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開國功臣湯和為何不死,沒被朱元璋斬殺呢?

天天開心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可以說是古代無數文臣武將用血總結出的道理,歷代君王或多或少都有打壓功臣的行為,本質上就是維護皇權。而帝王中對功臣最狠的要數明太祖朱元璋,所封的25位公爵、79位侯爵,除了戰死、早逝的之外,基本上都牽連到“胡藍黨案”中被殺,善始善終者寥寥。但信國公湯和卻能一生受到朱元璋信賴重用,死後追封“東甌王”,靠的是什麼呢?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首先要明確一點,明太祖朱元璋不是胡亂殺人的神經病,他殺官員要有一個能讓天下大多數人接受的標準、理由,不能弄得人人自危,否則第一個死的就是朱元璋了,中國歷史上強勢君王被臣子弄死的也不是一個兩個。朱元璋因為自身經歷,最恨貪官汙吏,當皇帝31年就從上到下掀起了6次大規模整頓貪腐的行動,殺掉貪官汙吏15萬人,這裡面很大一批是隨朱元璋打天下,自恃有功而貪贓枉法的人。當然因貪腐被殺的大多是明初中下層官員,真正的頂級權貴們還是死於“胡惟庸案”、“藍玉案”的多。

胡惟庸劇照

先說爆發於1380年(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這件事前後12年,胡惟庸身上的罪名也越來越多,謀不軌、通倭通虜等等,按照“罪名”,明朝在東南西北四方的敵人都和胡惟庸有勾結,每多一項罪名,就有一大批權貴被株連,最出名的就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76歲高齡的李善長連同全家七十餘人被處死。“胡惟庸案”牽連致死者三萬餘人,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等一公爵、二十一侯爵既是明朝開國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同鄉。

“藍玉案”爆發於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不同於延續12年的“胡惟庸案”,這次朱元璋快刀斬亂麻,罪名就是謀反,短時間內就將涼國公藍玉、景川侯曹震、鶴壽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筦伯何榮等人族滅,一公爵、十三侯爵、二伯爵連同文武官員被殺的約一萬五千多人。經過“胡惟庸案”、“藍玉案”之後,明朝開國那批威望高、功勞大的元功宿將活著的不多了。

藍玉劇照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有一定的延續性,發生的原因也有類似的地方。“胡惟庸案”的直接原因是胡惟庸成為百官之首後,專橫跋扈,結黨營私,在很多國家大事上不稟報朱元璋就擅自處置,有架空皇帝的趨勢;根本原因是千年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權勢日盛的淮西朋黨集團對太子朱標接掌權力造成威脅。胡惟庸死後,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規定朱家子孫不得再立丞相,大臣敢有奏請復立的處以重刑。

“藍玉案”的直接原因是藍玉憑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捕魚兒海大破北元而名震天下,成為繼徐達、常遇春之後又一位軍方領袖人物,開始居功自傲,大肆在軍中蓄養義子、排斥異己,甚至多次公開宣稱軍中將校賞罰升降、生死榮辱全掌握在他手中,犯了忌諱;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害怕年幼的皇太孫朱允炆將來控制不住藍玉等驕兵悍將,會有人謀朝篡位,提前清除隱患。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1368年朱元璋稱帝的時候就已經41歲,相對於古代人30-35歲的平均壽命來說,朱元璋絕對算得上是個老人,隨時可能去世(朱元璋活到71歲是不可預料的),而對老人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家業順利的傳承下去,更何況是江山社稷這麼大的家業,朱元璋大開殺戒的根源就來自於這裡。

朱元璋殺胡惟庸是為了摧毀對皇權威脅最大的丞相制,將權力集中到朱家皇室手中;借“胡惟庸案”大肆株連,是為了清除居功自傲的那些淮西功臣們,這些人對皇權缺乏敬畏,還將明太祖當成和他們稱兄道弟的朱重八,對小輩朱標這位太子更是不尊重,朱元璋自然要剷除他們;“藍玉案”是因為太子朱標英年早逝,而藍玉等人是朱元璋為朱標打造的執政班底,不是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能駕馭的,自然也被屠戮乾淨,一切都是為了朱家皇權消滅威脅。而湯和正是一個低調謹慎、識時務、擺得正位置,不會讓朱元璋感覺到威脅的人。

