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散文有故事情節好還是沒故事情節好?

韓新文


我覺得散文這種題材還是略有一些故事情節比較好的。

我在學習散文的時候,老師教給我散文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形散而文不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作一篇好的散文,取材可以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一篇散文中,可以從一個人物的某個側面或者一個先進事蹟的片斷談起,時間上可以跨度幾千年,空間上可以縱橫幾萬裡。作者可以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隨意選擇,精心安排。

“形散”還體現在表達方式的靈活多樣。總之,無論是敘事、描寫或是抒情、議論、說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指領下,得到充分的發揮。

而“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遠,主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如何廣泛,表現方法多麼靈活,都應圍繞一定的中心,為中心思想服務。

而要有一個統一的中心,讓文章的立意圍繞著中心來進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一個故事情節來帶領著文章的推進,這種方式更靈活,線索看起來會更鮮明。


文人談墨客


沒有情節不成為故事!


金城逸翁


散文有無故事情節,都不是衡量一篇散文優劣的硬指標。好的散文,不管有沒有故事,內容都是健康的,沒有影響讀者心情的消極因素,是作家真情的流露,且能夠打動很多讀者。

我是一位文學編輯,工作中看到很多來稿。曾經遇見過這樣一件事:一位作者來稿,就是故事性很強的散文,能明顯看出虛構的痕跡。聯繫作者退稿,說了我的看稿意見。作者很有意思,說你說是虛構的,那你不能按小說發了嗎?聽作者這樣說,我很無語。他以為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就是是否虛構呢。

散文重在真實。有故事情節的散文,一定不能是虛構的故事。比如我看過一位經歷過解放戰爭的一位老軍人寫的回憶散文,就寫得很好,故事脈絡清晰,情節無大起伏,淡淡敘述中,能讓我感知到作者那怦怦跳動的心——對逝去的青春年華的留戀,對參加那段革命的無比自豪。這類散文,因回憶往事,記憶難免出現偏差。我認為,作者寫作的時候,主要故事情節一定要忠實於生活,但很次要的東西,如天氣狀態,吃的什麼東西,可適當允許虛構。

有故事情節也好,沒有故事情節也罷,都不能作為判斷散文好壞的硬指標。好的散文,是真情流露,能打動讀者。


滿目皆琳琅


這是見仁見智的。

有因情節而精彩的。像梁衡、畢淑敏、林清玄的一些敘事散文,往往能從極尋常的事件中,探求深刻的生活哲理。情節看似簡單,卻寄蘊深厚,簡單中見奇崛。

也有不見情節而奇妙的。或以議論見長,擷取生活片斷,巧加引申,點石成金;或以抒情著稱,展現生活細節,渲染烘托,熠熠生輝。

理論上講,情節的有無同散文的高下,不存在必然聯繫。


鄭顯亮


敘事散文當然應該有故事情節,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則不必有故事情節。


洪湖芳舟聽雨眠


只要你寫得好,就好!


打雜的老魯


有故事情節好


葛巾紫慧


任何時候都是“故事為王”,我偏愛有點情節的~


蓉仙兒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即選材自由,表達靈活(記敘,說明,議論,抒情依內容而靈活多變)但必須緊緊扣住主題(中心思想),不是把人與事物平放在那兒,不加修飾,乾巴巴的幾根筋,而是通過精雕細琢的打磨,刻畫,塑造,活靈活現地展示給讀者。例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作者選取抗美援朝戰爭三個典型事例(1,松骨峰戰鬥,2,馬玉祥烈火中搶救朝鮮小孩,3,防空洞與戰士談話)通過生動的情節描寫,表現了志願軍戰士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革命樂現主義精神。總結出一一我們的戰士是敢可愛的人。倘若作者只把這三個典型事件擺放在文中,不加刻畫,描寫,沒有故事情,文章還能感染讀者嗎?還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嗎?還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反響嗎?所以說,任何文學作品都應該突出中心,都應該有感人的情節,但是情節必須真實,不能虛構。都應該有積極向上的主導思想,客觀地反映社會生活,礪人奮進的動力!‘





步蘭香407


能致情達意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