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果沒有秦檜,還有別的奸臣害岳飛嗎?

li星星之火1973


岳飛之死在歷史上必然的,從民族情節中嶽飛是民族英雄,但是他確有魯莽的一面,考慮事情不夠周全。當時宋徽宗、宋欽宗被擄走,社會動盪,天下不可一日無君,在複雜的形式下重臣輔佐天子已經換成趙構做。而岳飛的口號是“收復中原,迎回徽欽二帝”,說明當今天子不是真命天子,那是大忌諱。如果真的把徽欽二帝拯救回來的話,那麼到底該誰當皇帝呢?誰才是真命天子呢?這口號本身就唯恐天下不亂。誰要岳飛死,必然是當朝天子趙構,其他人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龍嘯天鑑藏


岳飛被殺的罪名是“莫須有”,說白了就是列不出罪名,找不到正當的理由,也不用列出罪名,不用找理由,但就是要殺你。岳飛之死,雖然秦檜等奸臣助了一臂之力,但歸根結底殺岳飛是黃帝宋高宗的授意。

岳飛武藝高強,為人光明磊落。自幼喜讀《春秋》,受其影響,內心有非常強烈的忠君報國思想。但是性情過於直率,處事過於耿直,在最高領導者宋高宗面前做不到曲意迎逢,也不善於揣摩領導的心理。作為武將不懂政治,屢次犯上,觸摸宋高宗的底線。宋高宗對其又忌又恨,最終卸磨殺驢。

一、收復中原,迎回二聖

收復中原的作戰方案也曾得到高宗的讚賞,高宗也非常欣賞岳飛的作戰能力,曾御筆親書“精忠岳飛”四個字賜與岳飛,岳飛也將這四個字繡于軍旗之上。所以岳飛在高宗面前構畫的收復河山的藍圖,也令高宗怦然心動。問題就出在迎回二聖上,其實當時宋徽宗已經去世,迎回其棺槨奉於宗廟當然沒問題,但宋欽宗還在世,迎回來之後,欽宗高宗誰做皇帝?這些問題岳飛似乎從來沒去揣摸過,證明其政治敏感度極低。

二、淮西軍問題

劉光世功成身退之後,其領導過的十幾萬淮西軍的去處就成了問題。一開始宋高宗準備將淮西軍撥與岳飛,岳飛當然非常高興。因為如此一來岳飛手中的兵馬數量將近佔南宋全部軍隊的一半。當時與岳飛有過節的張俊、秦檜一致反對高宗這樣做,並列舉了岳飛手中兵馬過多的壞處。因此高宗對此事心存顧慮而舉棋不定,遲遲不下達撥淮西軍與岳飛的命令。此時岳飛卻等不及了,幾次上書高宗,要求調撥淮西軍給自己。幾次均未得到明確答覆之後,竟然面見高宗上奏此事。並反覆以收復中原迎回二聖作為許諾,高宗本在猶豫之中,但聽到迎回二聖這類話,心生不快,便以淮西軍拱衛皇都為由拒絕了岳飛。

按理說此時岳飛本應該聽從皇命服從安排,但他卻耍起了性子,以為母守孝為由直接撂挑子辭職不幹了。這完全是對皇權赤裸裸的要挾和挑釁,當時正是需要岳飛的時候,所以宋高宗雖然氣得牙癢癢,但又無可奈何,幾次派人才將岳飛請回來。雖然岳飛對此事也上書請罪,但是宋高宗當時的回答是:犯我法者,唯有劍爾!言外之意如再有下次,則刀劍伺候。從這些話可以看出宋高宗已經動了殺心了,只不過時候不到,暫時隱忍。

三、建議立儲

按理說經過之前的淮西軍分配事情之後,岳飛認識到錯誤並也上書請了罪,接下來應該戴罪立功好好表現才對。然而他卻做了一件讓當時所有人瞠目結舌的大錯事:在朝堂之上公開建議宋高宗立太子。

