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你怎麼評價?

林丹智慧


今天剛寫了一篇關於《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文章,就刷到這麼一篇提問,真是有緣。(假裝不知道頭條強大的推薦機制)

在《道德經》第八章,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哲學智慧,通過對水的深入觀察和感悟,總結出一個“善”字。這個“善”可以作善良,也可以作擅長,那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做一個真正善良的人或者你想知道如何做一個擅長的人,那麼你就不得不來了解一下老子帶給我們的智慧。這其中所蘊含的修心修身修行之法堪稱絕妙,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和“道”很像。最善的人,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治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和憂愁。

專治講不明白

分句解讀之前,我們先把“善”字搞得通順一些,“善”在此處怎麼解釋才能讓意思更好的表達出來呢?

《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一個“道”,那麼書中一切需要我們掌握的應該都是“道”,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個“善”其實也是接近“道”的一種存在呢?我個人還是比較能接受的,各位如有更好理解,歡迎留言交流。那麼,瞭解了這一篇的核心“善”,我們就看看如何運用這個“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掌握並運用了“道”的人,就會像水一樣,水生萬物而不與萬物爭。

有人會說洪水猛獸不也是水嗎?說到這一點我就更覺得把“善”看作“道”是一種相當合理的安排。

第五章的時候我們看到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不就是自然規律嗎,而且是毋庸置疑公平的存在,雖然對於個體來講是不公的,但世間萬物正是由於個體的不同才會變得多元而精彩嗎?所以看待“道”同樣如此,雖然它是沒有情緒的,公平的,按照自然規律運行的,但它滋養萬物而不爭也是事實。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做事不可能對得起全世界所有人,但是隻要保持一種平和和公正的態度,順勢而為,不爭不搶,自然可成。

與趨勢的對抗以及對結果的執念只會毀了你自己。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有隨遇而安的能力,而且永遠是在低處找水平,都是人類本能裡所不喜歡的。我們人類本性裡有的是爭強好勝,貪婪無度、驕傲狂妄等弱點,有的是計較得失、計較結果,導致內心失衡,情緒波動大等等。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水的品質,即克己修心修行修性,修煉可以自我控制的強大內心。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一句告訴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 能夠清楚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定位
  2. 心胸沉靜而不宜波動
  3. 待人仁義
  4. 說話守信
  5. 為政懂的治理之道(這裡對於普通個體來講應該是要明白順勢而為的道理)
  6. 做事能夠發揮所長
  7. 行動會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經常提到不爭,到底說的是什麼?

那我們先說說人為什麼會爭?因為想得到,卻又覺得不是很穩。

那麼如何不爭?克服內心的不安和慾望!但是前提是要把事情做好做到位。如果沒有把事情做好,爭的行為是妄為,如果事情做好了,還去爭,那是執念。不爭和無為就是要我們放下執念和妄為,這樣才能專心把事情做好,才更有可能有一個好的結局。


圍爐夜話扯閒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

老子認為,在世間萬物裡,唯有水是最接近於“道”的。水,象徵著人類最高尚的品德修養。上善若水,人類最高級的善良,就是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

在自然界,萬物都是努力的向上生長,只有水不與萬物爭高處,永遠都是往低處流。在地的最低處,萬水奔流而來,聚集在一起而匯成了海。大海廣納百川、不擇細流,故而雄渾壯闊、氣勢磅礴。

水,滋養萬物,哺育生靈,作用遠高於陽光之上。可陽光總是被世人讚美,而水卻總是被大家所忽視。水不去爭,因為水最接近於“道”。我們為人處世,就應該學習水,心胸要寬廣,為人要謙遜,做事要利他,與世要無爭。

水,看起來是很柔弱的。因為,水在高溫下會化為霧氣,水在嚴寒下能結成堅冰,水放進什麼樣的容器裡就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形狀,水流遇到了阻礙會自動改變行進的方向。

