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驚慌媽媽》又名《心慌女作家》Scary Mother —Best Feature Film上映於2017年,講述了一個50多歲的家庭主婦瑪娜娜掙脫家庭的束縛,通過寫作重獲新生的故事。

導演安娜·烏魯沙澤帶著她的處女作《驚慌媽媽》成功奪得2018年第八屆北京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主角娜塔·墨文耐茲飾演瑪娜娜獲得天壇獎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第八屆北京電影節最大贏家。這是一部時長107分鐘的劇情片,豆瓣評分7.0。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瑪娜娜——50歲的家庭主婦,掙扎在她的家庭生活和多年來難以自抑的寫作熱情之間艱難選擇。在現實與自我實現之間徘徊,她決定跟隨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寫作中去,在精神與肉體上都做出了犧牲。

丈夫的不理解,孩子們的嘲笑以及出版商對瑪娜娜小說的嘲諷,都沒有阻止她繼續創作的熱情,瑪娜娜做出了不再循規蹈矩的決定,書店老闆的認可,父親給出的小說結局把驚慌中的瑪娜娜拯救了出來,犧牲是值得的,起碼淨化了一個純潔的靈魂。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安娜·烏魯沙澤導演在《驚慌媽媽》這部影片中用女性視角以瑪娜娜這樣尋常的家庭主婦為載體,通過反套路敘事方式去刻畫主婦內心的無奈與掙扎,從平靜逐步過渡到失控,前期色彩平淡後期頻繁出現的超現實元素與大量紅藍光的來回切換,配合水琴的配樂,更帶來一種驚悚的即視感和震撼感。用凌厲、前衛、大膽的拍攝手法,代表了導演安娜·烏魯沙澤呼喚女性自我覺醒的鮮明態度。

今天,我將從“敘事特點、超現實元素、女性覺醒”三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與價值。在文章中通過對影片的敘述和思考,我會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01、敘事特點:反套路的敘事打破常規劇情片敘事方式,剝離特定家庭角色,便於觀眾開放式思考

《驚慌媽媽》的敘事結構屬於反套路敘事,打破對媽媽這一個家庭角色的固化形象,利用人物慣性的思維形成反差,從而讓觀眾更願意在影片中一探究竟。

第一、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圍繞瑪娜娜的小說展開敘述,全片都在鋪墊,結尾重重一擊,揭開全部瞎想並營造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開端:家庭主婦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溫和、善良、慈愛的。瑪娜娜同樣過著買菜、收拾房間的主婦生活,但是她不在意自己的衣著、也不喜歡派對……很少與家人交流,很少有朋友。丈夫為了支持她的寫作把臥室讓給她,瑪娜娜每晚卻只睡在躺椅上。

發展:瑪娜娜的小說被書店老闆整理完畢,終於在家人面前讀了出來,快速不間斷的閱讀顯得極其的不自信,最終換來的是由丈夫主導將手稿燒掉,瑪娜娜獨自忍受著悲傷,與丈夫訴說自己變成菲律賓的一種怪物馬納安加,丈夫一點也不理解瑪娜娜,卻對女兒說她瘋了。

故事的開端交代了瑪娜娜作為一個家庭主婦卻熱衷於寫作,丈夫雖然名義上支持,卻私下要求孩子們假裝喜歡瑪娜娜的作品。丈夫的行為無疑是對妻子寫作的行為不削,也展現了瑪娜娜在家庭中的地位僅僅是一個主婦,沒人真正的關心她的內心精神世界。

起伏:手稿被付之一炬的瑪娜娜回到了父親家裡,從房間裡拿走了一個小鳥髮卡,並在打開門的時候注視了屋頂一會,表情蕭索且痛苦。出來時熟睡的父親發現了她,並邀約小說的作者見面,父親是一名作家,但是不知道

瑪娜娜就是小說的作者,還在她的面前貶低作品。

轉變:終於瑪娜娜從家裡搬到了書店裡,老闆為她準備了一個單獨的房間進行寫作,丈夫得知這個消息後跑到書店要挾瑪娜娜回家,但是她已經決心完成自己的作品不惜與丈夫決裂。沉浸在寫作中的瑪娜娜開始給自己的小說找結局的靈感,嘗試了跟蹤書店老闆、偷聽老闆與出版商的談話,甚至勾引老闆都沒有找到小說的結局靈感。