本來岳飛是出於好意,怕自己征戰金國時,金國以欽宗相要挾。建議高宗立儲,實際上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民心歸於高宗,使其皇位更加穩固。而自己征戰時也不會有所顧慮。但自古以來立儲之事太過敏感,歷朝歷代都是臣子應該極力規避的問題。而岳飛作為武將還公開提建議,完全是以身試法觸摸皇帝的底線。據史書講,當岳飛在朝堂之上向高宗讀奏章時,突然一陣冷風吹來,將岳飛手中的奏章吹落在地,而高宗則陰沉著臉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這不是你一個武將管的事,退下吧!估計此時的岳飛才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

高宗對此事也並未了結,不斷地私訪身邊大臣,想知道岳飛是受誰指使?其他與岳飛稍有往來的大臣一聽說此事,立即與岳飛脫離干係,向高宗表明此事與己無關。這樣一來岳飛得罪的不僅僅是高宗,也讓高宗身邊的其他重臣感到懼怕,生怕此事連累自己。這一切都為岳飛最後被定罪“莫須有”打下基礎。

以上三點就是岳飛被害的主要原因。雖然岳飛的死,奸臣秦檜及張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歸根結底還是岳飛自己的性格過於直率,處事不夠圓滑,不懂政治,不會揣摩上級心思,屢次犯上而導致宋高宗對其痛下殺手。所以岳飛之死主要是宋高宗授意。即便沒有秦檜等奸臣,岳飛的所作所為也必死無疑。


小天品歷史


如果沒有秦檜,還會有別的人會害岳飛。

岳飛提議立儲,這立儲本就是歷代皇帝最不想提的話題。再說這趙構因早年受過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您這不是哪壺不開您提哪壺嗎,這讓趙構心裡有了芥蒂,秦檜誣陷他,趙構順水推舟就就岳飛殺了,所以岳飛死的確不冤,但卻決不是找死!從這我們可以看出來,秦檜只是一個導火索罷了,主要是趙構想除掉他,皇帝想殺他接著這個機會安了一個罪名殺掉岳飛。

就算是沒有秦檜也會有其他的人,會去陷害岳飛,岳飛的行為影響了一些人的利益,為了利益就會有人鋌而走險。岳飛被殺,朝廷當中很多的人都會開心,秦檜只是一個出頭鳥而已。



珂珂愛好歷史


秦檜只是會做官,領會聖意,甘願為趙構背鍋,他不背,有願意背的,岳飛並無謀反之心,為啥趙構容不下他。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岳飛意在收復山河,直搗黃龍,滅了金朝,一雪前恥,恭迎二聖,二聖回來就會行成三個皇帝一起的局面,最終誰當皇上還說不準,金朝也是捏住趙構的軟肋,你北伐,我就把二聖送回來,這是趙構不願意看到的,岳飛是主戰派的領軍,要想終止北伐 必須先拿下岳飛

二,岳飛不懂政治,更不懂伴君如伴虎。岳家軍如日中天,岳飛功高震主,還像趙構討論立儲的問題,犯了大忌。趙構表面沒說什麼,心裡卻想我還沒死呢,你軍權在握,是不是有不臣之心。

三、秦檜是善於當官的人,隨時服務自己的主子,趙構只需一個眼神,秦檜就甘心背鍋,只是這一次背鍋鬧的有點大,成為千古罪人。

這和晚清的李鴻章一樣,在慈禧的授意下籤了那麼多的不平等條約,世人都罵他賣國賊。李中堂有苦說不出。


饕餮中國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吧。 小編認為是有的。因為岳飛的理想跟皇帝的理想是不同的。岳飛是想迎回二帝。

收復中原。但是岳飛越勝利,趙構害怕。因為如果他贏了,他成功接回了兩位皇帝,皇帝趙構的皇帝位就不保了。這個問題可以借鑑明朝的另二個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他的弟弟朱祁鈺。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民中朱祁鎮。因為在土木堡戰役中失敗而被俘。而他的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登上皇位。原本他是與皇位無緣的。但是由於事態的發展,他不得不登上皇位。而朱祁鈺又在於謙的幫助下。打敗了也先率領的瓦刺部隊,獲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獲得了很高的威望。後面明英宗朱祁鎮因為沒有了利用價值。又被瓦刺送了回來了。