其實,水的本質是很堅韌的。水滴數年能讓石板穿透,水越萬山阻隔而奔復到海洋,水被堤壩攔截時會安靜下來、待到閘門一開便洶湧澎湃一瀉千里,水靜默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人之所以要向水學習,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擁有一種充滿大智慧的“水性格”。“水性格”常常被人冠於一頂“軟弱”的帽子,其實不然。真正的“水性格”是堅毅隱忍、不動聲色,是故意示弱、避其鋒芒,是積蓄力量、厚積薄發,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反觀我們現在人,處處都講競爭,人人都爭上風,爭了個面紅耳赤、頭破血流,到了最後無論是爭到手了還是沒爭到手,都會發現自己竟然“得不償失”,實在是太不值得,可惜已悔時晚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牛哥談人生


水是生命的源頭,它對世界的功勞是無法衡量的,所有的生命都要依賴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甚至把水做為整個世界的本源,認為“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



對於水的讚美,應當是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和詩人都未停止過的。從外形看,它千遍萬化,有無限可能,給人美的體驗;從品德看,它堅毅能穿石,可以柔弱勝剛強,德施天下而不爭。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能夠滋養萬物,為所有的生命注入能量。但是它這麼大的功勞,卻從不爭功,反而喜歡往下流,待在所有人都不願意去的地方,把自己放的很卑微,因而和道是最接近的。因為不爭,所以也不容易犯錯。


老子在上一章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聖人因為把自身放在後面而被推到眾人之先,因為把自己置之度外因而生命更有分量。難道不是因為他無私嗎?因為無私才能夠成就私。


聖人無私處後的品質和水滋養萬物而不爭功的品質是一樣的,聖人是人間德行最高的人了,他的德行就像水一樣。而水的樣子,就是世間最好的善的樣子。



東方國學


上善若水是以退為進,因水性柔順。上善若水是超然度外,因水性平淡。上善若水是否極泰來,因水滴石穿。水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平淡,就一直靜靜的流著,它不爭,也不怒。它以柔克剛,以退為進,沒有煩惱,無所不能。

孔丘問禮水之德

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先後四次向老子請教,兩位聖人相互間的交流,留下了一段佳話。第一次問禮的時間是公元前535年,這一年孔子17歲。第二次問禮是在公元前526年,這一年孔子25歲,孔子認為自己的知識系統不紮實,繼續向老子請教。孔子第三次問禮老子是在老子免官歸鄉後,地點在老子家鄉苦縣,此時的孔子已經40歲。公元前551年前後,孔子第四次向老子請教,這時老子的道家思想已經成熟,孔子仍在為自己的天道而苦苦思索,這一年,孔子已經五十多歲了。

孔丘問道老子: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孔子知識如此淵博,還努力好學,真乃聖人之道。從兩人的對話我們瞭解:水處在眾人都厭惡的低處,是謙卑的品德。江河之所以能成為百穀的王者,是因為其更謙虛,懂得忍讓。我們做人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而動。每個人都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便可以解決任何事情,不再有煩惱。

做人似水,做事如山

古人有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在千變萬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穩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是最可靠的支持。我們做事應像山,山挺拔、厚重,踏踏實實,讓人信任。

水則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沒有像山那樣固定、執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鋒利,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難於追隨,深不可測,不可逾越。我們做人又似水,水平靜、不爭,包容萬物。

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應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或規則,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展,所以,他們總是活躍的、樂觀的。

一則做人似水的故事:

在柏林牆被推倒的前兩年,東德一位名叫亨裡奇的守牆衛兵開槍射殺了攀爬柏林牆、企圖逃向西德的青年克利斯。在柏林牆被推到後,法院對亨裡奇進行了審判。在庭審中,亨裡奇的律師辯稱,他僅僅是施行命令的人,基本沒有挑選的權利,罪不在亨裡奇身上。

而法官則指出:"作為警察,不施行上級命令是有罪的。然而,打不準對方是無罪的。作為一個心智健全的人,在扣動扳機的那一刻,你有把槍口抬高1釐米的主權。這是你應自動承擔的良心義務。這個世界,在法律之外還有良心。當法律和良心牴觸之時,良心是最高的行動原則,而不是法律。尊崇性命,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準繩。"

當所有人都為法官的審判鼓掌時,我看到了這個故事流傳至今的根本—做人似水,以人為本。

法律不外乎人情,所有執事的標準都應該以人為本,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這位心懷至善的法官很好地解釋了法律遇上良心時的可塑性,就是你有扣動扳機的職責,但是你也有把槍口抬高一釐米的主權。

柏林牆的故事傳遞給我們的是:上善若水,水可以潤澤人心。我們做人,如果學習了水的平靜、包容、謙卑,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呢?

