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關羽所鎮守的荊州,究竟有何實力?敢於發動襄樊之戰?

0詩意0769


關羽鎮守荊州,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他到底有多少兵力。滿打滿算有三五萬人就不錯了。

01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可能的兵力不會超過三萬人。

劉備與孫權湘水劃界之後,南郡、武陵、零陵歸屬劉備、長沙、桂陽歸屬了孫權。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荊州的兵力起碼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關羽統帶進攻樊城的部隊;

二是留守南郡、武陵、零陵的部隊,關羽不可能完全唱空城計,一兵一卒也不留守;

三是為關羽提供糧草的兵力,關羽沒有民工可以徵用,還沒有諸葛亮“男兵女運”的本領,運輸糧草也需要兵力。

因此,關羽能夠直接參戰的兵力,不會超過三萬。

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

這就是說南郡太守糜芳駐紮在江陵、將軍士仁屯駐公安。按照一般的慣例,糜芳、士仁都會有自己統轄的部曲,基本會在五千到一萬的樣子。

這不僅符合常例,而且關羽命他們供給軍資,如果他們是光桿司令,即便有足夠的糧草,也沒法把它運送到前線去。

按照慣例,為了保障三萬人的糧草供給,起碼也需要一兩萬人的兵力負責後勤運輸。

這樣一來,關羽進攻樊城的兵力能夠有三萬就不錯了。

那麼,據守樊城的曹仁究竟有多少兵力呢?

據《三國志·曹仁傳》及《于禁傳》等記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派遣曹仁在樊城對抗關羽,以于禁協助。

關羽水淹于禁七軍,于禁投降、龐德戰死,三萬軍隊投降關羽,曹仁只率領數千兵士據守樊城。

從這些史料來看,曹仁作為主帥,僅僅率領數千人駐屯樊城,而命于禁、龐德駐紮在城外,由於天降暴雨,關羽又決水淹城,于禁、龐德所處地勢較低,除掉淹死的全部投降了關羽。

按照固定編制,每軍大約五千人,這樣曹軍也就三四萬人的樣子。

因此,襄樊之戰,雙方初期對戰的兵力相差不大,都在三萬左右。

由於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所以才威震華夏。

02

關羽如何有膽量發動襄樊之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回北方,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文聘守江夏,樂進守襄陽,滿寵守當陽。

經過一年多的交戰,周瑜擠走了曹仁,佔據了南郡。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劉備從孫權處借得南郡。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但此時襄陽還在曹操手中,一直由樂進駐守。

劉備得到南郡之後,南郡諸山谷蠻夷都歸順劉備。劉備任命杜普為臨沮長、以梁大為旌陽長。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蜀後,襄陽樂進與江夏文聘聯合夾擊南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樂進與關羽交戰於青泥(湖北鍾祥東部),樂進擊退關羽、蘇非。原本歸順劉備的山谷蠻夷紛紛前往樂進處歸降。

此前,劉備在與劉璋通信時,就曾預測“進必大克”的危機。樂進以實際行動證明了劉備的遠見卓識。

關羽被樂進擊敗後,向西南方向退卻至尋口(鍾祥西南)。文聘率軍趕來,與樂進一起同關羽交戰於尋口。文聘因為此戰表現突出,被晉升討逆將軍、封延壽亭侯。

樂進又進擊臨沮、旌陽,大破杜普、梁大。

從這個對戰過程來看,關羽與樂進、文聘交戰並沒有得到多少便宜。

根本而言,還是關羽實力不足,無法與樂進、文聘對抗。

建安十九年(214年),樂進跟隨曹操征伐孫權,然後就留在合肥駐守。

在這之後,就查閱不到駐守襄樊的將領是誰了,也看不到他們與關羽是否有過交戰的記載。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得知劉備已經取得了益州,就想收回荊州。劉備卻說:“得了涼州之後,便把荊州交還。”

孫權大怒,派遣魯肅單刀赴會,索要荊州,關羽據理力爭,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孫權命呂蒙進攻荊州南四郡,命魯肅帶領萬餘人進攻益陽。劉備率領五萬大軍回援荊州,關羽號稱三萬人馬抵抗魯肅。

此時,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投降。劉備為了蜀中安危,被迫與孫權湘水劃界,把長沙、桂陽二郡劃給了孫權。

劉備回到蜀中之後,與曹操開始了漢中之戰。

在這個過程中,荊州地面保持了戰略沉默,三方勢力都沒有在此發生摩擦。

但是,在漢中之戰結束後,關羽卻突然發動了襄樊之戰,打了曹操一個措手不及。

從關羽與魏吳交戰的經歷來看,關羽並沒有多少優勢可言,之所以有膽量出戰,而且威震華夏,無非就是:

