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導彈速度達到10馬赫時,就已經能夠突防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請大神科普為什麼?

評也


古往今來,一直有“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個說法,即使是目前先進的國之重器彈道導彈,也離不開這個亙古不變的原理!只要速度夠快,導彈就可以突破全球現役所有的防空系統!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所以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大國,在兩個方面做文章:第一就是追求導彈的速度,威力大不大沒有關係,速度一定要快,並且沒有止境,這裡面研究最靠前的國家當屬俄羅斯!

俄羅斯深知自己的常規力量無法和美國相比,所以就在戰略級別的武器上面做文章,起到和美國抗衡的目的。俄羅斯知道,一旦和美國開戰,基本確定就是大規模核戰爭,戰略性質的武器是主角,所以俄羅斯即使經費緊張,但還是不遺餘力的的發展戰略武器,這裡面的代表就是洲際彈道導彈。

之前的“白楊-M”導彈,已經是聞名世界,號稱可以突破全球任何的導彈防禦系統,現在俄羅斯的新一代的洲際彈道導彈RS-28薩爾瑪特,速度更快,可以超過20倍音速,並且可以攜帶10枚以上的分導彈頭,從俄羅斯發射到美國本土,只需要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

速度快就給攔截系統帶來了兩個問題:第一是就是攔截的準備時間不夠,第二就是速度快,攔截的難度增加,再加上末端彈頭進行規避機動,更是難上加難!

反導技術慢於彈道導彈技術

除了前面說的追求導彈速度,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主要軍事大國追求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反導系統,反導系統技術和彈道導彈技術又不一樣,並不是速度快就行,還需要極高的精度和機動性!

在這一點上面,同樣是俄羅斯做的最好,俄羅斯不光彈道導彈速度快,反導系統也是世界第一,矛與盾都被髮揮到了極致!俄羅斯近些年也試射了最新的反導系統,不過俄羅斯一反常態的對該反導系統進行了保密,只是放出了發射準備階段和試射的視頻畫面,從畫面當中可以看出,它的速度的確很快!

反導攔截彈目前靠追擊方式是無法攔截彈道導彈,因為根本追不上,最好的方式來說迎面撞擊,或是動能撞擊,或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引爆,利用破片擊毀目標導彈。雖然原理簡單,但是難度很大,不光是因為被攔截導彈的速度快,而且它的運動軌跡是不定的,攔截彈很難計算出它的下一步運動軌跡。所以無法計算出攔截彈和被攔截導彈的交匯點,並且一旦最佳攔截時間錯過了,就無法攔截了!

總體來看,作為“矛”的彈道導彈技術是領先作為“盾”的反導系統,目前最強的導彈,可以突破任何一個防禦系統!


資訊所長


目前全球範圍內性能最好的幾款防空、反導系統,所使用的反導導彈最大飛行速度也就在10馬赫左右,如美國的THAAD末端反導導彈飛行速度約6馬赫、以色列的“箭2”反導導彈速度約為7馬赫、俄羅斯的A-135反導系統使用的53T6攔截彈速度約為10馬赫。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 理論上將只要導彈飛行速度超過了攔截彈的最大飛行速度(也就是10馬赫),基本上就完全佔據了主動權。考慮導彈攔截彈的射程以及探測、跟蹤系統的反應時間,其實作為進攻的一方,即使導彈速度只有5馬赫,對於現役所有反導系統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任何一款反導系統都無法保證能夠大概率的攔截。
俄羅斯A-135反導系統採用的53T6攔截彈飛行速度可達10馬赫

THAAD攔截彈的結構組成

反導之所以如此困難,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應為來襲導彈的飛行速度太快,對於反導系統的探測跟蹤以及攔截彈的精度都極端苛刻。以現有各國裝備的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其射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末端打擊速度在20馬赫以上,這樣的飛行速度超過任何一款攔截彈,如果以相對30馬赫的速度飛行,哪怕只偏差0.01秒,那麼相對位置就會偏差100米!因此,想要準確擊中來襲導彈,不僅要攔截彈飛行速度足夠快,還需要跟蹤系統能夠精確的鎖定目標並指引攔截彈精準命中。雖然目前包括THAAD、標準III等攔截彈在內都已經裝備自導系統,但是不論何種導引方式都需要反應時間,在“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反導過程中,些微的延遲都將會之間影響攔截結果。

