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找工作,第一考慮行業,第二考慮老闆,你認同嗎?

瑪維


大家好我是桔皮。

在現在這個時代我不贊同這個說法,放在以前80後就業的時代,我贊同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80後的父母都是生活在計劃經濟時代,出生在市場經濟前期,老一輩父母的想法單一,有穩定工作非常重要,而在父母的眼裡穩定工作無非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所以對於80後來說他們有個好工作最重要,排在第二位的也不一定是考慮老闆。

隨著90後一代和00後一代的成長,他們已經是新時代的主力軍,他們的想法和80後截然不同。

俗話說要跟著社會形勢走,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特徵,找工作第一考慮行業,第二考慮老闆,這不在是現代人的做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就業形勢越來越多樣化,就業渠道越來越廣泛,尤其對於現在新興行業,加上90後一代大學生畢業,這種做法尤為突出。90後不再像80後、70後,他們生活在新社會下,有自己的想法,家庭條件普遍較好,基本上也沒吃過太多苦,找工作存在玩票的想法,乾的不順心第二天就可能辭職。所以說90後一代最多的是選擇老闆,選擇一家公司的氛圍,在一家公司工作的開心才最重要。

我認為90後的想法是比較好的,中國有句固話360行行出狀元,行業不再有高低貴賤,這樣才能實現人人平等。就拿我們鄰居日本來說,日本的各個行業的薪資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中國的程序員和建築工人的工資水平差距就很大,而在日本,這幾乎就沒什麼差距,高端行業和低端行業都很重要,每個人各司其職,社會才能平穩發展。

所有說這句話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理解,本身沒有對錯。


桔皮


我是一個寶媽,感覺現在如果沒有一個副業就好像過不下去是的,

自從懷了孩子到生下孩子一直到現在,做過的副業實在太多了,當然被騙過的時候也很多,但是就是不長記性,還是一直嘗試,我感覺作為一個女人,尤其是結過婚的更要有經濟獨立的能力,這樣才有安全感,

雖然被騙過很多次,但是總算是找到了一份對我來說還算不錯的,聊天員,聊天嗎只能女孩做,就是去跟別人聊天,別人只要回覆你 跟你聊,你就可以賺到錢,一句一算,當時我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做,因為畢竟這個工作非常簡單,非常自由 ,自己在家有手機就可以,所以就去嘗試一下,然後就去入職,學習,想象都是美好的,做兩天就不想做了,感覺賺不到錢,因為我不太會聊天,本來想退出,但是看別的小姐姐每天收入都是幾百 上千的,心裡受不了,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可以?這樣我就每天堅持,每天都到凌晨才睡,事實證明,努力的人都不會白費,現在每個月輕鬆也有六千的收入,雖然還是跟很多小姐姐不能比,但是最起碼我自己滿足了。所以不管你無論做什麼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生活中的每一刻


我是19年6月份畢業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把自己這找工作經歷分享一下吧,希望對你有所啟發,我第一份工作是通過老師介紹去的私立幼兒園,幼兒教師本身就是一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行業,剛開始我幹勁兒十足,慢慢的我發現自己絲毫沒有上升的空間,去找園長也談過,也一直被搪塞,後來才明白這個幼兒園是家族企業,除了我之外其他老師多多少少跟老闆都有關係,我思量再三還是辭職,後來找到了一份老闆很不錯的工作,是一家機構,老闆剛剛接手,店裡也只有我一個老師,老闆對我很好,給我外出學習的機會,生活上也幫助我很多,但是,現在我在糾結要不要辭職,因為我已經兩個多月沒發工資了,過年回家都沒有錢,老闆跟我說資金不足,容他緩緩,直到今天他也沒給我工資,總是在推脫,所以我個人覺得找工作,無論是老闆還是行業發展前途都要考慮到。


努力走向陽光的阿牛


不管什麼工作,好好想清楚,自己以後想走什麼路,一旦選定,就專精這一行。

一、每一個求職者都想找一份高待遇的工作,待遇高工作壓力也高,這是相輔相成的。根據實際要考慮:當地消費水平、社會平均工資、勞動法規定可享受的福利是否齊全(社保、各類補助、探親假、產假等)。