上善若水,知行合一

上善若水,記錄在《道德經》第八章,最好的德行就像水,水滋養萬物而不爭,能在眾人都厭惡的環境中生存,所以它就接近於道的境界。對於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都瞭解,該如何去做呢?

何為知行合一?

《傳習錄》曰: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飢,必已自飢了。知行如何分得開?”

關於“知行合一”,很多人以為必先知了,然後能行。故終身不行,所以終身不知。今人做事,絕大多先立志而後行,立志多,而行少,終歸一事無成。

毛主席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上善若水的含義,我們便要學以致用,將學到的內容認真的去領會,不斷的去運用,才能充分實現學習的意義。

聯繫我們的工作,工作中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

事緩則圓

很喜歡一句話:事急則緩,事緩則圓。出自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這句話的含義是指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我們有時候都太著急了,對生活,要學習事緩則圓的態度,尋找合適的方法,成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捨得精神

上善若水,要像水一樣,懂得取捨。每個人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能得到什麼,捨得什麼?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如果你什麼都想要,到最後就會失去你的心愛的東西,得不償失。現在的社會,每個人對房子對車子的追求毋庸置疑,但要有分寸。你的房子能住即可,有自己的車子能開即可。要根據自己的條件,過分的去追求,到最後只會給自己增加煩惱。有時候我們就是需要去放棄一些東西,這樣自己會過得比較開心。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可以去幫助別人,實現自我。

有時遇到挫折時,我就會去海邊,看潮起潮落,看看大海,便釋然了。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我們做人就該像水一樣,平淡、從容,懂得取捨,方能體會美好人生。

我是大志讀書,致力於原創問答。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圖片取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作者。

大志讀書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的字面含義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樣, 可以滋養與造福萬物,卻不與萬物爭任何東西……。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上善若水,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我國先秦道家學說的創立者、哲學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說人類最美好的品行就應該如水一樣。

乍一看來,似乎頗為費解,但仔細咀嚼揣摩,就能領略到其含義的深刻精妙。水對我們有哪些啟迪呢?

其一,水往低處流。

啟迪我們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權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時刻關注最基層群眾的切身利益,特別是那些至今連溫飽都尚未解決的群眾,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為他們排憂解難,儘快使他們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萬物而不爭。

水與千千萬萬種物質,溶為一體,構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藥水、墨水等物質,在這諸種物質的排名中,水都居於第二位。

然而,如果沒有了水,這些茶水、藥水、墨水等還會存在嗎?水的這種不爭之德,啟迪我們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的價值體現在默默的奉獻之中。

其三,水隨遇而安。

無論石縫巖隙,還是沼澤鹼灘,水都能頑強地生存。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兒,它也會笑迎朝霞,熠熠閃光。

水的這種豁達頑強的精神,啟迪我們即使是處於艱苦的環境,也要安貧樂道,恪盡職守,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結為冰。

水的三態(固態、液態、氣態)變化,體現了水極大的靈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結為冰,更是啟迪我們在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增強凝聚力、向心力,萬眾一心,精誠團結,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困難,奪取勝利。

其五,水質透明,清澈見底。

水的這種鮮明特性,啟迪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懷坦白。“君子坦蕩蕩”,城府深不可測者很難覓到摯友良朋。我們應做一個清純如水的人,潔身自好,纖塵不染,永遠保持健康的肌體。

其六,水的公平。

水是最公平的,些許傾斜都會破壞水面。因此,我們常常希望掌權者要“把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測。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是博大精深的。

它對我們的啟迪還有許多,如“滴水穿石”,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捨;“千條江河歸大海”,啟迪我們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水對我們的啟迪是如此豐厚廣博,難怪先哲要發出“上善如水”的讚歎!