俄羅斯A-135反導系統試驗美國海基X波段反導預警雷達

在應對速度超過10馬赫的來襲目標時,現有攔截系統主要開始通過精確預測來襲導彈的飛行軌跡的方式進行“迎頭攔截”,這樣的攔截方式對於飛行軌跡相對單一的彈道導彈來說還有些用處(不考慮中、末端的機動),但是如果面對的是具有一定機動性能的來襲目標,就是其飛行速度低於10馬赫,現有的反導系統也難以攔截。對付具有機動能力的高速來襲目標,要求攔截彈一定要用於高於來襲目標的機動能力,就像防空導彈打擊飛機一樣,在發現目標機動後,防空導彈必須要以更加迅速的機動能力提前導彈飛機將要抵達的位置才能保證擊中,反導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來襲導彈的機動能力要比飛行強的多,而反導系統的攔截難度也將以量級形式增加。
不按照常規套路出牌的DF-17“水漂彈”,幾乎無法攔截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這句武俠小說中的經典臺詞用在現代武器裝備方面也同樣適用,何況還有一句“最好的方式就是進攻”,超高的速度以及處於主動地位的導彈,想要成功攔截所需要的難度可比來襲導彈高出一個層次,也就是在同樣的技術背景下,10馬赫的攔截導彈攔截10馬赫的來襲目標,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導技術雖然難度極高,但也是世界大國的追逐的目標


威吶解析


導彈速度達到10馬赫,就算是高超音速導彈武器了,目前世界上能夠達到這個速度的導彈只有俄羅斯的先鋒導彈、我國的東風17導彈、星空2導彈等,至於俄羅斯的鋯石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和匕首空射高超音速導彈、我國的凌雲高超音速導彈,都無法達到10馬赫的速度,最多達到7馬赫。

圖為東風17高超音速滑翔式導彈。

導彈速度到達10馬赫左右就無法攔截,原因有3點。第一是飛行高度問題,導彈能飛10馬赫,肯定不會在低空飛行,但是高超音速導彈也不會和彈道導彈那樣自主在外太空飛行,他們飛行的高度大都在臨近空間高度,這個高度對於防空作戰系統而言非常尷尬,因為一般的防空導彈夠不著這個高度,而能夠得著的反導作戰系統又無法對這種高速飛行的大氣層內機動目標實施攔截,他們只能攔截計算好彈道和軌跡的彈道導彈。

圖為我國最新展示的東風17導彈,它將會是世界上最早實現部署的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

其次第二點,高超音速導彈飛行10馬赫,意味著所有的防空系統都來不及做出有效的反應。比如說,俄羅斯的S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從開機到完全展開所消耗的時間是20分鐘,如果導彈飛行速度為10馬赫,那麼在防空系統展開之前導彈就已經命中了目標,而即便是導彈系統有足夠的時間展開,他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攔截,就算是攔截了,也只有1次機會,而這次機會還根本無法接戰,因為這1次機會究竟是用防空導彈還是反導攔截彈都無法確定,一旦攔截不到,又是被直接命中,連尾追都來不及。

上圖為美國X51A,下圖為美國X43,都是美國研究中的高超音速飛行器,但是進展緩慢。

最後是第三點,有些高超音速導彈,甚至具備機動能力,比如我國的東風17滑翔式高超音速導彈,這個導彈使用滑翔式彈頭,飛行速度達到了15馬赫以上,在大氣層邊緣可以和打水漂一樣改變飛行軌跡,多次再入大氣層,這樣的軌跡太過於靈活多變,任何導彈防禦系統都不可能對其飛行軌跡進行預測,何況他飛行速度還很快,這個局面下,這種導彈根本就無法實施攔截。

上圖為美國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下圖為我國的凌雲臨近空間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際都是高超音速導彈。

所以說,高超音速導彈武器目前代表著軍事科技發展的未來,也屬於中美俄三大國手裡最新的戰略利劍,他的意義不亞於洲際導彈核武器,他使得三大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再次趨於平衡,對於世界戰爭發展史有重要的意義。


海事先鋒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先人總結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至今仍是真理。導彈能夠突破10馬赫極快的速度,就是每秒鐘能飛行3.4公里,以2500公里的射程算就只需要不到13分鐘。要想攔截這樣的高超音速導彈,目前的防空反導系統很難做到。

