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諸葛家族有3兄弟,為何分別投靠了魏蜀吳?3兄弟最後結局如何?

用戶3708573182


三國時期能人輩出,而且很多都是“家族聚集案例”,比如三分天下的曹家、孫家以及最終統(竊)一(取)天下的司馬家,就都出了不少能人。至於當時天下第一大姓劉家,出的能人更是數不勝數了。

除了劉家由於特殊的原因比較分散之外,曹家和孫家以及司馬家,都是整個家族聚在一起為同一個政權效力的,這也比較符合常識。否則的話,同屬一個家族的血親卻為不同政權效力,一旦在戰場上相逢,豈非要拼個你死我活?

不過所謂常識,一直都是用來“突破”的,在當時,就有這麼一個家族,同樣出了許多能人,可是這些人才,非但沒有聚集在同一個政權麾下效力,反而還分投三家,那就是諸葛家族。

說起東漢末年的諸葛家族,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諸葛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幾乎就是小說《三國演義》的第一男主角了。正史中,諸葛亮也確實是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離帝位僅一步之遙,甚至後期已經擁有皇帝之實,可見他對蜀漢政權的影響力。

然而有意思的是,諸葛亮在蜀漢混得如此風生水起,他的胞兄諸葛謹卻在東吳為官,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一位族弟諸葛誕,居然是在曹魏為將。也就是說,諸葛家族這三兄弟,分投當時三分天下的魏蜀吳三大政權,而且還都混到了很高的位置,如此奇葩的家族,在當時可以說是僅有,甚至後世還有人拿“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來稱讚這三兄弟,可見諸葛家族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力之巨。

明明是三兄弟,卻為何分投三家,難道是為了多頭下注?

如果僅看表面,諸葛家的三兄弟分投三家,似乎頗有點多投下注的意思,意思就是反正天下未定,也不知最終花落誰家,那就每一家都下一注吧,於是三兄弟就分別投了魏蜀吳三家,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顯然不是的,諸葛三兄弟分投三家,其實只是一個巧合,並非有意為之。三兄之中,諸葛謹與諸葛亮是親兄弟,而諸葛誕只是他們的族兄弟,三人的共同祖先是西漢年間的諸葛豐,距離三國時代有二百年的時間。

這就意味著,諸葛誕與諸葛謹、諸葛亮等人,原本可能是不相識的,只不過是兩百年前有一個共同祖先,按輩分排是同輩兄弟罷了。單從這一點來看,諸葛誕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諸葛亮家族之人(早出五服了),他投魏國,很顯然也和諸葛謹、諸葛亮沒有半點關係。

諸葛三兄弟各投其主,都是機緣巧合之下的順勢為之,彼此間並無聯繫

三兄弟之中,以諸葛謹年歲最長,也是最早出仕之人。諸葛謹之所以投奔東吳,是因為當時正值戰亂,有一天,他與叔叔諸葛玄走散了,一個人孤零零無依無靠,隻身來到東吳,正好被孫權的姐夫弘諮遇到,將他推薦給了吳主孫權,從此開啟了他在東吳的為官之路。

至於諸葛亮投奔蜀漢,或者確切地說,是投奔劉備,相信大家一定都非常清楚,那就是著名的“三顧茅廬”。其實從形式上看,諸葛亮與長兄的出仕方式是差不多的,都是經人推薦,然後再被主公賞識。所不同的是,諸葛亮顯然更受器重,需要主公劉備親自跑三趟才行。

至於諸葛誕出仕魏國,則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常理,應該是從小兵小將一步步爬升上去的,比起他的兩位族兄弟,可以說是最不容易,起步最艱。至於他為什麼投奔魏國而非東吳或者蜀漢,則與他出生於魏地有關。

一個家族三投三家,諸葛三兄弟的結局又都如何?

