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看《羅密歐與朱麗葉》,如果你只盯著羅密歐和朱麗葉,忽略了其他的角色,也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在開始帶你分析其他角色之前,我要先提醒你一個細節。從一開始,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家族有世仇這件事,就是一把高懸的劍,它幾乎是男女主人公悲劇命運的最大原因。但你不覺得奇怪嗎?劇作者完全沒交代過,這仇到底是怎樣的仇。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嗎?有用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要知道,在歐洲的封建傳統裡面,家族認同高於國家認同。家族有仇真的就意味著不共戴天。假如換一個更有切身感的場景,讓兩大家族變成交戰的敵國,在這個新背景下,作為中國人,你大概更能理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艱難處境。

所以,劇作者不交代結仇的具體原因,既構成了戲劇衝突,又讓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觀眾,更容易原諒這一對小情侶對群體的背叛。這恰恰是戲劇衝突跨越幾百年的時間,還能夠得到廣泛共鳴的原因。

一部善與惡都不鮮明的戲劇

在這個背景之下,如果你真的從頭到尾認真看《羅密歐與朱麗葉》,尤其考慮到我們從小接受的語文教育,你會發現自己在這部劇的面前有點束手無策了。因為劇情大綱雖然我可以幫你提煉出來,但如果要說這部劇讚美了什麼,抨擊了什麼,誰是正面的,誰是反面的,好像都說不好。

兩個相愛的年輕人雙雙為愛而死,這麼一出大悲劇,我竟然說不好,誰是真正的罪魁禍首,誰是那個壞人。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貌似朱麗葉的父親凱普萊特是個反面角色,不顧女兒的心意,逼迫她和不愛的人結婚。但他肯定不是壞人。這位老父親其實很疼女兒,在遇到帕里斯伯爵當面提親的時候,他先是用女兒年紀太小來回絕,後來雖然動搖了,但也只是要帕里斯主動向女兒求愛,並且表示,只要女兒願意,自己絕不阻撓。後來凱普萊特之所以突然安排了婚事,一來呢是因為擔心女兒因為表哥提伯爾特的死太過傷心,二來呢他也不知道女兒和羅密歐的私情。

如果他知道的話,我相信他會很願意成全他們,因為劇中早有交代,一是凱普萊特和蒙太古都在盡力地維持和平,不讓晚輩亂生事端,二來呢凱普萊特對羅密歐有過很高的評價,說他是個品行很好的年輕人。

羅密歐的情敵帕里斯伯爵也不是壞人,他不但身份顯貴,一表人才,沒有任何的不良嗜好,而且真是對朱麗葉一往情深。朱麗葉的母親和奶媽都對他讚不絕口,簡直是要把他誇上天了。

造成悲劇的最直接的誘因就是提伯爾特之死,但這位提伯爾特,觀眾雖然覺得他有點討厭,如果換到切身的處境裡,他這樣性情剛猛、快意恩仇的人反而會很受歡迎。

從來都只有那些不問恩仇,只會和稀泥的和事佬才是最讓人生厭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非但“負面形象”並不負面,“正面形象”其實也不夠正面。真的看過全劇之後,我相信可能很多人都沒法贊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出生入死的動人愛情,羅密歐對朱麗葉的愛其實是“移情別戀”,如此,他情聖的形象崩塌了。

莎劇的普遍現象:缺乏道德感

最詭異的是,雖然結局悲慘,但你要真的在劇場裡看過,一定能體會到,這竟然是一個熱熱鬧鬧的愛情故事,在最後的悲劇發生之前,舞臺上充滿了笑料,讓人看得開心。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也就是說,莎士比亞既不弘揚什麼,也不批判什麼。這是莎劇的一個既普遍,又突出的特點,可以稱之為“缺乏道德感”。

事實上,《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劇最直接的素材,是阿瑟·布魯克的英文敘事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情史》,這首敘事詩很有“鐵肩擔道義”的精神。它在序言裡忠告讀者,說這對戀人的不幸來自以下幾個原因:

不正當的情慾,對權威的蔑視,對父母和朋友的良言相勸不聞不問,在人生重大選擇上偏偏聽信胡言亂語的酒鬼和迷信透頂的神父。他們用可恥的行為玷汙了婚姻的神聖,最後,不檢點的人生導致了痛苦的死亡。