第一,漢中之戰後,曹操根本就想不到關羽有膽量會發動這場戰役。其實,關羽也沒有這個實力和膽量發動這個戰役。

第二,漢中之戰後,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關羽一怒之下,與劉備決裂,孤注一擲,發動了這次戰役。這才是關羽有這個膽量的根本原因,關羽可以說是傾巢而出。除了最低限度的留守和運輸糧草的兵力之外,全部投入了戰鬥。

這就是俗話說的,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硬的怕橫的,橫的就怕不要命的。

正因為這些原因,關羽才取得了初戰的勝利,等曹操調集了人馬,聯合孫權就把關羽徹底絞殺了。

襄樊之戰,如果關羽出於理性考慮,就絕不會在此時刻發動這場戰役。之所以有此膽量,是因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促使,不成功便成仁。

否則,沒法解釋這場戰役發生的原因。


豹眼看歷史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絕非個人的意氣用事,而是劉備集團在戰略決策上的一招險棋,那麼這招險棋值不值得走呢?從當時的形勢分析,發動襄樊之戰對於劉備集團而言還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很可惜,由於後來東吳的介入,蜀漢一方最終落得個滿盤皆輸的結局,而後人對此戰的評價也多有“以成敗論英雄”的態度。話說襄樊之戰究竟是在怎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當時的關羽又為何敢發動這樣一場大戰呢?我們一起來探討這背後的究竟。

襄樊之戰的發動背景

公元219年七月,劉備進位漢中王后,鎮守在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北上攻打樊城,由此拉開了襄樊之戰的序幕。那麼關羽為什麼選擇在劉備剛剛拿下漢中的時候發兵北伐呢?這就得說說劉備當時在漢中的情形了。

漢中大戰,劉備一舉擊敗曹操,隨後劉封孟達順利拿下上庸三郡,時劉備勢力大增不錯,但為此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值得一說的是劉備新奪得漢中、上庸之地,但並未收服當地人心(公元220年上庸原太守申耽叛蜀降魏),所以如何安定民心應該是劉備攻取漢中後首要的大事,但這件事能踏實進行嗎?還真進行不了,為什麼呢?因為有曹操在盯著。

曹操雖然在漢中敗給了劉備,率軍撤出了漢中,但當時曹操卻並沒有走遠,曹操率軍來到了長安,並親自坐鎮於此。

“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夏五月,引軍還長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那麼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呢?

其一:提防劉備乘勢攻打關中。

其二:給劉備北境施加壓力。

而且當時曹操撤出漢中時還留下了一支奇兵,那便是令魏將張郃領一支大軍屯於陳倉,所以劉備在初定漢中後,所面臨來自魏國的壓力是很大的,只要稍有不慎,曹操很可能便會率軍攻打漢中。所以這時候的劉備需就要有人幫助分散曹操的注意力了,而這個時候關羽北伐便正好能達到這個目的。

關羽敢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

前面說到了襄樊之戰發動的一個大背景,那便是要緩解劉備在漢中所面臨的壓力。不過發動戰爭可不是兒戲,發動襄樊之戰卻有它的實質意義,但沒有實力和有利的戰爭條件,那也是不可取的,而關羽之所以敢發動襄樊之戰,這就得說說當時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實力和攻打襄樊的有利條件了。

說到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實力如何,這裡我們主要用兵力來衡量,那麼關羽鎮守荊州時,究竟有多少兵力呢?史料記載,可調動的兵力至少在三萬以上。

“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三國志·甘寧傳》“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三國志·吳主傳》

《甘寧傳》中記載的是早年孫權索要荊州不成曾發兵攻荊州,與關羽隔湘水對峙時關羽部所轄的兵力。《吳主傳》中記載的是關羽水淹七軍,大敗於禁時俘獲的降兵人數。從兩處記載推斷,當時關羽鎮守荊州時的兵力應不下三萬,三萬也許我們感覺不多,但在“人口銳減”的三國時期絕對不是小數目了。

關羽有攻打襄樊的實力,更重要的是當時攻打襄樊還有著極其有利的兩大條件:

其一:當時曹魏對荊州地區的掌控不穩(赤壁之戰後,曹魏佔據了荊州的南陽郡和襄陽郡)。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

“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公元218年十月,侯音,衛開於南陽發動叛亂反對曹魏,同年曹仁北上平亂,於219年正月平息叛亂。所以當時的南陽吏民早就有反曹之心,而關羽攻伐襄陽,一定意義上講,也是當地人心所向,這也是為什麼關羽前期能勢如破竹的一個重大原因。

