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AI如何精準打擊新冠病毒 濟南報業記者專訪人工智能專家


  2月17日發表在“微軟研究院AI頭條”訂閱號上的一篇名為《從病毒到免疫,“科學地”揭開新冠病毒的神秘面紗》的論文,獲得2.5萬次點擊量。此文同時被“知乎”選入“抗擊新冠疫情”的“科研進展”欄目。連同微博的數萬閱讀量,在短短10天內便斬獲近10萬次點擊,這在發佈於大眾媒體平臺的高科技論文中比較罕見。28日,新時報記者獨家採訪到此篇文章的第一撰稿人、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王童先生。他將新冠病毒模擬為一支狡猾的“敵軍部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揭秘人工智能(AI)技術如何對其實施精準打擊。

AI如何精準打擊新冠病毒 濟南報業記者專訪人工智能專家

  【基因序列對比】

  識別“敵人身份信息”

  據悉,微軟亞洲研究院被譽為中國AI界的“黃埔軍校”,從事AI研究20餘年。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團隊利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等AI技術,對這種新病毒做了初步研究和探索,並於2月17日發表了科普性文章《從病毒到免疫,“科學地”揭開新冠病毒的神秘面紗》。

  “新冠肺炎來了,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新冠病毒的基因和2003年SARS、2012年中東呼吸綜合徵的相似度有多高,宿主是誰,在人群中是穩定的狀態還是發生了變異。分析這些信息用到的就是序列比對技術。”王童告訴記者。

  他說,人有基因,病毒也有基因,“我們把各種病毒的基因建成一個非常大的數據庫,這個新冠病毒來了,我們用其基因跟數據庫的其他病毒基因進行比對,看它們之間相似度有多少,進一步推斷病毒進化關係。比如,新冠病毒肺炎與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等是否有同樣的祖先,誰跟誰的祖先更近,這些都可以通過海量的基因數據以及基於AI的序列比對技術得出來。病毒也存在不斷進化、變異,識別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可以有效核實病毒的‘身份’”。

  【結構預測技術】

  精準判斷“敵人”樣貌特徵

  王童介紹,人的遺傳物質是DNA(脫氧核糖核酸),此次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叫RNA(核糖核酸),基因無論對於人還是病毒,都相當於“身份證號”。如果把病毒比喻成“敵人”,要想認識病毒,就要知道它長成什麼樣子,具體來講,就是要知道它的結構。

  好比人有腦袋、四肢,病毒也有基本結構,“冠狀病毒家族”有相似的基礎樣貌,但就像千人千面,它們之間也有細微差別。

  微軟亞洲研究院做了一個“深度學習技術”的網絡,預測新冠病毒的結構,通過病毒“身份證號”,預測出這個病毒結構的樣貌。

  “《從病毒到免疫,“科學地”揭開新冠病毒的神秘面紗》這篇論文發表後兩三天,新冠病毒的長相已經在醫學界通過實驗技術得出結果。通過對比我們發現,我們預測的病毒的總體樣貌與生物實驗得出的結果高度相似。”王童說,“包括病毒蛋白在內的絕大部分的蛋白質,通過實驗手段解析其結構往往費時費力,這就可以看出我們利用AI深度學習技術進行結構預測的重要性。”

  【分子動力學模擬技術】

  動態還原病毒致病過程,找準出兵有利時機

  知道了病毒長啥樣,下一步就可以去分析它的“作案路徑”了。

  “AI技術在這次疫情中的作用是逐級遞進的。生命科學家、醫學實驗科學家難以把病毒侵入人體的整個過程都捕捉到,只能片段式捕捉、靜態圖景展示。而AI分子動力學模擬技術,可以把靜態的照片做成電影,變成動態化的過程。”王童表示,“瞭解到病毒侵入人體的整個動態過程,我們就知道可以在哪幾個關鍵的時間點干預、‘出兵’應戰,能實現最低的人體自我損傷。”

  【大數據分析】

  快速篩選適合的藥物“兵種”作戰

  “接下來就是怎麼‘出兵’,出什麼‘兵’,陸軍、海軍還是空軍?”王童對給病人用藥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因為這次新冠肺炎是新敵人,我們還不瞭解其作戰情況。利用AI技術可以篩選合適的應戰‘兵種’。藥物可能有數十萬種,研發新藥的過程通常十分漫長,我們不可能在臨床上逐一試驗,但可以通過AI技術和大數據分析,調取跟此次新冠病毒相似度高的病毒的已知治療用藥,實現‘老藥新用’的研發策略。”王童說,“可能某一個階段,對於一個‘作戰任務’,需要不同‘兵種’聯合作戰,還要有一定數量的配比,才有可能消滅掉敵人。由於不同的‘兵種’作戰能力、‘士兵’性格脾氣不同,不同的‘兵種’還要合得來,作戰指揮不力,就可能導致不同‘兵種’分不清敵友,同胞相殘。這也就是說,因為藥物種類太多,為了避免聯合起來使用出現藥物副作用,就需要通過AI技術進行預測。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建立網絡,快速篩選出多種潛在的藥物組合,提高了藥物研發的效率,為挽救病人的生命去爭取更多的時間。”  

  受訪嘉賓:王童

  清華大學計算生物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從事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相關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