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四大名著中,談談你對原著跟電視劇的感想?為什麼?

九零後瀟靈兒


四大名著拍成電視劇 ,本人從來沒以追劇的形式全部完整地看完過一任何一部。因為本人閱讀四大名著的時候都是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階段。少年時期好新奇刺激 ,所以先讀的是西遊水滸三國,等到的閱歷 、文字理解能力稍強以後才閱讀紅樓。閱讀興趣濃厚的人,大抵都是有這樣的經歷,一看電視劇就有諸多的不滿:人物怎麼是這樣 ?情節怎麼是這樣?還有好多故事去哪了?比如本人理解水滸是個武俠片 ,但是電視劇裡的打鬥並不精彩;尤其是潘金蓮沐浴,太媚俗了。三國應該是一個講謀略、智囊的,電視劇卻有不少的馬戰戲,打不出效果大智慧也沒體現出來。西遊拍的早, 特技效果不理想 ,好像也沒達到自己想象的那種天馬行空的效果。紅樓寓意太深 ,拍不出來是意料中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原著和電視劇的區別還是慢慢理解了。方便的時候我還會看上兩集電視劇。對於電視劇和原著 ,我有以下的理解。

其一,小說和電視劇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小說盡管存在了幾百年了 ,但是能看、願意看的人畢竟少數,而且會越來越少。所以,從傳播民族文化的角度講 ,電視劇的意義更大。小說只是寫作、閱讀兩個層次,但電視劇卻是工廠化製作,組織化演繹,再有就是演員的藝術再創作。不能豐富場景 ,豐滿人物表情,並能通過音樂和音效烘托了故事的效果。比如電視劇紅樓夢的演員選擇,電視插曲都很成功,所以電視機以後原來的心目中那些人物形象如 賈寶玉林黛玉 薛寶釵,全部被電視劇部替換了。

其二, 電視劇永遠不能取代原著。原著是本是源,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對四大名著的種種改編,各種藝術形式的再創作 ,都會萬變不離其宗。小說裡記載了大量的內容是電視劇的篇幅容納不了的,有些內容也是表達不出來的,更有文字中的思想無法盡現。電視劇裡基本上反映不出四大名著中的詩歌之美,還有古人的世界觀和風俗。明清時的社會審美是以小腳為美,西遊記裡觀音也被描繪為小腳。小說裡的許多細節,可以值得慢慢去品味。

其三閱讀是另外一種享受。閱讀掌握的信息量會更大,速度也會更快。閱讀會對小說裡的描寫進行重組,形成了每個人特定的理解,這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電視劇欣賞起來似乎更簡單了一些,電視劇貌似是把故事情節立體化了,這卻把思維簡單化了。


風過聽雨亭


說來慚愧,四大名著在這之前我一本也沒有讀過,一是幼稚的覺得看了電視劇就沒有必要再讀原著了,二是之前簡單翻看了一下覺得內容太過於晦澀,對於那時的我來說閱讀這樣一部鉅著困難也不小。

不過現在想來,這時讀完也算時機恰好,我已經成年,而且對於其中一些情節也有了一些自己淺薄的見解。

讀完原著,發現書中有些情節與電視劇中不同,也讓我對西遊記中人物和思想的理解有了一些不同。

先說說人物形象吧,外在形象就不說了,影視劇畢竟是為了視覺上的審美,按原著中描寫的那樣裝扮出來大家也許接受不了。

首先說一下孫悟空

他是很多人目中的一個英雄,天不怕地不怕,遇到困難有他的堅強和樂觀,尊重、孝順師傅,團結取經團隊,友愛互助,幾乎是一個完美的英雄。但是在原著中 ,孫悟空多次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絕望,甚至哭哭啼啼,著實“膿包”;悟空也有自己的私心,多次因為嫉妒、或者為了報復八戒,將八戒推向危險的境地,這裡有捉弄的成分,但還是玩的有些大。這些打破了孫悟空在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不過這些地方也將孫悟空刻畫得更加立體,而且這些毛病基本也不會將他那勇敢、執著、智慧的光芒掩蓋掉。