▲央視公佈的國產超高音速武器圖像

目前防空部隊反應時間較以前有一定進步,例如S-400行軍到完全展開需要10分鐘左右,從展開完到戰備狀態需要3分鐘左右;高超音速導彈在這個時間內已經完成發射到命中目標的任務。如果防空反導部隊處於展開狀態,S-400系統的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為600公里,10馬赫的高超音速導彈飛行時間只有不足3分鐘,導彈還未射出就已經被摧毀。即使防空反導部隊的上述反應時間大為縮短,在高超音速導彈命中前將導彈發射出去,防空導彈主動攔截還不考慮飛行速度,但防空導彈攔截目前的幾倍音速飛行器還存在著失敗率,這一數據在高超音速導彈天頂俯衝攻擊或高速滑翔飛行的攻擊面前還將進一步提高。

▲美國X-51高超音速飛行器

速度快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高速變軌,琢磨不透在哪攔截。高超音速具備多次變軌的能力,即使空中有高空預警衛星做到實時識別和監控,防空導彈也不可能多次改變飛行軌跡攔截目標,只能看著它命中己方設施而無能為力。防空導彈攔截飛行器必須做到精確,差一毫都有可能擦肩而過,10倍音速導彈在一毫秒已經飛出去3.4米,當彈體有多大啊!即使防空導彈能夠做到變軌攔截,這中間傳輸信號也需要相當時間,反應過來高超音速導彈已經進行下一次變軌。

總的來說,目前的防空反導體系攔截數倍音速目標已經顯得困難重重,況且還是具備多次變軌飛行的高超音速導彈,以目前的防控體系很難將其攔截,即使同時用多枚導彈進行攔截,成功率也不會太高。


軍見


反導攔截的核心就是:攔截彈的飛行速度要比攔截目標快,其次高速飛行目標大大壓縮反導攔截系統的反應時間,想要攔截目標首先反導系統的“眼睛”要看得到、盯得住。

先來看看10馬赫的飛行速度有多快,即一秒鐘可以飛行3.4公里,一分鐘則可飛行204公里;以AN/TPY-2 X波段固體有源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為例,其最大探測距離為2000公里時,假設雷達部署高度為1000米,則目標探測最低高度為200公里左右,也就是說10馬赫的飛行目標留給薩德反導攔截系統的反應時間不到10分鐘,這是實現反導攔截的先決條件。

再來看看第二個限定目標,那就是攔截彈的飛行速度。當前國際上主流的幾種反導攔截彈的飛行速度,美國的薩德攔截彈飛行速度約為6馬赫,最快的俄製A-135型攔截彈的最大飛行速度也不過10馬赫。舉個形象的例子,兩臺行駛速度一樣的A、B汽車,A型汽車想要追上B型汽車兩臺車距離相差10米,那麼理論上A車永遠也追不上B車,就是這麼個道理。

其實,國際上發展四代機時強調戰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是出於考量戰機面臨的追尾格鬥,理論上當戰機的速度超過1.4馬赫,通常可以規避現役防空導彈的追尾打擊;最佳的實戰例子就是,前蘇聯的米格-25截擊機在與美製F-16交手的時候,在F-16發射AIM-120的情況下,米格-25一個加力便一騎絕塵消失在F-16的視野中,給西方國家帶來巨大轟動效應。

另外,美國曾研發出一款雙三指標的有人偵察機,憑藉其三倍音速的飛行速度和三萬米的升限,直接導致現役的遠程防空導彈無論是從射高、射程兩個指標上都達不到要求。雖然該計劃最終落馬了,現在美國也正在研製雙五指標的新型飛行器,這也是其“一小時打遍全球”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由此可見,當導彈的飛行速度達到10馬赫,對於現役的防空反導攔截系統來說就是一個巨大挑戰;這也就出現了雷達眼睛看得到、不一定盯得住,系統反應時間不一定也能滿足要求;最主要的是就算上述條件具備後,攔截彈的速度也追不上飛行目標,就別提實現攔截了。


鷹鴿分析


高超聲速導彈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種先進武器,這種導彈的速度往往超過10馬赫,最大瞬時速度甚至在20馬赫以上。經過不斷測試和改進,全球已服役的高超聲速導彈,其射程也十分可觀,部分導彈的射程超過了1000公里甚至2000公里。在研究高超聲速導彈方面,中國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前段時間亮相的東風-17導彈就是一種高超聲速導彈,它的速度超過10馬赫,射程超過1500公里,而且它所使用的全程滑翔技術更加先進,攔截難度更大,足以突破現有的任何反導系統。