如果莎士比亞的改編可以忠於原著的話,那麼這部劇就會善惡分明,把羅密歐和朱麗葉永遠地釘在恥辱柱上。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o他們的幫手也不該有好下場。雖然莎士比亞對此隻字未提,但在故事原型裡,勞倫斯神父退隱到維羅納郊外,在懺悔中度過餘生;朱麗葉的奶媽下場更慘,直接被驅逐出境。在清楚瞭解這樣的結局之前,中國觀眾很容易把神父當作月老,把奶媽當成紅娘的。

但如果說莎士比亞偏偏要用新道德和舊勢力唱反調,讓愛情戰勝仇恨,其實也沒法把劇情理順。

莎劇的簡單至極才是精髓

我們到底該怎麼理解這種曖昧不明的狀態呢?這個地方我就要談談理解莎劇的一條基本要領,那就是別把莎士比亞想複雜,要儘量往簡單的方向去想。

在莎士比亞那裡,這部劇到底要批評青少年早戀還是弘揚自由戀愛,都不重要。一部劇而已,並不承載任何道德寓意和社會責任感。不會有哪位觀眾花錢上劇院是為了受教育的。

何況來看莎劇的沒有幾個真正的高尚人士。那位出身草根,自負盈虧的莎士比亞僅僅在乎票房。正如他做的那些不體面的生意,反正賺錢就好。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人在做,天在看,上天似乎不太在意莎士比亞的奸商行徑和無良筆法,因為在家鄉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德鎮的三場大火裡,莎士比亞的新居奇蹟般地安然無恙。如果這位莎士比亞真是莎劇的作者,那麼本著知人論世的立場,我們就該不難理解莎劇裡邊道德立場的缺席。

我們中國觀眾開始可能很難適應這個特點,因為傳統的中國戲劇總是善惡分明、懲惡揚善的。在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故事裡面,至少還有馬公子背鍋吧。

而在莎劇裡邊,道德問題變得相當模糊,以至於被人狠狠批評過“缺乏道德感”。但也正是這個特點,增強了戲劇的複雜性,相應地也就提升了戲劇的藝術性。道德總是一時一地,時過境遷的,藝術卻可以永恆。這也就是我開頭說的,作者有意隱去了兩大家族世仇的原因,同樣是為了避免道德判斷的時過境遷。

莎劇之走的是純娛樂路線

當時的倫敦,最早的劇院有兩家,一家就直接叫劇院(the Theatre),另一家叫帷幕劇院(the Curtain)。兩家劇院緊挨著坐落在倫敦城(The City of London)的東北邊緣地帶,剛剛挨著倫敦城的邊,但又不在倫敦市長的管轄範圍之內。《羅密歐與朱麗葉》最早上演就在這裡。

後來莎士比亞所在的劇團拆掉了劇院(the Theatre),用它的木料在倫敦城的南郊營建了一座新的劇院,這就是著名的環球劇院(the Globe),莎士比亞就是它的股東之一。環球劇院在1987年得到復原,成為今天的倫敦名勝,遊客可以在那裡看到最原汁原味的莎劇演出。

《羅密歐與朱麗葉》傳達出莎士比亞戲劇的“無道德感”

環球劇院

在莎士比亞時代,環球劇院所在的區域形成了一個娛樂產業園,這裡不但還有其他幾座著名劇院,還散佈著大大小小的幾十家酒館,以及鬥熊的場地、烏煙瘴氣的賭場和臭名昭著的妓院。普通人除非成群結隊,否則根本就不敢在夜晚從那裡經過。倫敦城當局對此無能為力,因為,這片地方和帷幕劇院一樣,剛好超過了它的管轄範圍。

娛樂業的選址是有良苦用心的,既不能離倫敦城太遠,否則客源堪憂,又不能設在倫敦城裡,倫敦城的行政疆界同樣也是道德疆界,莎士比亞的劇院就處在這樣的道德邊緣地帶。而那些陽春白雪的高尚人士,有自己專門的娛樂場所,看的戲劇都是莊嚴的、有著古典風格的、廣大人民群眾絕不喜聞樂見的傑作。

1592年,莎士比亞28歲那年,英國作家托馬斯·納什發表了他的名著《身無分文的皮爾斯》(Pierce Penniless, His Supplication to the Divell, Thomas Nashe, 1567-1601),其中很自豪地提到英國戲劇說:“那些外國演員粗俗不堪,甚至讓妓女來扮演女性角色,在表演當中還會肆無忌憚地使用汙言穢語和下流動作,只為博取看客一笑。我們英國演員可不一樣,表演的是帝王的高貴和貴族的英勇,那才是值得誇耀的真正的悲劇。”

可惜,在納什這些文字發表的三年多之後,159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在帷幕劇院首次上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