三兄弟中,地位最高,名聲最大的就是諸葛亮,他的結局,看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也很清楚,那就是在最後一次北伐的過程中,病逝於五丈原,正史中也差不多如此。諸葛亮有一個親生兒子諸葛瞻,魏軍破蜀時死於綿竹戰場。

諸葛亮死後9年,他的長兄諸葛謹才去世,享年68歲,可以說是善終。不過後來諸葛謹的兒子諸葛恪在東吳獨斷專權導致全族被殺,如果不是他早年過繼了一個叫諸葛喬的兒子給諸葛亮,他這一脈就斷絕了。

至於諸葛誕,三兄弟中,論地位、論名望,他應該是最差的,然而要說結局,卻反而可以說是最好的,當然了,這裡的結局指的是諸葛誕家族的結局,而非他本人。他本人的結局,要數三兄弟中最慘,因為他發起的淮南叛亂失利後,被夷滅三族。

但是諸葛誕早年曾和司馬懿結了親家,一個女兒嫁給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生下三個兒子,其中最年長的名叫司馬覲,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之父。所以說,諸葛誕雖然被夷了族,可是流著他血脈的司馬睿(曾外孫),卻當上了皇帝,想必知道這件事後,他這個曾外祖父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吧。

諸葛三兄弟分投三家,又分別在自己的國家身居高位,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罕見的事。稍有遺憾的是,諸葛誕不是其他二人的親兄弟,倘若效力魏國的是諸葛亮的三弟諸葛均,那就會更加戲劇化了。


汗青正浩


諸葛亮在三兄弟中是老大,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

諸葛亮早年無子,曾過繼諸葛瑾次子諸葛喬為己子,之後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在綿竹戰死,此時諸葛亮直系血緣關係的僅存諸葛京(諸葛瞻次子)一脈。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擔任眉縣縣令之後,一路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二弟諸葛瑾報效東吳,被孫權信任重用,為東吳大將軍;

諸葛瑾的一輩子還行但是他的兒子諸葛恪在其死後,仍執掌東吳軍國大權。253年,諸葛恪被宗室孫峻所殺,被誅滅三族。自此諸葛瑾這一族在吳國也全部被誅殺了。

三弟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

諸葛誕後來憑藉平叛及擊退東吳的軍隊的赫赫戰功,被任命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成為魏國在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

但後來又看不慣朝局,於257年起兵,並得到東吳的支援,但於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諸葛誕一族在魏國全部被誅殺了。

諸葛亮三兄弟人各有志,分別效力於不同的主公,三個人發展的都不錯,只是最後的結果都比較的悲慘,諸葛瑾和諸葛誕在魏吳分別被誅殺三族,諸葛亮的兒子和其中一個孫子也戰死了。就有一個孫子得以終老。


驚鴻電影


壹零壹肆來回答。

諸葛三兄弟指的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佔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瑾

諸葛瑾,字子瑜,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官至太傅。

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經弘諮推薦,為孫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孫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族弟。

在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毌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年)起兵反對司馬昭,並得到東吳的支援。甘露三年(258年)二月,諸葛誕被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

擴展資料

《世說新語》有言:“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壹零壹肆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首先題目就有問題,諸葛三兄弟是大哥諸葛瑾,二弟諸葛亮,三弟諸葛均,這才是諸葛三兄弟,此外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目前有記錄的一共是五個孩子。

長子諸葛瑾,在東吳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兒子諸葛恪是東吳的輔政大臣,一時的權臣。二弟諸葛亮和三弟諸葛均都一起出仕蜀漢,諸葛亮大家都知道是蜀漢丞相,而諸葛均則是由諸葛亮的推薦在蜀漢擔任長水校尉。這才是諸葛三兄弟,這是血親的三兄弟,而很多人是錯把諸葛誕也當做諸葛亮的兄弟,這是極其錯誤的說法,所以根本不存在諸葛三兄弟分別投靠魏蜀吳的說法,完全是史料都沒有看清楚。但是可以講一下諸葛誕,諸葛亮,諸葛瑾為什麼分別在魏蜀吳的故事。

