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什麼我天天帶孩子,孩子還是要找媽媽?

用戶9501783849084


有一首歌叫做世上只有媽媽好,每個孩子都會想念自己的媽媽。

或許天天帶孩子的是您,很辛苦 ,因為是一個全職媽媽,我知道帶孩子的不容易,有太多的辛酸。可是他心中還是有一個媽媽的,每個孩子都是從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他和媽媽的心是相通的。

或許媽媽因為工作或者生活等其他原因無法照顧孩子,但是我們要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媽媽,或許是一個擁抱,或許只是一個呼喊,或許只是一個念想,孩子並不能理解媽媽的好與不好,他只是需要一個媽媽,所以給孩子更多的呵護和關心,從自己開始改變,用心去照顧孩子,用心去和孩子溝通,孩子是可以明白與感受到的,一定要給孩子正面的引導和形象。

或許孩子是沒有安全感,他需要呵護和保護。

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多一點的陪伴,多一點的耐心,多一點的呵護和鼓勵,相信孩子會感受到的。祝您身體健康。,完事如意。


艾米寶貝囡囡


這個很正常呀,記得我兒子幾個月的時候,我做生意沒人帶孩子,我讓家裡的嫂子幫我帶孩子,我給嫂子家住的是一棟樓,孩子也是天天跟著嫂子,我們都在一起吃飯,因為我每天早上要起早進貨,所以孩子晚上和嫂子睡,等到快過年的時候嫂子一家想早點回老家,就提前帶著孩子一塊兒回老家了,我就每天給嫂子通電話,因為那時候只能通話也沒辦法視頻,問問孩子的情況,在家乖不乖……

等過年的時候我們也回去了,到家看到孩子剛睡著,嫂子還抱著呢,我輕輕的接過來抱著孩子,孩子慢慢睜眼醒了,就那樣瞪著眼一直看著我,那時候孩子才一歲還不會說話,我當時感覺孩子好像是有一種不相信是媽媽抱著他一樣,一直懵著臉看我,嫂子再伸手去試圖抱他的時候,孩子就是不去,誰抱也不去了,一直就藏到我的懷裡好久不哭也不鬧,你要知道孩子和媽媽是永遠都有分不開的親情,這點誰都代替不了,包括爸爸也不能代替。




z周煒


不知題主孩子多大了,我來談談我的幾個感受吧。


1、不能打罵孩子


這次疫情,我跟孩子留在了孃家。孩子在與她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裡,非常喜歡外公,外婆次之。空閒時我就問孩子:“你為什麼喜歡外公?”孩子告訴我說,外公不罵人,外婆會罵人。


看,孩子就是這麼簡單,誰對她好,她就喜歡誰。


2、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看我父親對待妹妹的幾個孩子,就很寵愛,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甚至孩子要看手機,我父親也會答應。就這樣,他跟孩子之間的感情紐帶被建立起來,而孩子們對我父親也很親近。除此之外,還因為父親從不罵他們,如果做錯事,父親也只是假裝很生氣。


這讓我看到了父親的耐心。有一次,女兒摔跤把褲子弄溼了,我幫換褲子怎麼也不聽,大聲吼了她,父親就說我太急躁,然後耐心地關切孩子的感受。


所以,在對待孩子時真的需要耐心。


為什麼我天天帶孩子,孩子還是要找媽媽?


孩子3歲以前,跟誰在一起很重要,這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重要時期。


你看,很多父母親在孩子出生幾個月後,就把他留給爺爺奶奶帶,結果孩子就跟祖輩很親。假設孩子父母對他不好,孩子會拿來跟爺爺奶奶比,說爺爺奶奶怎麼怎麼對他好了。


那麼,反過來,如果媽媽對孩子很好,比如,媽媽允許孩子搞“破壞”——往牆上畫畫等,但爸爸或是爺爺奶奶就不行,那孩子肯定不樂意。因此,即便你天天帶他,孩子也會一直想找媽媽。


總之,要想孩子跟自己親,就得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還有耐心和一點點的物質。


花醒育兒


1、不能打罵孩子

這次疫情,我跟孩子留在了孃家。孩子在與她外公外婆相處的日子裡,非常喜歡外公,外婆次之。空閒時我就問孩子:“你為什麼喜歡外公?”孩子告訴我說,外公不罵人,外婆會罵人。

看,孩子就是這麼簡單,誰對她好,她就喜歡誰。

2、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看我父親對待妹妹的幾個孩子,就很寵愛,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甚至孩子要看手機,我父親也會答應。就這樣,他跟孩子之間的感情紐帶被建立起來,而孩子們對我父親也很親近。除此之外,還因為父親從不罵他們,如果做錯事,父親也只是假裝很生氣。

這讓我看到了父親的耐心。有一次,女兒摔跤把褲子弄溼了,我幫換褲子怎麼也不聽,大聲吼了她,父親就說我太急躁,然後耐心地關切孩子的感受。

所以,在對待孩子時真的需要耐心。

為什麼我天天帶孩子,孩子還是要找媽媽?

