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攝影和美學等藝術之間的關係,如何平衡?

華匯在途


首先要懂得什麼是美學?

美學

美起源於人類的原始信念,是人類的自我幻覺、自我想象的一種原始體驗。物質世界在不斷的運動與變化,新物質產生,舊物質消亡,這是自然法則。從遠古到現今,原始體驗在人類活動歷史演變中,通過人類活動不斷的體驗與賦予某些事物特徵美的概念,但這種賦予也不是對所有的事物都賦予,而是賦予那些與人性、道德、乃至人的本體等攸關的事物。

攝影與美之間

美存在於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這是一個不爭事實。然而,在攝影領域內對美的認識還存在著一定的偏頗,有人認為攝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義。特別是對於在表現方面,美的表現力、藝術表現力等,這些詞語更是忌諱。甚至都回避這些用語;還有的認為:攝影就是對客觀事實的映現,是紀實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聞攝影了等等。總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證的待遇。從上述這些觀點來看,都是對攝影和美的實質屬性理解的問題。

在攝影領域中,對美的存在何以懷疑?這實質上是一個長久的誤會。這種誤會產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認識美的問題被當作能否認識美的普遍性的問題。對在攝影中美的存在認識性的懷疑,實在是由於沒有看到人類原始信念的實質,而誤以為它直接地就在現實中,它就是現實本身,這種現實包含了攝影表現。大家清楚,美是人對一種事物的評判,評判基準是審美實踐積累的原型。

攝影與美存在的方式

1、攝影藝術美是一種攝影語言的美。

攝影作品是攝影藝術美存在的方式和載體,就攝影作品而言,內容和形式是構成作品的兩個主要元素。攝影藝術的語言是由攝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攝物體的形、線、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攝影家對攝影語言所特有的掌握、組織能力綜合而形成的。各種再現於攝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攝影藝術語言。

2、攝影藝術美最終是以物化的形態顯現在審美主體面前。攝影是減法,要達到的目的是“照一個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個人或物”。

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則體現在每個人之中。由於人與人之間的感知差異。從而產生了對美的認識上的差異。表現在對攝影圖片的評判上,如對一幅圖片的評價:有的人認為具有審美價值;則有的人認為缺少審美價值。有的人認為是佳作;則有的人認為是一般。

結論:

產生以上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人本身的社會實踐所產生的文化意識。缺乏某種文化意識的人,就不可能的審美實踐中感知美的深層意義和美的存在。甚至出現評判錯亂性,背離了人類追求美的總體性。誠然,文化意識是產生人與人之間審美心裡差異性的根源。


鏡頭記錄世界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也就是說,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出發,以藝術作為對象,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該專業從屬於哲學,要學好美學,需要紮實的哲學功底和藝術涵養,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等有緊密的聯繫。

美學的基本問題:是“美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係”等。是研究的哲學問題,“美的藝術的哲學”。

美的對象:“自然美,藝術美,現實美,社會美”。

美學,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的都是經過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後的結果。攝影是一種採用技術工具把瞬間的情景固定到一個平面上的過程。有時人們為了表達方便,也會默認攝影是通過拍攝最終得到的那些照片;但這個說法有點誤導。

攝影就只是一個技術動作過程。它本身完全只是一個“工具+方法”的組合。當然,因為這工具和方法的獨特性,它很值得研究,也許可以不斷拓寬它的能力邊界;因此,攝影本身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學科。它的出發點是,把一段時間裡的某個範圍的視覺,記載到一個可以重現它的介質上。

而我們經常把“攝影”混同於“攝影的結果”,即得到的照片、影像作品。

對於藝術創作而言,作品的價值可能體現在很多方面,這些方面往往也基於攝影這個技術學科本身。最重要的包括,1、它表達了什麼,是不是有創造性、又有足夠的深度,完成了藝術家的表達,乃至在人類文化表達裡增添了一種方式;2,是不是在攝影學科裡形成了某種建設性;3,是否有留存價值,是否能發揮價值、起到社會影響。

對於日常生活而言,照片的價值基於記錄,而人們往往會有一種美化現實、尋找趣味的取向。在數字攝影極便捷、圖像傳遞也迅速方便的今天,攝影既用於保留信息,又成為人們互相傳遞圖像信息、且經常是刻意美化過或者特別尋覓到的圖像信息的手段。

理解了美學和攝影

的概念後答案其實也呼之欲出,攝影和美學之間其實是相扶相成的!不用太刻意的尋找他們之間的平衡點!