其二:劉封孟達佔據了上庸,和江陵的關羽形成了夾擊襄樊的形勢。

這便是關羽果斷北伐的原因,時曹魏若失襄樊,則關中危矣,而給蜀國的則是一片大好的前景。故在關羽北伐大破于禁後,遠在關中的曹操徹底坐不住了,同年十月曹操便從關中匆忙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而東吳方面一來不願看劉備做大,二來有曹操誠意結盟,故在關羽北伐之際襲取荊州三郡,將三國大勢又推向了另一個局面!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建安二十四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襄樊之戰其實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並非是關羽的一時衝動之舉,就算關羽不動手,曹操也會對荊州用兵,當時形勢下箭弦上不得不發的狀態,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

一、漢中之戰的勝利,讓蜀漢有的的優勢。

漢中之戰的勝利對局勢的影響,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以曹操敗退,劉備徹底佔領漢中全境而結束,之後劉備派遣孟達和劉封兵分兩路乘勝拿下上庸三郡,漢中和關羽駐守的荊州四郡有效的連在了一起,蜀漢佔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對襄樊一線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劉備一方軍心士氣大振,反觀曹操漢中失利士氣低落,正是劉備繼續擴大戰果的有利時機。

二、隆中對的戰略部署,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的時候就提出過戰略構想以漢中之戰勝利為基礎,劉備從漢中,關羽從荊州,再加上上庸三郡的劉封和孟達兵分三路,隆中對的這種構想已經初步形成了條件,所以關羽此時出兵也在情理之中。

三、襄樊一線的不穩定,內部滋生叛亂。

南陽地區官吏和百姓不堪徭役之苦,趁曹操大軍在漢中之際,宛城守將侯音和衛開等人叛亂舉事,期間曾和關羽有過聯繫,雖然叛亂被曹仁和龐德有效的鎮壓下來,但是襄樊內部不穩這是客觀事實,後來關羽水淹七軍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以及曹魏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說明當時局勢對關羽確實是有利的。

多線作戰,連連失利讓曹操焦頭爛額。

關羽北伐前曹魏疲於應對各線戰場以及內部的叛亂,曹操在漢中前線與劉備對峙,之後曹軍敗退長安,劉備順利拿下漢中,而曹操忙於應對西線戰場的這個時候,而關羽已然乘機北上,圍困曹仁於樊城,多線作戰,且連續戰敗的曹操,面對連勝連捷取得大勝蜀漢來說確實是良好時機,所以關羽出兵樊城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當時形勢大好條件下,做出來的有利戰略目標。


風情漸漸依舊


關羽鎮守荊州。協防將領有:關平(處.斬),都督趙累(處斬),荊州主薄謬化(投降,逃回),荊州治中從事潘浚(投降),糜芳(投吳),以上都是上層將領,不肯用命。

。下層:原降將孫狼(投吳),將軍士仁(守公安投吳),宜都太守樊友(逃走),望陵太守鄧輔(投吳),南鄉太守郭睦(投吳),零陵太守郝普(投吳),武陵從事樊友(被斬),振威將軍劉漳(投吳),劉闡(投吳),詹晏(戰死),陳鳳(被浮),文布(投吳),鄧凱(投吳)。


老龔166916589


關羽北伐襄樊時兵力不多,最多隻有2萬多人,實力不算太強。而他之所以北伐襄樊,很可能只是掩護孟達奪取上庸。

建安二十四年,在劉備奪取漢中後不久,關羽就率軍北上,進攻襄樊,由此揭開了北伐襄樊的序幕。關羽北伐襄樊的兵力有多少在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以從相關史料中推測一二。

根據《三國志·甘寧傳》記載,在劉備佔領益州後,孫權派遣使者向他索取荊州,劉備說要等奪取涼州以後才能歸還。孫權大怒,命魯肅、呂蒙等人率軍進攻荊州。劉備一面親自帶兵前往公安,一面命關羽率軍前往益陽和魯肅對峙,雙方隔湘水對峙,此時關羽的部隊號稱有三萬之眾。

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

在古代打仗時,一般會誇大自己的兵力以達到虛張聲勢的目的,關羽既然是號稱3萬,那麼他的實際兵力肯定不足3萬,這應該是荊州機動兵力的上限。

此後孫劉兩家達成《湘水之盟》,以湘水為界平分了荊州,劉備將原來佔有的長沙、桂陽兩郡讓給了孫權,在荊州控制的區域縮小到了南郡、零陵、武陵3郡。隨著地盤的縮小,關羽手下的機動兵力最多和之前相當,所以北伐襄樊時,他能出動的兵力最多也就2萬多人。

