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養豬喂熟料後期豬長的快嗎?

用戶2713725774327


現在有很多養殖戶認為將飼料煮熟能夠有效地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以及消化率,所以他們依舊保持著塑料餵豬的習慣,然而有的養殖戶則比較喜歡用生料餵豬,到底是生料餵豬好還是塑料為主好呢?

有數據表明有些飼料加工煮熟後,進行飼餵效果會更好,但是大部分飼料煮熟之後營養價值反而會下降,甚至會含有一些有毒物質。大豆土豆,泔水,煮熟之後可以有效地去除裡面的有害物質,提高自身營養價值以及消化率。

正常情況下,熟料餵豬比生料餵豬的增重速度要慢,而且飼料利用率也比較低,實驗數據顯示喂生料的仔豬重可提高2%,肥豬可提高35%,而且還會節約一部分的精料。生料餵豬的三大優勢:

1、生飼可最大程度的保證飼料中原有的養分的完整性。

2、生飼餵豬有效降低某些中毒現象的發生。

3、飼料生喂可以節省勞力和燃料,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利弊的一點看法。


成都莽娃


你好,我是老梁,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養豬喂熟料的問題,在農村這種情況比較多,以前我父母在家養了一頭母豬,照顧的很好,發情期特別正常,產仔率也很高,每次產仔在15頭左右,各家各戶養母豬,也算是當時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

產仔後的前3天,母親每天晚上很晚才睡,秋冬季節產仔,還在豬圈上面蓋上塑料布,給豬舍保溫。對小仔豬更用心,在出生後7天,母親都會把玉米麵團成玉米餅蒸熟,然後把它切成特別小的顆粒,給仔豬餵食,再後來玉米餅顆粒就慢慢變大了,直到斷奶出售。

母豬哺乳期喂的是用開水燙過的玉米麵和麩皮的混合物。每次餵養的都很好,母豬恢復快,奶水多,仔豬健壯生長快,當時我很佩服母親的飼養管理。

後來我學了畜牧獸醫之後,對熟化後飼料餵豬,有了新的認識,從專業角度來講,飼料熟化之後,一些不耐高溫的維生素被破壞,熟化過度的蛋白質會變性,蛋氨酸的吸收利用率降低,蛋氨酸屬於飼料中第一大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吸收率不夠,直接影響飼料中賴氨酸的利用率,直接影響豬的生長速度。

豬的生長速度,必須依賴營養均衡,且消化吸收率高的飼料決定的,熟化後不利用飼料中營養均衡,所以不利於豬的生長,同時增加了燃料成本。

養殖過程中,有很多方法都是慢慢改進的,比如原來的飼料是用水混合後飼餵,水多料少,結果導致豬肚子大,背體型不夠好。後來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把飼料用水噴灑一下,喂溼料,結果是吃不完的飼料容易黴變,造成浪費,還增加了豬感染黴菌的機會。再後來就是現在的飼養方式,喂乾料,豬舍內安裝自由飲水器,自由飲水,一方面保障了豬對水的需求量,另一方面飼料可充分利用,不被浪費,實驗證明這種飼養方式能達到豬快長,飼料利用率最好的一種方式。



獸醫梁


我老家是農村的,我們那裡都要餵豬,但是量不是很多,每家就是1-12頭,一般喂半年就賣了,都是上半年賣,下半年都是自己吃的那種。小豬仔喂到一個月後斷奶,然後再喂一個月飼料。這樣喂其它雜食(玉米,土豆,菜)都是熟食,我覺得喂熟食的豬肉好吃。

小豬喂飼料後還是比較快。


婁喬


養豬喂熟料後期豬長的快嗎?題主提出這個問題,顯然連最起碼的養豬知識都不懂,稍微有點養豬經驗的人,不會發出這樣的提問。

首先,後期生豬長得快慢,與喂生料熟料無關,而是和生豬的品種有關。例如最著名品種杜洛克,四月齡以前長得很慢,四月齡以後就會快速生長,再如大約克,長白,前幾各月都長得很慢,後面一兩個月長得速度遠超前幾個月。當然,一些當地土豬,它們從小到出欄幾乎都長得很慢,沒有哪個階段的生長速度出彩。

