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街”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了“jie”了?

簡單愛135592759


在現代漢語裡,存在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比如說“街道”的“街”字兒,其讀音是“jie”,但是很多地方的方言將其讀之為“gai”。類似的例子還有一個:抗戰期間,汪偽政權首腦汪精衛的錄音原聲中,汪精衛在宣稱為“東亞之解放而奮鬥”的時候,“解放”這個詞,被汪精衛讀作“gai fang”。

其實,從歷史角度來說,“街”字原本的讀音是“gai”,只是在當下,被注音為“jie”,這其中,緣故何在?

“gai”的覆蓋

將“街”讀作“gai”,是很多地方的方言習慣。並且,這種方言覆蓋的面積很廣。比如在東北,東北人喜歡將“上街”說成上“gai”,“大街上”說成“大gai上”,甚至很多地名,在讀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習慣——比如遼寧蓋州的“十字街鎮”,有時候會被讀作“十字gai鎮”。

而在距離東北遙遠的廣東,有的地區的方言中,也有將“街”讀作“gai”的群體。在西部地區,也有不少群體,有這類習慣。

可以說,“gai”作為“街”的讀音,幾乎覆蓋了大部分中國地區。

漢語的變遷

很多朋友或許會這樣認為一個問題:那就是幾千年來,漢字的讀音始終沒發生改變。但事實上,漢字的寓意或許千百年來含義變動不大,但其讀音,卻在不斷地變化——否則,也不會有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古漢語的說法了。

不同時代的漢語,對於同一個字的讀音就會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在當代,“則”和“賊”的發音區別很大,但是在明朝初年,“則”和“賊”發音幾乎一致。

此外,很多漢字也被強行的改變了讀音。比如“她”這個字,千百年來,一直被讀作“jie”,其意思也和“姐”一致。近代,受西方思潮影響,“她”的讀音被強行改成了“ta”。類似這樣的例子,其實在漢語裡面還有很多。

“街”字的變遷

在清朝中期之前,“街”的主要讀音一直是類似“gai”的讀音,但是由於受山西客商發音的影響,當時京城裡很多人對“街”的讀音發生了異變,山西客商對“街”的讀音大致是“jiai”這個讀音,這個讀音介於“jie”和“gai”之間,受此影響,清朝中期以後,北京人將“街”開始讀作“jie”。

新中國成立後,普通話的藍本取自北京話,因此,導致“街”的讀音,被確定為“jie”,不過即便如此,很多地區還是保留了“gai”的讀音。


藤樹先生


南方話都是土著話,鐵證如山。當前所有古音發音都加上“研究推測“,沒有任何實證。而北方人一直叫秦為“qin“,南方各種方言全變了,比如粵語發音秦為“巡“,中東國家叫中國為“qin“,這可是波斯帝國活了二千多年的發音。我有活著的實證,南方人拿推測來反駁麼?笑話,南方土著話也敢爭漢語,既無實證,又無根源,以卵擊石。

這就好比,美國人主要是英國后羿,現在美語發音跟英語發音差別很大,大家都認為美音沒有內涵,美國人自己也承認,因為各國人來美國,語音變了,這就好像南方,自己因為北方戰亂,所以要遷徙到南方,跟南方廣大土著融合,然後說自己發音最正,這不就跟美國人說我的英語發音比英國發音正是一個道理麼?多無知啊。


內蒙人不知道


你們以為的“街”字原來讀音是“gai”,只是南方的古語,並不是北方的;河南本地中原官話中保留的是jiai,有不少地方都是這個音,類似的還有解、姐、戒、屆等;至於jie音,則是近代普及國語時的簡略語。

北方類似的古語:

xie/xiai鞋洩卸屑、xue/xuo學雪削穴靴、jue/juo角爵嚼訣絕、jian/zian賤劍尖、fei/fi飛非肥費妃匪菲等古音。[靈光一閃]


青陽帝君


借用明代音韻學家陳第的話開頭: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有些方言“街”和“該”同音,然而這兩個字在古代並不同音。普通話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北京話“街”字雖然聲母和韻母變得厲害,但至少仍與“該”有別。19世紀末的北京話“街”還是讀/t͡ɕaj1/的,變成/t͡ɕe̞/是很晚的事了。黑北京話“街”的韻母就跟黑廣州話不分平翹舌一樣。

北京話“街”:giai→jiai→jie

國際音標:kjaj→caj→t͡ɕaj→t͡ɕe̞

北京話團音顎化跟尖團合流不是同步的,18世紀初北京話團音早就顎化了,而尖團才剛剛開始合流,因此《圓音正考》仍然要求人們區分尖團音,還有就是官話中牙喉音二等開口為什麼會生成j介音其實是個很複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二等介音的演變,如果要談中古音的話,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街”有佳韻(古膎切)和皆韻(古諧切)兩讀。

