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農村諺語“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有道理嗎?

龍百曉生


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這說法很全情理。只是南北有不同,北麥南稻,我這裡的說法是: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稻苗傷。驚蟄不留種,清明大插田。春分前是驚蟄,後是清明,春分前後有春霜,必然會傷到稻秧的。

霜一般在秋冬時有,那叫秋霜,有霜,是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靠近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上凝結成白色冰晶,即為霜。氣溫不突降至低是成不了一霜的。麥與稻的生長都要有一定溫度作保證。有春霜,說明冷暖空氣在反覆,倒春寒來了。稚嫩的麥苗稻秧是經不起倒春寒如有春霜的天氣折騰的,冷凍大而耐,麥稻幼苗必會受傷。那就要做好保溫工作才可以。所以,我們的早稻在育秧時,都會做好防寒防霜防護準備的。

立過春,赤腳奔;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之後,氣溫開始回升,萬物復甦,驚蟄後就出九了,但在春分前後還會有寒冷空氣南侵,所以還不可大意,要做好防寒保護工作,以免春耕農作有損失,耽誤時機。今天就是春分了,天氣預報,冷空氣正南下呢,及早做好防寒保苗吧,防患於未然沒錯。





樹德漢碩


春分前後怕春霜,一見春霜麥苗傷。

這句農諺比較簡單易懂。它的根源在物候對時令的傷害。也就是說,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點都有適應的環境與物象,而也存在著相反的一面,即每個時令節點也都有不利於自身的相剋環境與物象。如大暑落雨利,三伏遇風亡。如春分前後怕春霜,是誰怕呢?是人怕呢?還是牛羊怕呢?非也。它是指禾苗(果花)怕春霜。為什麼呢?這要從麥子的生長週期特性說起。麥子安於寒露,地耕於秋分,末種之霜降(晚)。

一般七天出苗屬正常(溫度平壞十七八度,過高偏早,過低偏遲,以白露飄打野絲網為益。)從霜降到冬至為盤根期。十至十一月需要一場透犁雨水以養根苗(或噴澆一次),以防大寒凍壞以保暖。從冬至到春分前一天為分櫱期,鬚髮根攏頭。怕旺長,不怕寒凍喜大雪。而從春分第一天開始到穀雨前一天的三十天裡為拔節期。需要營養補充和至少三月一場大雨來催生拔節。若穀雨後拔節尚未完成,就會延遲成熟期而正青,不易後期乾熱風,易減產或風催瞎。所以農諺說:麥需八十三場雨即會豐收。指安麥前的八月下場透犁雨,十月底下場壓根雨,次年三月下場拔節雨麥可豐收有望了。

自穀雨到立夏為孕穗期。噴施三防藥和營養添加劑。以保證無病無害。從立夏到小滿為抽穗盈脂(面脂)寶滿期,麥籽已經長寶了。從小滿到忙種前為成熟收割期。

而麥子春分前後怕霜者,是說在此時,麥苗已做好了拔節的準備工作,就要開始拔節了,甚或已經拔一到兩節了,可此時,來了二場大霧和枯霜(突然寒冷幾天),一下子就會把正在拔節的麥頭打枯萎了。就這麼簡單。老頭霜一打枯,等再發新頭重新拔節,時間就會向後推遲一個節氣左右,勢必到時乾熱風一催必然死亡而形成荒年矣。


福自福地來wjf


諺語是是上千年曆史文化的積澱,是無數歷史人物經驗的總結。春天,氣溫上升,萬物復甦,麥苗返青,春分前後,麥苗正是起條長節的預備期,如果有霜降,苗苗葉子就會結冰發硬,經過霜打的麥苗葉子是透明的,使麥苗組織內部受到傷害,所以麥子會減產。

它的根源在物候對時令的傷害。也就是說,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點都有適應的環境與物象,而也存在著相反的一面,即每個時令節點也都有不利於自身的相剋環境與物象。如大暑落雨利,三伏遇風亡。

而麥子春分前後怕霜者,是說在此時,麥苗已做好了拔節的準備工作,就要開始拔節了,甚或已經拔一到兩節了,可此時,來了二場大霧和枯霜(突然寒冷幾天),一下子就會把正在拔節的麥頭打枯萎了。就這麼簡單。老頭霜一打枯,等再發新頭重新拔節,時間就會向後推遲一個節氣左右,勢必到時乾熱風一催必然死亡而形成荒年矣。


魯北人小凱


諺語是是上千年曆史文化的積澱,是無數歷史人物經驗的總結。春天,氣溫上升,萬物復甦,麥苗返青,春分前後,麥苗正是起條長節的預備期,如果有霜降,苗苗葉子就會結冰發硬,經過霜打的麥苗葉子是透明的,使麥苗組織內部受到傷害,所以麥子會減產。


杏花開放686


倒春寒最傷麥子,春分時節麥子分蕖,嫩芽正長,所以弱不禁風


桃苑茗幾滴屁


有道理,農民最怕倒春寒,嫩葉剛剛發芽,還很弱,落到葉子上很容易讓葉子枯黃了,植物不容易活


秦安微同城


去年果樹開花時,一場倒春寒春霜傷了果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