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突厥人的起源與大遷徙

突厥人的早期歷史,有很大一部分相當含糊。有些含糊之處是靠神奇傳說,或是通過加枝添葉的虛構事實而整理成章的。即使對於年代久遠的理論學說與有關歷史資料,也未必可信。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著書立傳,認為突厥人是烏拉爾——阿爾泰語族的一個分支。然而,今日的一些國際上有名的語言學家則認為,烏拉爾語族(包括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匈牙利語等)和阿爾泰語族(包括突厥語、蒙古語、滿族通古斯語,可能還包括朝鮮族)之間的基因關係,一直未得到科學性的證明。雖然阿爾泰個語種之間的關係還不太清楚,但有一點似乎是明晰無誤的,即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突厥人一度屬於阿爾泰人種族的一個部分。同屬於阿爾泰人種的還有蒙古族、滿族、保加利亞人,可能還有匈奴人等。歷史上突厥人最早出現在貝爾加湖南面,戈壁沙灘以北的今日蒙古一帶。中國歷史上早期的有關資料,提到過一個由這類草原遊牧部落組成的軍事聯盟,這類遊牧部落中國人在歷史上稱之為匈奴。其中很可能突厥部落所佔的成分最大。匈奴中的西側一支,被蒙古人不斷驅趕向西,於公元5世紀出現在歐洲,被西方人稱之為匈人。

這一地區,幅員遼闊,但由於土地貧瘠,水源匱乏,氣候惡劣,使得社會經濟的發展異常的緩慢,而且越來越不能保證不斷增長的遊牧民對起碼生活品的需求。所以自古以來,這一地區一直經受著週期性牧場危機的衝擊,這種牧場危機的衝擊,不僅動搖著這一地區原始的經濟基礎,而且隨著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氣候條件的不斷變化,引發出了一系列遊牧民族連續不斷的向大草原邊緣的農耕文明地區的大遷徙。這些不斷向中亞、西亞,以及東歐南部、西部遷徙的遊牧民族,經過連年的混戰和不斷的向外遷徙,並在許多地區轉為定居,所以在歷史上於公元6世紀出現了日後被西方歷史學家稱作為突厥人,被中國人稱之為匈奴人的許多部族政權。他們的社會結構十分複雜,氏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會生產單位。

在形式上,各民族部落執掌大權的首領,一般是由氏族部落的民眾大會推送出來的,但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已成為世襲的統治者。但這種處於封閉狀態下的社會,血緣和宗法氏族制,一直是維繫氏族部落的牢固紐帶。廣大的遊牧民也是把氏族部落視作維持他們自身生存的唯一依靠,而且以首領為首的少數顯貴也憑藉著這種血緣關係、宗法氏族制度,以及各自部落的習慣法來鞏固和延續他們的統治,並享有各種特權。由於這些遊牧民族的社會生產力低下,戰爭與搶劫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血親復仇,同族復仇盛行。血親復仇即是被害人親屬的權利,也是義務,不能隨意放棄。加害人的親屬則必須共同為加害人承擔責任。

東部的突厥部落政權以一條向北流入貝爾加湖的河流為中心,他們多從事放牧、經商和農業。這些突厥部落政權或是由於被中國人征服,或是由於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牲畜、土地和水源等訴諸以殘酷的武力,而時起時落,時隱時現,如同走馬燈似的交換著,使人們的社會生活一直持續在恐怖之中,很少獲得片刻的安寧。

其他的一些突厥部落則向南、向西推進,到公元10世紀時,這些不屈不饒的遊牧民族已定居在中亞地區。南以鹹海和錫爾河下游為界,西以裡海和伏爾加河下游為界,東北以額爾齊斯河為界。他們主要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以放牧駱駝、馬、牛和羊為主。有少數定居的部落則在沙漠綠洲種植穀物,在商業集市上進行實物交換,以牲畜、獸皮、林產和戰俘,換取來自南方和西方穆斯林邊境的商品貨物。這些曇花一現的突厥遊牧部落政權,因坐落在中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上而頗得地利之便,也曾經盛極一時。歷史上的拜占庭帝國為了抵抗伊朗高原上波斯帝國對小亞細亞的入侵,曾經從首都君士坦丁堡多次派出使者,向這些突厥遊牧部落政權進貢,以期得到他們的幫助,這足以表明在當時突厥遊牧部落政權勢力的強大。但是這些突厥遊牧部落政權,也像東部的突厥遊牧部落政權一樣,因連綿不斷的戰亂、災荒、瘟疫,以及外族的入侵,不久就土崩瓦解了。然而,在這一地區卻一直任然保留著突厥種族的特徵。