結束:父親在瑪娜娜的日記中發現了作者並邀請作者見面,瑪娜娜似乎也知道了父親知道作者是自己,於是盛裝會見父親,並從父親的口中得到了小說結局的靈感。


這種反套路式的敘事特點,註定了開篇過長的鋪墊,使得觀眾容易在中途走神,無法理解影片最終要講什麼,但也正是這樣的敘事方式,更好的展現主婦瑪娜娜內心的掙扎,而非通過逐個場景的交代層層遞進,在劇情的最後一刻戳破心中的所有疑惑,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第二、作品反套路,增加主角的戲劇衝突性,把更多的答案給觀眾去思考。

一部影片如果平鋪直敘,沒有爭議,會讓觀眾覺得乏味,而導演安娜·烏魯沙澤恰恰利用反套路方式,把一個母親的小說用不可發表的題材來引起衝突,不禁讓觀眾感嘆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

瑪娜娜作為一個母親,寫作的內容本應該是熱情,陽光的。作品在與家人第一次分享的時候換來了丈夫的喝止,孩子的嘲笑,出版商也形容這是一部不能發表的作品。巨大的反差讓她成為家人口誅筆伐的罪人。

家人不能接受自己在瑪娜娜小說中的形象,丈夫更像是一個瘋子,孩子卻成為了母親的絆腳石,而父親,則是一個自私且沒有溫度的象徵。

書店老闆也一再說明,這是小說而非日記,但沒有人相信他的話,因為每個人都在瑪娜娜的小說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於是他們公然反對這種把自己的原始模樣公之於眾。

02、鏡頭語言:超現實元素與大量紅藍光的來回切換,更帶來一種驚悚即視感

鏡頭語言是構成一部電影的重要部分,通過鏡頭可以表達出創作者想要傳遞的信息和思想,

導演安娜·烏魯沙澤使用超現實元素與紅藍光進行切換,營造了女主內心的苦痛掙扎。

第一、超現實元素增加影片脫離原生家庭的強烈慾望,用不可言喻的表達凸顯原生家庭的束縛。

超現實元素是不受理性和道德觀念束縛的美學觀念,促使影片們用不同手法來表現原始的衝動和自由意象的釋放,呈現在畫面上的是一種脫離自然、不合常理的荒誕形象。

影片開頭用了瑪娜娜驚醒的夢作為超現實元素的起點,紅色的頭髮身披黑色披肩,在一條河邊孤獨的前行,畫面出現瑪娜娜的身影,兩人共同出現在畫面中,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兩人的髮髻上都有一隻小鳥的髮卡。

而那隻髮卡正是劇中瑪娜娜從父親家裡拿走的小鳥髮卡,而在影片最後,瑪娜娜在餐廳與父親吃飯時也帶著小鳥的髮卡。

影片正是運用這種突兀的超現實元素在映射女主瑪娜娜內心的起伏,影片中唯一的道具特寫鏡頭就是被瑪娜娜從父親家拿走的小鳥髮卡,得到這隻髮卡之後,瑪娜娜決定於家庭決裂,尋找真正的自我。從此可以看出導演安娜·烏魯沙澤在敘事的過程中已經埋下伏筆。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第二、利用藍紅光刺激視覺,衝擊平淡的灰色帶來強烈的心理反差推動故事有序發展。

色彩使用在電影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通過對色彩的調整,可以更好的推動故事發展與人物內心的變化,同時色彩裡還蘊含著導演想要表達的主觀情感。

強烈的虛幻背景,陰霾的天空、灰色的牆壁、破敗的建築、腐朽的鐵橋,整部片子都在暗示女性困境,點到為止和意猶未盡的藝術營造令人印象深刻。

女主逃離家庭來到書店老闆為之打造的寫作房間,牆壁、燈光全部使用刺眼的紅色,像蠢蠢欲動即將爆發的岩漿,展現了人物內心的呼之欲出的狂野。

影片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藍色元素,書店的後門全部用藍色元素渲染,用藍色的擔憂去對沖紅色的衝動,讓人物的內心世界得到了更好的張力。

