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嗎,我該怎麼辦?

ww166833386


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嗎?有心理創傷怎麼辦?(這裡主要談人為造成的童年創傷)

創傷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被治癒!

北京大學心理學家徐凱文說:缺愛就是創傷。沒有愛、沒有應有的愛,就是創傷。

比如童年沒有被父母善待的孩子,就有心理創傷。這是不可逆的,傷害已經存在。

再比如7歲的孩子,還是早上的太陽,父母因為有了二胎而討厭他,對他就是心理創傷。

這些創傷會保留在孩子身體記憶和情感記憶裡。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孩子的情緒,我們要顧及到,倘若如果孩子從父母那接收到討厭的信號,不被善待,即使他現在不能表達,也會壓在他心裡,以後他就是一個一點燃要爆的炸藥包,這對誰都不好。

糟糕的關係,也會在未來無意識的重複重演。

現在很多人的問題,都是童年的問題!

孩童時期的心理組成模式會一直持續到成人生活中,這就是暗示說,往昔會在當下不斷重演。精神分析治療會發現:成人無意識地重演(reenact)了過往的人際關係,卻不記得曾經有過這樣的關係,當他(她)在治療當中如此表現的同時,也為過往的人際關係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創傷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找專業人士做治療,一般說來,5年以上執業經驗的醫生才能接的住,不然對誰都不好。

創傷的確難治,但只要你願意治,只要你找到合適得治療師,就有治癒的希望,是100%可以治癒的,這樣的案例非常多!

童年沒有被父母善待的孩子,會造成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又相對比較難治。這種心理創傷一生都難治癒,我覺得太悲觀。

治療關鍵有兩點:首先你要找一個合適的心理治療師。第二你要靠自我調節,成年了不能去責怪父母和原生家庭,你有自己調控自己能力了,這是新希望。

父母皆禍害,救不了自己,反而還會再次傷害自己。就連心理紅人武志紅後來都說,我們找到原生家庭原因,不是去怪父母,而是看到治療的契機。有了契機,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好治療。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行為,家庭治療、個體心理學、意義治療和存在分析、自體心理學、森田療法、焦點解決等等,心理學有太多方法了,只要你希望治癒,總有好的治療方案。

心理醫生的任務,用曾奇峰的話說就是幫助一個人和他的家人共同對待成長與分離的煩惱;心理諮詢與治療的過程,就是在一個人造的環境中重現童年的成長現場,幫助來訪者重新過一個健康的童年。

治療創傷,遇到一個合適的心理醫生,非常重要!

我推薦一部心理電影《心靈鋪手》。它的案主就是童年遭受創傷,看了5個心理治療師都沒治好,最後遇到心理醫生羅賓給治療好了。

總結:創傷是不可逆的,但是可以被治癒!

我是 ,精神分析分析俗人,以精神分析為終生事業,在心理諮詢的道路上行走了10年時光。如果您育兒,精神分析就是育兒學,可以閱讀精神分析原著,特別是弗洛伊德原著、溫尼科特的《媽媽的心靈課》《嬰兒與母親》。


解憂心理醫生


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嗎?我該怎麼辦?


我們如何認識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它的發生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比如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以及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歷到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親人離世或者暴力等,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當一個人經歷創傷事件後未能及時得到有效、專業的干預和排解,有可能就會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這也是這次疫情後,全國各地迅速組建心理干預專家小組,心理學屆各類公益課程、方案相繼推出,也是有效預防創傷的重要舉措。


我們如何面對心理創傷?

1、尋求專業幫助。可以嘗試在專業幫助下,瞭解自己能承受的範圍,確認創傷的具體情況,知道什麼情形、什麼人、什麼事會誘發自己的創傷,當我們很清晰地釐清創傷脈絡時,在創傷面前就會更有勇氣。

2、理性面對創傷。“我一定要在多長時間內自愈。”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當一個心理創傷的出現時,它可能是某一瞬間的事情,但一定經過了一段時間才開始出現,所以要有耐心地理智面對。“心理創傷”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和難熬的事情,著急只會讓痛苦加倍,也不利於解決問題。

3、溫柔接納真實的自己。當我們知道了可能的創傷“誘發”因素,那就需要更有耐心,需要去避免因處理不當,而導致過去的這個創傷事件給你帶來二次創傷。所以在創傷面前,我們需要深深地接納“被創傷”的我們,理解和尊重不容易的自己,容許自己的悲傷、痛苦緩緩流動,慢慢消融。


我們如何擺脫心理創傷?