東風-17的全程滑翔彈道技術

據專家介紹,東風-17雖然只是一種中近程導彈,搭載的也是常規彈頭,但是卻被列入了戰略武器,主要原因是東風-17不同於普通的戰術導彈,而是一種幾乎不會被攔截的高超聲速導彈。有軍事專家表示,東風-17導彈是全球第一種實際服役的全程滑翔高超聲速導彈。傳統的中近程導彈大都是“水漂彈”,飛行軌跡採用的是“水漂彈彈道”或者“桑格爾彈道”,導彈在大氣層邊緣高度進行反覆彈跳,整個飛行過程是先彈道式,再彈跳式,最後是滑翔式。此外還有一種“錢學森彈道”,是先彈道式,再滑翔式。

兩種彈道均未考慮氣動熱影響,高超聲速導彈的氣動熱峰值可能會超過現有冷卻材料的防護極限值。而東風-17採用的全程滑翔技術,非常適合高超聲速導彈,是對“錢學森彈道”的改進升級。使用此技術的導彈具有高升阻比,在飛行過程中不會飛出大氣層,依靠自身的升力和重力實現飛行平衡,從而實現遠距離滑翔。

現有反導系統為何無法攔截?

眾所周知,美國的反導系統是最完善的,反導技術也是世界領先。美國構築了一體化的反導體系,主要包括三個系統,分別是攔截系統、探測系統、指揮控制系統。其攔截系統可分為陸基中段防禦系統、宙斯盾反導系統、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末段高空區域攔截系統(THAAD)和愛國者3導彈系統(PAC-3)。美國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主要是部署在本土的地基攔截彈。宙斯盾反導系統也稱海基反導系統,主要力量是部署在全球各大洋上的幾十艘宙斯盾戰艦,攜帶有標準3艦載防空導彈。末段高空區域攔截系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薩德系統(THAAD),總計有7個導彈連和200多枚攔截彈。愛國者3導彈屬於末段大氣層內反導系統,美國總計有上千枚PAC-3攔截彈。

美國反導系統攔截彈的主要類型及性能

導彈被攔截,起直接作用的就是反導系統的攔截彈。那麼,美國防空導彈系統主要使用哪些攔截彈呢?它們的性能如何呢?首先看一下陸基中段防禦系統的攔截彈。中段攔截彈由三級固體助推火箭和“大氣層外殺傷器”(EKV)組成,最大射程4500公里,採用GPS+慣性+末段紅外/光學聯合制導方式,通過陸基導彈發射井發射。該攔截彈的長度為16.26米,彈徑約一米,發射重量14.68噸,彈頭重量64千克,攔截速度超過7馬赫。宙斯盾反導系統的攔截彈主要是艦載標準系列防空導彈,主要是標準3導彈。該導彈增加了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換裝了動能殺傷的EX-142型動能攔截器,能夠攔截射程3500公里以下、採用有限突防措施的中近程彈道導彈,攔截高度為70~500公里。薩德系統(THAAD)的攔截彈由一級固體助推火箭和動能殺傷飛行器(KKV)組成,最大射程300千米,最大速度不到6馬赫。愛國者3導彈系統的攔截彈主要是ERINT導彈和MSE導彈,ERINT攔截彈的射程只有幾十公里,最大速度約5馬赫。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國反導系統攔截彈的速度均在高超聲速導彈之下。

隨著超高音速導彈的不斷髮展,美國現有的反導系統和導彈攔截系統已經無法應對,因此美國也開始了高超聲速武器防禦項目。2018年9月,美國導彈防禦局一口氣授出21份合同,用於開展“高超聲速武器防禦系統方案定義”研究,準備研製採用動能或非動能方式攔截滑翔段或末段飛行的高超聲速武器。美國還啟動了一個名為“滑翔破壞者”的項目,針對高超聲速武器開展動能殺傷技術研究,希望能夠提升美國對高超聲速武器的防禦能力。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高超聲速導彈在現階段幾乎是不可能被攔截的。


老豆說軍武


只說明一點,攔截導彈一定要比來襲導彈快是一個不動腦子的結論。實際上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彈基本都慢於來襲彈頭,只要有充足的預警時間,把kkv、mkv之類的戰鬥部“擺”在對方的彈道上,等對方撞過來就好了。