色彩的使用不僅僅能更好的表達電影的主題思想,更能潛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將一些無法言明的情緒通過色彩表達出來,引導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帶動觀眾走進故事的內核。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第三、驚悚電影的音效方式,使劇情一直按壓在驚慌的環境中增強代入感

影片中大量使用“水琴”作為配置音效,鋼琴也選用D大調緩慢敲擊帶來驚慌失措的感覺,每一種樂器都在進行單音節敲擊,而非形成一個完整的樂曲。

放大腐敗音效帶來沉悶生活的寫照,破舊愛壞的電梯、開門發出的吱呀聲、舊地板的咯吱聲、水滴聲都在展示家庭的腐朽與主角想要逃離的驚慌。

別具匠心的驚悚配音方式深化了瑪娜娜驚慌的心境,刻畫了一個長期圍繞在家庭中無法自拔實現自我的主婦形象,讓觀眾並不是帶著輕鬆的心情走進主角的內心世界。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03、女性覺醒:現實遠遠超出平衡家庭和事業的範疇,努力探討一種絕對自由的可能

導演安娜·烏魯沙澤指導的《驚慌媽媽》作為處女作,在第八屆北京電影節上斬獲兩項大獎,王家衛導演親自為此片頒獎並發表:“雖然是一部處女作,但無論是編劇、導演還是表演都非常出色”的誠懇評價。

作為新晉導演,安娜·烏魯沙澤用這種凌厲、前衛、大膽的拍攝手法一反“媽媽”主題電影慣用的溫和拍攝方式,為我們呈現了“媽媽”內心世界的真實需求。

一、不做大眾價值觀的平衡,彰顯為女性自由呼籲的價值觀。

一位媽媽會理所當然的為家庭犧牲自己,比如印度電影《神秘巨星》中阿西婭的媽媽,一直逆來順受的她為了孩子的將來而在機場對抗自己的丈夫;日本電影《告白》中松隆子所飾演的媽媽,為了孩子的死而大開殺戒;韓國電影《母親》中元彬的媽媽,為了自己的傻兒子能夠脫罪而不惜陷害無辜的人。

但是一個家庭卻很難為媽媽的個人理想做出一點點讓步,哪怕是媽媽的一次生病,忘記照顧家庭中的一個成員,長期依賴媽媽的家庭會變得不知所措,無法正常運轉。

不同以往的描寫媽媽的題材電影,把熒幕上媽媽高尚,偉大的形象進行顛覆,更多的去從人物的內在挖掘真實的精神需求,拋開媽媽這個家庭角色之後,她只不過是一個想要追求自我的個體,但是追求自我昇華的過程中,所有人都在痛斥你不能。

第二:嚮往絕對的自由屬於那些真正強大的個體。

小細胞滋養長成巨獸到撐破空間,瑪娜娜的小細胞來源於小時候母親的自殺,父親對工作的熱情卻忽略了陪伴家人,那顆呼之欲出想法使得瑪娜娜用自己的作品來刺痛身邊的每一個人,她不想傷害,只不過敘述了一個真相罷了。

絕對的自由就是無所謂自由,世間萬物是皆是辯證的存在,有自由,一定就有它的反面即約束,是形而上,是自由意志,是本體,是當下,是天人合一,是格物致知,是存天理,滅人慾。所以在劇中瑪娜娜在追求絕對自由所呈現的就是一種恍惚、遊離、錯亂的狀態。

從影片《驚慌媽媽》淺談已婚女性家庭與夢想的衝突,沉默還是追逐

寫在最後:

《驚慌媽媽》中的瑪娜娜與《奇蹟男孩》中的媽媽相比是不幸的,都是為了追求自我的精神世界,《奇蹟男孩》的媽媽在整個家庭的支持下完成了成為一名插畫家的學位論文。而瑪娜娜卻獨自陷入了驚慌所帶來的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