除非你把潛意識的東西意識化,否則它將一直會指引著你的生活,然後你會把它稱為“命運”!——榮格

對我們來說心理創傷事件是客觀的、不可逆的、甚至是不可忽略的,但創傷的體驗、感受卻是不同的,是可以療愈的,“轉角遇到愛”告訴我們:或許換個角度、變個方式,跨越了時空與“自己”相遇,對於“創傷”或許就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看待。所以有時候選擇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或是刻意迴避對我們更有幫助。比如童年創傷經歷對當時年幼的我們會有極大的傷害,但是當我們長大後能重新審視的時候,因為知識、見識、能力的積累和閱歷的增加,對事對人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擁抱過往的傷痛,與過去和解,回頭看來,那終將也是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階段,甚至於是一筆財富!

祝您愉快!


清心淺吟


首先要接受你心理創傷,不要牴觸永敢面對!

心理創傷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層:

一、表層是可見的生活壓力和生活事件。

比如工作上一直不如意,領導交代的事自己做的時候總出差錯。還有一天到晚明爭暗鬥的同事等等。

二、內層則是對於你內心人格結構的破壞。

比如你一直以來的認知方式就是比較負面的,性格也比較偏執。那糾正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三、核心層就是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形成的心結。

比如童年時期父母對自己的不認可,或是家庭暴利等等,都可能給你留下心靈創傷。

有些心理創傷帶來的抑鬱與痛苦確實讓我們有些無力承受。

治癒創傷的第一步應該是定位創傷。找出那個令你感到受傷的源頭,而且越具體越好。然後是自我療愈,對於一些生活壓力帶來的抑鬱情緒,最好藉助外力來釋放情緒。比如去跑步,或者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在另一方面獲得滿足,讓自己充滿正能量。從而回過頭來看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夠好,改進自己,而對於內層的心理創傷,先要接受它,依靠一些專業的心理訓練分析自己的創傷,並修復它。對於那些早期形成心理創傷,多給自己一些正能量。多用一些正面情感體驗,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去戰勝負能量,勇於去揭開傷疤。

也可以寫情緒日記,或者找一個你覺得信任的人進行傾訴。

心理訓練(mental trainlng)是一種心理干預方法。採用專門儀器和手段,具體改變人的某種心理狀態,以達到最適宜強度、最佳狀態的過程。最早出現在病理治療領域,後廣泛應用於體育運動。1932年德國病理學家J.H_舒爾茨開創自主訓練,即通過催眠性言語暗示、肢體鬆弛方法等對自身本體狀態進行自我約束的調整練習,改變本體生理、心理狀態,達到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取得心身雙修的效果

這裡可以教你一種自我覺知練習

1、思維–而非外部事件–造就情緒。

2、特定的負面思維會造就特定的負面情緒。

3、導致你抑鬱、焦慮、內疚、憤怒或者沮喪的負面思維雖然貌似極端真實,卻往往是扭曲和不現實的。

認識到思維和情緒之間的這一關鍵紐帶是擺脫壞情緒的第一步。

容易引發憤怒的扭曲思維:

1、"應該"句式

2、亂貼標籤

3、"讀心術"

4、罪責歸人

5、非此即彼

6、以偏概全

最後要學會感恩。越會感恩的人,獲益越大,幸福感越會提高,抑鬱的情緒越低。越是感恩的時候,我們體內越會產生一種催產素的激素,也是我們人類天然免疫力的屏障。

1.記錄值得感恩的小事

2.使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3.寫感恩信,打感恩電話

4.與積極者同行

5.養成回饋社會的習慣

6.回憶之前好的事情

希望可以幫助你!


燚坤心理1314


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嗎,我該怎麼辦?

關於疾病,從不同角度劃分,會得出不同的病種,如有慢性病,也有傳染病,交通事故這樣的突發情況。有先天遺傳的,也有後天形成的。如果是遺傳病,就是基因問題,基因是很難改變的,如把一個非洲黑人變成白人幾乎不可能,很簡單的色盲,治療的難度也是極大的。

說到心理創傷,實際就是說心理疾病,或叫心理障礙,這些病不是遺傳的,是後天受刺激驚嚇形成的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改變,所以心理疾病是可以治癒的,如果本人積極配合,還有希望變得比沒得病之前更優秀。

要樹立信心,找到專業的心理學從業者,本人努力配合,就可以康復。


霍體清


所謂的心理創傷,翻譯一下也就是令人痛苦的回憶罷了。

請記住,只要你有決心,天塌不下來。

1,心理大傷口,對於你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者你人生的轉折點,遭受到變故,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無法替代,心理的創傷是必然的,至於怎麼樣才能撫平創傷,確切的說,咩有,除非是你的心理預期達到滿足,創傷才能解除。但是不是絕對,時間是一味可以淡化痛苦的良藥。時間長了,痛苦也就淡化了。

2,心理小傷口,想撫平傷口相對簡單一點,只需要找到相應的替代品即可。手機丟了,考試砸了等等,都不是唯一的,都是可以替代的。

個人理解,不喜勿噴。


挖掘內心深處的覺悟


嗨!