唐僧

唐僧是我感覺差異最大的一個,不僅沒有電視劇中那樣仁慈,富有禪心,反而顯得自私、冷漠、軟弱、愚蠢。在第十四回中,孫悟空打死強盜,唐僧說:“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在第二十七回中,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居然說“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若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處,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類似的描寫還有很多。悟空闖禍的時候,他沒有想著要承擔他作為師父的責任,想的只是要撇開自己的關係,其自私冷漠可見一斑。原著第九十二回:“那妖王把唐僧捉住,依然使鐵索鎖了,執著刀,輪著斧,燈火齊明,問道:"你這廝怎樣開鎖,那猴子如何得進,快早供來,饒你之命!不然,就一刀兩段!"慌得那唐僧,戰戰兢兢的跪道:"大王爺爺!我徒弟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般變化。才變個火焰蟲兒,飛進來救我。不期大王知覺,被小大王等撞見,是我徒弟不知好歹,打傷兩個,眾皆喊叫,舉兵著火,他遂顧不得我,走出去了。"”,見了妖魔稱呼“大王爺爺”,說徒弟“不知好歹”,其懦弱讓人寒心。唐僧的愚蠢也在多處體現:唐僧雖然得了烏巢禪師的《心經》,但是其領悟能力著實一般,還得悟空點撥提醒;第二十七回:唐僧道:“這個猴子胡說!就有這許多妖怪!你是個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你去罷!”……那唐僧在馬上,又唬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唐僧聞說,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軟,又信了他,隨復念起。……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於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於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唐僧轉回身不睬,口裡唧唧噥噥的道:“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唐僧明知西天是大雷音寺,卻還不顧悟空的提醒,走進了妖怪的小雷音寺……如此多的描述,比電視劇中的形象確實矮了不少。

豬八戒基本還是差不多的,不過在原著和電視劇對比起來,電視劇中的豬八戒搞笑成分更多一些,而原著中更多的體現出了八戒內心陰暗的一面。

沙僧就不說了,不僅在電視劇中沒有存在感,在原著中也一樣。


愛摳腳的大叔


很早以前沒有電影電視劇的時候,人們都看紙質書,每一字每一句都細細琢磨,每一個場景和人物內心,都能從字裡行間想象出來,這也是文字的魅力。之所以能稱作名著,是耗費了作者很大心血,那麼多人物的鋪排的故事,大到朝代變遷地域變化,風土景色,小到一日三餐,服飾用品……能夠讓歷年年來人們所喜愛,沉浸其中,其價值不是幾句話就能說完的。

被拍成電影電視劇,能夠立體的感受很多演員演繹出來的東西,也能在表演過程中,讓人們理解很多文字理解不了的事情。很多遵循原著,在力所能及表現的基礎上,沒有大的更改。畢竟歷史變遷,有很多人和事,環境拍出來有很多侷限,為了表演和拍攝的需要,有些改動還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演員們的付出也有目共睹,畢竟每個人都對人物有不同的理解和演繹,就像相同的食材,每個廚師做出來都有各自的特色。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雖然現在人們生活壓力大,高速運轉的生活方式,讓很多人沒有時間拿起書本,只能看電視,電影瞭解一些名著。所以還希望那些導演長點心,別用歪曲的歷史來誤導年輕人才好。也希望年輕人能有時間多讀書,能夠從中瞭解中國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


雪兒83266


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與原著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和時代,導演等諸多因素有關係

舉例說明,三國演義有唐國強版,陸毅版

鮑國安飾演曹操,陳建斌飾演曹操),大家都覺得老版本經典,因為他很大程度上尊重原著,(臺詞,故事情節),但是受限時代,人物的穿著,武將的打鬥場面就並不那麼好看,三國雖故事情節發生了一些變動,比如省略了諸葛亮七擒七縱,但是主演的演技還是可以,張飛的勇猛善戰,關羽的義薄雲天,諸葛亮的足智多謀,曹操的雄才大略等,應該說還是可以的,值得一看

新水滸相比老版,看似精彩了一些,不過並不那麼好,與原著差距更大,其中有個情節

梁山五虎將怎麼會有張清,(梁山馬軍五虎將: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董平)

既然是根據名著改編,導演肯定會融入自己的看法,畢竟他與作者本人有這麼久的時間跨度,還有就是書中的一些情節也根本搬不上熒屏

希望以後拍攝四大名著時,不要扭曲書中的事實,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又有所提高這樣是最好的,畢竟現在又有多少人去花時間閱讀四大名著呢,他們會根據看電視劇就理所應當的認為名著中就是這樣的

說一句題外話,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真是越來越差勁,我怕金庸先生知道有人褻瀆他的作品要氣得活過來

個人還是希望有時間的朋友,靜下心來好好讀讀四大名著,(不是看根據改編的電視劇),他可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可不願看到以後的孩子們回答中國四大名著時還需要百度


369963馬永才


你好,我是國風!

