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姜斯憲書記:眾志成城戰疫必勝,學在交大不負青春

眾志成城戰疫必勝 學在交大不負青春

姜斯憲書記在2020年春季學期

在線教學第一課上的講話

姜斯憲書記:眾志成城戰疫必勝,學在交大不負青春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5萬多名交大師生在“雲端”相聚,以網絡直播的方式開啟新的學期。藉此機會,我代表學校向你們以及你們的家長、親友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

眾志成城,凝聚起戰疫必勝的磅礴偉力

同學們,新年伊始,一場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端於江城武漢,並迅速向全國蔓延,給庚子年新春塗上了沉重的色彩。黨中央果斷應對,在大年初一召開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吹響了舉國迎戰新冠肺炎疫情的集結號!一個多月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取得了令國人自豪的累累戰果,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疫情防控給予高度評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人民為儘量減輕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作出了巨大犧牲,為全人類作出了貢獻!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則表示,中國在應對疫情時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這是中國的制度優勢,有關經驗值得其他國家借鑑。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非常時期,更展現制度優勢。儘管戰“疫”尚未有窮期,但我國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已成事實。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我們一定能夠戰勝此次疫情,也一定能夠應對任何風險與挑戰。

同學們,疫情防控一級響應啟動以來,學校及時成立了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校院兩級數百位教職工幾乎放棄了整個寒假,帶著“師生安好,便是晴天”的心願紮實勤奮地開展工作。瞭解師生動態、送上關心問候是許多老師的生活日常。而彙總疫情防控日報,採編戰“疫”新聞報道,加強校園管理服務則成為許多幹部每天的“必修課”。令人欣慰的是,全校五萬多師生員工和兩萬多附屬醫院醫護人員都平安健康,只有兩名在湖北度寒假的同學確診感染,目前均已治癒出院。

戰“疫”期間,我校許多專家學者急國家之所急,在病毒核酸檢測、疫情排查機器人、醫療汙染物處理、醫用防護器具,以及專家諮政建言、防控知識普及等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

尤其是學校各附屬醫院的相關醫護員工,以“國有難,召必應,戰必勝”的英雄氣概,衝在抗疫最前線。自除夕夜以來,先後有560位醫護人員挺身而出、馳援武漢,佔到全市援鄂醫療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在這裡,我想引用瑞金醫院呼吸監護主管護師沈虹出征時的一段話,她說,“2006年入學的第一天,黨委書記馬德秀老師就給我們上了新生第一課,讓我深深記住了‘選擇交大,就選擇了責任’。趕赴一線,雖然心中也有點怕,但我依舊選擇前行”。援鄂醫療隊的交大白衣勇士,用他們的行動續寫了交大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讓我們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並預祝他們早日凱旋、平安回家!同時,我們也要向目前仍在湖北省的1500餘名師生致以真誠的祝福,讓我們守望相助、共渡難關!

同學們,疫情發生以來,先後有三十多所世界一流大學或大學聯盟向我校發來信函,表達親切問候和支持鼓勵。同時明確表示將繼續深化雙方的合作與交流。對此,我們均及時予以回覆,除了表達感謝之意,也傳遞了全校師生健康安好的信息。尤其是表達了我校堅持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明確態度。疫情是人類社會的公敵,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只有攜手合作才能使疫情得到控制。

這也應當成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意。作為交大的學子,希望你們不僅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更要有開放的意識和開闊的胸懷,要立志成為對人類社會進步有所貢獻之人。

撫今追昔,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奮發圖強之志

同學們,殷憂啟聖,多難興邦。在今天這堂特殊的課程上,我想與大家分享三段在艱難困苦中讀書的往事。120年前的另一個庚子年,1900年春夏之交,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和天津一帶,霸佔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祥地之一,與我校同樣誕生於甲午戰敗的硝煙和覺醒之中的北洋大學堂,也就是現在天津大學的前身,導致其被迫停辦,師生流離失所。當時,創辦不足四年的南洋公學,儘管自身尚舉步維艱,但還是毅然決定接應照料北洋大學堂的60餘位師生來校賡續學業。當時在校任教、後來曾先後出任特班總教習和交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回憶到:“(那時)上院校舍落成,適有北洋大學學生避亂來上海者,乃設班以收容之。”我想,先賢當年的慷慨之舉,當是秉承了“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