佳韻讀法“古膎切”與佳同音,佳普通話讀/t͡ɕa/,但街普通話只讀/t͡ɕe̞/不讀/t͡ɕa/,說明流傳下來的是皆韻的讀法。但街和佳都從屬圭聲,圭上古屬支部,支部二等在中古按規則應入佳韻,由此可知街的佳韻讀法才是正讀。

最後,關於古代語音和方言你可以查詢軟件漢字古今中外讀音查詢、語音字典(有發音),如果是網頁的話,有個叫“古今文字集成”的,百度搜索就行,輸入漢字,查找下面的“字源”就有了,除此之外,該網頁還可以查找對應的西夏文,各時期漢字讀音,各地方言發音等,十分強大!另外還有韻典網和漢典網可以查詢。



宇文度鵬


我研究過各地方言,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舉個例子吧,比如:一、紹興話、南昌話、上海話中"人"的講法與客家話一樣叫"寧"(讀音首字母r→n); 二、溫州話中"肉"的叫法與客語中一樣為"nuuit”近似〈r→n〉;三、溫州話中"江"與粵語、客語一樣為"剛"〈j→g〉;四、廣西柳桂方言(非白話)、四川話、紹興話、潮汕話中"去”讀法分別為:"客"、"ki"、"ki"、"客";〈q→k〉;五、四川話及部分地方方言中"下"與客家話讀音近似為"哈";且"鞋"字發音都為"還”;

根據以上規律,是否說明,南方各地區方言有一定聯繫


iinn526856


在本人方言(屬西南官話,地點黔東南)中,對照普通話,有一些系統性的變音,比如本問答中的“街jié":一,從聲母變音,ji在方言中多發g;二,從韻母變音,ie在方言中部分發ai。統計如下:

一,聲母變音

1,jia——ga:家,夾,架,等。(老一輩發音,現基本同普通話。)

2,jian——gan:間,如“一間(gān)房子”“間(gàn)壁”。(受普通話影響,現jian、gan兩個音均說)

3,jiang——gang:江(gāng),豇(gāng),講(gǎng),虹(普通話有jiàng音,方言gàng),等。(老一輩發音,除了豇字,其它現在基本同普通話。)

4,jiao——gao:跤(gāo),攪(gáo),覺(gào),窖(gào),等。(現在多是方言音和普通話音混說)

5,jie——gai:街,皆,階,解,界,介,戒,屆,疥,等。其中,皆,口語中無此字,現書面語已同普通話;階,解,現多從gāi、gǎi又變音為jiāi、jiǎi。

6,角,jué,jiǎo——guó

7,反例:龔gōng,方言發jiōng

二,韻母ie,有時發ai

1,如前述的jie——gai:街,皆,階,解,界,介,戒,屆,疥,等。

2,鞋xié——hái;蟹xiè——hǎi

以上僅是借該問答統計了“街”字聲母和韻母變音的字,其它有“規律”的還有很多,比如普通話的“hu”,方言幾乎都發“f”(僅有huan的一三四聲字及huo的部分字同普通話),等等。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規律性”的變音,值得語言學家或搞聲韻學的專家去研究。可能方言更多的保留了古漢語讀音。


普穡齋


1.原來應該不讀jie...

讀ga 街道 가도 ga dao

或gai 街道 かいどう ka i dao u

至少東部沿海古代一定是這麼發音...

因為日韓詞句的發音就是東部沿海的發音...

2.東北方言讀gai...

老一輩口音未消的闖關東的山東河北人也都讀gai...

3.關內日韓都讀gai...

東北古代作為東北亞文化交流中心就不可能讀出jie來...

4.應該不是滿語...

滿語怎麼發音沒法考證...

但滿語和蒙古語詞通語法不通...

就和粵語與日韓語一樣...

有會蒙語的說一下蒙語“街”怎麼發音...

基本就是滿語發音...

但應該不念jie

首先是蒙語就很少有這麼簡單的單音發音..

其次是滿語都是受蒙語影響.即使是真的念街.那也是元朝時就開始念街了.和滿族什麼關係?

5.gai和jie其實挺近的.

中間音是gia和gie....

捏著鼻子說gia就是gie...

完全有可能是中原某地方言自己變化的...

哪個地方捏著鼻子說話??

自己想...

6.讀啥我不在乎...

但這事和東北沒關係....

別什麼事都黑東北...