孩子3歲以前,跟誰在一起很重要,這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最重要時期。

你看,很多父母親在孩子出生幾個月後,就把他留給爺爺奶奶帶,結果孩子就跟祖輩很親。假設孩子父母對他不好,孩子會拿來跟爺爺奶奶比,說爺爺奶奶怎麼怎麼對他好了。

那麼,反過來,如果媽媽對孩子很好,比如,媽媽允許孩子搞“破壞”——往牆上畫畫等,但爸爸或是爺爺奶奶就不行,那孩子肯定不樂意。因此,即便你天天帶他,孩子也會一直想找媽媽。

總之,要想孩子跟自己親,就得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還有耐心和一點點的物質。

花醒育兒

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

1萬粉絲 · 4288贊

搜索

丈母孃與女婿相處

教育男孩的正確方式

外婆和奶奶帶娃的區別

兒子和母親的經典對話

兒子長大了母親的感慨

真實母愛故事


幽默君丶


孩子的想法不一樣。我呢,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的三歲多了,我現在經常帶她,他的爸爸去外地上班了,每次視頻都是要她爸爸,每次都說爸爸對她好。我也無語了,真的是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啊!不過我也知道原因,雖然經常帶,但是兩個孩子,可能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小的身上,有時候實在沒有精力陪她玩,她也只是抱怨媽媽不帶她,只帶妹妹。我有時候脾氣不好,看到她不好的地方,又喜歡大聲的斥責她,所以她不喜歡我。小孩其實很敏感的,你對她如何她一下子就感應出來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朝曉夕拾


提出這個問題的或者是爸爸帶娃,或者是老人帶娃!其實你的現象在我家也是這樣的,寶媽從出生看管寶寶的時間都是比較少的,因為身體和工作的原因,可是孩子現在這個階段,只要看到媽媽就是喜歡!

感悟育兒艱辛,悟出一下幾個方面!

1母子之間是本能的依戀關係。

哺乳動物帶來的是本能找到母體,古老的民族中也有母系氏族社會,這些印證,本能的驅動力去尋找媽媽,而不是受到環境的影響!

2母子之間是孕育時的愛恨情仇。

10月懷胎,情繫母體中,這其中有舒適的環境,供應胎兒營養,有外界的干擾影響孩子,比如胎教,也在潛在儀式裡留下故事,找到媽媽是必然。

3母子之間是養育是的愛意綿綿。

當母乳餵養孩子時,孩子已經和媽媽建立一個食物鏈,食物的轉化對孩子有印記,這些因素可能會告訴孩子,這個味道就是媽媽的味道!

一些個人拙見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一同評論!關注我,還有更多見解分享



盛蛋囧爸


本人原創寫作,hello!大家好,我是(仲小杰在路上)一名熱愛生活,喜歡生活的一個人,好生活,人們把這作為生活的一種好狀態。好好生活,人正在加載熱愛生活們用這來鼓勵理性生活、健康生活和生活下去的勇氣。針對筆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闡述下我的看法:

有可能雖然你帶了孩子,但你對孩子心思不夠,孩子是非常聰明的,除了血緣關係,誰對他好,他雖然不會表達,但是心知肚明,所以應該思考一下,自己帶孩子是不是哪些方面不夠周全,沒有建議良好的親子關係。

帶孩子不光要負責他的吃喝拉撒,還有情感互動,多陪他玩,多說話,多鼓勵,多互動,關鍵還有一點,不知你孩子多大了,如果你孩子已經超過六歲了,培養感情相對難度加大,小孩子的親子感情,一定是從小培養的。 長大了,你想培養好的親子關係,比小時候難度要加大幾倍,甚至你無論怎麼努力,有時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所以請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在工作繁忙之餘,多多關注孩子,小時候的親子關係真的非常重要,以後大了,在教育上,也能事半功倍。


仲小杰在路上


可以看下以下幾點

1、媽媽十月懷胎,從寶寶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漸漸習慣媽媽的體味,隨著寶寶聽覺的發育,對媽媽的聲越來越熟悉、越來越親切,如果孕期媽媽經常與胎寶寶互動,寶寶對媽媽的依戀更明顯;

2、寶寶出生後,哺乳期通過與媽媽身體的接觸,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孩子對媽媽的依戀更深一層。

3、寶寶是身上掉下的肉,媽媽往往比爸爸對寶寶更加疼愛,寶寶感受到媽媽濃濃的愛,從而也會覺得媽媽更親切。

4、一般來說,寶寶晚上都是跟媽媽挨著睡,幼兒教育專家小編告訴你,由於生理層面,爸爸晚上即使寶寶哭鬧都不容易醒,寶寶稍微有點小動靜,媽媽就醒了。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寶寶夜鬧都是媽媽哄,久而久之,孩子跟媽媽親也是人之常情。

5、大多數家庭,一般都是爸爸經常出差或者加班,比較少在家陪伴,相比之下,媽媽下班、週末更多地在家陪伴寶寶,從而讓寶寶更依戀媽媽。


小情哥談創業


我也是自己帶孩子三年了

跟前期因為感情不合導致離婚,現在還在6歲了。之前也會有想媽媽的時候,怎麼說呢,在成長過程中,父愛和母愛都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句話說的好,血濃於水,再怎麼不見面,關係還在,媽媽永遠是媽媽。

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要在孩子面前去說對方的不好,因為孩子的心思是很細膩的,有自己的是非分辨能力,誰對她好,誰對她不好,或許不會表達。等她長大了,自然會懂得

其次,要花心思在帶孩子上。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有能力就給她最好。最重要的是陪伴,生活上,學習上,讓孩子感覺你的存在,在快樂,溫馨的環境中生活。

歸根結底是大人自己犯的錯,如有可能,還是不要離婚了,至於孩子想媽媽這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辦法,只能是讓時間去解決了



嚴幸


孩子的天性,在6歲以前,孩子對媽媽的需要都是非常明顯的。帶孩子不僅是照顧他吃喝拉撒睡,孩子的成長除了生理營養,還需要心理營養,安全感、愛與被愛、尊重和自主等等。一般說來,安全感是由媽媽提供的。如果長期的撫養人無法提供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他本能的就想媽媽,因為在他潛意識裡,只有媽媽才能給他提供安全感。

所以在孩子3歲以前,儘量還是要媽媽來帶孩子,6歲以前爸爸和媽媽的參與都很重要。這可能關係孩子一生的心理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