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商丘歷史」“袁家山前說袁公” 睢縣船形建築群國內罕見


「商丘歷史」“袁家山前說袁公” 睢縣船形建築群國內罕見

前些年,隨著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的走紅,關於明代的歷史話題在網上炒得熱鬧非常。說起當時對抗後金(清)政權的明末將領,不乏袁崇煥這樣的知名人士。

袁崇煥千古留名,家喻戶曉,當年金庸先生還以“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為主角,構寫了一部武俠小說《碧血劍》。

在明末清初那個“天崩地解”的時代(黃宗羲語),抵抗努爾哈赤的將領有三位袁姓英雄,除了袁崇煥、袁應泰(詳見厚重河南《利澤豫北五龍口》一文)之外,還有一位,他就是明代河南人袁可立。

相較於袁崇煥“簡單”的抗金事蹟,袁可立的故事則豐富曲折得多,他不僅赴琉球抗倭,還因斷案神明被琉球民眾立祀敬崇,而且巡撫登萊,經略海防,抗擊後金,是明末有名的邊疆將領。

「商丘歷史」“袁家山前說袁公” 睢縣船形建築群國內罕見

袁可立,字禮卿,號節寰,生於公元1562年,卒於公元1633年。明代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萬曆年間進士。袁可立一生經歷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代帝王,可謂“四朝元老”。

他當過天啟皇帝的老師,官至兵部尚書,一生與海防結緣,構建起明代遼東海防線,管轄朝鮮,抗擊倭寇與後金。明代大儒黃道周讚歎說:“公去(離開之意)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去又十餘年,而朝鮮淪陷。”足見袁可立在明代海防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袁可立的一生中,海防無疑佔據了最為重要的地位,以至於其退休後,專門在老家興建了一套別墅,這套別墅建築群類似於一隻船的形狀,至今仍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氏家族世代崇奉道教

在睢縣史志辦主任餘宏獻的引領下,我在睢縣縣城東南隅的鬧市中看到了袁家別墅——當地人俗稱袁家山。所謂“山”,並非是真的山,而是建在高岡上的建築群。

袁家山,是袁可立致仕後所建舊墅,又稱“陸園”。根據1989年的《睢縣誌》記載:“袁家山,又名呂祖廟、小蓬萊,在縣城南門裡,建於明天啟年間……周圍湖水環抱,形似小山。”

來到睢縣城內的袁山路,遠遠望去,即可看到這處規模很大且形制獨特的古建築群,不過在地面上很難看清楚它的完整面貌。當登至山上,從頂部向四周仔細觀察整個建築群佈局,它就像一個船的形狀,這種船形建築群不僅在中原地區,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商丘歷史」“袁家山前說袁公” 睢縣船形建築群國內罕見

從清光緒年間的《睢州志》中瞭解到,袁家山建於袁可立尚書府第以南,與明崇禎帝賜修的東西兩座袁尚書大石坊恰對峙在一條中軸線上。其建造很有氣勢,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建望月臺,臺上有八仙亭,臺下有純陽洞,洞中置呂洞賓木雕臥像,形象栩栩如生。相傳木雕臥像下有隧道,通往睢縣舊城。山上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山下水波浩渺,楊柳依依。雖然新中國成立後遭到了很多毀壞,但整體建築容貌仍在。

在袁家山的“小蓬萊”正門東側,有一座袁榮墓。據睢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袁可立12世孫袁德合介紹,袁榮是睢縣尚書袁氏家族的遷始祖,至八世為袁可立。

根據《袁氏家譜》的記載,袁榮系安徽鳳陽府潁州(今阜陽市)人,於明洪武二年以戰功仕睢陽(今河南睢縣)衛,後代世襲衛百戶,稱睢州東關“百戶侯”,遂家於睢州。自袁榮始,其後代“振振森森,書香不絕”,至五世袁錦、六世袁永康、七世袁淮。袁德合說,袁榮墓原在睢縣東關一帶,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縣城擴建修路而遷葬於袁家山。

袁家山的修建,和袁可立家族世奉道教有一定關係。據《道藏輯要》記載:“乘載袁尚書始祖榮,世有隱德。遞及尚書祖永康、父淮,皆崇奉呂帝最虔。可立降生之日,淮夢呂帝(呂洞賓)引一小童雲:‘汝家世代行善,且知敬信我,今將小徒為爾後。曰:異日此地當出仙人’。即以此肇祥。”