宏願是你


1、什麼是攝影

  攝影自1839年誕生至今160多年來,攝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改變了人類文字的壟斷地位,尤其近二十年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人類生活進入到色彩繽紛的圖像世界。攝影也變成一種“文字”被人們廣泛釋讀,攝影不斷與其他學科發生著聯繫,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如今“世界已經圖像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攝影器材更智能化、更人性化。將操作複雜的攝影技術簡化成自動程序,人們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拍出影像清晰曝光準確的照片。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人們從繁瑣的攝影技術操作中解放出來,使不精通攝影技術的人在拿起照相機時也充滿了自信,大大提高了非攝影專業人士的攝影水平。攝影技術的簡化,真正迎來了攝影大眾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有興趣加入到攝影創作中。

2、攝影與美學的關係

  美學一直研究的領域就是繪畫,但是攝影作為藝術的新生代,和繪畫一樣,從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它也是正確的,對美學的解釋是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美學是藝術的哲學;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其實攝影也是同樣的,呂熒提出美是主觀的,他說:“並不完全否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有關”,也就是說,他承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是有關的。

  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再,攝影的鏡頭是用來捕捉生活中美的鏡頭,攝影也和美學一樣,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同樣一張照片,有的人認為它是美的,但是也許有的人認為它是醜的,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學習攝影一開始是要突破技術這一關,然後可以上升為思想上的表象,那麼上升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定的美學觀點和審美的深度,體現思想的深度。





一隻獨秀兔


很複雜噢

人們會提出“構圖規範才是美”;有人提出“焦點準確才是美”;有人提出“色彩高雅才是美”;有人提出“高光不疵,暗部有層次才是美”,這些觀點中,有的是技術層面的,有的是藝術層面的,各種說法,令人茫然。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無數美學家都試圖對形式美下一個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具體說出什麼是美的並不困難,而回答美是什麼確使美學家們傷透了腦筋,許多關於美的性質的論述把人‘越說越糊塗’。有人說曲線具有美的性質,質疑隨之而來,直線難道就不能表現美嗎?有人說領帶具有裝飾性美感,如果帶在中式的馬褂上又會如何?有人說紅色具有鮮豔喜慶的性質,如果改變一種關係又可能失去這種效應。

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說:如果讓我畫客觀景物,可以畫得非常象,還不太吃力,但象不等於美。

吳冠中曾有過這樣一次經歷:一次他到某地寫生,畫完後給當地農民看,農民評論說:“畫得很象”;第二天他經過認真觀察又重新畫過,再給農民看,農民看後說:“畫得很美”。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畫得像和畫得美並不是一回事。那麼引申到攝影中來,照片拍的真實且準確再現原貌與照片的美感也不是一回事,常常出現的情況是照片拍得實實在在但不具有美感,美感的表現並不單單只是景物的準確的原貌再現、也不是形象的完美和色彩的鮮豔,而是要有一定條件要求的。心理學在許多人眼裡可能是枯燥而深奧的理論,且產生於歐美,與攝影並不搭界。但是如果不過多地糾纏於理論、而是用視覺心理學的理論指導攝影創作、把視覺心理學的理論和攝影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結合舉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對我們進一步提高攝影藝術的創作水平應該是有所幫助的。視覺心理學特別重視形式和形式效應。攝影藝術作品是通過視覺形式來傳達的,觀眾也是通過視覺形式來領會的,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形式是關鍵


AG超會玩釘釘


人們會提出“構圖規範才是美”;有人提出“焦點準確才是美”;有人提出“色彩高雅才是美”;有人提出“高光不疵,暗部有層次才是美”,這些觀點中,有的是技術層面的,有的是藝術層面的,各種說法,令人茫然。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無數美學家都試圖對形式美下一個定義,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具體說出什麼是美的並不困難,而回答美是什麼確使美學家們傷透了腦筋,許多關於美的性質的論述把人‘越說越糊塗’。有人說曲線具有美的性質,質疑隨之而來,直線難道就不能表現美嗎?有人說領帶具有裝飾性美感,如果帶在中式的馬褂上又會如何?有人說紅色具有鮮豔喜慶的性質,如果改變一種關係又可能失去這種效應。

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說:如果讓我畫客觀景物,可以畫得非常象,還不太吃力,但象不等於美。

