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南唐後主李煜為何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的“階下囚”?

鐵男春秋


李煜,是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李璟給李煜留下一個爛攤子。先談談李璟時期。

李璟即位後,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李璟生活奢侈無度,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頻繁戰爭,使得南唐經濟和國力迅速下降。961年,遷於南都,李煜為太子監國。針對父親給留下的爛攤子,李煜最初也是想改革弊端,任用賢臣。但由於國家日益困窘,他愁思悲歌,滿懷憂愁,卻不能解決問題。無可奈何。最後他破罐子破摔,由於他生性驕淫奢逸,喜愛聲色又信奉佛教,愛高談闊論,從此以後不理朝政。976年,李煜被俘虜,宋太祖赦免了他,封他為違命侯。

李煜是非常高的藝術修養,工書法,善繪畫,精通音律,詩文有一定造詣,詞的成就最高。

不具備冷兵器時代的戰爭謀略。


一城歎號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

一、前言

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6年),從開年春天到冬天的十一月,大宋軍隊持續圍困南唐國都金陵長達九個月,在向大宋派遣使者請求退兵,外圍援助徹底無望、士氣低落,城中居民生活困難的情況下,面對大宋戰前總司令曹彬給予的最後通牒,南唐國主李煜仍然拒絕投降,遲遲不肯歸順大宋。於是十一月二十七日的最後期限一到,大宋立刻對金陵發起全面進攻,金陵頓時失陷,李陵不得不奉表納降,倉皇辭廟,南唐滅亡。

次年正月,李煜被送到京城開封,開始了做大宋臣子的生活,實際上,此時的他已經成為了宋太祖的階下囚了,等待他的將是囚禁般的生活。

那麼,作為一國之主的李煜,為何會成為宋太祖趙匡胤的階下囚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曹彬攻陷金陵,誓死不降的李煜被俘,成為階下囚

南唐國都被圍九個月,總指揮曹彬卻遲遲沒有發動總攻,這是因為宋太祖趙匡胤給他的命令中間有八個字,“不可急攻,使自歸順。”不要急於攻打,讓他自己歸降。

所以,趙匡胤對於拿下南唐是非常講究的。

由於有趙匡胤的命令,曹彬於是就通知李煜,讓他出金陵城準備投降。但是李煜不肯投降,他以自己有病為藉口,不肯出城投降。

曹彬給了李煜多次機會,結果李煜還是不降,而此時金陵城中的情況已經十分危險了,危險到一斗米能賣一萬錢,可見,金陵城中斷糧了。

就是在這樣一個危急的情況下,李煜仍然誓死不降,這又是為什麼呢?

(1)金陵城池堅固

眾所周知,李煜寫詞很行,但治國不行,他沒有治國之才,但有一點他很清楚,金陵城的城牆很堅固。從他父親李璟再到他李煜,他們父子倆在“加固城牆”這一件事情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就連兩百多年後的南宋大詩人陸游到金陵城的時候,也連番稱讚金陵城牆的堅固。

(2)期待契丹的救援

南唐曾經和契丹有一個口頭協議,不管哪一方受到別國的攻擊,都要出兵相助。李煜很期待契丹會履行這個約定,出兵救唐抗宋。

(3)親信蠱惑

李煜是一個頭腦很糊塗的人。他是一個文人、藝術家,但他不是一個治國的政治家,他關心的只有他的詩詞歌賦,於是他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交給兩個最信任的人去處理,一個是陳喬,一個是張洎。這兩個人都主張抵抗到底,因為只要囯保住了,他們兩人的地位跟榮華富貴也就都保住了,一旦城保不住,那麼他們二人也隨著囯滅的同時而家亡。於是李煜就聽從了他倆,堅決抵抗到底。

(4)不甘為奴

李煜作為南唐的一代國主,一旦投降以後,他就是亡國奴了。“君臨天下”跟“亡國之奴”這二者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所以出於以上的諸多原因,儘管曹彬再三告訴他,宋軍發動總攻的時間,李煜仍然推三阻四,堅決不投降。

