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底層詩人的出路在哪?

韓新文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和社會生活共生共存。它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廣闊深邃的意境,濃厚的思想感情表達詩人的意願,反映社會生活。歷朝歷代著名詩人層出不窮。多數來自社會底層。就拿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來說,詩的內容,素材多數來自民間,是古代勞動人民生活,勞作愛情的真實反映。唐代著名的邊塞詩,田園詩,不都是反吷邊關將士的戍邊生活及民間勞作的場面嗎?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真實地反映安史之亂給人民造成的悲慘生活及唐王朝腐朽沒落嗎?“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是流亡途中,丈夫病逝,悲慘境遇,窮困潦倒,寫出了令人稱讚的詩詞嗎?創作詩詞離不開社會生活,只有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作品。

至於出路在哪?試問,屈原寫《離騷》想到出路了嗎?李白,杜甫寫詩歌想過出路嗎?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仍堅持寫作《紅樓夢》,他想過出路嗎?大概都沒有。這就是文學的動力,創作的激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蔑視權貴,過著清貧的日子堅持文學創作。他們把文學看作比自己的命都珍貴。孜孜不倦傳承著中華文化。這不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嗎?所以我認為文學創作是一種精神,不能計較功利。只要愛好詩歌,認真創作。多寫思想正確,積極向上的作品,熱愛自己的民族,國家,歌頌時代,歌頌生活就是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