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之下,如何減除內心的“恐懼,焦慮,彷徨,迷茫”煩惱?

“當你走遍全世界,你會發現,中國人儲蓄的習慣最普遍,儲蓄的比例是世界第一。所以外國人常常很奇怪,你們收入又不多,怎麼每家都有儲蓄呢?”這是忙完問答,看到的頭條段子,下面註解是曾仕強老師說的。

不管是誰說的,有儲蓄習慣的人,在疫情之下,也未然沒有以上的心理障礙存在。

沒有發生疫情時,很多人也存在著食雜無味的生活壓力狀態。有的來自家庭的關係,有的來自親子教育,有的來自生存困難,也有的來自創業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是普通人的一些狀態。

那麼國家領袖、商業領袖、企業家們,難道就沒有嗎?我想,肯定有。只是每個人所面對壓力,處理的方式不同。

一個人內在越有“力量”越能冷靜從容面對風險壓力。這個“冷靜從容”從哪裡來?是一個人生活閱歷的磨練,加上讀書學習思考而來。

現在很多人研究成功人士如何成功的法門,發現一些成功人士都經歷過“苦難”的磨練。所以正能量語錄裡“擁有苦難,也是一筆財富”,成了追求成功的至理名言。這句話沒有對錯之分,只有經受“苦難”磨練的人是如何處理這些財富的?

對我個人來說,“擁有苦難”也是一筆財富。因為自己經歷過,有品嚐過“人情冷暖自知”的那份苦澀,也有經歷後“自我成長”的自信,更有“你如果是我,未必有我大度”那份自在感。

而這些有了之後的快感,是帶著恐懼,焦慮,彷徨,迷茫與我一路陪伴得到的。

疫情之下,如何減除內心的“恐懼,焦慮,彷徨,迷茫”煩惱?

人性的弱點只希望自己的人生是一路平坦的,不願意接受“波折、挫折,困苦”的路程。這就好比一個人站在陽光下,受著陽光的沐浴很舒服,而光攝後的背影一直存在,可是我們人性總喜歡忽略它,不在意它,甚至是不喜歡,討厭它。

老子《道德經》的宇宙觀,說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天人要動起來,是陽。晚上人要靜下來,是陰。這是人類保持良好生存的自然規律,能自律性持續著,自然人的身體一定會很健康,人的心情也會很舒暢。

在商業文明發展的時期,西方工業文明引入中國開始,我們中國人的陰陽平衡失調太大。我曾經在工廠上過班,晚上12小時的夜班是最痛苦的時候。白天應該是動起來補陽氣的時候,可我們白天睡大覺。晚上應該是靜下來補陰的時候,可我們要上班。持續10年之久這樣工作生活的人,人的精神面貌一定很差,在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體能一年不如一年。最重要大腦思維動力消弱很多,這對一些人來說,是減少生存能力,以及壽命長短的問題。

“陽”是太陽。太陽的照射我們人類是看不清楚,也抓不到的。看似有形,其實是無形,中醫稱為陽氣。

“陰”是月亮,星星。同樣,這兩者的照射我們人類也是看不清楚,抓不到的。看似有形,其實是無形,中醫稱為陰氣。

中國的神話故事最多,妖魔鬼怪修道成人成仙的故事更是多不勝數。靜下心來回想,那些想修道成人成仙的“妖魔鬼怪”是不是都在夜裡對著有月光的地方吸收“日月精華”。我們的古人很有意思,用特別的神話傳說,來表達一種“精神能量”修煉的思想。這其實是一種變換方式的教化。

白天也有沒太陽的時候,下雨天,陰天。很多人都會說,沒法補陽氣,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只要動起來,一定會生陽,這叫做陰中有陽。

晚上也有沒月亮、星星的時候,或者說,月光與星光很微弱。但是隻要人靜下來,一定會生陰,能量學家稱為“能量回流”,這叫做陽中有陰。

疫情之下,如何減除內心的“恐懼,焦慮,彷徨,迷茫”煩惱?

人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必然有陰陽。在體能上,陽是陽氣,陰是陰血。陰血充足才生陽氣,陽氣充足才能推動血液循環,一個人體能健康的表現是氣血充足。那麼在放大說自己的小宇宙,人的體能是陰,人的精神就是陽。當一個人內在缺乏力量的時候,大多數是陽性缺失或者缺少導致的。當陽性缺失的情況下,本就因為物質睏乏讓人沒有安全感,同時人也沒有力量 。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人一直追著金錢跑在跟自己玩遊戲。內在的力量不足,也就是人整體的能量不足,心中會有匱乏感,恐懼,焦慮,彷徨,迷茫隨之而來。越沒有力量,這些自我討厭的影子一直跟隨在後。

當下有很多心理疾病患者,找心理醫生幫助心理疏導,減輕心裡壓力,這其實是一種能量的對換。

人可不可以自己解決呢?當然可以,人一定不能超負荷去做事情,包括學習也一樣。當感覺累的時候,一定要停下來休息,休息就是最好的能量回流。每天持續半小時,讓自己安靜的獨處。佛教文化裡面有一門“禪修冥想”課,其實是人們生活中“發呆”的一種狀態。

如果我們連“發呆”都不會了,那麼請問自己是機器嗎?