四大名著的電視劇除了三國演義,西遊記,別的我都沒怎麼看全!因為有點看不下去。水滸傳這部作品我本身就不喜歡,雖然隸屬於四大名著但是即使是原著書本我也只讀過一回。沒有什麼吸引力,電視劇一改編更差勁了。

紅樓夢本身就不適宜拍成電視劇,因為永遠不可能把真相拍出來,即使是呈現給我們的電視劇也只是紅樓夢的一個假象,看到假象的紅樓夢就失去了紅樓夢的意義。而且可笑的是某些紅學專家肆意的篡改,讓熟讀原著的讀者都覺得適應不了。所以紅樓夢根本就沒看全!

八六版西遊記本身就不全,以後的版本更噁心,沒法看。所以八六版00星星的看完,新編的十幾集就很噁心了。完全比不上原來那25集。

唯一從頭到尾細看的三國演義,最大的缺點就是很多演員沒進入人物,曹操的演員很多地方沒進入狀態。曹丕的演員甚至都讀錯了詞兒。劉關張的演員還可以。再就是整體上的戰鬥的場面實在是太他媽媽的了,完全失去了古代戰場那種精彩勁。雖然這是很大的一個缺陷,但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拍的算是最不錯的。看原著加以想象更精彩的多!


國風1974


我最大的感想就是看電視劇不能夠代替閱讀原著.

首先,電視劇是一種視覺藝術,它運用特有的蒙太奇效果營造出特有的視覺感受,用電視語言表現了文字,但同時一部分文字獨有的韻味也隨之消失了.比如我們高中課文中有學習過《魯提轄拳打鄭關西》,其中有關於三拳分別的從味覺、聽覺、視覺三方面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但這些在電視上是無法表現的.

其次,文字具有聯想性.看到文字,你會不自覺的在腦中想象出它的畫面,人物形象在腦中也是千差萬別.有人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書有可重複性,文字的魅力是不可阻擋的,所以我覺得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看一下原著.

當然,現在很多人都是在觀看電視劇之後才看名著,這也未嘗不可,這說明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國學的,但是藉此炒作就不太好了,除此以外還是可以鼓勵的吧.





娛樂盡無窮


一百個人的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就要看電視劇的受眾了,看過原著的原著粉,基本上對電視劇無感,頂多撩幾眼,撇撇嘴,或者酸幾句。但我可以保證,酸得絕對有道理。再有就是沒看過原著的,這群人好對付,你演啥就是啥,人家就是來追劇的。劇情再腦殘,有愛豆照樣追。還有呢就是道聽途說知道一點兒原著的,這群人就嗨皮了,原著是肯定看不下去的,電視劇又不符合口味,彈幕滿天飛,裝B高大上,你拍啥都能給你搞同人組CP。所以說哈,就別糟踐這幾本書了。為了迎合受眾,三國絕逼拍成架空歷史滴,水滸絕逼拍成黑道風雲滴,西遊絕逼拍成玄幻仙俠滴,紅樓絕逼拍成愛情宮鬥滴。不把觀眾YY成第一主角帶入劇情中,你還拍個毛電視劇。所以說,你拍的不是觀眾要看的,他們要看的你也拍不成不是。這就是現在愛豆滿地爬,人設總崩塌,人家看的不是電視劇,是在看臉。編劇們啊!好好的講故事不成嗎?三言二拍,聊齋志異,江湖市井那麼多故事哈,炒飯別總炒一樣的啊!記住嘍,加個蛋好吃點兒!注意火候,整夾生了沒人願意吃!