馬上就被軟禁在了南宮別院。一軟禁就是八九年的時光。直到後來明英宗朱祁鎮發動了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

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所以這也是趙構非常害怕的。所以他多次與金義和,而殺害岳飛,如果沒有他的意思,相信秦檜也沒有這麼大膽子敢做的,所以小編認為如果沒有秦檜,其他的奸臣也會有的。所以說問題的本質還是出在皇帝身上。我們只能感嘆民族英雄岳飛沒有出生在好的時候。


最強大的我們


決定岳飛生死的人是南宋王朝大BOSS,董事長,宋高宗趙構先生。

秦檜,万俟窩等人,只不過是趙構同志派去執行讓岳飛死的任務執行者而已。

岳飛之死的罪名是“莫須有”,即,不需要有罪,但你必須死。因為岳飛同志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為戰鬥目標,以“直搗黃龍府,迎二聖還朝,與諸君痛飲耳”為平生己任。還幻想“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些都是岳飛老闆,趙構董事長最忌諱的,是其死穴。

故岳飛沒弄明他的老闆趙構的經營目標,發展方向,而且與老闆目標與願景相反,故才有十二道金牌令召回賜死也。


詩文先生888


我是青梅燉蝦蟹,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認為一定會有,因為當時南宋朝廷裡主和派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甚至皇帝宋高宗也是主張議和。秦檜是奸臣不假,但是他謀害岳飛這一舉動如果沒有皇帝在後面撐腰,給他再大的膽子也斷然不敢。所以說,秦檜只是宋高宗拿出來謀害岳飛的替罪羊。

既然皇帝宋高宗已經對岳飛很不滿,皇帝和大將的政見已然背道而馳,而岳飛還想迎徽宗、欽宗回朝,讓當朝皇帝趙構十分難堪,由此岳飛的處境當然是岌岌可危。無論是皇帝的暗示,亦或者是大臣們為了討好皇帝,必然會對岳飛進行明裡暗裡的攻擊,而這種攻擊走向極端就是殺害岳飛,就像秦檜當時做的一樣。

所以說,秦檜在當時只不過是個出頭鳥,在無數主和派裡拔了尖,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就算沒有秦檜這個大奸臣,也會出現別的人,畢竟真正的執棋者是皇帝。





青梅燉蝦蟹


我來回答。我的答案是:有,因為秦檜是害岳飛的刀,刀的主人是宋高宗趙構,高宗沒有秦檜可以找王檜、張檜……刀多的很。如果實在找不到刀,也可以用棍棒,反正害岳飛的方法多了。害岳飛的人是宋高宗,不是秦檜。為什麼這麼說呢?理由如下:

第一,宋~金之戰的大背景。中興四大將,各有分工,吳階憑黃河天險守陝後,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守長江,岳飛的主要任務是鎮壓國內暴亂,(在正史上岳飛的主要戰功就是鎮壓了楊吆,被評書傳的神呼其神的偃城大捷只是一個小規模戰鬥。)因金人不習水戰,宋軍又是背靠家門口,所以宋~金誰也吃不掉誰,只能處於相持階段,至於岳飛喊的“直搗黃龍,迎回二聖”,這只是一個激勵人心的口號。並且南宋境內並不穩定,國內急需生養生息,經濟錢糧支撐不住,在這種大背景下,議和,是朝廷首選。岳飛是主戰派之一,殺岳飛可到殺雞儆猴,壓制主戰派之作用(在中興四將中,岳飛的戰功是最小的)。

二,岳飛在兩件事上犯了高宗大忌。其1,淮西兵變,紹興七年(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軍隊原隸屬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監軍官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劉豫,史稱“淮西兵變”。在淮西兵變之前,高宗曾許諾讓岳飛節制淮西軍,後來高宗接受了宰相趙鼎的建議由中央節制淮西軍,岳飛看到目的達不到後勃然大怒,直接跑到廬山頂為母守孝去了,並且示意張憲也稱病不幹了!岳家軍直接撂挑子不幹了!這是什麼性質?挑畔皇帝權威?如果朝廷裁撤你岳家軍,岳飛還不造反?這是朝廷最拍心,這件事為岳飛的死埋下了伏筆。