於是到了二十七日這個最後期限的日子,大宋軍隊向金陵城發動了全面的攻擊,在大宋絕對強大的兵力面前,金陵城雖然堅固但仍然被攻破了。

在城破之時,李煜利用自己能做主的時間,將皇宮中的大量金銀財寶讀賞賜給了南唐的大臣。

其後,李煜率家眷以及南唐官員一行人在曹彬軍隊的押送下,冒雨乘船告別故國,前往大宋的都城開封。至此,李煜算是徹底亡國了,他本人也成為了大宋的一個階下囚。

三、宋太祖趙匡胤是如何對待李煜的?而歸降後的李煜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李煜到達開封后,宋太祖趙匡胤在明德門接收亡國之主李煜的投降,李煜穿著素服,向趙匡胤跪拜,然後用繩子將李煜栓著拉到太廟,接收宋宗室的受訓。接著封李煜為右千牛衛將軍,還給了他一個侯爺——違命侯,這是一個懲罰性的稱呼,目的是說李煜沒有自動歸降,城破才投降的。

對一個誓死不投降的亡國之君,宋太祖對李煜是很寬容的,沒有殺他,但是李煜降宋後的日子並不好過,過去身為一國之君的自在與前呼後擁,和現在身為大宋臣子的謹慎與低身下氣,這種巨大的反差,讓李煜非常抑鬱。

所以李煜在亡國降宋之後,寫了很多傷感的詞,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虞美人》了,這首詞流傳出去了,而且廣泛被天下百姓所知,引發了很多人對李煜的同情。

由此可知,歸降後的李煜,生活過得很不好,他雖然逃過了被殺的命運,但那如階下囚般的生活,讓他鬱鬱寡歡,整日憂心忡忡,心懷亡國之痛。

根據文獻記載,李煜在大宋京城開封生活了兩年多之後,也就是公元979年的七夕突然去世,根據正史記載,李煜是病死的。但是宋代的很多筆記中都說李煜是被宋太宗趙光義用牽機藥毒死的。

四、結言

從治國方面來說,李煜是一個完全無能的國主;從創作來說,李煜是一個天才的詞人。王國維《人間詞話》:“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李煜在詞的發展史上是個關鍵性的人物。將樂工、伶工創作的詞變成士大夫之詞,這個轉折點就是李煜。

當然了,李煜最後的國破,跟他毫無治國之能有很大的關係。他善於的只有舞文弄墨,在他的心裡只有他的美人和他的詞。

其實,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南唐的被滅是大勢所趨,像南唐這樣的割據政權是早晚要被中原的中央政權給滅掉的,只是說看誰趕上 了。

所以,李煜很不幸,他趕上了這個當口。

我是點點文史,以上均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點評,關注。

點點文史


大家都知道南唐後主李煜在詩詞方面頗有造詣,其詩詞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很高的評價,但是在治國理政方面確很平庸,最終作為南唐最後一位君主為何成為宋太祖的“階下囚”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中主李璟治國失策,用兵失誤導致國力衰弱。

南唐經歷烈祖李昪、中主李璟、後主李煜三代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其中導致南唐滅亡,中主李璟有個不可推卸的責任。

  1. 中主李璟治國失策,用人失察。

中主李璟在治國理政方面任用陳覺、馮延巳、馮延魯、查文徽、魏岑這五個無才無德、阿諛奉承之人治理國家,這五個人政治才能非常一般,其中馮延巳這麼說過:“先主李昪喪師數千人,就吃不下飯,嘆息十天半月,一個地道的田舍翁,怎能成就天下的大事。當今主上,數萬軍隊在外打仗,也不放在心上,照樣不停地宴樂擊鞠,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由此可見這樣一幫拍馬屁的人管理國家能成什麼樣子

2. 長年戰爭導致勞民傷財,國力日衰。

中主李璟一改烈祖李昪保守方針,主動發起戰爭,南唐先後與南方的閩、楚、南漢、吳越等周邊國家打了一遍,結果陷入戰爭的漩渦當中,而在南方問題尚未解決之時,竟然打起了後周的主意,結果一敗再敗,最終割地、納貢,還不得已遷都,從此南唐開始國力衰弱。

總結:中主李璟四處樹敵、常年戰爭導致後主李煜接手一個爛攤子,最後導致後唐滅亡,中主李璟負有不可推卸之責。

二、李煜治國無方,生活奢侈

在他的執政生涯中,李煜除了在詩詞繪畫方面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外,在其他方面毫無建樹,尤其在治國方面更是沒有任何韜略,為了進行經濟改革,他聽從李平的意見恢復井田制度,而導致民怨四起,而更滑稽的是他最後把實施改革的李平也斬殺了,這其實就是昏君的表現。而個人生活方面又非常奢侈,在國家如此混亂的情況竟然歌舞昇平,飲酒作樂,心思根本沒在治理國家上,就連一代偉人毛澤東也說:“南唐後主雖多才多藝,但不抓政治,終於亡國”,這樣的君主焉能不敗。