“上善如水”堪為我們的座右銘。




依楓的微博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是以水的特性來引喻:一個高尚的人應該具備像水一樣的特質或品德。

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說水能滋養萬物,確從來不與他們相爭。我們都知道水是有好處往低處流,最後匯入大海,可在這過程中,水遇到了多少山石,樹木……等很多障礙,可它從未改變方向,只是改變了自己的形態繞道而行,一路向下,也一路滋養著萬物,最終奔向大海。

第二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我們可以看到,水停留的地方都是地處,而水底也是很沉靜的,“居善地,心善淵”,就是告訴我們要擇低處而居,心靜才不起波瀾,因為高處不勝寒,風起有漣漪。“與人善,言善信”就好理解了,就是與人相處要恭敬和善,信守承諾。“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意思是說,理政治世要仁懷天下,無我而為,才能善得其道,為人處事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懂得把握時機。

最後,“夫唯不爭,故無尤”。一個人具備了上述這些修為,又不爭名奪利,他怎麼會有憂愁困惑呢?所以說具備水一樣特質的人是“上善如水”!




後山悟道


  理解使人豁然開朗,使人覺悟,理解不僅是和書的作者心意相通,更是掌握書中精髓的技能。\r

  上善若水出自道家老子著作的《道德經》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r

  想理解這段話,光看註釋還不行,必須結合實際,做到知行合一,否則是沒法真正搞懂這段話的精髓。\r

  因此,我覺得要從為人處世這個角度去理解上善若水這句話。\r

  第一,世間萬物太多,如動物,人,植物,這些物種都依靠著地球生存。而水是最純淨的東西,它不僅給萬物帶來了生機,更保護環境,卻又不求萬物回報,經常呆在萬物都厭惡的地方,因此,孔子把君子比作水,可見水確實是偉大,純潔。\r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在職場,做人上都可以用到,而且有極大的幫助。\r

  比如你是公司裡面新進的職員,同事們看你是新來的,故意欺負你,為難你,把髒活累活丟給你幹,相信你一定會火冒三丈。\r

  這時候,你就得想想上善若水。\r

  自己得像水一樣,柔順,平靜,不管大風大浪,都得沉著面對。不管同事們如何刁難,自己都得順他們心意,儘量和他們打成一片,卻又不損害他們的利益。\r

  平常儘量多幫同事一些忙,做一些他們不愛做的事,久而久之,你必定會受到大家的喜歡,得到大家的青睞。\r

  這就是上善若水用在現實中最好的辦法,如果你覺得這樣憋屈,無能,你大可以和對方大吵一架,但事實永遠不會利於你,反而會讓你的情況越來越糟糕。\r

  事實上,上善若水說的就是順應自然,順道。而任何一個逆反天道,違背自然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r

  希望你讀道德經的時候,讀完要自己去摸索,去思考,尤其是在現實中。\r

  比如你看到某個人惹了大禍,你就要想想,如果用上善若水這個方法,會不會處理的更好一些?\r

  你不需要去背誦,不需要去多看註解,就像道家說的那樣,順其自然就行。畢竟死記硬背,那是沒法理解的。\r

  最後建議你讀一讀整篇的道德經,你可以去幽靜無人的地方閱讀,這樣有利於你吸收領悟。\r

  這個方法如果使用恰當,我相信對上善若水的理解,一定是如虎添翼。\r

你自己要一步一個腳印,每天去找不同的事情,用上善若水去理解。\r

以上就是我對你的建議,希望你能多多參考,總結出自己的思路,早日理解上善若水!



我要上去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居於道。"這一段文字已經把水的至善至柔表達很徹底了,對水的本質並不難理解。

但是,生而為人,面對市俗功利和人生的種種失意與消沉、進取與追求、失去與所得,要做到水的至善至美,可以說基本上無人能夠做到。但是,做不到不等於不做,就如基督徒一樣,明知上帝並不存在,但卻視其為一生追求,信奉為上。我們可以把"上善若水"當作一種信念或道德要求去遵守,從而使自己更接近於道。

怎麼做到呢,首先是一個"讓"字。與人相處讓為先,利害相較讓為智,得失臨頭讓為理,如此,即可以無為之心處有為之事。得之不喜,失之無憂,順其自然,靜觀其變,不啻為一種"若水之善"。

其次是一個"靜"字。"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滾滾紅塵,有多少人為名和利擠破了頭,費盡了心。到頭來免不了身心俱疲,一首"好了歌"可道盡其中滋味。原因就是被塵世紛擾,靜不下來。靜,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唯有靜,方知談泊乃生活真味,唯有靜,方可致遠而又不忘人生來路。唯有靜,才可笑看得失,慎篤修心,也就與"上善若水"相去不遠了!