之理念,也為保存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貢獻了綿薄之力。

時光再追溯到80年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上海淪陷,我們交通大學的校園也就是現在的徐匯校區被日本侵略者霸佔了數年之久。交大人又一次發揚了自強不息、儲才興學的優良傳統,以堅忍不拔之精神,在重慶九龍坡和上海法租界兩地艱難辦學,師生在險象叢生之中忍辱負重、發奮讀書。雖然生活上飢寒交迫,但在學業上依然奮楫爭先,走出了一大批國之棟樑,其中包括4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佔全國獲此殊榮總數的近1/8。他們是:“人民科學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著名化學家徐光憲院士,著名醫學家王振義院士,以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黃院士是1945年以優異成績在重慶九龍坡被交大錄取的,因為矢志救國報國,他在報考大學時毅然選擇了能夠提升國防實力的造船專業。2016年4月,在母校120週年校慶大會上,黃學長深情地分享了他的成長經歷和家國情懷,令全校師生深受感動、引以為榮。在這裡,我要向大家報一聲平安,目前身居武漢的黃院士身體健康、一切安好!他還委託我向全校師生醫護員工轉達誠摯問候和殷切寄語:

“希望大家越是艱險越向前,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我們再把目光轉向40年前,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而作為改革開放的前奏曲,恢復高考制度是1977年最嘹亮的秋歌。林忠欽校長和我都是首批高考幸運兒,史稱77級。當時的國家百廢待興,重新開放的交大校園無論是師資力量配備,還是辦學條件保障都有諸多困難。但是,喜從天降的幸福感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使我們都處於無須揚鞭自奮蹄的狀態之中。當時的校風學風甚好,老師們認真負責、傾囊相授,同學們惜時如金、學海泛舟。可以說,除了睡覺、吃飯和最必要的體育鍛煉,其餘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許多同學一週的學習時間達到90小時。因此,儘管我們入學時的學業基礎大都比較薄弱,但到畢業時,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達到了老交大畢業生的水準。

同學們,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珍惜當下、奔向未來!在抗擊疫情共克時艱的特殊時期,我們交大師生要發揚

自強不息、勤奮向學之傳統,堅定必勝信念,做好守護者;引領風氣之先,爭當奮進者!

不負青春,為“學在交大”添寫濃墨重彩一筆

各位同學,從明天開始,我們將全面啟動在線教學,比原校歷安排的開學時間僅晚了一週。這個動議是在2月初作出的。目的是儘可能減少疫情對同學們學業的影響,同時要確保教學質量。在過去四周裡,學校以及各院系、各職能部門夜以繼日地開展了準備工作。本學期3000餘門次課程的1000餘位任課教師積極響應、全情投入,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心血。每一位任課教師都參加了線上課程的技術培訓、集體備課和操作演練;絕大多數同學也參加了上週的網上試聽與體驗,不少同學與老師主動交流互動,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建議。還有一些同學被遴選為助教,將協助老師提高在線教學質量,以達到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的工作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本學期的200多門用非中文講授的課程,經過100餘位任課教師,包括55位在國外的外籍教師的準備,也將在線上展開教學。全校留學生都有可以選擇的在線課程。截至今天上午,全校學生在線註冊率本科生超過97%,研究生超過94%,體現了各位同學對於在線學習的期待。我們衷心希望這次具有應急性質的在線教學實踐,成為我校線上線下

“混合式”教學的新起點,不僅功在當下,更會利在長遠,併成為“學在交大”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學們、老師們,開展全覆蓋、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在交大歷史上尚屬首次,教學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與困難在所難免。我們也知道,從線下教學轉到線上教學,老師們和同學們的負擔都會大為增加,尤其是在前兩週的適應期中,感受會特別明顯。我們希望各位老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為首要,加強教學團隊之間的配合,取長補短、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地做好講課、答疑、輔導等各個教學環節的工作,爭取展現出最好的水平和風采。我們希望同學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要惜時如金,專注勤奮。要拿出比你們在校園內讀書,以及迎接高考或考研時更加刻苦的勁頭來投入線上學習,取得優良的學業成績。也希望你們以此為契機,獨立思考、激濁揚清。深刻領會為什麼我們的黨和國家能夠“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要認真審視我們個人應該怎樣面對挑戰、承擔責任,在共同應對疫情中實現理想信念的昇華和人生的成熟成長。

“延期開學、在線上課”是新學期的特殊“打開方式”,也是學校、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擁抱變革、探索創新的機遇。疫情面前我們需要風雨同舟、攜手同進。在教學方式、交流空間的變化中,讓學習研究始終保持最佳狀態,才是“學在交大”的應有之義!

同學們,“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這幾天,交大思源湖畔的依依垂柳已添新綠,一餐前的滿樹玉蘭悄然盛放,植物園中、仰思坪上、健步道里更是春意湧動,你們牽掛的校園美麗依然、風景如舊,而古樸厚重的徐匯校區和醫學院校區,愈發顯得寧靜高雅。待到你們如約歸來之時,讓我們一起共赴大好春光、不負青春理想!謝謝大家!

姜斯憲書記:眾志成城戰疫必勝,學在交大不負青春

姜斯憲書記:眾志成城戰疫必勝,學在交大不負青春

姜斯憲書記:眾志成城戰疫必勝,學在交大不負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