三、性格懦弱,過於隱忍

  • 李煜非雄才大略之人,性格懦弱慈善,李從善爭奪太子之位,李煜並沒有對其任何處罰,而是封他為王,宦官貪汙腐敗,李煜也是對他們極好,從來不苛責、懲罰他們,而他對於宋朝來講,因其性格更沒有反抗的決心和勇氣。

  • 後主繼位後還過於隱忍,沒有明顯改變當時南唐的困局,開寶四年,又商人來告,宋造戰艦數萬艘於荊南,請密往焚之,國王懼,不敢從,錯失良機,而且對宋朝非常的恭敬和順從,連年納貢,不敢怠慢,其目的就是換取宋軍不要攻打他,孰知宋太祖“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安睡?”這樣的隱忍換來的還是宋朝的進攻,最終導致國破家亡。

四 、沒有真正的友邦結盟,勢單力薄。

由於中主李璟連年戰爭導致四面樹敵,宋朝攻打李煜時,竟然沒人來幫,相反還受到了吳越的夾擊,李煜向南漢闡明瞭唇亡齒寒的道理,因為之前關係鬧僵也最終沒來幫,唯一的一個盟友契丹又遠水解不了近渴,最終在宋朝強大的攻擊之下,弱小的南唐只能束手就擒。

五、缺少良將,無用人之術。

  • 在李煜繼位之年,李煜便在長江設立了水軍,原理啊南唐是有水軍的,而且非常強大,那時的水軍是駐守淮河的然而在後唐中主臣服後周,於是水軍也就荒廢,李煜收復水軍的目的一來想做固守,二來想收復失地,然後“乙亥歲二月,宋軍偷襲金陵,與水軍相遇,論水上戰術上,南唐更強,風向突變,導致水軍慘敗,細尋原因,還是缺少良將。
  • 而在人才如此緊缺的情況下,後主李煜卻殺死了兩位戰將,林仁肇是南唐著名將領,曾一個人為撤退的整隻部隊撤後,後主確上了北宋的反間計,,殺害了這名忠心耿耿的虎將。潘佑心憂國家社稷,他奮不顧身,連續8次進諫,希望進行改革,後主確不予理睬,聽信讒言,將其打入大牢導致其自殺身亡。可以說是李煜自己亂殺忠良,不明是非,導致了後唐人才凋零,加速了後唐的滅亡。
綜上所示:南唐後主李煜成為宋太祖的“階下囚“與中主治國失策,連年戰爭有一定關係,最主要還是與李煜性格懦弱,治國無方,無任人之術有關,缺少盟友也是南唐滅亡的因素之一,這也使我們認識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應該用更加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

坐看雲起時1218


首先我們看南唐末年的實際國力。南唐是開國皇帝李昪取代了吳國建立的政權,李璟時候一度達到了全盛。

而南唐最後被北宋之滅,最關鍵的原因是前期對後周之戰的慘敗,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周軍勢如破竹,唐軍一潰千里,淮河水軍全軍覆沒。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導致了淮南地區的損失。經濟上,自淮南戰敗之後,南唐失去了幾乎一半的國土,簽訂了城下之盟,每年要都向中原繳納高額貢奉。南唐原先地跨長江南北,江南北之間的經濟有互補性,如江南乏鹽,而江北產鹽。而失去淮南後,南唐失去了重要的鹽產地,自此要花巨資向中原政權買鹽。財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權不得不加重賦稅,以至怨聲載道。南唐轄境之的人民對李後主時期繁重的賦稅記憶深刻,直到北宋統一之後許多年,還在提起當年的南唐連鵝生雙子、柳樹結絮都要課稅。

其次,李後主可以說是中國文人治國最失敗的典型,由於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面對勵精圖治的趙匡胤這樣的對手,其實堅持了15年已經是超常發揮到極致了。

最後,南唐在當時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吳越國堅定的站在了北宋一邊,李後主曾憤怒的捎口信提醒吳越國王唇亡齒寒的道理,但沒想到信立刻被吳越國送到了北宋。。。。。


