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小編你好,能抽空說說R-79-300發動機嗎,據說美國F135就使用了它的技術。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這個真的有!在蘇聯的雅克-141之前, VTOL戰機基本上就是像英國鷂式一樣的發動機佈局,無論是平飛還是垂直懸停時,發動機噴氣都“擰”了兩個90度。這在懸停時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在平飛是會損失很大一部分推力。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而到了雅克-141,蘇聯人率先研發出了可以“擰”95度的推力矢量控制噴管。採用了這種噴管之後,雅克-141的主發動機在平飛時就和正常的噴氣式戰鬥機沒有什麼區別了。因此,美國人是非常“眼饞”這種新技術的。但奈何自己搞不出來,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趁著蘇聯解體的契機,找當時已經“沒米下鍋”的雅科夫列夫買來了這項技術。這也成為了之後F-35B上應用的矢量控制噴管的技術源頭。


小編能不能在校場談談,在直十這種中型武直已經服役多年的情況下,為什麼遲遲看不到我國重型武直的消息呢?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這個其實主要還是沒什麼必要……武裝直升機發展到今天並不能說是一種特別成功的武器。因為這種武器不像坦克一樣,有厚重的裝甲保護,極度缺乏保護自己的手段。因此在現代戰爭中武裝直升機的損失率普遍都非常高。比如越南戰爭和蘇聯-阿富汗戰爭,美蘇雙方都損失了數百架武裝直升機。在後來的美國-阿富汗戰爭中,也有阿帕奇飛躍山頭,被塔利班的AK打到重傷的案例。相對於武裝直升機高昂的造價而言,這個損失率實在是大的有點讓人難以接受。而如果其在治安戰中的損失都如此巨大,那其在大規模常規作戰中的表現還可能會更差。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相比之下,無人攻擊機是更具前途的。這些無人攻擊機不需要太好的傳感器、也不需要太好的發動機,因此可以做得相當廉價。而在使用中,不妨考慮把無人機遙控室搬上直-18、直-20這樣的大中型運輸直升機,形成類似於“無人機母艦”的作戰模式。


求解巡航導彈反艦的問題。戰術戰斧和AGM-158A/B是否可以反艦?曾經的戰斧反艦型為何被撤裝了?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反艦導彈的基本工作模式講起。一般來講反艦導彈的工作邏輯都非常簡單:飛過去、開導引頭、找到個頭最大的回波撞上去。因此,如何找到正確的目標就成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因為攻擊方一定是希望導彈能找到自己最想打的目標的,但是導彈自身並沒有分辨各種目標的能力。比如我遇到干擾彈形成的巨大反射雲怎麼辦、我遇到一艘橫在尼米茲前面的佩裡怎麼辦、我遇到一艘漁船怎麼辦(沒錯,我說的就是雄風3)?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小攻擊過程中出錯的可能性,各國大致發明了這麼幾種比較常見的發射平臺與導彈之間聯動的方式,以空艦導彈為例:首先是在視距內攻擊時,飛機可以用機載計算機為導彈設置目標指示點,這個指示點是可以在HUD上顯示出來的。因此,飛行員可以目視確認目標後設置目標指示點,引導導彈飛向目標,而導彈的導引頭開機後,也會尋找距離目標指示點最近的目標進行攻擊。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而在進行超視距攻擊時,飛行員則可以對機載雷達發現的目標進行分析,找出自己想要攻擊的目標,之後為導彈設置一個目標座標或射擊線,導彈導引頭開機後會自動尋找距離座標或射擊線最近的目標。當然,以現在的技術來說,這些目標指示手段也都可以與三軍數據鏈進行聯動,以實時更新目標信息、或者實現A射B導。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但對於戰斧這樣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遠程巡航導彈來說,這些目標指示方式通通都不靠譜,畢竟沒有什麼艦載雷達或者攻擊機的機載雷達能看1000多公里。因此,反艦戰斧的工作模式,基本只能是空軍起飛E-3前出探測目標並通過通信系統回傳給衣阿華級戰列艦一個目標座標,然後衣阿華級為反艦戰斧裝訂座標之後發射導彈。但與魚叉這種射程一二百公里的導彈不同,戰斧的這千八百公里要飛很久很久,等導彈飛到預設座標的時候,目標很可能已經逃出導引頭的搜索範圍了。這樣一來,戰斧能不能命中目標、命中目標的話能不能正好命中美軍想打的目標,都是沒譜的事。因此,以90年代的技術水平,想要實現超遠程反艦導彈的概念基本是不可能的。而既然裝有雷達導引頭的超遠程反艦導彈都不靠譜,那麼使用未改裝的戰斧或者AGM-158A/B這種只能攻擊固定座標的巡航導彈來攻擊艦艇就更加不可能了。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近幾年來,隨著數據鏈系統的不斷髮展,A射B導的攻擊方式也開始普及了起來,這就使超遠程反艦導彈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了。因此美軍才在AGM-158巡航導彈的基礎上開發出了專用的遠程反艦導彈AGM-158C。很有趣的一點是,AGM-158C並沒有使用傳統的主動雷達導引頭,而是使用了紅外成像與反輻射覆合制導。這主要是為了在進行飽和攻擊的時候屏蔽來自“友彈”的干擾。與之類似的,我們可以看到,我軍殲-15艦載機的“對海暴力掛載”方案也是混裝了反輻射導引頭的鷹擊-91與主動雷達導引頭的鷹擊-83K,這意味著我軍與美軍在“對艦飽和攻擊”領域還是有一定共識的。


大神你好,我想問一下老毛子的bmp-3步戰車為何有個這麼奇怪的尾倉門,跟中美歐幾國的尾門不一樣,裡面的成員也全部面向前方,不是普通的面對面的坐。是出於什麼考量呢?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這個應該主要還是整車設計思路的問題,中美歐還有BMP-1/2都是比較傳統的步戰車設計思路:司機和發動機、變速箱在前面,這樣一來車體後部沒有什麼障礙,可以直接當步兵座艙。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但是BMP-3的設計思路就有些不同,BMP-3的車體前部排排坐了3個人,其中一名是司機,另外兩名是類似於二戰坦克上的航向機槍的機槍手。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步戰車本身的火力。

校場:天下武備互相抄 美軍F-35B使用了哪項蘇聯“黑科技”?

但是這種設計帶來的問題就是,發動機必須要放在車體後部。雖然BMP-3的發動機並不算大,但在安裝了發動機之後,這個地方肯定也就坐不下步兵了。因此步兵座艙也就自然而然的要被挪到車體前中部。此外,由於安裝了這個發動機,步兵下車的通道也變“矮”了,在其他步兵戰車上步兵貓著腰就能上下車,而在BMP3上就得爬進爬出了。所以為了方便步兵上下車,BMP-3又不得不把其他步戰車上用來開蓋射擊的頂蓋變成了艙門的“另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