遠方的朋友!

哪裡會有什麼心理創傷啊!只是你的心被過去的執念所控制,回憶總是痛苦,覺得人生失去意義!你要遠離那刺激的根源,消除一切的痕跡,看!溫暖的親人,看!善良的朋友,一切還沒有更糟,相信會有人在想我,相信此生值得。如果我溫暖的話語不能治癒你,那就讓時間來代替好了,時間如水,滋潤我心,等待,等待。心理的傷痛會帶來身體的傷痛,曾心不能跳,曾夜不能眠,連呼吸都是傷痛,如此病了,如此難忘,當那心悸時,當那神經衰弱時,當那死亡瀕近時,我只剩下了我,而創傷又在哪裡呢?[呲牙]





我那可愛又柔弱的姑娘


不是不可逆的

在重大的生活改變或應激性生活事件的適應期,出現的主觀痛苦和情緒紊亂狀態,常會影響社會生活和行為表現。

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後一個月內起病,病程一般不超過六個月。

常表現抑鬱心境,焦慮,煩惱或者這些情緒的混合。無力應付的感覺,無從計劃或者難以維持現狀,一定程度的處理日常事務能力受損,無法專注於工作。

要想一天就能治癒心理創傷也是不可能的,你可以主動的參與社會活動,不要老是一個人待著胡思亂想。

當自己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法緩解或痊癒,建議你可以求助於心理諮詢師


大象先森


兄弟!

心理創傷是不可逆,但是我們要換個角度想一下,我們的身邊有那麼多愛自己,照顧自己的人,我們怎麼能忍心讓他們失望,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即使我們不為了自己,為了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都應該堅強的奮鬥下去,其實現在您想一想,也就只是自己沒想通,每個人的未來都是有希望的,有光明的,請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可愛的小埋埋


心理創傷是不可逆的嗎?我該怎麼辦?

要了解心理創傷是否可逆,我們需要先知道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不同的人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擁有不同的結果。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不能以大小、分類等標準來衡量。

有一些事件具有“普適性”,比如重大的災難,例如像有正面受到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又或者是其他的大型自然災難,又或者是重大事件,例如喪親或者突發事件導致殘疾等等,都有極大的可能對人們造成心理創傷。

另外有一些事件則是較有針對性的,比如失戀、失業等,可能對於一些人而言,這不算什麼特別糟糕的事情,但是對一些人來說,這也是一種會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因為這對當事人而言,這件事是重要並且帶來極大影響力的,而這個事件會給自身造成心理創傷,並不會因為我們的意志所左右。

人處於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發展階段時,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也會很不一樣。對於嬰、幼兒來說,不當的養育方式就有可能造成一次創傷。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如果一件並不是特別糟糕的事卻造成了創傷,那麼就很有可能這件事是激活了生命早期的某個創傷,或者是糟糕的體驗。

很多時候,造成“心理創傷”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和感受。

創傷研究領域的世界級頂尖專家馬蒂•霍洛維茨教授(Mardi Horowitz)他把人類撫平心理創傷的過程劃分為下列5個階段:

痛哭(outcry)麻木和抗拒(numbness and denial)入侵式回憶(intrusive re-experiencing)理解創傷(working through)撫平創傷(completion)

這5個階段不是固定不變的,並非所有人都會照此順序走完自己的心路歷程。有人可能會跳過其中幾步,或者代之以其他途徑。霍洛維茨教授的理論最為人稱道之處在於:他為我們瞭解創傷康復背後的心理過程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析方法。

很多人在經歷創傷之後,都會立即進入霍洛維茨所謂的“痛哭”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人常會驚惶不安。“痛哭”階段過去之後,與創傷有關的想法、影像和記憶,會如潮水一般洶湧而來。它們是如此令人沮喪,以致大腦會自動開啟防禦機制,將它們擋在意識之外。於是我們就來到了第二個階段:“麻木和抗拒”。 麻木和抗拒,是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有人在回憶創傷事件的時候,就好像一個自己在演舞臺劇,而另一個自己從遠處冷眼旁觀;又或者如同做夢一般。上述反應都是我們在面對巨大心理壓力時的自我保護方式。自我保護還表現為感情麻木。