諸葛家族在漢朝末年的分開的過程

首先是諸葛亮和諸葛均。諸葛亮的父親早逝。諸葛瑾出生於174年,諸葛亮出生於181年,注意這個時間點。黃巾起義爆發於公元184年,也就是諸葛亮3歲的時候,這場起義波及到徐州,但是在185年年尾被平定,但是到了188年,青徐黃巾軍再度起義,中原大亂。隨後在陶謙的打擊下,徐州的黃巾軍北上躲避陶謙的兵鋒,大概是190年之後到194年之前這段時間裡,當時的曹操大肆屠殺徐州百姓,為了躲避戰火,諸葛家族開始遷徙,諸葛亮應該是最早遷徙的,因為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但是此後朝廷任命朱皓為豫章太守,於是朱皓上任,諸葛玄則去依附當時的荊州牧劉表。當時同時的應該是年幼的諸葛亮,諸葛均以及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在荊州的時間是平靜的,劉表此人守土一方,荊州百姓還是很安穩的,諸葛亮的兩個姐姐應該也是這段時間嫁人的,大姐嫁給蒯良、蒯越之侄子蒯祺;二姐嫁給了二姐出嫁龐德公之子龐山民。此後不久諸葛玄去世,諸葛亮沒有出仕,在襄陽城外的隆中隱居,陪伴諸葛亮的是弟弟諸葛均,而後諸葛亮在201年被劉備三次尋訪,最後成為劉備的軍師的。而小弟諸葛均在諸葛亮出仕劉備之後一直留守隆中,蜀漢建立後的公元216年,由諸葛亮推薦出任蜀漢長水校尉一職,蜀漢滅亡後與宗預被遷徙至洛陽,在途中病故。

大哥諸葛瑾,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諸葛瑾可能南渡,可能要晚於諸葛亮,推測諸葛瑾前往當時大約是建安五年(200年),當然也有可能更早,和諸葛瑾同為徐州人的張昭渡江應該在陶謙去世後的194年之後,此後是劉備擔任徐州牧,隨後是呂布,最後劉備,呂布,袁術,曹操在徐州相互攻打,造成了大規模的戰亂,很有可能是這次戰亂導致大量的徐州人南下。諸葛瑾只是其中的一員,此後是由孫權的姐姐的女婿弘諮引薦給孫權,得進入東吳的官場,諸葛瑾自然病死。

族兄弟諸葛誕。諸葛誕此人應該是諸葛家留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人,他是選為尚書郎,按照漢朝的規矩,只有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書檯,三國時期可以看做漢朝的延續的一段時間,所以諸葛誕此人十分有才而且還是名士,諸葛誕踏入官場並且發揮作用是魏明帝時期,以及此後的曹芳時期,這一段時間裡諸葛誕出任為揚州刺史,昭武將軍。開始鎮守曹魏的重鎮淮南,也是從這一段時間起,諸葛誕在淮南擁有巨大的聲望。諸葛誕曾經跟隨司馬懿,司馬師平定過淮南王凌和毋丘儉發動的兩次叛亂。當司馬昭想要篡位時,諸葛誕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同時又害怕司馬昭除掉自己,發動了淮南第三次叛亂,這次叛亂持續近一年,最終被司馬昭平定,司馬昭部將胡奮手下的小兵斬殺諸葛誕。諸葛誕的兒子諸葛靚當時在東吳當人質逃過一劫,諸葛靚的兒子諸葛恢是東晉的名臣,而諸葛誕的曾外孫司馬睿這是東晉的開國君主。


人者仁義也


諸葛家族有3兄弟,為何分別投靠了魏蜀吳?3兄弟最後結局如何?

縱觀三國史上各種出奇制勝的計謀,大都出自諸葛亮之手。剛出山就來了出火燒博望坡,重傷曹操元氣,讓關、張二人刮目相看;草船借箭的故事至今流傳;七擒孟獲在南部少數民族心中留下一段佳話;赤壁之戰聯手周瑜大破曹軍;部下八卦陣讓擊敗關羽的陸遜也都甘拜下風。要例舉三國的謀略史,諸葛亮的計策幾乎佔了一半。

