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朱元璋打了那麼多年仗沒聽說老朱缺銀子。為什麼大明萬曆之後打仗沒錢,賑災也沒錢?

看透表面說本質


導語

朱元璋時期,除了有軍屯,還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獲得軍餉和糧食。萬曆帝執政初期,國庫充裕;但自從他親政開始,經濟進入衰弱,國庫空虛,一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改變現狀。

現就以萬曆年間為切入點,分析明末經濟衰敗的原因,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

一、 萬曆年間收入

與歷朝歷代一樣,在以小農經濟下的萬曆年間,主要稅收來源是田賦。它關乎封建統建統治穩固。

朱元璋於吳元年十一月帶世子出去視,察民情“汝知農之勞乎?夫農身不離吠畝,手不釋來相,終歲勤勤不得休息,……國家經費,皆其所出。”

因此,明朝為了減輕賦稅,鼓勵農民生產,採用定額納稅的方式。舉個例子,假如一畝地,定額交80斤糧食,那麼這塊地就不用再額外徵收。也就說,每年收入總額不變的情況下,開支增加,自然會導致國庫空虛。

在明朝有大量

私家田莊,導致土地兼併嚴重,嚴重影響田賦收入。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就有田莊的存在,當時是為了戰略儲備,但事件發展到後來,已脫離了原來的方向。到萬曆年間時,越來越嚴重,有皇家田莊,公主田莊,還有宦官田莊等。而重要的是這些私家田莊不用納稅。

萬曆十一年,神宗一次就賜給其弟潞王莊田兩千頃,食鹽一千引。

萬曆三十七年,給壽寧公主莊田順天屬地2590頃。

小結:明朝田賦是最主要的經濟來源,而明朝後期田莊兼併越來越嚴重,那麼所供納稅的田地就會越來越少。

二、 萬曆年間開支

1.萬年年間三大戰役消耗

萬曆(1573-1620年)年間,萬曆帝先後發動三次戰爭。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三次戰爭造成消耗巨大。

《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徵踵接,國用大匱” [3]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三場戰爭最後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對明朝經濟影響巨大。為了填補開支大窟窿,先後多次增加賦稅,也大大加深了農民階級與封建統治的矛盾。

2.萬曆年間官場腐敗

在萬曆年間,經常發生災害。但官員不僅不賑災,還利用救災期間貪汙銀兩。

文舉入境,顧左右曰:如此花錦城,奈何報荒?以欺妄挾制有司。有司惴惴盛供,張伎樂。文舉遨遊湖山,作長夜飲,每席費數十金,有司疲於奔命。諸紳士進見,日已午,夜酲未解,愍愍不能一語,趨揖欲僕,兩豎掖之堂上,糟邱狼籍。歌童環伺門外,置賑事不問,惟令藩司留帑金十一賄當路。

文舉的這種表現,並非故意自甘墮落,只不過在他身上體現了主流官員追求和通常做法。

3.明朝藩王政策

朱元璋採取養著藩王的政策,給藩王封地,建造宅地,提供俸祿,但不準藩王與當地官員來往,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隨著藩王子嗣繁衍,開支日益增多。

明朝每代都是採取該政策,確實有它的處好,限制各藩王叛亂,但隨著開支增加給本來就入不敷出的稅收造成了很大影響。

三、萬曆帝搜刮民財和揮霍錢財

自朱元璋撤丞相,皇權得到空前加強。我們知道丞相是百官之長,各個地方的大小事務都是丞相負責,一旦丞相廢除,那麼各個地方的事務直接彙報皇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管是朝廷還是地方官員,都沒有決策權,除了皇上之外。

也正是因為集權的緣故,脫離張居正約束的萬曆帝,如脫韁的野馬,把張居正提倡節儉開支的措施全部廢除。

萬曆帝開始大肆揮霍,最終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連支援戰爭,官吏希望從他私房庫裡拿錢都不願意,但在貪圖享樂方面的花費,又體現得十分大方。

萬曆十二年三月,前為張居正制止的修繕李太后住所——慈寧宮工程,又開始興工。

從萬曆十三年開始的修建神宗壽宮的工程,則歷時五年,耗資八百萬兩,建成一座豪華壯觀的地下宮殿。

驟增遼晌三百萬,時內努充積,帝靳不肯發,戶部尚書李汝華乃援徵樓播例,畝加三釐五毫,天下之賦增二百萬有奇。明年復加三釐五毫。四十八年,以兵工二部請復加二釐,通前後九釐,增賦五百二十萬,遂為歲額所不加者,哉內八府及貴州而已。