舉個極端的例子,光速宇宙最快,然而我速度為零的眼皮就能攔截。

因此,業界如果有10馬赫導彈無法攔截的說法,應該基於以下因素考慮。

首先是系統預警和響應時間不足。比較先進的防空導彈響應時間小於10秒,期間來襲導彈能飛行30km。如果來襲導彈走低空彈道,發現距離可能只有十幾公里,肯定防不住。

其次是可攔截範圍小。大部分防空系統彈頭速度5馬赫以下,速度決定只能迎頭攻擊,不能尾隨攻擊,大大提高了發射條件,壓縮了不可逃逸區。

第三,雷達和控制算法的限制。火控雷達的制導波束是很窄的,雷達需要預判目標位置,對準目標方向。如果來襲導彈速度太快,超過了軟件設定的搜索範圍,或者超過了多普勒雷達的頻移門限,或者導彈的控制算法沒有考慮攔截如此高速的目標,當然無法進行攔截。


味冷


題主的說法有誤,中導不易攔截不代表10馬赫速度無敵!現在洲際導彈速度可以達到16~22馬赫,但是這種速度依然無法逃脫反導系統的攔截。

中導難以攔截的主因並不是因為速度大,而是因為預警時間不足。攔截導彈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在導彈發射後,發射另外一枚攔截彈提前在導彈飛行路線上設伏,進而擊落導彈。所以呢,攔截導彈必須要提前知道飛行導彈所到達的軌道才能半路等攔截。這便顯得預警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導彈在上升或者下降衝刺的時候是無法攔截的,因為這兩個狀態無法提前計算所能到達的軌道路線,攔截彈也就無法提前在行進軌道上等著。

唯一能夠攔截導彈的時間是在導彈平飛階段,這個時候軌道已經固定了。但是這也是中導難以攔截的主因,中導的平飛階段非常短,以某風為例,射程3100公里,從發射到落地總共也就9分鐘時間,而平飛階段也不過3~4分鐘,這3~4分鐘時間裡必須要造成預警,發射導彈到既定軌道去守株待兔非常難,如果再碰到可以機動變軌的中導那就更加難了。


優己


這個說法是不太確切的,只有速度的話,並不能保證“完全突防”,不然目前各主要國家也不會發展彈道導彈的機動變軌技術以及“水漂式”彈道了。

單一的速度10馬赫,並不是一個很突出的數字。對於一般的彈道導彈來說,中近程的就可以達到6-12馬赫,中遠程的可以達到18馬赫左右。

而目前的反導系統,無論是美國的薩D系統、標準3系統,俄羅斯的S-400/500系統,以色列的“箭3”系統,我國的紅旗19/26系統,都可以對非變軌的中近程的彈道導彈進行有效攔截——當然,攔截率是另外一個問題。其中,美國即將服役的標準3導彈的改進型,可以對最大射程3500-6000,最大速度18-20馬赫的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攔截;現役的GBD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使用GBI攔截彈,目前部署近40枚),甚至可以對最大速度24馬赫以上的洲際導彈進行攔截——當然,可靠性和攔截率更是一個問題。


GBI攔截彈的彈體本身就是以洲際導彈為基礎的

因此,目前正在發展的高超音速武器,並不只是速度大,而且許多能夠機動變軌,比如我們最新亮相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其採用的應該就是“水漂式”彈道了。即使是常規的彈道導彈,目前比較先進的型號,也會採用機動變軌技術,以求更大的突防能力。

而實際上,先進的彈道導彈,甚至洲際導彈,為了保證突防能力,不僅會使用機動變軌技術,還會使用假目標、電子對抗等手段,可見,只是單一的速度,是不能滿足需求的,更談不上“突防全球所有的現役防空系統”。畢竟,目前現役的防空系統,是可以攔截洲際導彈的。

在未來,激光反導系統會逐漸服役(美國ABL空基激光反導系統早在2010年左右就進行了實際攔截測試),後續導彈在考慮突防時,還會增加應對激光攔截的考慮(增加反激光鍍膜等)。

總之,隨著反導能力的不斷增強,導彈突防技術也會不斷進化,這就是盾與矛的關係。


晨曦談兵


先說結論,在證過程;

1、包括彈道導彈在內的航天器,即使不飛10馬赫現代反導攔截系統本身也很難攔截。

2、現有反導技術很難在特定階段、特定高度攔截高機動飛行器。

以目前全世界部署最全面、測試驗證最多、最完善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為例,它實際包含“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兩部分組成,也就是咱們通常所說的NMD和TMD,這兩部分都是由“美國國防部彈道導彈防禦局”具體負責和領導。