不過,各位讀者可能有所不知,諸葛亮其實還有兩兄弟,他們分別是哥哥諸葛瑾和弟弟諸葛誕。更有意思的是,他們三兄弟分別投奔的是魏、蜀、吳三個陣營。

哥哥諸葛瑾在諸葛亮出山前就已經是東吳的大將軍,弟弟諸葛誕,終生為曹操做事,被稱為徵東大將軍。而他自己,則是蜀國的首席輔臣。

為何諸葛家族三兄弟要投奔3個陣營呢?像司馬懿家族那樣,全都在一個陣營不好嗎?再說最後三國也是被司馬家族統一,要是諸葛家族齊心合力,這天下還指不定是誰的呢?其實,這是諸葛家族的一種智慧,雖然笑到最後的是司馬家族,但諸葛家族的這個決斷,在當時看來無疑還是明智的。

其中有4點,第一,自古以來都說臣子的性格要和主公合拍才能成就事業,這是不無道理的。而諸葛三兄弟個人的才華和性格問題,必然決定了他們會投奔3個不同的陣營。

諸葛家族有3兄弟,為何分別投靠了魏蜀吳?3兄弟最後結局如何?

諸葛瑾為人忠厚老實,有才但不凸顯。他需要一個能賞識的伯樂,而且能讓自己穩定發揮才能的君主。東吳的孫權是典型的“守成”之主,氣質上更符合諸葛瑾,加上他也看到了諸葛瑾的才能,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諸葛亮則是大才,能看清天下的形勢,他不適合錦上添花,這樣反倒會埋沒他的才華。而他更適合跟隨草根一起發家壯大。劉備則完全滿足這一點。諸葛誕則是一介武將,才華一般,他才是最適合錦上添花之人,所以投奔三國裡最強大的曹魏,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抱團有抱團的好處,分散投資也有其妙處。諸葛家族3兄弟投奔不同家族,相當於全都押上了寶,總有一方勢力會勝出。一個強大的家族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血脈能連綿不斷,諸葛家族這樣投資,即使是另外兩方勢力被打倒,還能保存一支諸葛血脈繼續繁衍生息,代代傳承。

第三,就是縱橫捭闔的好處了,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存在一個巨大複雜的人情網絡。你幫我,我幫你乃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際關係維持的重要原因。當然,親戚之間就更好辦了,一方有難,作為親兄弟更不會坐視不管。三方勢力都有熟人,情報和辦事方面也會順手很多。

舉個例子,諸葛瑾可以說是極得孫權信任。當年在東吳和蜀漢關係惡化的時候,正是由於諸葛瑾和諸葛亮這層關係,兩國關係得到了很好的修復,之後蜀吳聯手抗曹的事就另說了。

第四,倘若家族全在一個陣營,很容易引起主公的猜忌懷疑,畢竟你家族在一個陣營裡的勢力發展得越兇猛,就會越威脅到主公的統治地位。到時候,收拾你的就不是敵對勢力,而是自己的主公了。

曹操就是吃了司馬家族的虧,最後被司馬家族篡取實權,上演了一出以晉代魏的鬧劇。當然,這是因為曹操死在了司馬懿前面,倘若曹操沒有早逝,那麼,被清算的估計就是司馬家族了。而諸葛家族之所以不集中在一個陣營,也是出於這方面的考量。

但命運造化弄人,人算不如天算。諸葛家族最後的計劃全部落空,蜀吳的覆滅,代表諸葛亮和諸葛瑾的消亡。而留在曹魏的諸葛誕也沒能走到最後,在司馬家族篡權時,因起兵反抗,最後被殺滅了三族。

諸葛家族充滿智慧的決定,最後卻來如此下場,可謂令人唏噓不已。


尉霖


東漢末年是戰亂年代,三人同族,三人年齡閱歷經歷不同,命運所至。

可以從出生年月分析、交友遊歷等來分析。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諸葛亮大哥,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諸葛誕(?-258年),字公休,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族弟。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建安五年(200年),諸葛瑾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江東。孫權的姊婿曲阿弘諮遇見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為賓待。諸葛瑾與步騭、嚴畯關係親密。建安六年三人一起遊歷吳中各地,逐漸聲名顯赫,齊名被稱為當世的英傑俊才 。

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後來由跟隨諸葛玄去投奔荊州劉表。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結交的都是荊州人士。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時正式出山,當然以後就一直跟隨劉備。