吳冠中曾有過這樣一次經歷:一次他到某地寫生,畫完後給當地農民看,農民評論說:“畫得很象”;第二天他經過認真觀察又重新畫過,再給農民看,農民看後說:“畫得很美”。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畫得像和畫得美並不是一回事。那麼引申到攝影中來,照片拍的真實且準確再現原貌與照片的美感也不是一回事,常常出現的情況是照片拍得實實在在但不具有美感,美感的表現並不單單只是景物的準確的原貌再現、也不是形象的完美和色彩的鮮豔,而是要有一定條件要求的。心理學在許多人眼裡可能是枯燥而深奧的理論,且產生於歐美,與攝影並不搭界。但是如果不過多地糾纏於理論、而是用視覺心理學的理論指導攝影創作、把視覺心理學的理論和攝影實踐相結合、重在實踐、結合舉例、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對我們進一步提高攝影藝術的創作水平應該是有所幫助的。視覺心理學特別重視形式和形式效應。攝影藝術作品是通過視覺形式來傳達的,觀眾也是通過視覺形式來領會的,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形式是關鍵


芷安ZHIAN


1美學是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醜、崇高等審美範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再,攝影的鏡頭是用來捕捉生活中美的鏡頭,攝影也和美學一樣,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同樣一張照片,有的人認為它是美的,但是也許有的人認為它是醜的,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學習攝影一開始是要突破技術這一關,然後可以上升為思想上的表象,那麼上升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定的美學觀點和審美的深度,體現思想的深度。

攝影和美學相互聯繫,相互映襯。當人們拿起攝相機,都停留在初淺的預見性上,沒有更深的考慮是很難拍出優秀的作品!所以要深入生活,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才能拍出打動觀眾的作品。




布恩先生


攝影與美學構成攝影美學這是它們之間關係,那麼如何平衡呢?我認為不需要去糾結,二者不需要去平衡,我們先來看看攝影學和美學的定義:

攝影學:是研究攝影技術和攝影藝術的學科。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

以上定義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攝影首先是一門技術,再是一門藝術,而藝術都是具有審美性的,那麼要審美就得學會如何審美,而這就進入到美學的範疇了!所以你還覺得二者關係需要平衡嗎?如果非需要平衡,那也只是面對需求的取捨!

比如記錄攝影,你首先要考慮的是記錄下來,而不是說不美就不記錄!但是儘管記錄沒有達到你理想的狀態,但是你還是要兼顧美,比如構圖、光影的使用的等等!可以說攝影,美學無處不在,無處不用!






我繪畫


1、什麼是攝影

  攝影自1839年誕生至今160多年來,攝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攝影改變了人類文字的壟斷地位,尤其近二十年來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人類生活進入到色彩繽紛的圖像世界。攝影也變成一種“文字”被人們廣泛釋讀,攝影不斷與其他學科發生著聯繫,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如今“世界已經圖像化”。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攝影器材更智能化、更人性化。將操作複雜的攝影技術簡化成自動程序,人們只需按一下按鈕就能拍出影像清晰曝光準確的照片。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人們從繁瑣的攝影技術操作中解放出來,使不精通攝影技術的人在拿起照相機時也充滿了自信,大大提高了非攝影專業人士的攝影水平。攝影技術的簡化,真正迎來了攝影大眾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有興趣加入到攝影創作中。

2、攝影與美學的關係

  美學一直研究的領域就是繪畫,但是攝影作為藝術的新生代,和繪畫一樣,從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它也是正確的,對美學的解釋是美學是關於美的科學;美學是藝術的哲學;美學是以審美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科學。其實攝影也是同樣的,呂熒提出美是主觀的,他說:“並不完全否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有關”,也就是說,他承認美與客觀事物的秩序和結構是有關的。

  美在生活中無處不再,攝影的鏡頭是用來捕捉生活中美的鏡頭,攝影也和美學一樣,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同樣一張照片,有的人認為它是美的,但是也許有的人認為它是醜的,沒有一個標準的尺度。學習攝影一開始是要突破技術這一關,然後可以上升為思想上的表象,那麼上升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定的美學觀點和審美的深度,體現思想的深度。


陳老師愛畫畫


我認為攝影和美學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攝影人學習美學很有必要,能讓自己的作品更有故事,構圖,色彩更加耐看,秦大唐老師的攝影美學講述了攝影為什麼要學習美學。“美學做為獨立的學科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並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既然攝影與美學都與“美”相關,那麼這種結合就能產生許多新的,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從而幫助我們拍出美的攝影作品。”

掌握一些美學的理論對攝影很有幫助。在這段時間不能出去,我們俱樂部為影友開設了《攝影美學》的系列講座,很受歡迎。開拓思路,提高美學修養。



影攝天下俱樂部


攝影也要講美學,我覺得好的攝影作品也應該是好的美術作品,像一幅畫作。因為在圖中都蘊含著構圖是否恰當舒服、點線面黑白灰等平面構成是否美觀、色彩運用是否和諧、抑或是故意打破這些美學規律而追求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懂得和不懂得的拍攝者其作品的段位顯然是不一樣的。因此攝影師也應具有畫家、設計師的眼睛和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