有時候創傷事件給人帶來的打擊實在太大,以至於早在痛哭階段之前,有人可能就已經開始抗拒事實。在《我還活著》(I Am Alive)一書中,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基蒂•哈特(Kitty Hart)這樣描述自己剛到奧斯維辛集中營時表現出的抗拒:我耳目所及的,只有尖叫、死亡和噴著濃煙的焚屍爐。黑沉的煤渣和焚屍的氣味充滿空氣……這就像是一場可怕的噩夢。過了好幾個星期以後,我才能真正相信這發生的一切。

但是,抗拒和麻木(更常見的說法是“迴避”)並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就算我們能暫時將記憶封閉,不讓它流入認知,但我們的記憶實在太過強大,它總有一刻會突破封鎖。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壓制記憶,不去積極處理,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的意志擊潰。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刻意壓制負面感覺,反而可能會提升它出現的頻率——這就是所謂的“回跳效應”(rebound effect),也就是霍洛維茨所說的第三階段:“入侵式回憶”。

人們常會在抗拒和入侵式回憶這兩個階段之間來回搖擺。大多數人都能鼓起勇氣,嘗試把與創傷有關的信息存入長期記憶,但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痛苦,一次只能完成一小步。想起一點,就忘記一點——這就是所謂的“理解創傷”。

“理解創傷”階段開始之後,人們似乎把自己的感覺隔離起來。他們就好像化身成為旁觀者,從遠處遙望自己經歷過的創傷事件,或者彷彿身在夢中——也許大腦是在通過這種方式調節創傷壓力,不致一時之間給人造成太大沖擊。我們不斷努力理解創傷的同時,先前的抗拒心理和入侵式回憶逐漸褪去。

接著我們到了最後一個階段:“撫平創傷”。儲存在短期記憶中的創傷回憶,在此階段終於被轉存為長期記憶。大多數人都能成功度過迴避和入侵式回憶階段,但有人在最開始的痛哭階段就卡住了,也有人卡在了迴避或入侵式回憶階段,或是在二者之間來回搖擺。

人們難免會為卡住的情況感到煩惱和恐懼,如果你不明白自己出了什麼狀況,困境只會更加嚴重,甚至可能會覺得自己要發瘋了。

霍洛維茨教授的理論幫助我們認識到,創傷後心理壓力其實是一種正常而自然的認知過程,人需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理解創傷、整合記憶。

那面對創傷,我們自己可以怎麼做?

如果你問我,怎麼做是治癒心理創傷的最好辦法,我會告訴你:“最好的方法是尋找專業的幫助,請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陪伴你走出困境。因為對於不同的心理創傷,解決方法也是不同的。尋求專業幫助是最有效並且最高效的方式。”

但在你還沒有“下定決定”和“鼓起勇氣”去尋找專業幫助前,你可以嘗試做以下事情:

首先【確認】。我們可以嘗試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去確認創傷的情況。知道什麼事情會勾起自己的創傷,知道什麼樣的人能引起自己的創傷等等。不過這一定要在我們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進行的嘗試。

然後是【耐心】。不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範圍。“我一定要在多長時間內自愈。”這是不現實的,一個心理創傷的出現,可能來自於一瞬間的事情,但一定經過了一段時間才出現。同時,面對“心理創傷”往往是一件非常痛苦和難熬的事情,著急只會讓痛苦加倍,還不利於解決問題。

最後是【接納並避免】。既然我們知道了可能的“誘發”因素,知道需要耐心,那麼剩下的就需要去避免這個創傷事件會給你帶來的二次創傷了。因為有時候我們處理不當,反而放大了二次創傷的形成。

鼓起勇氣,尋找專業支持,仍然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建議。


龍梓煊向前一步大學


第一,我們得明確什麼是心理創傷。只有對個人心理有重大不良影響,導致心理痛苦及一定社會功能損害的,才能稱為創傷。第二,心理創傷一旦發生了,它就存在了。如蝴蝶效應一樣,影響著個體。比如有的人,小時候遭受了虐待,那麼這個事情的影響會一直存在。從這個角度看,創傷是不可逆的。第三,但是,經過規範的創傷心理治療,你有可能把創傷轉化為成長的材料,從創傷中昇華出生命的價值意義,讓你的生活過得更充實和快樂。從這個角度看,創傷體驗是可以轉化的。最後,雖然如此,還是願所有人都不必經歷創傷,成長並不一定得以痛苦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