諸葛誕年齡最小,他的好友夏侯玄出生年月(209年-254年),估算他的出生年月也在公元209年附近,諸葛瑾出山做官他還沒出生,諸葛亮出山他還最多隻是個嬰孩。祖籍琅邪陽都,可能沒有隨族遷徙,一直呆在魏國。初以尚書郎被任命為滎陽令。諸葛誕為尚書郎期間,曾與僕射杜畿於陶河試船的性能,遭遇大風浪,船被沉到河裡,諸葛誕和杜畿也同時被淹在水裡。虎賁駕小船來救諸葛誕,諸葛誕讓其先救杜畿,自己卻昏死過去,身體飄到河岸,後來被救活。

(1)諸葛瑾出生最早,避亂江東,交友大都江東才俊,公元200年出來做官,此後一直留在吳國。

(2)諸葛亮跟隨叔父,避亂荊州,交友大都荊州人士,公元208年春劉備三顧茅廬,正式出山,一直跟隨劉備創立基業,自然就留在蜀國。

(3)諸葛誕年齡最小,沒有遷徙避亂,可能一直呆在魏國,他交好的朋友都是魏國人,出山做官自然是投奔魏國。

家族結局

諸葛瑾,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得到孫權的深深信賴,稱為"神交",並努力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他的兒子諸葛恪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望。並因功加封丞相、晉爵陽都侯。 此戰之後產生輕敵之心,開始大舉出兵伐魏,慘遭新城之敗。回朝之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建興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為託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諸葛恪被夷滅三族,其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都被殺 。

諸葛亮蜀國丞相,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死後30年,司馬昭派遣鄧艾、鍾會伐蜀。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諸葛京(生卒年不詳),字行宗;三國名臣諸葛亮之孫,諸葛瞻次子。諸葛瞻與諸葛京之兄諸葛尚在綿竹抗擊魏軍戰死後,與諸葛亮有直系血緣關係的僅存諸葛京一脈,蜀漢滅亡之後,他與諸葛攀之子諸葛顯於鹹熙元年內移河東,初任郿縣令,後任江州刺史。

諸葛誕魏官至徵東大將軍。曾與司馬師一同平定毋丘儉、文欽的叛亂。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凌、毋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被司馬昭分重兵圍困壽春城。諸葛誕城內糧絕,軍心散變。突圍逃走時,被胡奮所殺,諸葛誕亦被誅滅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決意不降赴死 。後人有詩讚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諸葛公休帳下兵,《薤露》歌聲應未斷,遺蹤直欲繼田橫!"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狗意指「功狗」,意指有功的戰將,後諸葛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狗意並不是諷刺。)


南北朝東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無論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是在陳壽的《三國志》,在三國這個時期歷史上出現了無數的英雄豪傑。無論是集謀略與才華與一身的曹操還是東吳世代傳承的孫權,但是其中最令人深刻還是謀算如神的諸葛亮,諸葛亮無疑是三國世代最明亮的一顆新星。雖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是,諸葛亮可不是什麼真正的貧苦百姓,諸葛家族在三國還是很有名的。諸葛家本是官宦之家,家中顯赫,兄弟眾多,其中,出來諸葛亮最著名意外還有其他兩個兄弟也是擁有治國之才的棟樑。最為有趣的是,三國時期,三家分裂,諸葛三兄弟竟然三人分效三國,而且竟然三人都是三國中的棟樑之才,這就很有意思了。

三兄弟中為吳國效力的是諸葛瑾,他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自小與諸葛亮分離,原因主要是由於諸葛兄弟遭遇喪父,家鄉又遭逢戰亂,諸葛瑾只能和繼母去江東躲避戰亂。隨後,諸葛瑾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江東。隨後,經過弘諮推薦,諸葛瑾效忠於孫權。諸葛瑾博學多才,為人寬厚,且心胸寬廣,諸葛瑾效忠孫權後,孫權對其極為信任,稱諸葛瑾為“神交”。諸葛瑾一生為東吳效力,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去世之前自己都把後事交代好,還稱辦喪事要簡約。