一個人,從來沒有讓自己“安靜的獨處”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自我能量回流”是一門免費的醫療技術,不管是體能還是精神方面。人類最好的醫生就是自己。

“動能生智,靜能生慧”。

當然在快餐時代的生活工作下,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物質貧困”是讓人停不下來,失去陰陽平衡的主要原因。如果每個人能領悟到“精神財富”是轉換“物質財富”的一種法門。那麼,每個人都會讓自己“動靜”相結合,該動就動,該靜就靜。

老子《道德經》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什麼意思呢?老子這裡說的“弱者”就是在乎物質貧窮的人們,天下萬物也代表著物質財富,也就是人們能看的到,抓的到的鈔票、房子、車子。有又生於無,這裡的“無”,指的是“精神能量”或者說“精神財富”。人是生來不等 ,這裡的不等,不是外在的物質財富,老子說的是“精神能量”。當一個人擁有飽滿的“精神財富”時,一定會創造出超凡的“物質財富”。

隨著人們追求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時,“精神能量”一定會萎縮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到國家民族企業,小到個人家庭生活,要學習文化,要不斷成長,讀書。

要想“精神能量”飽滿,就需要文化知識的餵養。

疫情下閉關一個月,可以說是上天賜予全人類,最大的福報。如果我們前10年20年,一直在超負荷生活工作著。那麼這一個月時間,難道不是上天一種恩賜嗎?

這個時候,我們不能靜下心來,讓自己的能量好好迴流。不能去讀一本書,來餵養自己精神,那麼想要的物質財富又從哪裡來?

疫情之下,如何減除內心的“恐懼,焦慮,彷徨,迷茫”煩惱?

回到有儲蓄與沒儲蓄的狀況下,是人與自己和諧相處的問題。有儲蓄的人,一定是之前的種下的因,所以風險來臨時,熟透的果實品嚐自甜。沒有儲蓄的人,也一定是之前種下的因,在風險來臨時, 沒有果實品嚐自苦。這就是佛家所說的因果關係,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與自己的問題。

沒有果實可吃,或者吃著負債之果的人們,內心的恐懼,焦慮,彷徨,迷茫大於有果實吃的人。直接面對,是最快的方法。補充“精神食糧”讓內在的力量與影子和諧相處。外在的自己對內在的自己說,我接受了“你帶給我的恐懼、焦慮、彷徨、迷茫”。我接受了這裡的“了”是”liao”結束的意思。

“內在的力量”是陽,“討厭的影子”是陰。當陽力與陰影相結合時,人內心就處於一種平和狀態。自己吸收了多少“精神食糧”就有多大的力量,所以當一個人有負債壓力時,內在的力量有多大就能慢慢消除“陰影”。

自我療愈的方法“自己與己說話”,叫做“自言自語”。

生活中,大家可以觀察自己家小孩,有很多孩子,自己跟自己玩時,嘴子都在嘟嘟囔囔說著什麼。

我曾經看到一個大人在罵孩子,說自己的孩子是神經病。我很好奇就問她,為什麼罵他神經病?她說“孩子只跟自己玩,自言自語”的。當時我就感到很差異。小孩子跟自己玩正常啊,自言自語也很正常,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這樣。

可在大人眼裡,“自言自語”是神經病?恍惚,老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自言自語,那麼精神上一定會生病,我們俗稱“精神病”。

“自言自語”是小我與大我的一種對話,道家文化裡稱“天人合一”。而在人類文明發展史裡“天人合一”是一個修道人的故事,比如老子,耶穌、釋迦摩尼佛。老子《道德經》說,“天人合一”有兩種人。一個是剛出生的“嬰兒”,一個是“修道之人”。“嬰兒“生下來,身骨是柔軟的,還沒有形成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分別之心,柔軟的身骨也沒有對抗能力。這時候的嬰兒是最有德行的。當“嬰兒”一直嚎哭時,為何嗓子不啞?因為精氣實足,也就是能量充足。

當“嬰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定會受外在的環境影響,父母的教育影響,長大進入社會,頭腦中的思想會越來越複雜。“童真”在慢慢消弱,德行也在退化。

“厚德載物”是從“嬰兒”的簡單到“成人”的複雜,在從“成人”的複雜修煉到“嬰兒”的簡單。 生死循環不外乎是“新生命”到“生命離去”的歸途。

老子一直說,成年人一定要學習孩子的“童真”是修德最大的法門,也是人們追求財富成長的渠道。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肉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財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