二、薪酬方式,要知道是計件工資還是計時工資,或者是月薪制還是年薪制,加班工資如何計算等等。

三、根據自己的性格、興趣愛好、特長、學識、技能、自我定位與崗位的匹配程度,如果自己不瞭解這些,可以找工具測試一下,匹配程度越高,工作會越穩定,來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好。

四、瞭解崗位相關情況。崗位職責、權力與義務是否清楚,具體工作性質,工作強度和工作量,一人多崗還是一崗多人,是否經常加班,能不能請假,要不要經常出差。

五、瞭解企業情況,規模大小,企業性質,知名度、口碑如何是否符合自己的特點;企業所處的時期,不同時期對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樣。

六、上升空間如何讓,是否有晉升和待遇提升機會,工作環境和時間是否固定。

七、找工作的時候能夠了解上司或老闆的情況是最好,老闆的好壞就是企業的好與壞,上司與自己的職業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儘可能找到與自己匹配的上司。

八、要考慮家庭因素,企業離家遠近與交通是否便利,是否能照顧到自己的家人。


魅影世界


年輕人做職業選擇的時候,一開始總覺得選擇職業最重要,我是做程序員,還是做會計師?好像這是職業規劃中最關鍵的點。等你工作了幾年、十幾年以後再回頭看,你會發現,選擇入什麼行,跟著什麼老闆,往往是職業發展的勝負手。就像找對象,你可能以為只要人對了就行,但其實他的原生家庭什麼樣,對你們未來的婚姻至關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學人力資源專業,大學畢業後要慎重選擇行業,很可能你選了某個行業後,就不會再變化,為什麼?

你在教育行業做HR,與在餐飲行業做HR,看起來都是HR沒什麼不同。但HR也要了解業務,教育和餐飲完全是兩個路數,更何況,你積累的經驗和聚集的資源,往往跨了行業就不存在了……你在教育行業做招聘時認識了一堆業內名師,你跳槽到餐飲行業後,完全沒有加持,人脈浪費了,可若是跳槽到同行的另一家教育類公司,對方會如獲至寶。而且同業之間,你來了基本可以無縫對接,業務模式都一樣,你門清啊。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招聘會寫“有某某行業經驗者優先”的原因所在。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在職業上要深耕細作,在行業上要日積月累。職業選擇要專注,輕易不要轉行;行業選擇要慎重,輕易不要跨行。

我第一份工作在一家中科院下屬的公司,主要用的技術是UNIX和Linux;我第二份工作在一家港資的美國上市公司,就是一家Linux公司……自此我與Linux、與開源軟件結下了不解之緣,我整整十八年的職業生涯,一直圍繞著這個領域在轉。可不可以跳出去?當然可以……但你跳出去相當於“前功盡棄”,損失慘重。

選錯了行業很糟糕,一位資深的HR老哥告訴我:IT培訓行業的人資水平普遍不高。 這和整個行業的發展前景,包括行業內的企業規模等都相關,你再有本事沒有施展空間,你說你是孫悟空,你沒地翻跟頭去,它就會一定程度上制約你的發展!所以,出來混的時候,選對了行業非常關鍵。跟對了老闆當然重要,但這種事有時候可遇而不可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明哥聊求職!

明哥,陳年職場老幫菜,混跡職場十八載,《明哥聊求職》作者。如果你想看幽默犀利的職場觀點,關注明哥聊求職,與你一路相伴進擊職場!


明哥聊求職


大型企業看文化,中型企業看發展,小型企業看老闆。

01.行業肯定是第一要考慮的問題,但這要跟自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區塊鏈行業現在比較火,顯然這個行業有自己的門檻,不是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即使你現在去學習,也不能保證未來這個行業還是主流。所以要根據自己現有能力,選擇適合的行業,同時保持學習,隨時跟上行業發展的趨勢。

02.選擇公司,要根據公司規模進行考慮。

大公司要看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決定了你的發展空間和工作環境。大公司一般向上通道比較窄,每個人就像一部巨大機器上的螺絲,普通而易被取代。公司文化,決定了你在平臺的生存環境。

中型公司,要看發展前景。企業快速發展能夠給個人更大的施展空間,和快速向上通道。企業發展對個人職業發展有巨大幫助。

小公司啥也沒有,就只能看老闆了。老闆在一個小型企業中扮演的角色和具備的能力,決定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景。因為公司更加扁平化,你會有更多的機會面對老闆,老闆的素質決定了你的薪酬回報和能力施展空間。

03.不是每個人都能對行業,公司,老闆做出正確判斷。也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評估指標,更多的是要根據外部和內部的信息做出判斷。判斷失誤在所難免,最終決定職業發展道路的還是自己。

我是 ,歡迎大家加入討論。



職場混子哥


不贊同,觀點不全面!