而在這兩大防禦系統下面,又根據來襲導彈的高度和作戰環境的不同,細分了很多子項目,比如TMD就包括低層防禦系統、擴大中程防禦系統、陸軍戰區防空區域防禦系統、海軍區域防禦系統、海軍戰區防禦體系、空軍助推段防禦等幾大方面組成。

而這些子系統又包括大量的預警衛星、海基預警雷達、陸基相控陣雷達、通信中繼站、指揮中心和各種攔截彈組成。

簡單點說,就是美國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已經極其全面了,幾乎(注意:是幾乎)覆蓋了現有技術條件下能夠實現的所有空域和環境,對各型彈道導彈的動力飛行段及無動力飛行段都有比較強的攔截能力。
▲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攔截範圍,基本包含了所有彈道導彈的射界。

但就是這麼個一看就牛B哄哄的的玩應兒,它的實際攔截洲際彈道導彈成功率是多少呢?(我們這裡只按實驗次數統計,所以不談概率)連50%都不到。

美國本土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主力,是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從1999年首次攔截實驗算起,一直到今天近20次左右的攔截實驗中,有效成功率還不到50%,而就這50%實際使用的目標靶彈還不是真正的彈道導彈,只是以前民兵Ⅱ的上面級而已。

▲過去美國常用的目標靶彈,由於不是真正的彈道導彈所以再入速度很慢,只有2200米/秒。

正是因為過去GMD的攔截實驗成果真的是太垃圾,所以在2017年美國導彈防禦局不得已給GMD換了新攔截彈,這才有17年5月和今年3月進行的全速靶彈攔截測試。

▲過去GMD的攔截彈主要採用波音的COSTS火箭,後來在17年更改了助推器換了新一代攔截彈。

所以只有17年5月和今年3月的進行的兩次攔截實驗,用的才是真正的全速目標靶彈。


▲美國導彈防禦局從17年開始使用的新一代目標靶彈,有可能是採用美國上世紀研發下馬後的MGM-134A“侏儒”固體彈道導彈改的。

但即使如此,美國17年和今年的兩次全速測試,也是在提前預警的情況下完成的,說白了就是一切都設計好了,就是測試一下看能不能有效攔截而已。

▲美國的這兩次全速測試,靶彈都是在馬紹爾群島附近的誇賈林環礁里根導彈實驗場發射的,攔截彈也都是從加利福尼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兩者的攔截路線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今年3月的攔截測試是採用雙發齊射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這兩次測試中,美國導彈防禦局都提前在距誇賈林環礁1200公里的威克島上部署了一部TPY-2雷達進行提前預警,靶彈彈道信息有海軍海基SBX相控陣實時跟蹤提供。

所以實際上,即使沒有10馬赫的速度,現在的反導攔截系統,也很難攔截彈道導彈尤其是洲際彈道導彈。

那為什麼現在世界各國還忙著研發高超聲速武器系統,甚至是高高超聲速武器系統?

主要的原因並不是為提高速度,而是機動能力,以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其在火箭關機後的自由飛行階段速度可以達到近7000米/S,20馬赫的速度,跨洲際飛行也就只需要四十多分鐘而已。
▲洲際彈道導彈即使在大氣層再入之前,在大氣層外的無動力階段速度也是極快的。

以目前我們最為熟知的火箭助推滑翔式武器來說,它最大的作用並不是提高速度,而是增強機動能力,改變傳統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讓敵方的導彈防禦系統更加難以攔截。

▲這裡強調一個很多人不太熟知的情況,那就是助推滑翔式武器,除了特殊的“打水漂”彈道和橫向機動能力外,最關鍵的是它在“自由飛行階段”大多是在30-100千米的臨近空間飛行,這個高度對現有反導攔截技術來說,攔截難度非常大。

因為在這一高度,反導攔截彈不僅要具備大氣層外攔截的高速能力、還要具備大氣層內攔截的高機動性、同時還要避免高速飛行時大氣摩擦產生熱量對紅外導引頭的擾動,所以攔截難度非常大。

全世界目前具備在這一高度攔截能力的只有美國的THAAD,而即使是THAAD它的攔截下限也只有40千米,再低的話就錯過“能量管理控制機動”界面了。

▲由於THAAD要具備“大氣層內外攔截能力”,所以在攔截下限目標時要先進5-7s左右的螺旋上升機動,避免在大氣層內速度過快,空氣摩擦加熱干擾紅外中波導引頭,所以即使是THAAD也只能“望低興嘆”了。

所以10馬赫速度的飛行器難以攔截,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