再向題主普及一個常識,養豬是不能喂熟料的;現在的飼料都是全價飼料,各種營養搭配其全,並且保持平衡,一旦養豬人把飼料煮熟,飼料中的某些營養成分就會被破壞掉,各個營養元素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不利於生豬的吸收,從而影響生豬的生長。例如育肥豬中的鈣磷比例為1.5:1到1.8:1之間,如果這個平衡被破壞掉,就會讓豬生長緩慢,甚至引起痛風跛行,影響生豬生長,更影響養殖效益。

雖然說把飼料煮熟,增強了飼料的適口性,但讓飼料丟失營養,加大了料肉比,同時也增加了養豬人的勞動強度,是得不嘗試的行為。

因此,想養豬,就得遵從生豬的生長規律,和配制飼料的科學性才能把豬養好。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養豬飼餵管理上,常用的喂法有:生料溼喂法、熟料稀喂法、乾料幹喂法這三種方法,而那一種方法對養豬更科學,更有利,收益最大呢?下面就和大家簡單探討下,供大家參考。

1、生料溼喂法

生料溼喂法是在餵豬前,把粉碎的玉米、麥麩和其他飼料,按合適比例搭配好,然後就是把料和水按比例攪拌均勻,最適宜的比例是1:1,最高不要超過1:2為好,拌成的飼料,要以手握成團、放開即散為宜。

飼餵前,可提前2-4小時浸泡飼料,因為溼料易變質,必須現喂現拌,保持新鮮,這樣飼料在未進入豬胃內,就已得到了軟化,使豬吃飼料時可口,吃的多,同時唾液、胃液能很好的起到作用,促進消化,吸收利用,使豬生長快,實踐證明飼料浸泡軟化後,更能提高飼料效率,收益更大。

生料溼喂法優點:

(1)提高了豬的採食速度,豬採食溼料的速度明顯高於顆粒料和粉料,豬採食快,在料槽旁停留時間就短,從而減少了豬隻間的爭食,均勻了採食量。

(2)可避免幹飼料對腸壁形態學的破壞,可降低因應激而導致的小腸絨毛萎縮、隱窩變深。

(3)溼料適應了仔豬的需要。在於其提供養分的同時提供了水分,發酵後溼喂更有效。

(4)省加熱錢、省工、省設備,可降低養豬成本;

(5)減少飼料營養的浪費,豬生長髮育快,體格健壯,毛色光澤,抗病力強。

生料溼喂法缺點:

(1)看起來吃得很飽,其實吃進去的大部分是水,而水分過多,對豬的生理功能不利。

(2)吃進胃內的飼料得不到相互摩擦,影響消化及吸收。

(3)胃液唾液被沖淡,不能充分發揮酶的作用,不利於消化,降低了營養利用率。

(4)需要攪拌均勻,間接增加人力成本。

(5)容易發酸、黴變、滋生病菌,豬食後影響健康。

(6)溼料在寒冬易結冰,對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豬大戶難採用。

(7)固定式食槽洗滌困難,費工費時。

2、熟料稀喂法

熟料稀喂法是指把飼料經過煮熟後,再用水兌成粥狀餵豬。此法目前在偏闢農村還很普遍,但對農村發展起來的養豬專業戶已經完全不適宜了。

熟料稀喂法優點:

(1)飼料經過煮熟後粗纖維軟化,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粗飼料的消化率;

(2)使飼料體積縮小,間接增加了豬的採食量;

(3)有殺滅細菌和寄生蟲卵的作用。

熟料稀喂法缺點:

(1)大多數的飼料經過煮熟後,營養價值降低,如玉米、大麥、麩皮等飼料營養價值要降低10%左右,尤其是許多維生素會遭到破壞;

(2)青飼料經煮熟後,如果處理不當,還會引起亞硝酸鹽中毒;

(3)蒸煮飼料還需消耗燃料,汙染環境,不利於豬業發展;

(4)煮熟飼料需要空間、鍋、爐等設備,增加了養豬成本;

(5)煮熟的飼料更易變質,需隨煮隨喂,費工大,效益低。

3、乾料幹喂法

乾料幹喂法是把粉碎的精粗料按比例混合均勻後,放入自動食槽內,讓豬自由採食,可每天定時,定量加料,另設水管,自由飲水。

乾料幹喂法優點:

(1)省工,飼料不需要調製,只需定時、定量地,把配好的混合粉料加在食槽中,平時加喂些青飼料,以及及時打掃圈舍衛生就行了。

(2)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乾料更接近豬的營養需要。

(3)不易發黴、變質,但料槽死角要定期清理乾淨。

(4)豬自由採食,不受人為影響,可進一步促進豬的生長髮育,提高豬的日增重。

(5)大規模飼養時也便於機械化送料。而在天氣寒冷或陰雨潮溼時,可以多喂乾料,相對更有益。

乾料幹喂法缺點:

(1)採食速度變慢,吃相同量的料需時間長。

(2)適口性差,豬開始吃進飼料時,要用很多的唾液浸溼飼料,對胃有損傷;

(3)乾料粉塵大,容易刺激呼吸道;

(4)容易浪費飼料。

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歸根到底,也都是為了生產實用。對於上述三種方法(生料溼喂法、熟料溼喂法、乾料幹喂法),在實際應用中可採用相結合的辦法,這樣更有利,建議在春夏秋採用生料溼喂法,在寒冷的時節採用乾料幹喂法更科學。

另外不論採用何種飼餵方法,都不要經常改變,以免影響豬隻的採食習慣,也都不可缺少豬隻的飲水,時刻提供充足、清潔的水。養殖技術的提高,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自己親身實踐,也可以是老師的經驗分享,總之,想養殖的更好,就要不斷地學習。


天山僮佬


豬屬脊椎動物門哺乳類哺乳綱真獸亞綱蹄目,豬科動物。

一,養豬生產意義

自從建國以來,隨著我國養豬業逐步發展,生豬養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養豬生產是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菜籃子工程的重要內容和農民增收的途徑,在我國市場潛力巨大,發展養豬生產是農村養殖致富之道。

二,豬場的選擇

豬場建在地勢高燥,平坦,背風向陽,水源充足,交通和供電方便無疫區範圍內,特別要遠離交通主要通道,居民區、學校、醫院和工業汙染區。禁止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居民住宅區距離至少要相隔500米以上。

建造豬舍的地面必須要堅固,平整和舒適,地面坡度2~3度,易於排水。豬場應具有完善的消毒設施和有效的糞便和汙水處理系統。豬的飼餵和飲水設備要求設計丶建造合理,材料要堅固、無毒、無害、易清洗,要有隔離、保溫、防塵、照明和通風設施,確保豬舍空氣流通,有足夠的光照強度。

三,養豬喂熟料和生料的區別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我國養豬業發生巨大變化,傳統的養殖方法也慢慢被取締,現在農戶基本上以生飼料為主的餵養方式。在農村,農戶們購買豬飼料,先到地裡採摘嫩綠青飼料作備用,給豬喂市場上購買的飼料,按豬的日齡來確定是農村一種常用方式。

生料飼餵方法:一般依豬的體重來作計算,先喂精飼料,在喂青綠飼料,喂完之後,估計豬吃到七、八成飽,放置清潔乾淨的水,任其豬享用。

熟飼料的飼餵方法:在農村,農戶們把從地裡青綠豬草砍碎,放進鐵鍋裡,用柴火燒沸進行蒸煮。當豬草煮到半生熟時,在豬草上鋪上一層玉米粉。當然,鋪玉米麵粉越多,自然飼餵效果越好,育肥方法也好,論條件來自我決定。

但蒸煮時,切勿用鍋蓋蓋著蒸煮,如果蓋著蒸煮會產生一定毒素,容易使豬中毒,所以,敞開煮是最好的方法。飼餵時,將煮熟的玉米粉與豬草攪拌均勻飼餵。一般每日三餐。

但喂生料的豬生長快,經濟效率高。缺點是肉質質量沒有經加工煮熟的肉質質量好。按農戶們經驗來講,喂生料養的豬雖然長勢快,但油質較差,營養也差。喂熟料的豬油質好,但長勢很慢,一般最少一至二年才能達到肥豬屠宰標準。而生料餵豬半年左右就達到屠宰標準。

隨著養殖業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也越來越自我剋制和嚴格。蒸煮飼料喂的豬肉普遍受到市民歡迎,都希望能購買到正宗熟料的豬肉。而生料餵養的豬也成普遍,只有靠運氣或依靠親戚朋友家飼餵的豬才放心,其它別無選擇。因為市場魚龍混雜,很難識別,你說對嗎?