這點兵力並不算多,在漢中之戰的同時,曹操命曹仁南下攻打關羽。曹仁既然要主動進攻,而關羽又是名將,曹操對他都很重視,肯定不會掉以輕心,曹仁手下的兵力至少和關羽相當。而且即使關羽擊敗曹仁,曹操勢必會派遣援軍前來,歷史上曹操就命于禁率七軍3萬多人援救樊城,徐晃則率軍進駐宛城,關羽的兵力還是劣勢。所以正常情況下,關羽的兵力是不足以北伐襄樊的。


關羽之所以兵力不佔優勢還北上,很可能是為了掩護孟達等人進攻上庸。

劉備奪取漢中以後,命駐守秭歸的孟達率軍北上奪取了房陵,隨即兵進上庸。而同時又派劉封率軍從漢中出發,順江而下和孟達一起進攻上庸。上庸位於襄陽、宛城、漢中的重心地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劉備一旦奪取上庸,那麼就可以從這裡出發配合荊州出發的部隊攻打襄陽和宛城。

因此如果僅僅派出孟達北上,那麼很可能曹仁會派兵增援上庸,增加奪取上庸的難度。而關羽一起北上攻打襄樊就可以牽制曹仁,確保劉封、孟達奪取上庸。

只是誰也沒想到原本只是打算牽制曹仁的關羽會把曹仁徹底打敗,而且趕來增援的于禁也被打了一個全軍覆沒,光俘虜就抓了3萬,一時華夏震動。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接下來劉備沒有及時做出反應,因為按照計劃,這只是一個奪取上庸的小型軍事行動而已,劉備沒有做好全面北伐的準備,無力支援關羽。


不沉的經遠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襄樊之戰是關羽丟失荊州,最後身首異處的前奏。其實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並非是因為他駐守的荊州,實力有多強,而是出於對局勢的觀察,對戰機的把握。

當然,自從赤壁之戰後,荊州地區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關羽駐守荊州後,一直在養精蓄銳,練兵屯糧,這也是他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之一。

01.赤壁之戰以後,荊州各郡的勢力分佈情況:

赤壁之戰以曹操失敗,孫劉聯軍的勝利而告終。

一場勝仗之後,就是關於荊州諸郡的利益分配。劉備使用諸葛亮的計策,最終佔據了荊州五郡,分別是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曹操的勢力佔據南陽郡,孫權的勢力佔據江夏郡。

但是,孫權覺得自己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多,卻只得到江夏郡,心中甚是憋屈。於是,劉備和孫權在荊州諸郡的分配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甚至一度劍拔弩張。

後來,劉備西定益州,曹操又逼近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再加上孫權派兵強佔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出於雙方聯盟的需要,最終商定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西歸劉備,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以東歸孫權。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至此,荊州各郡的勢力分佈情況為:劉備佔據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孫權佔據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曹操佔據荊州的南陽郡,與劉備佔據的南郡接壤。

赤壁之戰後,荊州諸郡的勢力分佈情況

02.關羽決定發動襄樊之戰前,局勢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建安24年,劉備進位漢中王。這一年,劉備在佔據益州的前提下,擊敗了曹魏派來爭奪漢中的夏侯淵,佔據了漢中郡。並且乘勝追擊,派遣劉封、孟達、李平等人攻佔了上庸郡。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由此,劉備佔據了益州、漢中郡、上庸郡以及荊州三郡,勢力範圍達到頂峰。

劉備和諸葛亮

而東吳的孫權,自從赤壁之戰,獲得荊州三郡之後,就一直企圖攻佔合肥。但是,每次都是沒有成功。這一次也是,孫權想要趁曹操在和劉備,爭奪漢中郡的時候,攻佔合肥。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權反自陸口,遂徵合肥。

因此,關羽決定襄樊之戰,攻打荊襄地區之前,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劉備當時已經佔據了上庸郡,這就表示,如果關羽進攻襄樊地區,是有己方勢力作為策應的。

而當時的孫權,正在意圖攻佔合肥,曹操抽調兵力部署,用來抵禦孫權。導致荊襄地區的防備力量,出現空檔,正是守備力量相對薄弱的時候,此時是一個攻佔南陽郡的好機會。

合肥的地理位置

03.關羽為發動襄樊之戰,而制定的2個戰略部署:

一直在荊州三郡屯兵駐守的關羽,敏銳地洞察到了當時的局勢變化。關羽覺得這是一個,攻佔南陽郡的好機會。再加上,建安24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授予他征伐權限。

於是,關羽沒有提前請示劉備,就率荊州主力,揮師北上,意圖攻佔曹仁駐守的樊城、襄陽等地。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為了確保這次北伐的成功,關羽還制定了2個戰略部署。第一,寫信給駐守上庸郡的劉封和孟達,讓他們配合自己一起進攻。第二,為了防止東吳的偷襲,留下糜芳駐守江陵,傅士仁駐守公安,並且讓他們保障自己的糧草供給。

孟達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

如果不考慮結果,關羽揮師北上的決策,以及制定的2個戰略部署,都是沒有問題的。按照當時的局勢變化,的確是存在機會攻佔荊襄地區的。而關羽所制定的2個戰略部署,如果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能夠出兵協助關羽,糜芳、傅士仁能夠抵禦東吳的偷襲,或許南陽郡真的就被關羽攻佔了。

我們從關羽進兵後,曹操的反應來看,就可以得到驗證。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所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決定,並非草率的決策,而是相對明智之舉,因為當時的確是存在,攻佔襄陽郡的機會。之所以沒能成功,原因是多個方面的。但是,就戰略決策而論,關羽沒有任何問題。

劉封和孟達駐守的上庸郡,離關羽戰場的距離


參考文獻和插圖說明:《三國志》以及相關影視劇

老爹有話說


關羽鎮守荊州、是劉備戰略上的一個錯誤、也就是劉備集團失敗的開始!…

劉備不信任其他的人(張飛除外)、因荊州地位十分重要、當時亦系劉備的基地、…一但失去了、就直接動搖了劉備的根基、只好派自己最信任的人來鎮守!…

但關羽此人、自視甚高、除了自己的哥、弟之人外、誰也瞧不上、…連軍師諸葛亮也不敬、不服、…最後;破壞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所以;蜀國有此一敗!…


廣州一海浪


劉備從201年依附劉表到211年率軍入川,整整在荊州經營了10年時間。這10年間劉備在荊州延攬了大批文武人才,形成了他的核心——荊州集團。

  

 不過劉備入川,前後兩次從荊州抽調了許多人手,基本把荊州集團的骨幹帶走了武將只給關羽留下了廖化,文官留下了馬良和潘濬。除此之外,劉備還把糜芳和士仁兩個將軍留給了關羽。

  廖化、馬良、潘濬、糜芳、士仁等人,大家可能認為只有馬良還算個人才,其他人都是2-3流的檔次。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他們的能力要比大家印象中的強得多。

  廖化是關羽的主簿,關羽敗亡後投降東吳,後詐死逃回蜀漢,併成為蜀漢後期的中堅力量。

  糜芳,糜夫人的哥哥,在徐州時跟隨劉備,一路隨劉備顛沛流離但忠心耿耿。關羽鎮守荊州時,他坐鎮荊州首府江陵,可見其在劉備集團的重要地位,但他和關羽的關係很差。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拱手投降東吳。降吳後,他被孫權任命為將軍,繼續統率本部兵馬,並出徵平叛,立有戰功。可見其並不是泛泛之輩。

  

  士仁(演義中為傅士仁),很早就跟隨劉備,關羽鎮守荊州時他以將軍之職坐鎮公安,防備荊南地區,可見其並不是無能之輩。最終他因和關羽不睦和糜芳一起投降東吳。

  潘濬,蔣琬的表弟,劉備以其為治中從事,管理荊州事務,和關羽不睦。降吳後,官居太常,並假節,多次大破蠻兵,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所以從人才上看,劉備留給關羽的其實並不差。但除馬良、廖化之外,關羽和其他人相處的都不好,可見關羽的性格確實是他敗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來看軍隊人數

  關羽的荊州軍人數大概在4-5萬左右,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支重兵。

  據《三國志》記載,215年,孫權向劉備討要荊州無果,派呂蒙襲擊了長沙、桂陽等郡。劉備率軍5萬從益州前來支援,並令關羽率軍3萬至益陽。也就是說在215年的時候,關羽手下至少有軍士3萬人。

 

  此後又經過4年的備戰,關羽於219年發動了襄樊戰役,關羽所部人馬肯定有所增加,大概在四五萬!這在當時已經是數量很大的一支部隊了,相當於劉備所有兵力的一半左右。因為夷陵之戰時,劉備也就帶了5萬左右的兵力。

  所以關羽鎮守荊州的實力是很強悍的!否則關羽為不敢貿然發動襄樊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