三兄弟中的諸葛亮大家就比較熟悉了,諸葛亮與哥哥諸葛瑾分離之後,就被他們的叔父諸葛玄收養投靠了劉表。後來,諸葛玄在爭鬥中去世,諸葛亮只得帶著弟弟去南陽過著躬耕的生活了,直到劉備三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來。諸葛亮在出仕之後,一直跟著劉備南征北戰,他可謂是西蜀開國的肱骨之臣,劉備去世之時都把劉禪白帝託孤,把蜀國完全交給了諸葛亮的手中。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希望,一生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三兄弟中存在感比較小的就是諸葛誕了,他一直在魏國做官。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關於諸葛誕身世的記載並沒有多少,他應該是沒有南遷的諸葛族的後裔,魏國成立後他就出仕效忠了魏國。與其他諸葛兩兄弟的文治之路不同,諸葛誕走的是武官的路子,諸葛誕官至魏國的徵東大將軍,不過最後因為參與叛亂被誅殺,最後被連誅三族。





生命的不可思議


諸葛家族是琅琊望族,在東漢末年諸侯紛爭、天下動亂的時候,諸葛亮因為受劉備“三顧之恩”出山,之後擔任了蜀國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在這之前,他的哥哥諸葛瑾就已經到了東吳,後來做到了大將軍;而他的弟弟諸葛誕,終生效忠於曹魏,稱徵東大將軍。

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會知道,他事蹟一直被世人歌頌著,比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赤壁大戰、三氣周瑜等。貌似他的兄弟在歷史中被慢慢的淹沒了。世人很少提到他的兄弟的,所以也很少知道他有幾個兄弟,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其實諸葛亮還有兩個哥哥,分別是諸葛謹在吳國擔任大將軍,諸葛誕在魏國任徵東大將軍,史書稱“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這時候大家是不是感到奇怪了,既然他們是三兄弟,為什麼要分屬不同的陣營呢?

諸葛瑾在早年間曾遊學洛陽,後來天下大亂,率家人避居江東。後來孫權的姐婿弘諮遇到諸葛瑾,對其才華非常欣賞,就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擔任賓待,後又成為孫權長史、中司馬等職。215年,孫權遣諸葛瑾出使劉備,與諸葛亮在公館見面,未嘗談及私事,最後雙方重新劃分邊界。

229年,孫權稱帝,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諸葛瑾雖然被封為武官,但其軍事才能與其弟諸葛亮不可同日而語,幾次出兵作戰,均無建樹。241年,諸葛瑾病死,時年68歲。252年,孫權死後,諸葛恪曾執掌東吳軍國大權。253年,諸葛恪被宗室孫峻所殺,被誅滅三族。諸葛瑾這一族在吳國也全部被誅殺了。

諸葛誕早年的仕途生涯並不順暢,而魏明帝非常厭惡夏侯玄、諸葛誕等人,將他們免官。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輔政,曹爽重新啟用夏侯玄等人,諸葛誕出任揚州刺史、昭武將軍。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起兵,反抗司馬師的專權。諸葛誕拒絕了毌丘儉勸誘,並最先率兵討伐,隨後率先進佔叛軍的據點壽春。諸葛誕不僅平定了叛亂,還擊退了東吳的軍隊。戰後諸葛誕因長期在淮南駐守,於是被任命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成為魏國在東南地區的封疆大吏。

之後因與被誅的夏侯玄、鄧颺交厚,且見到王淩、毌丘儉等人的覆滅而心不自安,於甘露二年(257)起兵,並得到東吳的支援,但於次年被鎮壓,諸葛誕被大將軍司馬胡奮所斬,夷三族。諸葛誕麾下數百人,全部拒絕投降而被殺。諸葛誕一族在魏國全部被誅殺了。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早年無子,曾過繼諸葛瑾次子諸葛喬為己子,之後諸葛瞻出生。263年10月,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在綿竹戰死,此時諸葛亮直系血緣關係的僅存諸葛京(諸葛瞻次子)一脈。晉朝統一三國之後,諸葛京被新的朝廷遷居到中原一帶,徵召為官吏。諸葛京出任過關中地區眉縣的縣令,並把這裡治理得很好。想當年,他的祖父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縣,都未能如願。沒想到歷史與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讓他從未謀面的孫子成為這裡的縣令。諸葛京在擔任眉縣縣令之後,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不再有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諸葛亮三兄弟人各有志,分別效力於不同的主公,三個人發展的都不錯,只是最後的結果都比較的悲慘,諸葛瑾和諸葛誕在魏吳分別被誅殺三族,諸葛亮的兒子和其中一個孫子也戰死了。就有一個孫子得以終老。