隨著萬曆帝在追究安逸享樂的道路越走越遠,在他執政後期,為了搜刮民財,積累自己的私人庫房,增加各類稅種。

總結

明朝的主要賦稅來源是田賦,田賦因受到了土地兼併嚴重,收入銳減,問題一直到明末都沒有解決。

萬曆執政後期各種內耗很大。它的內耗從官員貪汙腐敗體現出來,從藩王政策體現出來,從貪圖享樂的萬曆帝體現出來。再加上萬歷發起的三大戰爭,讓本來處在經濟搖擺下的明末,變得更是雪上加霜。

正是因為這樣,萬曆帝扔給後世的爛攤子,導致明末時期,各地戰事、賑災都沒錢可用。當李自成攻陷北京時,紫荊城裡已搜不出半點銀子了。


散步的魚讀歷史


大明朝到他滅亡的那一刻,他也不缺錢,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已經替大明朝證明過了。

劉宗敏命人特別趕製了五千副夾棍,用來逼迫明朝官員們交錢。夾棍上有稜,有鐵釘相連,凡不從者,必將夾碎他們的手足。他還覺得力度不夠,於是命人在門口樹立了兩根柱子,作為凌遲專用。 他在追贓索餉中失之過嚴,殺人不少, 共獲銀七千萬兩,鑄成銀餅,約數萬塊,後來用騾車運至西安。

七千萬兩銀子只是北京一城,遼餉一年只需700萬,可以打十年了!

南京呢?揚州呢?西安呢?濟南呢?大明朝錢多的是,可以肯定萬曆時期的天下財富一定要比朱元璋時期的財富要多。

因為人口數量在哪裡嘛!

同時期的後金政權也沒有缺過錢呀!

怎麼可能缺錢呢。

幾千萬的人民在哪裡並手抵足的日夜勞作,創造的財富堆山積海,多少官僚,多少地主過著窮奢極欲的好日子呢!

萬曆帝的日子也不差呀!萬曆之後,除了崇禎那一個大明皇帝的日子差了?

他們都很有錢!

問題就在這裡,他們都有錢了,打仗就沒錢了唄!

萬曆不敢學劉宗敏那樣搞錢呀!於是打仗就沒錢了唄!

這是一個財政政策問題,是一個分配蛋糕的問題。

一塊大蛋糕就那麼大,有人要多吃多佔,寧願拿回家放到長毛也不管別人吃不上,可不就出問題唄!

這個問題在朱元璋打仗的時候是沒有的,那時候,凡是種地的必須交賦稅,一畝地也逃不掉,一個人也逃不掉。

後來,不用打仗了,朱元璋也死了,實際管理國家的全是些讀書人,這些讀書人自然要為自己謀福利呀!規定:“考上秀才就免稅”!

利之所在趨之若鶩,天下所有的聰明才智都去考秀才考進士了。

秀才進士越來越多,這些人都不用交稅之外,還要再從稅收中領取大份的金錢。

一百年下來,大明朝有錢才會怪了。

錢都跑到讀書人手中去了。

大明皇帝們雖然不敢學習劉宗敏那種兇殘,但是也養了一隻又一隻兇狗——太監,一再的去讀書人家中搶錢。

所以,大明一朝,讀書人和太監們斗的你死我活,殘酷無比!

為什麼?

因為在搶錢呀!必須豁出性命搏鬥!