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同理,我理解找工作的動機也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需要來設置或調整:


一、解決基本的生存或安全需要階段

初入職場或已在職場歷練過的朋友如果面臨著生存問題,那麼行業及老闆的選擇不再是主要考慮因素,更多會關注當下能解決問題本身的工作,能馬上獲得就業機會的工作。


二、解決社交或尊重的需要

工作及經驗積累到一定階段,我們會產生對現有的知識體系或環境現狀不滿足,這時擇業的動機也由解決基本需要上升到個人的情感需求,比如希望獲得更好的報酬、希望有上升的管理通道或者對新興市場業務的好奇,會驅使我們去思考自己發展的空間、獲取的薪酬、長遠的職業發展等等。


三、自我實現需求

在我們身邊有部分人,他們年少時就非常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為什麼要做這個,所以早早就給自己定了人生目標,有些是基於對某個行業的熱愛,有些是被所處周邊環境的薰陶。比如我的一位同學,在高中階段,她就非常清晰的告訴我,自己以後要做與家居軟裝設計相關的工作,原因是家族裡面的親戚都從事這一塊業務,她分析行業前景非常好,收益不很不錯,當她和我講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眼裡充滿著熱愛,甚至閃耀著小星星,事實也證明她做到了,她很年輕,但是從事這個行業已經11年, 是這個行業資深的專家級別了,我很為她驕傲。


所以,結合自己的實踐以及身邊朋友的案例,我會認為找工作結合實際需要真的非常重要,它使我們懂得什麼才是適合我們自己的,也在不斷指引我們往更好的方向調整優化,直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有溫度的小鎮青年


首先表明態度:認同!

第1:第一考慮行業,是因為你找的工作自己要能做下來,在自己的專業範圍內。這樣,才可能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所謂的“術業有專攻”。如果是你不認同的行業,興趣不符,你可能做起來很費力,那又何苦呢?

第2:說一下考慮老闆的事情。其實說到考慮老闆,聽起來感覺怪怪的。你在人才市場或網上找工作,無非就是行業和工資,你怎麼去考核老闆呢?所以用邏輯的說法就是:命題為假!即使你入職了,老闆也不可能讓你敞開來考核吧!又是命題為假!😂可以考量的是你的頂頭上司。

第3:第一考慮行業,是肯定正確的。入職以後,考察一下公司環境,人員關係是必要的,還有你的頂頭上司。對於一些感覺沒起色的企業,可以選擇離開是沒問題的。而且入職後,做選擇不易太快,也不易太慢,因為時間過起來很快啊!

到任何一家公司,都要綜合考察,不要輕易做決定,祝你成功!😀


悠優閒語


我覺得每個人在不同的人參階段,選擇是不同的,

1.在剛參加工作興趣和未來發展規劃應該是第一位,

2.成家立業之後工作穩定,畢竟成家之後有了家庭的負擔,起碼要有穩定的收入。

3人到中年應該考慮工作的強度和身體是否匹配,身體才是一切的保障。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做好職業規劃


大西北老張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也告訴我們,找工作時,選擇行業很重要,然後考慮找老闆,這些道理容易理解,如何選行業,選老闆確不容易。

1,找工作,選行業。對多數求職者而言,找工作都受制於過往的學歷,專業,工作經驗,很多行業專業和經驗成了門檻,不是想選什麼行業就可以選。因此,每個求職者,發揮自己優勢,在自己特長的領域,行業附加值高的,薪水較高的領域中尋找。每個行業裡都有不同的崗位,選擇後,力爭做到不可替代性,再有小目標,晉升主管經理總監,成為職場的贏家。

2,選老闆。只有高管崗位才有機會選老闆,大多數是選擇了行業後,選擇企業。這也跟自身條件有關。儘量選擇成長性後,機會多的企業。然後是企業規模,企業文化,薪水等綜合考量。不同企業發展的路徑不一樣,求職者要與企業,與社會共同成長。

選行業,找老闆,找工作會思考這些問題,就一定會成功,成功是獎勵給有準備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