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特攝片算不算動漫圈的?你怎麼看?

kart2011


我覺得特攝片應該不完全算動漫圈,可能會有一些交叉。

動漫(Animation & Comic),“動漫=動畫+漫畫”,即動畫和漫畫的合稱,指動畫與漫畫的集合,取這兩個詞的第一個字合二為一稱之為“動漫”,並非專業術語。

“動漫”一詞最早在正式場合被使用,是1998年11月大陸的動漫資訊類月刊《動漫時代》的創刊  。這一詞語後經由《漫友》雜誌傳開,因概括性強在中國大陸地區的使用開始普及起來。

“動漫”這一合稱的出現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動畫和漫畫產業聯繫緊密,所以日本動畫和漫畫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動漫時代》這樣綜合了日本動畫和漫畫諮詢的雜誌。 因此,“動漫”最早主要在日本動漫的愛好者中使用,用來指日本的動畫和漫畫。但隨著中國動畫和漫畫產業的發展,用來指中國的動畫和漫畫的場合也多了起來。

特攝是特攝片的簡稱,最初是指運用了特殊技術而拍成的影片。作為攝影技術、特殊效果的“特攝”其實從電影的創生期就已經存在,根據喬治·梅里愛和英國的製作人員,使攝影時的照相機運用了逆旋,高速、微速度的操作讓人或物從畫面中消失,《大列車強盜》(1903年)中,通過特殊攝影來表現出本不存在的事物。

特攝片在二戰之前就是日本的國策電影。1942年的日本戰爭特攝片《夏威夷大海戰》在二戰後被美國佔領軍誤認為是真實的戰爭紀錄片。1954年,日本東寶公司推出日本第一部怪獸特攝電影《哥斯拉》,其領先歐美流行的定格拍攝的拍攝手法如穿上道具服扮演怪物以及映射現實的超自然主義生物的創造對西方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長一段時間,歐美也開始流行皮套和等比例微縮模型拍攝。斯皮爾伯格、蒂姆·伯頓等大師都深受日本特攝的影響,並且加以學習運用。

日本的特攝影片(尤其以怪獸、獵奇、戰爭、怪人、恐怖、災難等題材為主的作品)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西方的寵兒。其製作精良程度、技術領先程度、劇情內涵深度與趣味性等商業流行元素的結合、設定的超前性,是當時的歐美的SFX無法相比的。70年代早期的日本,超級英雄類特攝電視劇開始興起。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經流行過戰爭特攝電影。如《軍閥》《二百三高地》《聯合艦隊》等。而在70年代,日本特攝也誕生了兩部類似《星球大戰》的作品。分別為東寶的《惑星大戰爭》和東映的《從宇宙來的訊息》。後者還得到了土星獎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

而特攝片多指使用傳統特殊技術(爆炸、模型、合成技術 等)的影視劇。但在日本,無論是傳統特殊技術還是現代影視特效。只要有使用,皆可稱為特攝。

在90年代數碼技術興起、脫離膠片時代的背景下。使用傳統特效(爆炸、模型、合成技術 等)的特攝片的視覺表現漸漸不敵使用現代影視特效(cg等)的特技片。如從製作層面來講,其實特攝片與特技片只有傳統特效與現代特效的運用佔比區別——特攝片中可使用現代影視特效、特技片中也可使用傳統特殊技術。





飛翔的動漫小雞


作為專注這方面的筆者,我可以告訴你,這種爭議只會在國內存在,結論早已經定下了:特攝片屬於動漫圈。

與其說特攝片進入了動漫圈,不如說動漫圈把特攝片吸納了,就舉幾個特攝中假面騎士的例子:

1.

看完蠟筆小新和假面騎士們的聯動,還有人會說特攝片不屬於動漫圈嗎?不如說,特攝早已融入動漫。特攝可以是動畫的一部分。特攝是真人動畫,就跟動漫作品的真人版一樣,特攝是算在二次元圈子裡的。

2.B站動漫作品【2020拜年祭單品】冰原競速戰中,22娘裝扮與形象來自於《假面騎士劍》、變身音效來自於《假面騎士01》的“滅”與“訊”、技能音效來自於《假面騎士build》的桐生戰兔的“公式踢”和e總的“黑洞踢”還有假面騎士decade與天空騎士的名場景、最終戰鬥的背景音樂是假面騎士時王劇場版的主題曲《P.A.R.T.Y.》。臺詞包括"細數你的罪惡”“慶賀”還有假面騎士V3明名梗“你媽的,為什麼”(以公式踢的公式彈幕形式出現)等等。最終戰鬥是《假面騎士drive》的賽車,以《假面騎士exaid》片尾音收束。還有許許多多沒列出的元素。看下圖:

還有這張,

用綠圈標註的分別是假面騎士的原作者石森章太郎和假面騎士v3名梗“你媽的,為什麼”

3.把時間回溯到最初,假面騎士原作者石森章太郎,他的本職是漫畫家,都是先有他畫的漫畫版之後拍攝的。而且在最新假面騎士時王夏季劇場版中有這樣的片段:

“漫畫空我”直接以漫畫形式在現實世界中作戰,這難道不影響深刻嗎?沒錯,就是從下面這本漫畫。

所以,以後當有人問到,特攝片屬於動漫圈嗎?你可以直接了當回答,是。

(本篇為原創回答,有其他疑問可以私信筆者)


切莫言真


不算,動漫籠統的來講是動畫+漫畫,特攝既不是動畫也不是漫畫,比起這兩類他更像是電視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