葭明通半瓶歷史


明朝的悲劇是被自己玩出來的,朱元璋時期從來沒有缺過銀子,缺糧食,而萬曆皇帝之後是既缺少銀子又缺少糧食,只不過這些物資都沒有進老朱家,而是進了其他家。

朱元璋在起兵的時候只有一個碗,在後期做到了皇帝也全部都是憑藉的本事,不同於後期的朱家皇帝依靠制衡,朱元璋是自己拼殺出來的皇帝。

那麼既然是自己拼殺出來的皇帝,對於部下的管控也相對於後期的皇帝也高上不少,甚至在朱元璋時期,官員們就沒有一個敢跳出來和朱元璋對著幹的。

別的不說,單就一個對於貪腐官員剝皮實草的規定就讓明朝朱元璋時期的官員都有所顧忌,並且在朱元璋時期還有另外一個顧忌。

這個顧忌就是朱元璋時期設立的特務機構,在當時的官員中,這個特務機構比起朱元璋的任何政策都有效,國家各種稅收都可以正常的徵收,也就不存在沒錢這樣的事情。

而在萬曆皇帝之後,雖然有變法,但國家的各種機構都開始腐敗,並且開始腐化,將大部分應該繳納給國家的稅收都納為己有。

並且在萬曆皇帝之後,國家的平衡也大多是文臣與宦官之間的制衡,皇帝為了穩固也只能依靠其中一方,最終也會將許多應該繳納給國家的稅收給了其中一方。

同時在明朝萬曆皇帝時期,朝廷的腐敗是最嚴重的,不僅原先朱元璋時期的屯兵衛所制度變成了將領們的地主制度,文臣的失衡才是最重要的。

在萬曆皇帝之後,原先嚴格的剝皮實草制度也被文臣們逐漸的“荒廢”,甚至到了後期,官員們都敢於直接頂撞皇帝以博取美名。

這時候的文官是絲毫不懼的,甚至可以說是肆無忌憚的去侵佔原本屬於國家的資源與稅收,而後期明朝沒錢的原因也在於這一批官員。

後期李自成進京也很好的說明了這個問題,從在京官員手中獲取到的銀子也超過了明朝數年的財政總和!


娛樂吃瓜主


其實這個問題與當時的制度,環境,還有各方面的措施,政策等,都有關係,下面我們探討一下。

朱元璋創業時期,也免不了搶,奪等不光彩的事情,隨著地盤的增大,人員的增加,靠搶,奪就不行,這樣也不得民心,佔據南京後,這就有了稅收,又有大地主,商人們的資助,稱帝后,像許多開國明君一樣,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等等一系列措施,最主要的是實行了“軍田軍戶制”,這就是朱元璋自豪說的“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這話雖然誇張,但是所用軍餉確實少之又少。

由於當時戰亂,人口流失,大量的土地被閒置,實行軍田軍戶制以後,士兵除了訓練,作戰外,平時可以種地,自己養活自己,這樣不僅大量土地被利用,還可以做到迅速動員,就近調撥糧草,還大大減少了國家財政壓力。

萬曆以後,為什麼會缺錢呢?土地兼併嚴重,權貴們不但兼併百姓的土地,軍戶的土地也被軍官和權貴兼併,隨著土地被兼併,軍戶和百姓一樣有家庭子女養啊,土地越來越少,只有逃亡,軍官們樂意他們逃亡,這樣土地和軍餉落如了自己手中,

軍田軍戶制實際上名存實亡,那怎麼辦,實行“募兵制”都知道明朝軍隊多啊,實行募兵制,這軍餉就得從國家出,這樣國家財運支出又劇增。

萬曆二十多年不上朝,沉迷享樂,疏於朝政,皇室內部勾心鬥角,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導致貪汙腐敗,民不聊生。

萬曆時期天災多,戰爭多,光三大徵軍費高大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龐大的皇室宗親不但搶奪土地,壟斷地方上掙錢的行業,還有國家給發的俸祿,萬曆初年財政支出是1854兩,而皇室宗親就佔了552兩。

以上各種因素造成了,朱元璋打仗不缺錢,萬曆後打仗,賑災都缺錢的原因吧


濤哥聊古代歷史


朱元璋當年創業十多年,你說他不缺銀子,你這話不對。銀子永遠都缺,朱元璋創業時跟稱帝后都缺銀子。

朱元璋創業之前,他家人都怎麼死的?餓死的!老百姓窮的鐺鐺響,他的軍隊怎麼平白就不缺錢糧呢?

朱元璋創業早期,你知道他為什麼那麼龜?很簡單啊,因為他沒錢糧,軍隊養的越多就越養不起。

他在浙江西部安徽東部龜縮的時候,有個人告訴他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為啥?缺錢糧。

因為長江南岸有糧食,他主要乾的事情就是搶糧。

後來佔領南京後,他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廣積糧,朱元璋為了糧食,禁止釀酒,大將胡大海的兒子犯禁,被朱元璋親手殺掉。

南京城的修建,又是沒錢,傳說朱暗算了大富豪沈萬三,史實是怎樣咱先不說,朱元璋是真窮是沒錯的。

天下大定之後,朱元璋往死裡發展農業,就是窮怕了。

所以說朱元璋不缺錢糧,胡扯。

就古代的生產力,遇到明君,平時國家還會有積蓄,戰時,說花完就花完,朱元璋沒窮死是因為龜,萬曆不龜,所以沒錢唄。

再多說萬曆時期什麼土地兼併啊,什麼貧富差距大啊,什麼腐敗啊,都對,唯獨別說朱元璋有錢。


microkof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當時正處於元末亂世之中。

亂世之中雖然危險重重,但是機遇也很多啊!

