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心理學:在父母跟前從不做這3種事的孩子,自卑、軟弱,很負能量


心理學:在父母跟前從不做這3種事的孩子,自卑、軟弱,很負能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權威,是孩子的第一個重要客體,孩子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和經驗,就是對父母印象的演化。所以一個人怎麼樣跟父母相處,他在父母跟前有著怎麼樣的行為表現,透過這些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他的性格特徵。

比如,在父母跟前從不做,或者很少做這三種事的人,可能內心自卑,性格相對軟弱,同時很容易情緒低落,變得負能量。

一、從不,或者很少“違逆”父母

“父母命不可違”,這成了很多老一輩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的孩子變得很聽話,很懂事。不過從我們經常遇到的諮詢案例來看,一個經常很聽父母話的人,會有很多不好的結果。

結果一:在家裡聽父母的,在外面聽很多人的。我的來訪者李媛(化名)今年三十多歲,是某公司的文職人員,負責辦公室的上傳下達,彙總各個科室的材料,因為她很聽話,所以各個科室的人總是把自己的工作拋給她,她也不會拒絕,經常照做。

她的好說話,她的聽話、不拒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包括新來的員工都慢慢的對她頤指氣使,就這樣她越來越累,身體上的累是一方面,心理上的累也是一方面。因為她在聽別人話的時候,是在壓抑自己,壓抑就會產生心理層面的能量內耗,就會感覺到累。

心理學:在父母跟前從不做這3種事的孩子,自卑、軟弱,很負能量

二、從不,或者很少在父母跟前放肆的哭過

這一點,更加側重於小時候,小時候的你是不是在父母跟前放肆的哭過這很重要,因為正常情況下,父母是孩子的容器,是孩子最初安全感的來源。哭泣背後往往是一種悲傷或者痛苦的情緒,需要父母安撫和接納。

我有個來訪者,他告訴我,小時候他的爸爸經常打他,還不准他哭,他要是哭,就打的越狠,於是後來爸爸打的再痛,他也不哭,他都忍著。

這到後來進一步演化,他習慣了啥事情都忍著,以至於現在他越來越心累。當然我還遇到過很多案例,比如有的來訪者告訴我,他的爸爸媽媽告訴他喜歡哭泣是軟弱的表現。

以至於他不敢承認自己的悲傷和痛苦,但是不承認這種感受也會出現,這讓他覺得自己真是一個軟弱的人。我們知道軟弱是不被人喜歡的,於是他就開始討厭自己,這就種下了自卑的種子。

三、很少,或者從不向父母表達憤怒

在很多父母的眼裡,以及我們的文化中,憤怒也是不被人喜歡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關係中,有的時候憤怒是一種力量,生命力要展開,必然是要釋放這種力量,相反,生命力的的萎縮也必然要壓抑這種力量。

心理學:在父母跟前從不做這3種事的孩子,自卑、軟弱,很負能量

很少在父母跟前表達憤怒的人,通常有這樣幾個原因:1、父母本身沒有力量,是弱小的,如果向一個虛弱的父母表達攻擊性的力量(憤怒),孩子會體驗到內疚。

比如一個來訪者告訴我,記憶中他的爸爸媽媽從小就被鄰居欺負,村子裡的人也喜歡作弄爸爸,開爸爸的玩笑,爸爸很早就弓腰駝背,同時媽媽身體也不好。

其實每當他感覺到爸爸不能保護家裡的時候,他有憤怒,很生氣,但是看到爸爸的樣子,他覺得對爸爸生氣是不道德的,他怎麼可以忍心呢?

於是他就壓抑自己的憤怒,那這個憤怒就轉而面向了他自己,他又開始抱怨自己,為什麼自己不能寬容一點,為什麼自己總是這樣小氣。時間長了,他就習得了這種壓抑和自我攻擊。

2、父母有力量,產生對權威的懼怕

前一種是父母沒有力量,向父母表達憤怒,就如同攻擊父母,會讓自己很內疚。這一種情況,是父母的權威力量過於巨大,使得孩子懼怕父母,從而變得擔心和小心翼翼。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吳君(化名),大學畢業,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可是不久就發現自己很難適應,前前後後又換了幾份工作,可是還是很壓抑。

他不敢在公眾場合說話,不敢看領導,與比自己職位高的人在一起就緊張。這其實就是他對父母印象的一個內化,他懼怕他的父親和母親,這成為了他的一個內在關係的模板,所以在進入社會之後,他就會把父母的形象投射到類似於父母的人身上,從而產生懼怕情緒。

心理學:在父母跟前從不做這3種事的孩子,自卑、軟弱,很負能量

所以,我們也看出來了,生兒育女,我們就必須認識到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獨立的個體,這樣認識,這樣行事,會給予他們一個幸福、快樂的基礎。

反之,孩子的自我就無法成長,就會形成自卑、軟弱的特質,從而在關係中釋放出負能量,影響自己,也傷害別人,我想這肯定不是父母願意看到的。

希望父母們能意識到這一點,當然如果你是一個成年人,也希望你能看到自己的問題,畢竟看見就有療愈的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