突破烏江


1、豬吃熟食比吃生食,容易消化和吸收。

2、豬吃熟食的口感、衛生程度都要優於生吃。

3、煮的太熟,裡面 一些維生素之類的會被破壞,生食的維生素含量高。

水是豬最廉價的營養,但是也是人們最容易忽視的營養。無論營養高低,水缺乏了豬生長遲緩,毛病多。根據多年觀察,缺水的豬主要表現在豬毛粗糙.稠密.毛色發黃;糞便稍幹發硬;採食量小,豬體溫稍高;眼屎多,僵豬的發生比率高而且1有應激豬容易得病。所以要經常檢查飲水系統,注意水溫,時刻保障豬飲水暢通。

在飼餵上豬的習性是早上吃的少,中午吃的1般,晚上吃的多,造成1天早晚採食不均勻,第2天早上拉的軟糞也多(主要是豬1次性吃的太多消化不充分),造成了飼料浪費和料肉比的增加。我的做法是用自由採食方法飼餵時早上清理豬圈後加喂1頓溼料(水分含量大),開始豬不愛吃,1段時間後就習慣了。

溼喂方法飼餵時早上和中午兩頓加大喂量讓豬吃飽,晚上讓豬吃8成飽,溼料含水量大了豬採食多。讓1天喂料量均勻,這樣可以保證豬有較高的日增重和合理的肉料比。還有1個方法大家參考1下,小豬是大保育,50斤後乳豬料結束後繼續飼餵2段保育料(相當於正大的仔豬寶)到80斤換小豬料,小豬料飼餵到140斤換大豬強化料至出欄。全程如果附近沒疫情的情況下沒加藥,主要天氣突變的情況下在飼料內添加營養物質(如多維,拜固舒,阿梅諾等)增強抵抗力。只要不缺水,前期管理的好,後期飼料稍微次1點對生長影響不大。


渝村妹


在養豬飼餵管理上,常用的喂法有:生料溼喂法、熟料稀喂法、乾料幹喂法這三種方法,而那一種方法對養豬更科學,更有利,收益最大呢?下面就和大家簡單探討下,供大家參考。

1、生料溼喂法

生料溼喂法是在餵豬前,把粉碎的玉米、麥麩和其他飼料,按合適比例搭配好,然後就是把料和水按比例攪拌均勻,最適宜的比例是1:1,最高不要超過1:2為好,拌成的飼料,要以手握成團、放開即散為宜。

飼餵前,可提前2-4小時浸泡飼料,因為溼料易變質,必須現喂現拌,保持新鮮,這樣飼料在未進入豬胃內,就已得到了軟化,使豬吃飼料時可口,吃的多,同時唾液、胃液能很好的起到作用,促進消化,吸收利用,使豬生長快,實踐證明飼料浸泡軟化後,更能提高飼料效率,收益更大。

生料溼喂法優點:

(1)是提高了豬的採食速度,豬採食溼料的速度明顯高於顆粒料和粉料,豬採食快,在料槽旁停留時間就短,從而減少了豬隻間的爭食,均勻了採食量。

(2)是可避免幹飼料對腸壁形態學的破壞,可降低因應激而導致的小腸絨毛萎縮、隱窩變深。

(3)是溼料適應了仔豬的需要。在於其提供養分的同時提供了水分,發酵後溼喂更有效。

(4)是省加熱錢、省工、省設備,可降低養豬成本;

(5)是減少飼料營養的浪費,豬生長髮育快,體格健壯,毛色光澤,抗病力強。

生料溼喂法缺點:

(1)是看起來吃得很飽,其實吃進去的大部分是水,而水分過多,對豬的生理功能不利。

(2)是吃進胃內的飼料得不到相互摩擦,影響消化及吸收。

(3)是胃液唾液被沖淡,不能充分發揮酶的作用,不利於消化,降低了營養利用率。

(4)是需要攪拌均勻,間接增加人力成本。

(5)是容易發酸、黴變、滋生病菌,豬食後影響健康。

(6)是溼料在寒冬易結冰,對具有一定規模的養豬大戶難採用。

(7)是固定式食槽洗滌困難,費工費時。

2、熟料稀喂法

熟料稀喂法是指把飼料經過煮熟後,再用水兌成粥狀餵豬。此法目前在偏闢農村還很普遍,但對農村發展起來的養豬專業戶已經完全不適宜了。

熟料稀喂法優點:

(1)是飼料經過煮熟後粗纖維軟化,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粗飼料的消化率;

(2)是使飼料體積縮小,間接增加了豬的採食量;

(3)是有殺滅細菌和寄生蟲卵的作用。

熟料稀喂法缺點:

(1)是大多數的飼料經過煮熟後,營養價值降低,如玉米、大麥、麩皮等飼料營養價值要降低10%左右,尤其是許多維生素會遭到破壞;

(2)是青飼料經煮熟後,如果處理不當,還會引起亞硝酸鹽中毒;

(3)是蒸煮飼料還需消耗燃料,汙染環境,不利於豬業發展;

(4)是煮熟飼料需要空間、鍋、爐等設備,增加了養豬成本;

(5)是煮熟的飼料更易變質,需隨煮隨喂,費工大,效益低。

3、乾料幹喂法

乾料幹喂法是把粉碎的精粗料按比例混合均勻後,放入自動食槽內,讓豬自由採食,可每天定時,定量加料,另設水管,自由飲水。

乾料幹喂法優點:

(1)是省工,飼料不需要調製,只需定時、定量地,把配好的混合粉料加在食槽中,平時加喂些青飼料,以及及時打掃圈舍衛生就行了。

(2)是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乾料更接近豬的營養需要。

(3)是不易發黴、變質,但料槽死角要定期清理乾淨。

(4)是豬自由採食,不受人為影響,可進一步促進豬的生長髮育,提高豬的日增重。

(5)是大規模飼養時也便於機械化送料。而在天氣寒冷或陰雨潮溼時,可以多喂乾料,相對更有益。

乾料幹喂法缺點:

(1)是採食速度變慢,吃相同量的料需時間長。

(2)是適口性差,豬開始吃進飼料時,要用很多的唾液浸溼飼料,對胃有損傷;

(3)是乾料粉塵大,容易刺激呼吸道;

(4)是容易浪費飼料。

總之,不管用什麼方法,歸根到底,也都是為了生產實用。對於上述三種方法(生料溼喂法、熟料溼喂法、乾料幹喂法),在實際應用中可採用相結合的辦法,這樣更有利,建議在春夏秋採用生料溼喂法,在寒冷的時節採用乾料幹喂法更科學。

另外不論採用何種飼餵方法,都不要經常改變,以免影響豬隻的採食習慣,也都不可缺少豬隻的飲水,時刻提供充足、清潔的水。養殖技術的提高,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自己親身實踐,也可以是老師的經驗分享,總之,想養殖的更好,就要不斷地學習。




農民三子表


豬飼料生喂和熟喂不能絕對化

大多數飼料加熱處理後,可以使蛋白質結構發生劇烈的變化,尤其蛋白質中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遭到破壞,因而飼料蛋白質的利用率和生物學價值也發生了變化。一般常用的飼料,如禾本科穀類籽實(如玉米、大麥、麩皮、米糠等)、油餅類(豆餅、花生餅等)、動物性飼料(如骨肉粉、魚粉、血粉等)、酒糟、啤酒糟等,一經加熱處理,它們的蛋白質就發生變性,結果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降低。

但是,並非對所有飼料都是如此。如對大豆(黃豆、黑豆)或大豆粉進行適當加熱處理,則可提高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因為大豆中含有一種胰蛋白酶的抑制劑,會制止大豆蛋白質在畜體內的消化和利用。在家畜日糧中如果存有這種胰蛋白酶的抑制劑,不僅會降低大豆本身蛋白質的消化和利用,而且還會降低整個日糧蛋白質的消化和利用。而適當加熱處理,可以使胰蛋白酶的抑制劑受到破壞,從而提高大豆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例如,生大豆的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為57%,經過加熱處理後,則提高到64%。又如,某些豆科作物的蛋白質,尤其是豌豆,經過煎煮處理後,其蛋白質的消化和利用均比較好,氮的利用可提高20%,豬的增重提高25%。由此可見,有些飼料,如豆科籽實及馬鈴薯等,經過適當加熱處理(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反使蛋白質變性),可以提高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

因此,在家畜的飼養過程中,飼料是進行生喂還是熟喂,要根據飼料的性質及其分子結構而定,不能搞一刀切和絕對化,適合生喂的飼料,一定要生喂。不能生喂的飼料,一定要煮熟或炒熟後再喂。以便充分發揮飼料營養成分和家畜機體生產性能的作用,提高家畜對飼料的利用轉化率,達到以最低的飼養成本,獲得最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豫南昕晴


豬毛病的情況,只要能吃飽,就會快大,跟生熟料毛關。熟料能喂到300斤,生料也可喂到300斤。自比用點心不要讓豬病才是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