ACME63610374577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街”字讀音的歷史?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gai”的讀音

 眾所周知,在川渝一帶的方言中,“街”字的讀音為“gai”,與普通話中的讀音“(jie)”區別較大。當然,除了四川的方言,很多其他地區的方言中“街”字也念“gai”。事實上,3000年來,“街”的讀音都是讀作“gai”。

  押韻,是古人作詩時常用的一種手法,從他們的詩詞中,可以看出“街”字在古代的讀音和現在讀法的差別。詩人程珌有一首名叫《戊子正旦賀壽慈宮二首其一》的詩,其內容是:“曙色浮丹栱,春風暖禁街。策瀾迷秀石,纖草蔭新槐。”詩中第二句的“街”,與第四中的“槐”押韻。詩人錢希言,在《晚發向金陵留別所知》一詩中寫道:“旅遊裝太薄,一水問秦淮。月作投人璧,花為贈妓釵。酒痕昏客袂,燈火亂春街。短簿祠前樹,含煙一半霾。”詩中“淮”、“釵”、“街”、“霾”押韻。雖然這不能確定“街”字的讀音為“gai”,但至少可以確定“街”字的韻母為“ai”。

  根據唐朝韻書《唐韻》記載的“古膎切”,宋朝韻書《集韻》是“居膎切”,以及宋朝另一本韻書《廣韻》記載的“古諧切”表明“古”和“居”的讀法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兩個字的聲母都是“g”,而不是現代漢語中前者的聲母為“g”,後者的聲母為“j”。由此可以確定古語中的“街”的聲母為“g”。這一發音,在很多方言中被保留下來。


“jie”的由來

現在使用廣泛的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然而十八世紀以前,“街”在北京話中一直念“giai”,後受晉語不分尖團的影響變為“jiai”,然後又懶音突變成“jie”。“街”本就是一個團音,在普通話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尖團合流現象,才出現了“jie”。類似這樣的不符合語言自身規律的音,在普通話中還有很多。所以,“街”字的讀音,很多人都念錯了!


Mr科普君


關於街的讀法,這個問題的注音方法肯定是有問題的,只能說有種讀法類似於今天普通話“該”的發音,現在有些方言還在使用這個發音,而今天普通話的標準讀音則是jiē(漢語拼音)。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下面來說說。

語音的變化

學過聲韻學的朋友都會知道這個演變的過程,因為語音並不是一成不變,我們的漢語語音演變,就說從上古音演變到中古音,然後又從中古音演變成近代音,再從近代音演變到現代音,經歷了這麼多階段,再去回顧上古音,已是“面目全非”,發音差別很大了。“接”這個字發音有變化,也是因為音變的結果。

幾個語音現象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知道了這幾個語音現象:

一是顎化作用。顎化作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語音變化現象。那麼顎化作用到底是什麼呢?鄂化作用就是指某個輔音受到了後面的高元音影響,於是發生了變化,一般是由舌根或者舌尖的位置向舌面前的位置移動,本是塞音或塞擦音的發聲變成了舌面前或舌尖面的塞擦音。一般是舌頭位置偏前的高元音容易產生這種現象,比如“i”(國際音標,音:衣)和“y”(國際音標,音:魚)。然後受此影響,有些漢字本是“g”(漢語拼音,音:鴿)、“k”(漢語拼音:蝌)、“h”(漢語拼音,音:喝)的發音就變成了“j”(漢語拼音,音:雞)、“q”(漢語拼音,音氣)、“x”(漢語拼音,音:西)。

還有一種是同化作用,什麼是同化作用?即兩個音通過互相的影響而使得發音變得一致或者相近,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像是“姐、借、謝、寫”等這些字,本來其韻母應該是“ia”(國際音標),“i”(國際音標,音:衣)是一個高元音,通過它的影響同化,本是低元音的“a”(國際音標,音:啊)就變成了中元音“e”(國際音標,音:apple中的a的中式發音),這樣發音就從“ia”(國際音標)變成了“ie”(國際音標)。

再有一種是異化作用,就是兩個相同或者相近的音在臨近出現的時候就會產生排斥,下面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崖”的讀音,在臺灣省讀“ai(國際音標,音:癌)”,而在我們大陸則是讀“yá”(漢語拼音),本來崖讀“iai”(國際音標),“i”臨近出現了兩次,由於異化作用就會產生排斥,於是一支變成了“ai”(國際音標,音:癌),還有一支則變成了“ia”(國際音標),也就是漢語拼音的“yá”。


知道了上面的一些聲韻學知識,再來看“街”這個字發音的變化就明白了,“街”本來是發音為“kiai”(國際音標),然後通過異化作用分成了兩支,一支為“kai”(國際音標,音:類似於今天普通話的“該”),一支則是變成了“kia”(國際音標),然而此支的變化還在繼續,又通過同化作用變成了“kie”(國際音標),再通過顎化作用就成了今天的“jiē”(漢語拼音)。所以街這個字的音的演變就是這麼一個過程,同樣和它相同發音或者類似發音的字亦是這麼一個變化過程。

注:在下學也是正在學習音韻學,以上若是有錯誤的地方還望指出,謝謝!


淡看天上月


現在還有很多地方的人念“街”為“gai”,比如湖南人,毛澤東的“黃洋界上炮聲隆”;甘肅黃羊鎮上的人也念“g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