東海逍遙之客


公元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從善歸國,宋太祖不同意。宋太祖先後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詔李煜入京。李煜託病不從,回覆說“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廟,想不到落到如此下場,唯死而已”。太祖聞信,即出兵李唐。李煜被迫備戰,停止沿用北宋年號。因敵強已弱,李煜二次派遣徐鉉出使北宋,進奉錢物求和。太祖答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公元976年,金陵失守,李煜被俘。因作《虞美人》而招致殺身之禍。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後,逼迫後周小皇帝禪位成立北宋,經過短暫的恢復之後,北宋開始了統一戰爭。

首先應該看到的是,經過五代十國戰亂之後,百姓渴望和平,統一成為趨勢。北宋的軍隊脫胎於後周的軍隊,經過周世宗帶兵打仗的磨礪,已經成為當時戰力最強的軍隊之一,再加上北宋初期名將雲集,其戰力可想而知。而南唐曾與後周進行過一場戰爭,結果是丟掉了大片領土,軍隊士氣也大受影響。

北宋在與南唐開戰前已經先期拿下了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割據勢力,實力大增,更重要的是控制了長江上游,已對南唐形成包圍態勢。而南唐李煜並非治國明主,國家實力早已非立國之初可比,詞寫的再好也沒辦法增強國家實力。面對宋軍的大軍壓境,雖然努力爭取,但趙匡胤的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已經註定了李煜的結局。皇位上少了一個無所作為的皇帝,文學上多了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



赤焰烈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瞅你那點出息,宋軍壓境,不思抵抗,抱著宮女哭。

南唐作為南方十國中較為強盛的一支,宋太祖趙匡胤滅掉南唐殺李煜立威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中國人對於統一天下的迫切需求

唐朝從安史之亂以後就逐漸地衰落下去了。後面雖然有過幾次中興的機會,但無一例外地都被打斷了。直到黃巢之亂的時候,才把唐朝所有的弊端都給揭露出來了,整個朝廷昏庸無能,老百姓尋求一個新的聖明天子來治理天下,這種需求從唐朝滅亡一直到五代亂世都廣泛的存在下層民眾心中。

但是五代又偏偏是當年唐朝冊封的一群節度使建立的大小國家,他們和唐末皇帝相比也是半斤八兩。靠著武力軍事起家的他們並不知道百姓的重要性,對於老百姓從來都是需要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的時候就趕盡殺絕或者壓榨剝削,這使得百姓特別期待一個仁義之主的出現,或者說國家再次統一,這樣就不會在一個地區遭受多個節度使的虐待和搜刮了。在五代亂世國家還沒有統一的時候,許多節度使都會從路過的地方搶奪百姓的錢糧,這使得百姓苦不堪言。這還不是一次二次,是一個節度使過路就會這麼來一次。

到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因為採取的政策寬鬆,重視文化教育,而不是像那些割據政權一樣苛政待民,因為這種正確做法,使得其他國家很多老百姓不遠千里跑到宋朝做被統治者。這就是戰國時期孟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雖然說這種方法可以使得部分百姓來歸,但終究無法消滅所有的割據政權實現真正的統一,要實現真正的統一還是得靠戰爭,所以宋朝初年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包括消滅南唐在內都是為了促進國家更好的統一。

李煜的無能和南唐的覆滅

明人筆記《良齋雜說》原文記載道“李後主亡國,最為可憐,宋徽宗其後身也”。說明李煜的亡國十分悲慘。李煜亡國的悲催更多是咎由自取,南唐到李煜手裡早已經摺騰得面目全非,朝政腐敗到沒有絲毫戰鬥力。

李煜著名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想必世人都很熟悉,詞中寫道: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最後一句“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單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確實寫得精妙絕倫。可是李煜是一國之主,面對敵人來犯境,只有倉皇地辭別祖宗的靈位準備逃跑,然後讓藝伎伴奏離歌,跟宮女嬪妃垂淚道別。

瞅你那點出息,身為南唐國君尚有近20萬兵馬可以為之一戰,李煜卻表現得像個夫人哭哭啼啼,豈不是令人啼笑皆非。

當年趙匡胤準備攻打南唐的時候,南唐的皇室表示可以放棄皇帝稱號,只以國主的身份來統治江南。可是宋軍退去以後,李煜立刻就忘記此前與趙匡胤的約定,撕毀協議繼續作威作福。後來,趙匡胤實在難以接受南唐君臣的出爾反爾,再想到統一天下後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便發兵再徵南唐,這次北宋拒絕了南唐的請求,將南唐君臣一鍋燴。