袁父夢見袁可立是呂洞賓的徒弟轉世,後來袁可立做官後,還到傳說呂洞賓現身的地方——蓬萊任巡撫。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後人的演繹,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袁可立一生崇奉道教,“晚尤愛道,故於在陸園崇建殿宇數重”,“命歌者擊鼉鼓雲,璈聲琅琅,爽振駟伐,以寫其胸中砰訇磊落之氣”。

明清兩代列為睢州八景

不過當地人更傾向於相信,袁家山的修建,是源於呂洞賓的神靈保佑。

公元1622年,袁可立升任右僉都御使,“巡撫登萊等處地方備兵防海,贊理徵東軍務”。據商丘市文物處原處長閻根齊先生說,有一次時值沿海屢受侵擾,倭寇侵佔琉球島,袁可立“造艅艎為海防”,與部下率兵乘船出海征討倭寇,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驟起,惡浪排空,艦船有傾覆之危。昏暗中恍惚呂洞賓現身於袁可立面前,袁可立急忙禱告保佑,許願平安之後建廟供奉呂祖,霎時風平浪靜。登琉球后,他率兵勇猛作戰,趕走倭寇,凱旋而歸,升兵部侍郎,後又任兵部尚書。

辭朝返故里後,袁可立認為這次遇險平安歸來是因呂祖顯靈相助,加之懷念海防軍旅生涯,便找人堆土成山,在睢縣城南自己的別墅陸園中仿照大型船艦形狀建造袁家山道場,上建呂祖廟供奉呂洞賓等八仙眾神。後面八仙亭表示船上的三個桅杆,大殿的後端深洞象徵船艙,山的周圍是湖水環繞象徵大海,遠遠望去,恰似一艘戰船盪漾水中,與周圍碧水構成一派山水園林景象,明清兩代列為睢州八景,曰“仙峰滴翠”。

「商丘歷史」“袁家山前說袁公” 睢縣船形建築群國內罕見

因袁家別墅蓋在高大的臺岡上,城內四周都是低矮的瓦房,唯獨此處形似高高突起的大山,後人便習稱袁家山。因仿山東蓬萊閣體制而建,風景異常優美,又稱“小蓬萊”。

作家閻豫昌先生在其《蘇金傘評傳》中說:“最愛攀登的是坐落在城東南角的袁家山。這袁家山,確實有點山的氣魄,又高又寬,氣勢很雄偉。”

袁家山建成後,不僅是當時國內很有名氣的道場,也是當地的著名園林。明代的董其昌、王鐸、錢謙益、孫承澤、方以智、侯方域,清代的湯斌、宋犖、田蘭芳等名人學士都曾在此把酒待月,登高作賦。

明末著名書畫家王鐸曾在此作《甘露臺》詩為此山增色:“別具漁樵味,自然涯壑存。”清代著名書畫鑑賞家張庚在《漫成》一詩中寫道:“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可見袁家山在當時的風景秀美。

清道光二十九年,睢州知州范陽洵率幕僚重修袁家山。竣工後州中名士各撰聯題額,其中一篇贊曰:“花明柳暗兮恍是仙源,吹笛鳴劍兮鶴唳青天;神其醉止兮洞中高眠,佑我蒼生兮億萬斯年”,由此可想見袁家山在清代的繁華。

袁家山建築古樸典雅,氣勢雄偉,已歷滄桑四百載,雖歷遭地震水火,數劫不毀,主體依在。袁家山是睢州史志資料和圖考中唯一倖存下來的明代古地名實物,是睢縣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明清兩代古城的標誌性參照物,《中國名勝詞典》、《河南歷代名人史蹟》等均有記載。

如今的袁家山,不僅是一處景點,更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袁家山西側的市場被稱為“袁山市場”,袁家山東邊的大路被稱為“袁山路”,袁家山後邊的衚衕被稱為“袁山衚衕”,袁家山所在地的居委會被稱為“袁山居委會”。數百年來,袁家山一直作為一個固定的名稱代代傳承,深入人心,在當地有著很深的地域感情和歷史淵源,既蘊含著當地人對袁可立懷念之情,更承載著古老睢州的人傑地靈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每年農曆四月十三至十七,袁家山有規模盛大的廟會,以四月十四呂祖誕辰禮節最盛,吸引著方圓數百里的善男信女。至今,每年都有大量臺灣及海外同胞來此進香祭拜。

袁家山,當年只是袁家的袁家山;如今,是當地百姓的袁家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