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三門峽地處黃河岸邊,豫、晉、陝三省交界處,介於洛陽、西安兩大古都之間,是華夏民族繁衍生息的發祥地之一。這裡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遠在五六十萬年前,就留下了華夏祖先的足跡,五六千年前已有較大的氏族部落。諸朝歷代在此多有建置。數千年的歷史車輪給三門峽留下了許多閃光的軌跡。當然也有許多成語生於這片土地上,下面給大家整理分享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天鵝之城三門峽


(一)中流砥柱 屹立在黃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巍然不動,能起支撐作用的力量。語出《晏子春秋·內篇諫下》:"以入砥柱之中流"。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四·河水》:"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現水中,若柱然,故日砥柱也。"公元638年(唐太宗貞觀十二年),二月癸亥,唐太宗李世民觀砥柱,於其上勒銘: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柳公權也為它寫了一首長詩,石島上鐫刻了前四句:禹鑿鋒鋩後,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中流砥柱


(二)假道滅虢 以借路為名,實際是要侵佔該國(或該地)。語本《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日:'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虞公不聽勸諫,答應晉軍過境。結果,晉國在滅掉了虢國之後,回師途中把虞國也消滅了,也作"假途滅虢"。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三)唇亡齒寒 嘴唇沒有了,牙齒露在外邊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關係十分密切。常指鄰國之間休慼相關。《左傳·僖公五年》記載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諫國君時舉一諺語"輔車(夾骨和牙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輔車相依"也成為一個典故。


(四)甘棠遺愛 舊時用以稱有"德政"的官吏、皇帝留下來的紀念物。典出《詩經·召南·甘棠》。詩記西周召公治陝,勤政愛民,有一次,他在陝邑發現一棵甘棠樹,就經常在樹下決斷刑獄,辦理政事。他死後,人民懷念他,連甘棠樹也捨不得折損一枝一葉。


(五)分陝之重 陝為古地名,也即陝原,在今陝縣西南,周成王時,周公、召公分陝而治。此語指朝廷對守土重臣的委任。語本《史記·燕召公世家》,成王時"召公為三公,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晉陶潛《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太尉潁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陝之重,鎮武昌,並領江州"。


(六)墨絰從戎 墨,加黑色,絰,古時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從戎:從軍。指在守喪中投入軍隊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晉崤之戰中,晉"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線"。(興:發動。衰:即"縗"古時喪服中胸前的一塊麻布。衰線,指整套喪服。)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服從戎,故墨之"。結果,此役晉軍同仇敵愾,大敗秦軍,俘秦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


(七)紫氣東來 祥瑞之氣從東而來。傳說老子西行將至函谷關,關令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聖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前來,喜便請他寫下了《道德經》。《史記·老子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日:"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列仙傳》: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隱德行仁,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候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唐代杜甫《杜工部詩.卷六.秋興》: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八)雞鳴狗盜 指卑不足道的本領。《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盜出已經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孟嘗君才獲得釋放。又靠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才逃回齊國。《漢書·遊俠傳》:"繇(由)是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竟為遊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九)終軍棄繻 唐朝詩人胡宿《函谷關》詩中日:"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終童即終軍,濟南人,字子云,博辯能文。漢武帝時,十八歲的終軍去長安求取功名,在經過函谷關時,按照漢法規定,入關的人要從關門守衛者領取一幅繻(一種帛質的出入關門的證件),作為將來出關時的憑證。終軍才高氣揚,他想日後出關時一定可乘高車駟馬,用不著什麼憑證。所以當官吏給他繻時,他說:"大丈夫西遊,終不復得還。"遂棄而去。到長安後,上書言事,得漢武帝信任,官拜謁者奉使,受命去南越(今廣西一帶)平叛。當終軍持著朝延授予的節仗,浩浩蕩蕩東出函谷關時,當年給終軍發繻的官吏認出了他,給他手下的官兵說:"這就是那年過關棄繻的那個儒生。"唐王勃《滕王閣序》有"等終軍之弱冠,募宗愨之長風。"終軍死時,年二十餘歲,世謂之終童。


(十)夸父逐日 典出《山海經·海外北經》。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意志。身材高大的夸父,氣力無窮。有一天,他對太陽發生興趣,想和光明永遠待在一起。於是,他邁開巨人的步伐,像風似地去追逐向西移動著的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裡,他才追到禺谷,也叫虞淵,就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耀眼的光輝完全包圍,炎熱炙烤著他,他口渴的要命。於是,就去喝黃河、渭河裡的水,喝盡了兩條大河的水,可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那大澤裡的水。可是,還沒來得及到達目的地,就渴死在路上。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那手杖立時變成一片桃林,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陝西潼關以東地區。


(十一)放牛歸馬 周武王伐殷後,遣散戰馬戰牛,表示不再用兵。語本《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穎達疏:"此是戰時牛馬,放牧之,示天下不復乘用。"


(十二)一丸泥封函谷關 一丸泥:一個小泥丸,封:封閉。用一個小泥丸就能把函谷關封閉。比喻地形險要,只用少量兵力,即可固守。語本《後漢書·隗囂傳》:"(王)元遂說囂日:'案秦舊跡,表裡河山,元請以一丸泥為大主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王元:隗囂部將)。也簡作"丸泥封關"。而"表裡河山"也成為一個典故,指一面依山,一面臨河險要地勢。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十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 關指函谷關。舊指函谷關以東,民風尚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民風尚武,多出將帥。《晉書·姚興載記》:"古人有言,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三秦饒雋異,汝穎多奇士"。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十四)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敵一百。又說是一百的一倍。形容邊防牢固,國力強盛,統治穩固的國家。典出《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縣(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裴駰集解引蘇林日:"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唐朝詩人崔道融經函谷關寫下的《關下》一詩有"百二山河壯帝畿,關門何事更開遲"句。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十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典出《後漢書·楊震傳》:楊震任荊州刺史時,曾舉薦王密。後來,他調任東萊太守途經王密任縣令的昌邑(今山東省金鄉縣境)時,王密夜贈千金報答楊震舉薦之恩。楊震拒收,王密稱:"夜間無人知曉。"震答:"天、神、你、我都知,何謂無人知道?"並嘆息說:"我知道你,你不瞭解我。"楊震,字伯起,漢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境)人,家道中落寓居湖(今靈寶縣境)。學識博通,時稱"關西孔子"。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十六)

雪泥鴻爪 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出自宋朝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十七)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比喻開始有損失,終於取得勝利,或這方面失敗了,卻在那方面獲得成功,出自《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隅"指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意謂落日餘輝照於桑榆之尖,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意即,早晨失敗,經過努力,晚上又成功了。馮異為東漢徵西大將軍,與赤眉軍戰於陝縣,大敗,徒步逃回陝縣回溪阪,重整軍隊,與赤眉軍再戰於澠池縣崤底,獲得勝利。


快來看看,關於三門峽的17個成語故事(能給孩子講好長時間)


大家還想知道哪些城市的相關成語呢,大家一起討論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