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在生產條件落後的古代,老百姓餓肚子可以說是一件常見的事情,尤其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國社會,不但要指望朝廷當政者廉政,同時老天爺也要給面子才能有飯吃,就拿明朝來說,明朝在中國古代的稅收是最低的,然而地球進入小冰期,天下接連大旱,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農民本來就沒飯吃了,崇禎因為邊境戰事緊急還想加稅,本來這稅也不高,然而李自成等人還是領導農民轟轟烈烈的造反了,大明王朝也就徹底結束。

而另外一個過去最為富庶的宋朝,也曾經面臨過這樣的問題,1120年農曆7月,安徽等地發生了大旱,地裂葉枯,遍地焦黃,稻穀顆粒不收。這個時候官府卻連連上門討稅,農民方臘乘勢帶著農民軍揭竿而起,從而又造成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乾隆皇帝年間被稱為康乾盛世,但是就拿他上位的前七年來說,發生瞭如下災難:“元年夏,海陽飢。三年秋,平陽飢。四年春,葭州飢。夏,碭山飢。五年,鞏昌、秦州、慶陽等處飢。六年,甘肅隴右諸州縣大飢。七年春,山陽飢。”

可見過去老百姓饑荒無論是任何時候,都是常有的事情,一旦發生,斷絕了食物的來源,大夥就開始爭著吃樹皮,吃蓬草,以至於甚至吃觀音土。觀音土實際上就是一種燒瓷磚的黏土礦物,並沒有多少營養,搶著吃的人依然絡繹不絕,不少因為消化不良肚脹而死。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然而讓人感到好奇的是,從書上看,老百姓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下河捕魚,上山打獵呢?實際上這個問題也非常的簡單,饑荒的引起,要麼是旱災,要麼是洪災,或者是蝗災。

旱災的時候,農田附近的河流自然都乾涸了,哪還能有什麼魚吃?另外一種則是洪澇,遭殃的不單單是人間,自然生態也會遭到破壞,不少動物和人死去的屍體又會造成瘟疫,河裡能夠給人吃的魚並不多。

而且一旦有饑荒的勢頭,河裡的生物自然也會被人想辦法打撈一空,它們的數量,是遠遠支撐不了人的生存的。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再說說山上打獵的事情,古代的森林裡獵食動物還是很多的,以老虎最為著稱,《水滸傳》裡我們就能夠看出,鄉下存在吃人大蟲似乎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發生饑荒,老虎等動物的獵物也會減少,活動範圍更會擴大,而那時候的人,抵抗力又弱,加上饑荒更是沒有什麼力氣,就不知道是人吃動物,還是動物吃人了。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東漢王充在《論衡·遭虎》就說,“虎時入邑,行於民間。”明朝清朝的時候虎患大大的增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江西上猶縣,“虎災連年,群虎遍擾,各鄉傷及死者五六百人。“

明朝歐陽直就在《《蜀警錄》》寫到:蜀中自張獻忠死後,“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隻同路,逾牆上屋,浮水登船爬樓,皆聞所未聞。”清朝的《三岡識略》也提到,閬中、南充一帶的丘林中有近千隻老虎,饑荒的時候就穿行在叢林與田園之間覓食活人。

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何寧可啃樹皮,也不願上山打獵,下河捉魚呢?


因此過去古代的日子,絕對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美好的田園生活,清朝中期,隨著土豆番薯等耐寒耐旱植物的大力種植,饑荒才減少了一些,然而因為番薯等植物營養單一,導致不少老百姓即便是吃得飽飯,但是也會面有菜色,顯得營養不良,正如同我們今天常常見到的清朝老照片,他們的生活,也是讓人感到難過和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