時候,讓孩子去撿球的途中要設置一定的障礙,他需要付出更多體力才能最終拿到;比如中小學生,要適當的帶著他們去攀越更多更險峻更高的山,以此來強化他們的意志力!
  • ③日常生活中適當的忽視、批評等方式,提升孩子的耐挫力!
  • 這些年大家都非常崇尚正向教育,認為只有正向的引導和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有利的,我當然不否認,但是必須明白的是,人的一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當然沒有必要給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但是
    在生活過程當中的一些我們經常會產生挫敗感的場景,還是應該在生活中予以還原讓孩子能夠通過接觸,進而能夠通過努力去克服,這種克服的意識與能力也是一種習慣的養成,長期這樣堅持,孩子自然就會形成在碰到逆境時積極想方設法解決的正向思路!
弄懂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此堅定了育兒的方向

環境是客觀的存在,而人的意志力是主觀的存在,但是同時主觀意志力是否會隨風搖擺不定,又一定會受到周邊客觀環境的影響,都說每個成人身上的行為都可以在他的童年找到影子,其實我更傾向於認為這個影就是環境的影響,范仲淹在《岳陽樓記》裡面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不必活成你現在的樣子,只要你能突破環境的封鎖,你能向陽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