長嘆一生


原著與電視劇所著重的情節差不多,但是表達的東西不一樣,就那三國演義來說吧

1、《三國演義》原著中,諸葛亮能呼風喚雨、號令六丁六甲、能查天象、知人事。而在電視劇中為符合現代的價值觀、破除迷信而進行了修改。例如,原著中劉備攻取西蜀時,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劉備將要失去得力的幫手,便寫信與劉備和龐統不要輕易進兵,後來龐統果然死在落鳳坡,諸葛亮又夜觀天象見將星墜地,痛哭龐統,七天後龐統死訊才傳到荊州。在電視劇中著重刻畫諸葛亮深謀遠慮,考慮西蜀險要,人才輩出,怕出危險才寫信勸誡,看見劉備回信,知道龐統貪功,必然被殺,才因此痛哭。

2、電視劇中為了更加貼合群眾,詳細表現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如劉關張在集市相逢,原著上簡單幾句帶過,而電視劇用了一整集來展現了這個故事。張飛賣豬肉,把肉吊在井裡,用磨盤蓋住井口,並揚言“誰能搬起磨盤,豬肉白送”,用來結交天下豪傑,關羽打抱不平,搬起磨盤,把豬肉分與百姓。張飛佯裝大怒試試關羽的武藝,藉機打了起來,旁觀群眾無一人敢解勸,劉備神力將二人分開,電視劇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3、電視劇中刪減了一些故事細節、戰爭場面。追求還原當時的戰爭場面。比如說孫堅與劉表的戰爭,袁紹打公孫瓚的戰爭等被省略,官渡、赤壁等戰爭場面極為宏大。小說《三國演義》中總共描寫大大小小的戰爭40餘場,許多對於戰爭的描寫較為翔實,並不單單的想要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更多的是在複雜的環境中展現人物的性格,注重人物心裡的刻畫。戰爭雖多而不千篇一律。





一朵小呆呆


我認為看電視劇不能夠代替閱讀原著。

首先,電視劇是一種視覺藝術,它運用特有的蒙太奇效果營造出特有的視覺感受,用電視語言表現了文字,但同時一部分文字獨有的韻味也隨之消失了。比如我們高中課文中有學習過《魯提轄拳打鄭關西》,其中有關於三拳分別的從味覺、聽覺、視覺三方面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但這些在電視上是無法表現的。

其次,文字具有聯想性。看到文字,你會不自覺的在腦中想象出它的畫面,人物形象在腦中也是千差萬別。有人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

最後,書有可重複性,文字的魅力是不可阻擋的,所以我覺得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看一下原著。

當然,現在很多人都是在觀看電視劇之後才看名著,這也未嘗不可,這說明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國學的,但是藉此炒作就不太好了,除此以外還是可以鼓勵的吧。


深刻電影


四大名著的電視劇我都看過,新版看得少一些,舊版看得多一些。這些影視劇即使增添了一些導演編劇的個人理解,沒有完全還原原著而是做了一些藝術性改編,但是總體而言他們無論是故事講述還是演員表演其實都算是我國電視劇界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些作品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值得肯定。

影視作品對四大名著的改編比較大,而西遊記可能是其中改編最明顯的一個。可能是考慮到受眾年齡差異大,又想要儘可能普惠大眾,西遊記將許多血腥殘忍的畫面拍攝出來,人物形象也儘量裝扮的人畜無害,把原著中塑造的迂腐懦弱的唐長老、又懶又饞又愛挑撥的豬八戒兩個主要角色分別改編成成善良博愛唐三藏,傻的可愛豬呆子。

所以,我們看這些影視劇不能盡信之,現在看西遊記他可能只是老少皆宜的真人動畫,但實際上原著對每個人的內心的惡剖析的十分透徹。其他名著也是這樣,可能或多或少對原著的感情有所收斂或者放大。因此我們如果想真正瞭解四大名著,靠影視作品是完全不夠的,要多閱讀原文,才能深刻體會作者的意思表達。

我們當然也不能忽略這些影視作品對廣大青少年瞭解我國傳統文學起到的決定性的影響。沒有這些影視劇給我們帶來的視覺衝擊,我們可能壓根沒有途徑和興趣去了解背後的原著,也自然不會接收到古人對社會的反思和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