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司馬昭伐蜀戰略的確定性化解了所有戰術上的不確定性,令人稱奇

三國末年,魏國已被司馬氏掌握,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只是時間未到,他還沒有邁出最後一步。 司馬昭需要一場對外戰爭的大勝,為家族的最後一步鋪路。

在蜀國和吳國兩個目標之間,他選擇了相對更弱的蜀國,蜀國此時正好“內政不修,邊疆無備”。從軍事地理的角度來說,先伐蜀再順長江而下伐吳是司馬昭的必然選擇,有著強烈的確定性。

然而在戰略的具體制定和執行中,伐蜀卻充滿了不確定性,甚至是戲劇性,令人驚奇的是司馬昭像是站在上帝視角,將後來發生的各種不確定性與戲劇性掌控地非常好,這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昭伐蜀戰略的確定性化解了所有戰術上的不確定性,令人稱奇

司馬昭像

按正史記載,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的前夜,長子司馬師一直參與父親的謀劃,和父親一樣在那晚安然入睡,養足精神,準備第二天的決戰時刻。 而38歲的次子司馬昭是在最後一刻被告知的,整夜未眠,想必那時一定是心潮起伏,不知明天會如何。

伐蜀前的司馬昭已經52歲,在成功地平定諸葛誕的叛亂並且經過了將近六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完全克服了他以前臨大事心理不穩定的弱點,心智成熟的他和他的父親司馬懿一樣冷靜地可怕。

作為一名合格的戰略家,他即像刺蝟一樣對確定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又像狐狸一樣時刻考量敵我雙方的實力與變化,從容地應對各種不確定性。

公元262年的冬天,他將先伐蜀後伐吳的戰略在朝堂之上向群臣宣佈,沒有想到文武大臣居然全部反對,只有一個人贊成:鍾會。 鍾會還提出了一個聲西擊東的戰法,來同時迷惑吳國和蜀國。於是,司馬昭和鍾會議定了伐蜀的具體進攻方向。在下達全面軍事部署命令的過程中,涼州的一員大將,極力反對伐蜀,這個人就是鄧艾。

為了說服鄧艾,司馬昭做出了兩個有意思的動作:第一是派了一名親信為特使到鄧艾軍中做司馬,鄧艾最後只能服從命令伐蜀;第二是在最積極伐蜀的鐘會和最消極伐蜀的鄧艾之外,司馬昭還特意安排了諸葛緒作為第三路軍出動。如下圖所示,司馬昭的作戰設想是這樣的:


司馬昭伐蜀戰略的確定性化解了所有戰術上的不確定性,令人稱奇

司馬昭的伐蜀作戰構想

西路軍以鄧艾為統帥,督兵三萬,牽制蜀漢大將軍姜維於沓中,使其不能東顧。

中路軍以諸葛緒為統帥,督兵三萬,據守武都陰平橋頭,堵截姜維的歸路並阻止其他蜀軍援助沓中。

東路軍是真正的主力,由鍾會統帥,督兵十二萬,先攻取漢中,然後南下攻蜀,直至攻下成都。

大軍出發之前,一位家臣不無擔憂地問司馬昭,統帥十二萬大軍的鐘會實在讓人放心不下。史書記載司馬昭當時很輕鬆地說他手下的12萬人以及蜀軍是絕對不會跟著他造反的。 其實,司馬昭嘴上說得輕鬆,其實從他在整體戰略部署的細節上,早已做好了萬完的準備。

第一:這三路大軍互不隸屬,獨立行動。如果仔細研究以下這三員大將,你會發現鄧艾是個狡猾的老狐狸,鍾會是個一根筋的刺蝟,而諸葛緒是個平庸的牆頭草。 司馬昭針對每個人的特點,即給了每個人發揮的空間,又明確劃定了每個人的工作範圍。

第二:司馬昭派出一路監軍,用來監視和協調三路大軍的行動,隨時向自己直接彙報。

第三:洛陽還有十幾萬精銳部隊,司馬昭親自統帥隨時可以向長安進發,以備任何不測。

這個看上去完美的作戰方案一開始就碰到了問題。實際的作戰情況如下圖所示:


司馬昭伐蜀戰略的確定性化解了所有戰術上的不確定性,令人稱奇

伐蜀的實際作戰經過圖

姜維在得知鍾會的主力逼近漢中後,迅速離開沓中,巧妙地甩掉平庸的諸葛緒,搶先鍾會的大軍佔據劍閣天險。 一下子就把司馬昭的整體部署打亂了,蜀軍在沒有整體戰略防禦準備的情況下,靠著姜維的靈活機動,把一開始的被動變成了主動。

此時,鍾會的大軍面對劍閣天險,毫無辦法。 狡猾的老狐狸鄧艾想出了個險招,走陰平小道快速奇襲油江戍,獲得成功,一下子繞到了劍閣天險的後面,直接進入蜀軍腹地。一下子, 魏軍的被動又變成了主動。司馬昭至此,沒有干預任何前線的行動,只是批准了鄧艾的奇襲計劃。

蜀軍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兩個機會的翻盤的。 首先是諸葛瞻可以考慮據險而守,阻止鄧艾奇襲軍的前進,可惜作為諸葛亮兒子的諸葛瞻太年輕,沒有把握住機會,最後與鄧艾正面對決,壯烈犧牲。 其次是當時成都守軍尚有幾萬之眾,糧草充足,面對三萬魏軍,哪怕不出擊,守個一年半載應該沒有問題。 可是最終,蜀國最高統帥劉禪喪失了戰鬥意志,宣佈投降。

雖然在這之後發生了更奇葩的鬧劇:立了大功的鄧艾驕縱,被鍾會利用,誣告他謀反,自己則在假投降的姜維的鼓動下真造反。最後,鍾會和姜維都沒有成功,鄧艾也非常倒黴地陪了葬。 塵埃落定,蜀國還是完蛋了,而討伐蜀國出力最大的兩位魏國大將也極具諷刺意味地丟了性命。

回頭看,魏國的最終勝利是基於司馬昭的全盤戰略部署的勝利。司馬昭用極具確定性的戰略部署化解了所有戰術上的不確定性。 作為對手的蜀國,姜維在戰術上的機智和努力令人驚歎,諸葛瞻在戰術上勇敢和犧牲令人敬佩,可這些都無法彌補蜀國的最高統帥層面上戰略的空白和戰鬥意志的喪失。

今天覆盤這場大戰,不得不讚嘆司馬昭伐蜀戰略的前瞻性,作為最高統帥堅定的作戰意志和細節部署的高明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