諸如問題中朱元璋打仗為什麼不缺錢呢,是因為他可以以戰養戰啊!攻破一個勢力,將對方的所有一切,包括錢財什麼都據為己有,又擴大了地盤,有著這些收入,朱元璋他會缺銀子嗎?

萬曆之後為什麼沒錢打仗,甚至由此開始徵收明末三餉呢?

宋安之個人認為,首先萬曆以後,就是明末了,首先是以戰養戰是不行了,因為王朝末期的軍隊戰鬥力下滑太嚴重了,根本沒辦法以戰養戰啊,一打仗兵敗如山倒,地盤、兵器、物資丟給人家,自己還要維繫軍隊的開支,這樣的惡循環,一般的國家根本支撐不起。

更何況明清戰爭延續了幾十年,開支之大可想而知。偏偏內部還遇上小冰河時期,天災延綿不絕,農民起義是此起彼伏,內部的稅收保證不了,這樣一來更窮了,所以自然是沒錢打仗沒錢賑災了,因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直到滅亡。


宋安之


王朝前期和中後期的問題吧。

一、前期沒有龐大的政府機構拖後腿

任何一個王朝,在初建時的上升期,開國君主身邊跟隨的功臣都有限,機構比較精簡,往往一個人頂幾個人地幹活兒,而且還隨時都有陣亡可能,一旦陣亡,連這一份工資都可能省了。

而王朝建立後,功臣需要封賞,皇族子孫也繁衍得越來越多,個個都要錢,最後朝廷就沒錢了。尤其,在明朝朱家這個問題格外尖銳,網友戲稱的朱家養豬場不是鬧著玩的,朱家後代已經分走了不少帝國資源。

王朝建立時間越長,需要花錢的地方就越多,享受就越奢侈,錢的缺口也就越大,歷朝歷代,皆是如此。

二、明朝重農抑商,實施海禁,缺少獎金來源

相比兩宋時期,明朝的商品經濟簡直遭遇滅頂之災,倒退幾百年。

兩宋時期,雖然軍事實力軟弱,但經濟實力卻是不容小覷,東京當之無愧是當時世界最繁華的都市。

兩宋時期的老百姓,尤其是城市裡的市民,生活方式與今天已經很接近,各種行業經營得有聲有色,每天送進東京城的生豬就有幾萬頭,可想而知,當時市民的消費能力。

而且,兩宋也積極同外國貿易,海上絲綢之路,各種 造船技術,總體來說,商業帶動了社會活力,國家和百姓都比較有錢。

明朝則正好相反,朱元璋將農民都牢牢禁錮在土地上,打擊商業活動,更禁止片帆出海,而且即使是農業活動,明朝也做得很一般,農稅幾乎沒有增長過。

明朝的主張財政收入就是農稅,而且是定額的,按土地面積核定稅收,所以終明一朝,即使物價飛漲,稅收幾乎還是沒漲,那就難道政府沒錢了。


元二使安西


洪武時期稅田好像是3到4倍於萬曆,理論上國家發展田地應該是越來越多,但能收稅的田卻越來越少。

拿現代來比,就是洪武時期是低稅率,廣稅基,基本沒有偷稅漏稅的。到明末就是高稅率,低稅基,普遍偷稅漏稅。

張居正改革,沒有也不敢觸碰深層問題,也就算貨幣化改革,看起來朝廷貨幣化收入增加了很多,其實是掩蓋了低稅基,普遍偷稅漏稅的核心問題,造成最後邊關一年700萬的遼餉,遼東還有士兵餓肚子鬧餉。對比張居正,朱元璋真心頂級政治家,經濟家。

明朝建國一路打到底,幾乎沒有停歇的時候,包括10次北伐,一次次幫大元搬家,最後都搬到捕魚兒海去了。然而明朝國力蒸蒸日上,老百姓安居樂業,老朱甚至還有餘錢推行免費養老和廉租房,到死還給兒子孫子攢下可以造寶船下西洋的強盛國力,幾百年後,老百姓還在唸洪武時期的好,不信可以讀讀《儒林外史》,裡面有一段鄉野村夫懷戀洪武時期的對話。我們可以拿漢武帝做個比較,武帝打匈奴,積累了2代人的國力,國內休養生息,打完匈奴,十室九空,人口減半,武帝下罪己詔。