“才子”誤國

宋太祖趙匡胤算得上是千古第一仁君,對於李煜這樣的亡國之君一向採取厚養善待的策略。所以,李煜在宋太祖前期還是生活得比較好。

當時的趙匡胤一心想著先消滅南方的各個弱小國家,再通過十年的整合北上伐遼 一舉恢復漢唐時代的領土,但是這個夢想最後卻落了一個空,他著急著統一南北,卻把自己的身體累垮了。最後讓自己的弟弟做了太宗皇帝。

宋太宗至始至終都是一個充滿著陰險感覺的人。他的即位顛覆了父死子繼的真理,他讓天下人對他刮目相看,讓整個中原的人明白只要權術玩得好,照樣可以做皇帝,這也是後面宋朝大臣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重要原因。

李煜當時被宋朝皇帝遷徙到李開封居住,一方面說是要賞賜給他榮華富貴,讓他安心地做自己的富貴侯爺,好讓天下百姓覺得宋朝的仁義之風,一方面是為了監視李煜的一舉一動,防止他聯絡舊黨復辟南唐,畢竟大家都是五代亂世走過來的人,什麼事情都做過,什麼事情也見過。

在宋朝的繁華盛世之中,李煜越來越思念他夢中的江南,為此憂思成疾。在宋太宗皇帝太平興三年的時候,那是一個七夕佳節。街頭上面的男男女女都說著屬於自己二個人之間的小秘密,各種節日的盛典接連不斷地舉行。讓李煜想起來他的國家,那個時候的他是整個江南的主人,大家都是按照他的意思行事,可是到了開封之後的他越來越難了,天天過著階下囚的生活,一時間心中百感交集。當時的李煜寫下了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讓趙光義知道了,他覺得李煜有光復南唐的心思,便下令給了他一杯毒酒賜死了。

李後主的傳奇到現在都還有人傳頌,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個出生錯誤的人,他這一輩子就是一個詩詞家,而不是帝王之家,他對於權力政治完全不感興趣,但是幾個親戚兄長的爭位而大肆殘殺,最後二個都死了,只剩下李煜一個繼承皇位,原本江山就岌岌可危,更別說這個才子治國了。


讀史匯


南唐後主李煜,在政治上,軍事上,治理國家上都不是當皇帝的料,但李煜是一位傑出的詞人,稱為“詞帝”恰如其份。其中有名句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剪不斷,理還亂。……

因為李煜在政治上的不作為,醉心於舞文弄墨,寵愛大小周後,不理朝政,讓趙匡胤這位大將軍有了可乘之機,發動“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李煜後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且霸佔了小周後。

所以,當領導須有領導的潛質。類似的還有宋太宗的子孫們,如宋徽宗就是一位瘦金體書畫家,但不是當皇帝的料,以致於被金兵攻克國都,囚禁於五丈國冰天雪地,受盡屈辱。再如明朝的天啟帝,木匠功夫很行,當皇帝不咋樣。

所以,皇帝這個高危職業,委實不易!


詩文先生888


南唐李後主是南唐的末代國主。他即位時,南唐國力已呈衰頹之勢,這位性格懦弱的國主時時刻刻都在感受著國破家亡的威脅。他仇恨宋朝的壓迫,但又沒有能力用武力與宋朝相抗衡,只要能以小邦苟且偏安,他甘願貢物稱臣最後淪為階下囚。

  李煜的父親是詞壇高手,李煜從小便生活在這麼一個濃厚的文化環境中,對詞也極為喜愛。即位時,南唐國力日益衰落,他所面臨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因此使他這時期的詞一部分表現為對宮廷奢華生活的迷戀,一部分則飽含著沉重的哀愁。被俘以後,身為階下囚的李煜,天天過著以淚洗面的生活。面對春花秋月、良辰美景,緬懷故國之情油然而生,於是他創作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沒想到這首詩竟成了他獲罪的證據,不久便被宋太宗趙光義派人毒死在獄中。


夢溪暢談


李煜本身就是和他父親一樣,喜歡詩歌,喜歡文學,而對於政事,那並不是他擅長的,所以才會被趙匡胤鑽了空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