公元11世紀中葉,講突厥語的烏古斯、土庫曼各部落開始成批成批的大量湧進由拜占庭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在拜占庭帝國與突厥人在公元1071年進行的曼奇克乃戰役前後,大約有200多萬的突厥人在小亞細亞地區落戶。位於東地中海沿岸的小亞細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列強爭奪的地區。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之後,小亞細亞歸屬於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所有。公元5世紀初期,伊朗高原上的波斯人建立的薩珊王朝,成了西亞最強盛的國家,他們開始同拜占庭帝國通過殘酷的戰爭爭奪小亞細亞地區。幾乎在整個6世紀,兩大帝國一直處於你死我活的交戰之中。然而,最終的結果是,除了極大的消耗了這兩個帝國的人力、物力資源外,波斯人的薩珊帝國,並未獲得最後的勝利而奪權小亞細亞。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崛起之後,通過不斷向外擴張的伊斯蘭教聖戰,相繼佔領了西亞與北非的廣大地區,但在拜占庭帝國頑強的抵抗下,雖然帝國的領土大幅度的縮小了,但小亞細亞這塊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卻一直都在拜占庭帝國的控制之下,版圖之內。在其後的幾個世紀中,小亞細亞成了拜占庭帝國有效抵抗伊斯蘭阿拉伯帝國數次侵略進攻的堅強堡壘。從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小亞細亞的托羅斯山脈和其東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形成了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的分界線。

在公元9世紀初至11世紀初的200多年中,拜占庭帝國又重新經歷了它的黃金統治時代。公元10世紀下半期,伊斯蘭阿拉伯帝國因宗教與權利的鬥爭,統治階層內部出現混亂與分裂。無休止的內訌和戰亂,使得伊斯蘭阿拉伯帝國的國力逐漸衰微,失去了對外征服和領土擴張的能力。而此時的老對手拜占庭帝國便利用這一大好的局勢,一改過去消極退讓和防禦的戰略方針,採取了轉守為攻的軍事手段,派出遠征大軍,相繼收復了被阿拉伯人長期佔領的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以及西亞的敘利亞一部分。而當突厥人不斷遷徙來到小亞細亞時,拜占庭帝國的疆土已經擴大到了敘利亞北部、亞美利亞和格魯吉亞等廣大地區,成為當時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可謂稱雄一時。

  • 突厥遊牧部落在大量遷徙湧入小亞細亞之前,居住在中亞時,就因與這一地區廣大穆斯林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交往,而逐漸的皈依了伊斯蘭教。人們一般認為,伊斯蘭教在突厥人中興旺盛起,使他們最終皈依伊斯蘭教,主要是通過與穆斯林的廣泛接觸而造成的。一是在南邊邊界上常有小規模衝突中遇到的偷襲者,以及雙方的俘虜;二是在他們統治地區到處漫遊的穆斯林聖徒;三是往返於兩地通商貿易的商人。特別是在突厥人長期皈依伊斯蘭教的過程中,商業貿易的互動往來是最有影響力的。也就是說,同穆斯林在經濟上的長期廣泛交往,在最終使突厥遊牧部落逐漸從收佛教、摩尼教和猶太教的影響而改宗伊斯蘭教。因此,大量遷徙湧入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遊牧部落,是作為聖戰的伊斯蘭教戰士而出現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突厥遊牧部落大量遷徙湧入小亞細亞之後,當地原有的廣大居民並未因此而被他們消滅掉,或是被他們驅逐到別的地方去。遭到突厥人驅逐和排擠的僅是以希臘人為代表的那個上層社會集團和以崇尚拜占庭帝國為主要內容的那個文化階層。大量遷徙湧入小亞細亞以後,突厥人完全按照伊斯蘭教和突厥遊牧部落傳統的社會生活方式,不斷的與當地居民,如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等融合,形成了新的突厥民族,從而揭開了小亞細亞地區伊斯蘭化與突厥化的漫長曆史發展過程。

據有關的歷史資料記載,在小亞細亞早期的歷史上,有過少量信仰基督教(東正教)的突厥遊牧部落,如公元11世紀在拜占庭帝國軍隊裡驍勇善戰的佩切涅克人,從及被稱之為波洛伏僱傭兵的人,但他們很快就消失在了突厥遊牧部落大量遷徙、湧入與征服小亞細亞地區的浪潮之中。因此,通過征服而遷徙到小亞細亞地區的突厥人,有一個共同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有一種錯綜複雜而多樣化的傳統與文化。受拜占庭帝國影響的小亞細亞式的傳統與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它的重要性表現為,小亞細亞的當地居民很容易被突厥人慢慢的通化,並且繼續擁有他們的土地。小亞細亞的當地居民不僅在宗教上該信了伊斯蘭教,而且還在語言上和文化上逐漸把自己變成了突厥人,成為了突厥人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與突厥人並肩作戰,充任騎兵和步兵,在突厥人不斷對外征服和擴張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