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族譜造假的剋星——DNA族譜

“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人。”遇到姓氏相同的人,很多人都會說這句話。


真的是這樣嗎?


那可不一定,就算有家譜為證,也未必可靠。


“重視傳統的中華民族,現在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譜,但是紙譜的真實性值得推敲,而血譜卻是科學的方式,用這種新方式,可以精確地甄別出家譜的真假,釐清更多的家族傳承的謎團。”上海大學教授史定華日前表示。


族譜造假一度成風


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清代著名史學家章學誠把家譜與國史、方誌相提並論。


然而,自古以來,族譜、家譜的編修就不可能是一件百分之百準確的事。或因對歷史的不明,或緣於重要人物的散失,或也有修譜之人素養的問題,各類家譜都會有或大或小的缺陷。


廣西賀州家譜研究會董全吉介紹,唐朝滅亡以後,經歷五代十國時期的連年戰亂和社會動盪,傳世的家譜幾乎喪失殆盡,以致宋代時就已很少能見到舊譜,許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斷線失傳。正因為古代譜牒不復存在,加上遷徙的頻繁,各姓氏修譜也都有了合理的“想象空間”。


流傳至今的祖傳家譜很多都出自明清時期,但是,明清兩代家譜造假現象卻是絡繹不絕。一些姓氏家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於與名人扯上關係,或硬追溯到某皇帝做自己的祖先。不少家譜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為自己先祖。


測得史姓精確族譜


1998年,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刊登論文《傑斐遜是其女奴最小兒子的父親》,引起史定華的注意,文中提到通過用Y染色體檢測血緣、再比較在世後裔的遺傳標記,為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疑案畫上了句號。


國內隨後也出現了突破性的研究,2012年和2013年,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發佈關於曹操家族Y染色體研究的最新成果,成功反推出曹操家族Y染色體的單倍群為O2*-M268。從而認定曹操不是曹參後代,也非夏侯家抱養,而是族內過繼。


史定華據此研究發現,祖宗鑑定並不一定需要把祖宗與後代做親子鑑定,通過判斷兩個在世男性共祖的年代、血緣距離,完全可以得出準確結論。


他具體解釋,分子生物學顯示,Y染色體只有男性獨有,由父傳子、子傳孫,世代延續。父系Y染色體的遺傳標誌顯示,如果單倍群不同,則5000年內不共祖;如果17-STR有一個不同,可推算為約300年前共祖。


史姓是中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當代百家姓》裡排名第85位,有人口300餘萬。早在2012年,中華史姓就與復旦大學合作,著手構建中華史姓家族的DNA族譜。


在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幫助下,中華史姓已有150多位族人進行了Y染色體檢測,用科學方法證明了史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是一個多源頭、多來源的姓氏。


目前的檢測結果證實,中華史姓有多種起源,確定了四明史氏Y染色體的單倍群為O1a1-P203,推翻了史姓多數源於漢侯的傳說。


史定華1996年進入生物信息學研究新領域,撰寫了《中華史姓——歷史人類學視覺》一書的初稿,嘗試通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相結合去探索家族歷史。


認祖歸宗更加“科學”


著名生命科學家、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教授表示:“基因雖然不能告訴我們歷史事件中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但它可以告訴我們人群間或者人物間的關係。”


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輝教授表示,通過檢測DNA中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可以推斷是否來自於同一父系。這為姓氏、家譜的關聯研究提供無可辯駁的科學證據。採用“DNA族譜”和紙質族譜並行、相互印證的辦法,來確定族親關係是可行的。


史定華表示,在修訂宗譜中,如何科學地認祖歸宗,應該遵循紙譜、血譜相互結合的方法。其中,血譜保存在每個人血液裡的DNA中,忠實記錄了世代相傳的軌跡。


他認為,對史姓家族的多年探索,或許能對其他姓氏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