法眼大師


這就是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區別咯。

老朱革命那會,打著驅除韃虜的口號,對於自己治下的人可以很溫柔,用根據地的人去搶對手的錢糧,既然是搶就可以沒有底線的做,比如朱元璋打下兩江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算,被清算的人為了活下去,只能把自己的內褲拿出來換成錢保命,兩江反對的人,都是敵人。只要把搶來的糧發給自己根據地的人就可以有人替你說好話。

而到了萬曆那個年月,老朱家已經是執政黨了,所有人都是他的臣民,你不能為了為了農民要地主的命,也不能為了安徽不管兩江人的死活,一碗水要端平,不能緊著一戶往死欺負。

封建帝國土地可以買賣,到了萬曆年月說是三十稅一,其實就是地主家裡有一萬畝田,也交那麼多,而農民沒地或者少地,也交那麼點。說的太遙遠怕你不明白,拿今天舉例,比如徵稅,我一年賺錢千億,交百億就是良心商人。你賺8000得交1000,也沒幾塊錢,而且還有大量賺3000的只有點消費稅,全花了也就交幾十塊錢,你還得補貼活不下去的。就交這點錢,我還得用你的錢給別的省的人修路,修學校,修醫院。

如果是革命呢,敵人地主家的錢,都是我的,用他們的錢養軍隊。知道我有一千億,還不是自己人對不起,都給我!不給,拿刀來!頭沒了錢也還是我的,還會得到很多人支持。這樣的人有三百個就不缺錢養軍隊。

執政黨的話,知道你家裡有一千億,但是我只能拿100,因為拿的多就有人生氣,有人罵街,有人鋌而走險了,會失去很多人支持。

再比如賑災,長江大水,老朱一聽大喜,趕緊把堤壩都扒了,中軍大營裡聽著敵人被淹死大家都發出快活的笑聲。執政黨萬曆皇帝呢?就算要笑,你也得回家等沒人了偷偷的笑,願不願意你也得拿錢出來修堤壩。

這也就是為啥古代打仗的將軍都是金山銀海,他們的搶劫某種意義上是上面允許的,這是壓榨敵人戰爭能力的一種方法。


名字不讓改123


人家老朱是何許人也?朱元璋是地地道道乞丐出身的“土皇帝”,由老朱一手“培土生金”所創下的大明朝那也是十分悍然的,畢竟明朝綿延276年,總共歷經16代皇帝,如果朱元璋是敗家子的話,那豈不是要走秦朝和隋朝的老路。再者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歷來已久就是名言,用在哪家身上都合適,何況走到萬曆皇帝之後的三任皇帝已經是第十幾位帝王了。總體來說,縱觀明朝二百餘年,其舉國強盛還是彼時首屈一指的!至於萬曆帝之後時期,且不說打仗、賑災了,就連皇家的鍋都快揭不開了!

作為萬曆皇帝之後這個時期局外人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其一:明雖亡於崇禎,實則毀於萬曆

萬曆時期歷來都被稱為是“明朝最後的安逸時光”,這話說來倒是不錯!雖然說萬曆皇帝在在位期間並不是太出色吧,但是一方面憑藉著祖宗們的威懾力,另一方面憑藉著“張居正改革”在此兩方面作用下的萬曆明朝不論是從對內還是對外來說,都還是比較強勢的。尤其是“張居正改革”,直接促使明朝出現了“萬曆中興”,給萬曆朝廷積攢下了一筆不下的財富。奈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萬曆皇帝在張居正去世之後,開始變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再加上喜愛發動戰爭的性格,萬曆三大徵,均無一例外導致大大耗損了明朝的財富。此後的明朝,那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其二:泰昌天啟碌碌無為,崇禎迴天乏力

無論古今,歷來講究“經濟決定政治;經濟不牢,地動山搖”,先前說到萬曆皇帝基本上敗光了明朝的家底。但是萬曆之後畢竟明朝還是間接受到了“張居正改革”的好處而又綿延三代的,如果泰昌帝勵精圖治,一心力改明朝頹廢局面的話,不得不說,那還是非常有希望得。但是泰昌帝卻是個庸庸碌碌的人,之後的天啟帝雖然內在強硬,一直貫穿著祖宗朱元璋和朱棣的嚴厲政策,但是此時非彼時,這個時候的明朝早已是“破敗其外,敗絮其中”了。到了崇禎帝上位,國庫不足100萬兩,就算崇禎帝有天大的本事,他也是迴天乏力,畢竟此時的明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