其2,武將干涉朝政,犯了大忌。

岳飛在公元1137即紹興七年,曾經向趙構建言,希望能夠從趙伯琮和趙伯璩兩個養子中間抓緊找一個合適的來立為太子(注意,是養子),岳飛推薦的人選是趙伯琮。岳飛的這番話,實際上是出於公心。然而,這件事情不管與公與私,都犯了宋高宗趙構的大忌。首先一點,當時的趙構只有三十歲,岳飛就懷疑趙構生不出親兒子了?這是對一個男人的侮辱,況且這個男人還是皇帝。立儲這件事情實際上古往今來就是皇帝的家事,更是武將必須迴避的一件大事,漢景帝時,一代名將周亞夫參與立太子,唐太宗時,候君集參與立太子,哪一個得善終?這就是干涉朝政,是武將大忌!

綜上,岳飛在那個皇權至高無上,絕不容質疑的社會,死,好像成了必然。幕後的皇帝想害他,秦檢只是那把殺他的刀,他們共同鑄成了一幕歷史悲劇。岳飛的死,有時代因素,也是他自己的性格因素。




一個智者而己


秦檜是投降派,秦檜是兩面派,秦檜是臥底,秦檜是皇家殺手,這些都是對的。就是害死岳飛真的是順勢而為,不是秦檜不想害死岳飛,而是秦檜真的沒有這個本事。害死岳飛的是趙構和秦檜整個集團。那麼沒有秦檜,自然也會有其他檜,因為皇帝想要岳飛死。那麼為什麼趙構這麼恨岳飛呢?有一首詩說的很清楚,想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就這個意思。當初趙構南下稱帝,面對的全部都不是嫡系手下,完全依靠岳飛建立了嫡系部隊,所以岳家軍其實就是御林軍第一部隊。這也是岳飛跑不出趙構手掌心的原因,從上到下其實都有趙構的人,後勤補給其實都是南宋小朝廷控制。所以岳家軍軍紀嚴明,因為不靠搶。所以岳家軍前期沒有參與很大對外戰爭,因為怕打光了無法對付外面驕兵悍將。然而岳飛有2件事趙構很不爽,第一就是參與立儲,第二就是部隊姓岳。


慣於胡說八道


岳飛傳是小時候的必備神器[捂臉][捂臉][捂臉]男孩子更崇拜這樣忠心義膽的大殺四方卻又足智多謀的人物,自然也會對岳飛嶽鵬舉的悲催結局而惋惜憤慨!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問題的角度也變了,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岳飛是犯了不善於溝通不能融會貫通領導者意圖的大忌。

作為一名將才,出征作戰,後方支援人員糧草淄重缺一不可,但岳飛只做到了兵強將勇,並沒有達成全方位資源整合,最主要是沒有獲得高宗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驅逐韃虜,迎二聖回朝‘’的遠大抱負,並不符合執政者的意圖,在權傾天下的利益驅使之下,岳飛的行動宗旨等於讓現任皇帝下崗啊,這怎麼能行的通?既然皇帝都不支持,給你穿小鞋,自然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第三,擁兵自重,也犯了管理的大忌,這叫功高蓋主!這樣的人,一般都沒有好結局,比如韓信。岳飛還趕時髦起名為‘岳家軍’,這不等於打臉朝廷嗎?國家軍事力量還不如地方組織?你讓當權者如何感想?

所以,岳飛的結局,50%是自身的原因,10%是秦檜張俊的問題,剩餘40%是執政者的意圖使然!

如果能改寫歷史,可以給岳飛配一個公關部長_豬八戒!老豬雖然除魔打怪水平一般般,但你不得不稱認他的確是一個情商高手,正因為他的存在,師徒四人才得以順利取得經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