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淺談明朝大量分封宗室子弟的弊端

朱元璋算是歷史上出身最不好的皇帝了,父母早亡,小小年紀就出去謀生,一路乞討過,在皇覺寺當過和尚,如果沒有發小湯和的盛情邀請讓他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很難想象朱元璋這一生會是什麼樣子。由於家族人丁不旺,朱元璋小時候沒少受鄉鄰的欺負,因此他當上皇帝后,一手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手就是大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以期能讓大明王朝萬世傳承,使朱家家大業大,成為天下共尊的第一大家族。

對於分封自己的兒子和宗室子弟為王,朱元璋顯得非常的執著,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曾專門為封藩之事下了一份詔書,曰:“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又說:“眾建藩府,所以廣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算是對所有臣工明確了自己想要實行分封制的想法。


淺談明朝大量分封宗室子弟的弊端

洪武年間共進行了三次分封藩王


由於朱元璋的兒子較多,有的兒子是在他當吳王前後出生的,有的則是他當皇帝后出生的,因此分封諸子也前後進行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洪武三年(1371年)四月初七,此時朱元璋共有十個兒子,嫡長子朱標早在他當吳王時就被立為吳王世子,當皇帝后朱標自然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太子。剩下的幾個兒子中,皇次子朱樉封為秦王,皇三子朱犅封為晉王,皇四子朱棣封為燕王,皇五子朱橚封為吳王,皇六子朱楨封為楚王,皇七子朱溥封為齊王,皇八子朱梓封為潭王,皇九子朱杞封為趙王,皇十子朱檀封為魯王,侄孫朱守謙封為靖江王。自己的兒子加上侄孫,朱元璋一口氣分封了十一個藩王,每人均授以寶冊,並都配備了相應的王府屬官。

洪武十一年正月(1379年),再一次分封五子為王,改封吳王朱橚為周王。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四月朱元璋最後一次分封了十個皇子為王。

明朝的宗藩制度比較完善,當然藩王的待遇因為就藩的地方不同也有好壞之別,但食祿不變,都是一萬石。藩王有自己的王府,王府有自己的屬官。根據明朝制度,藩王出閣,需要從翰林院選擇兩位翰林陪伴藩王讀書。藩王長大後就不宜再留在京師,以免對太子構成潛在威脅,必須要離開京師前往封國,而陪伴藩王的兩位翰林就成為王府的左、右長史,而且是終身制的,這對於一個有志於往上爬的官員來說,進王府當差無疑是斷送前程的苦差。因此,明朝的進士們,如果只是想混混日子倒無所謂,但是要想做一番大事,誰都不願意擔任這個沒有前途的職務,如果哪一個人不幸被選上了,那前程也就全毀了,甚至會舉家抱頭痛哭。


淺談明朝大量分封宗室子弟的弊端

永樂年間各地藩王圖


皇子畢竟是皇室子弟,貴胄之軀,不同於凡民。明朝為每個王府設置了護衛,平常就負責守衛藩王的宅邸,以備不測,戰時則聽從國家調遣,隨時上陣殺敵。每個王府下設三護衛,每個護衛下面又分為左、右、前、後、中五個所。每個王府的護衛親兵人數也不同,少的三五千人,多的可以達到一萬九千人。比如朱元璋的兒子寧王朱權、燕王朱棣,一個封在大寧,一個封在燕王,兩人共同拱衛著明朝的北方邊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塞王,他們的護衛人數就比較多,特別是寧王手下的朵顏三護衛,皆是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王府的親兵理論上隸屬於兵部,但藩王享有實際的統領權。

藩王制度的形成,對於維護明朝的中央統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內部外部的威脅到來時,這些藩王可以組織起有效的力量來拱衛京師,保證朱家王朝不會一夕傾覆。不過自建文帝實行削藩國策起,藩王的權勢已經大大衰弱了,明成祖即位後,雖然沒有大舉撤藩,但也幾乎將各地藩王的護衛削除殆盡,藩王逐漸淪為國家的附庸,靠著國家財政在地方上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


淺談明朝大量分封宗室子弟的弊端

魯王世系藩王列表


藩王的嫡長子長到十歲的時候就會被封為王世子,嫡長孫為王世孫,冠服與朝廷中的一品官員一樣。藩王死後,王世子繼承王位,其他的兒子則被封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為郡王世孫,冠服與朝廷的二品官員相同。郡王的其他兒子,封為鎮國將軍,孫子封為輔國將軍,曾孫封為鎮國將軍,四世孫封為鎮國中尉,五世孫封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的全部封為奉國中尉,都終身享有朝廷給予的食祿,當然食祿也是隨著級別的變化而變化。總的來說,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明朝政府都會負責他們的食祿,如此這般,隨著各地宗室子弟人口的增長,無疑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要知道,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很能生的開國皇帝,他一生一共封了二十五個兒子為藩王,這些藩王就藩全國各地後,經過世世代代的繁衍,皇子皇孫們的數量呈幾何式增長,這些王爺們在封國無所事事,衣食無憂,生孩子有國家養著,誰不願意多生。比如秦王、晉王、周王三王的子孫後代,到了隆慶、萬曆年間就發展到了近萬人。而其中單單一位慶成王就生了一百個兒子,而且這些兒子全部活了下來,除了長子承襲王爺,其他九十九人全部封為鎮國將軍,這樣強大的生育機器難怪到明末的時候,明朝的宗室子弟會發展到近百萬人。


淺談明朝大量分封宗室子弟的弊端

漢朝分封制度和明朝有很大區別,嫡子以下都是平民


對比明朝的分封制度和漢代的分封制度,漢代是隻有皇帝的兒子可以分封為藩王,藩王的嫡子可以封為侯,其他的庶子都只是平民,能享受的優待只是免除徭役。像蜀漢昭烈帝劉備,祖上是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到了劉備這一代,早已經成了織蓆販履,無權無勢的平民。相比庶出子,嫡子的數量非常有限,這樣能享受國家供養的皇室子弟的數量就比較少。而明朝,則是不管嫡庶親疏,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全部都能享受國家供予的食祿。而這些食祿最後都全部分攤到農戶下面,少則幾百,多的要上千的農戶來供養。如此發展下去,單單是供養這些朱氏後代,就需要一大筆巨大的財富,國家的財政負擔因此越來越重。

明朝之亡,有很大原因就是這些人口數量龐大的宗室子弟在與國家爭奪有限的財政資源。從萬曆起,國家內外交困,朝廷要用錢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是人口發展到近百萬人的宗室子弟們,卻依然要依賴於朝廷的供養,一些藩王一邊張口向朝廷要錢,一邊在地方大肆斂財,個個貪婪無比,明朝滅亡前,像福王朱常洵這樣的守財奴何止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