所以諸葛家族這麼做,是有綜合性考慮在裡面的。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都沒能遺傳父輩的智慧,紛紛兵敗被殺、滅三族;至於諸葛誕,也因為起兵反對司馬家族,被殺滅三族。聰明的選擇,卻沒有帶來完美的結果。











Zh上善若水W


大家應該都知道三國諸葛家族,“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誕為魏國高平侯、徵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諸軍事,是魏國四大藩之一,負對吳國邊境戰事的總責,淮甸、徐揚一帶都歸其管轄,司馬昭想廢魏自立,首先就是要逼反他。諸葛瑾吧,這人就是個人普通政客,在江東地位一般。 軍事根本談不上,政治也就是正常人水平,屬於建言獻策一類的文官。諸葛誕這人本是白手起家,後與夏侯玄交好,算是抱了大腿。爾後跟夏侯玄一起被罷免。很尷尬。司馬懿乾死曹爽後,諸葛誕差不多同時被起用,統領一方。他軍事在三兄弟裡面頂尖,武藝武略都算是上乘。所以在地方少有敵手,但是之後,因為不滿司馬式的大肆殺伐 選擇起兵背叛。

諸葛瑾東吳宛陵侯、大將軍,領豫州牧。也是高官,最厲害的是他兒子諸葛恪,陽都侯,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太傅,孫權臨終前為託孤大臣之首,掌握吳國軍政大權,陸遜死後東吳實際上的最終決策人。

諸葛亮不用說,蜀國實際控制人。諸葛亮 軍事上,如果按照正史 怕是一般 北伐照諸葛那麼打一城一地的得失的確有生之年打不到長安。政治上此人可說,超凡絕倫,不但生財有道,比如發行新貨幣等等,政績上力壓法正、李嚴的蜀漢牌,更是讓簡雍等老一輩劉備嫡系汗顏。他在劉備後期,被各種架空的情況下,不段推陳出新,建立政績維持自己政治生涯,爾後北伐實則維護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更多精彩、獨到點評,請您關注頭條號“王謙豫”!🌹



王謙豫


諸葛家族在我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是一個比較著名的家族,據記載,諸葛家族起源於西漢時期,文帝為追錄葛嬰反抗暴秦的功勞,賜封葛嬰孫子為諸縣侯,並世居於諸縣。葛氏感念文帝的恩情,將“葛”姓與地名合併改稱“諸葛”。

漢元帝時期,諸葛家族出了一位大人物——諸葛豐,這是一位卓越的鳳凰男,因為德才兼備而出人頭地,一度做到司隸校尉。

三國時期的諸葛三兄弟就是諸葛豐的後人。

諸葛三兄弟分別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諸葛瑾與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與他們是堂兄弟。

諸葛瑾在東吳為官,也是當時的權臣。被任命為長史,又調任為中司馬,並多成為聯絡劉備的使臣。征討關羽後,諸葛瑾被任命為妥南將代替呂蒙為南郡太守,並諸侯公安,封為宣城亭侯。孫權稱帝之後,又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兼豫州牧。為人中肯,能勸說孫權,深受百官喜愛。

諸葛亮在蜀漢為丞相,是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的人物,關於諸葛亮的事蹟,現在的人們都是耳熟能詳,劉備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輔佐劉禪,治理蜀國,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誕是三國時的蜀將,初以尚書郎為榮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諸葛氏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他們出於同門,卻分別在當時互相敵對的三個勢力做官,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與我們現在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發展方式很大不同,原因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要知道,當時社會動盪不安,非常混亂,敵對勢力之間互相攻伐,致使民不聊生。諸葛家族雖然顯赫,但在當時的環境下也不是完全安全無憂的。所以從大的方面來說,三兄弟在三國做官,無論哪方最終勝利,都能保證諸葛家族延綿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