再次,還要講究一個"去"字。去除物慾雜念,復歸心性平和。去除貪、嗔、痴愚闇,求取心理的恬淡閒適。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皆世間常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似"心中本無物,何處掛塵埃"之喻,與"上善若水"就可緣取今生了。

善有千萬種,若水之善當然最為高妙。身體力行,可以功得無量。






施東方


(以水為淨,是水可溶萬物)

謝您約題。

此水字是宏泛的水意思,這樣理解效容易點:

(山根水汽昇天為雲)

水的蒸騰功能或自然揮發汽化功能,造成大地的地氣,上升於天,遇冷形成雲,雲積成雨,降於地又成水,且滋潤萬物。

水滋養萬物,所以最善之物是水。

特別是生命物質無水不能生存及生長成長。

這在創世說裡述成:天地交泰生萬物,即地上的水汽昇天成雲雨又降於地滋潤大地,名天地交泰。從而同盤古開天劈地接聯上。

另,古中國人的周易內的八卦,就是削峰填谷式的,把大地改造成平坦的水天一色,無高無低水草豐美的樂土。

樂土,在詩經碩鼠篇有述。是吾之所求宿求索之處。

削峰填谷式,由每卦的性能體現,即:

..八卦各卦性能.....八卦各卦的卦名

.......風.天.山................巽.乾.艮

.......火.中.水................離.中.坎....................中在書本里被陰陽圖替代了。

.......雷.地.澤................震.坤.兌

由是,風由天吹山,太陽熱的火烤山,雲雨的水淋山,遇熱又遇冷又被風水吹淋的山,被漸削蝕,碎石被雨風水搬運到山谷內,積年累月山削平,谷填平,僅水天一色平坦的天地了。

天雷劈的很為火,澤是谷填滿後的沼澤之處的名字。由此可見八卦運轉是順時針制式的。

這種堅定的削峰填谷式,使注寫周易者得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感語。

也得出:

君子滯而全自身,君子達而兼濟天下之言。

這裡填谷運碎石入谷是水功勞第一,仍最善。

中國古人的生命物質是由膜皮包裹著的:熱的火,與泠的水構成的,因此中醫述成溼燥寒熱。

用卦體現則是:天地之間的水火。

只不過此圖型被南朝鮮的韓國當國旗圖案佔用了。

而,以水為淨是由於水溶解萬物,君子之交淡如水,究共享精神愉悅,不以物為禮的禮物間的往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我是從事傳統文化工作的,關於這個問題,我來嘗試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經典思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

所謂上善,指的就是水對世界萬物是十分重要的,水滋養了萬物卻沒有邀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樣世間萬物慢慢習慣了水的付出。那麼,“上善若水”這個詞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第一,水是一種看起來很柔弱但是卻很有韌性的一種物質,小小的水滴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可以將石頭穿透。這就告訴我們在追逐夢想時一定要堅持,沒有容易實現的夢想,卻容易有半途而廢的志向。在追夢路途中,我們要學習水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第二,每一條河流,每一片大海都是由無數個水滴組成的,如果我們每個人把自己當做一顆小水滴,在工作時找到團隊,和團隊一起努力去完成一個工作時,獲得成功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許多像水一樣默默付出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不應該自己有什麼功勞就到處炫耀,這樣最多就是得到別人幾句或真心或假意的誇獎,背後可能隨之招來的便是嫉妒與猜忌。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如果堅持本心,如何能過上簡簡單單的生活,我們就應該像水滴一樣潤物細無聲,不張揚不炫耀,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生活就會過得順心很多。

第四,雖然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種飲料,但是大多數人在口渴時依舊選擇的是喝水。因為水是最純淨的,沒有任何雜質,顏色各異的飲料中都是添加了很多物質。就像人一樣,很多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會因為地位、金錢等誘惑慢慢變得不在純淨,內心變得渾濁不堪。所以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純淨不含雜質。

第五,水具有包容性,水的形狀是根據盛放它的容器所決定的,並不會因為盛放的器皿價值而改變。人也一樣,不管身處怎樣的環境都應該堅持自己,不應該因為外界環境的因素而改變自己的初衷。短短的4個字,就有這麼多層的意思,看完之後大家是不是也明白了呢?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厲害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