湯和劇照

湯和是明朝開國功臣中和朱元璋關係最近的人之一,兩人是一條街上長大的發小,湯和還是孩子王、是大朱元璋3歲的好大哥。1352年,湯和帶領一幫同鄉加入郭子興的紅巾軍,很快就立功官至千戶,之後他給小夥伴朱元璋寫信,將朱元璋介紹到了郭子興麾下,也就是說湯和不只是朱元璋的大哥,還是其事業上的領路人。

朱元璋加入義軍不久,就因為能力出眾受到賞識,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著名的馬皇后),還官至鎮撫,職務在湯和等老人之上。朱元璋一個新人地位卻超過了義軍中的很多老人,自然有很多人不服他,唯獨湯和甘願位居朱元璋之下,沒有怨言的聽從朱元璋的指揮。有了湯和的帶頭作用,再加上朱元璋之後屢立功勳,這才確立了朱元璋在團體中的領導地位,有了明朝開國團隊的雛形。

1368年大明建立後,因為和朱元璋的親密關係,湯和常常被召入宮中商討事情,一般人肯定大肆炫耀和皇帝的關係,而湯和從來沒有向他人洩露朱元璋和自己說過什麼,嘴閉得嚴嚴的,越受寵為人越小心謹慎。1388年,明朝基本統一全國,朱元璋不願意開國功臣們繼續領兵,但沒有明確表態,湯和又是第一個站出來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大為高興在中都鳳陽給湯和置辦了豪宅產業,還賞賜了大筆財物。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湯和能夠活到70歲壽終正寢,還被追封為東甌王,生前死後榮寵備至,和他為人處世是有很大關係的。在湯和告老還鄉之後,繼續貪戀權位的開國功臣們就被明太祖朱元璋藉著“胡惟庸案”和“藍玉案”除掉了。“胡藍黨案”後,朱元璋又先後除掉了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宋國公馮勝等人,明朝建國前後150位功臣,僅剩徐(魏國公徐達)、李(曹國公李文忠)、湯(信國公湯和)、耿(長興侯耿炳文)、郭(武定侯郭英)、沐(西平侯沐英)等少數幾家延續富貴。


當狗容易做人難


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是朱元璋的同鄉鄰居,早年投奔郭子興,做到了千戶,資格不比朱元璋和徐達差。後來他追隨朱元璋,守衛常州多年,以後在征討東南、北伐和進軍西北時,多有戰功。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賞功臣,湯和只得到一箇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朱元璋解釋其中原因,說湯和“嗜酒妄殺,不由法度。”

此後,湯和佩掛徵西將軍印,征討四川,並再次參與北伐,戰績一般。直到洪武十一年,湯和才被進封為信國公,歲祿三千石。

洪武二十八年,湯和病死,被追封為東甌王,入享太廟,算是壽終正寢,但他的兒孫因為早死,並沒有襲爵。直到嘉靖年間,他的後代才得到一個靈璧侯。

比較而言,湯和與明朝其他的開國元勳相比,不如徐達、李文忠等人那樣幸運,但比李善長、馮勝等一大批人要好得多,其中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知進退,懂分寸,很清楚自己的地位。

湯和這個人頗有計謀,“沉敏多智數”,但有一個缺點,就是貪杯,醉酒之後容易失言。當年鎮守常州時,一次醉酒之後他報怨說,自己完全可以投奔張士誠,也可以混得不錯。朱元璋聽說之後非常不滿。這也是湯和沒有第一批得到公爵的重要原因。

但這次挫折讓湯和學乖了,他是一個職明人,身邊的文武大臣接連出事,他看在眼中,自然有所醒悟。進封公爵之後,他對朱元璋說,我年紀大了,不再適合帶兵,希望回鄉養老。朱元璋大喜,賜他錢鈔修建住宅。

那以後,形勢越來越嚴峻,湯和也越來越小心,越來越謙卑,從來不對外人談論國事,朱元璋的賞賜全部拿去分給鄉親,身邊的姬妾也都打發掉。

第二,朱元璋清算李善長時,湯和明確表態支持朱元璋,宣示忠心。

洪武二十三年的夏天,太師、韓國公李善長被指責曾與胡惟庸互相勾結,陰謀反叛。李善長是六國公的第一位,是資格最老的開國元勳,屬於標誌性的人物。朱元璋要搞掉他,需要一些有力的罪證。

結果湯和揭發出一條罪狀:湯和掌管都督府時,李善長向他借用幾百士卒,幫助建造自己的府第,以節省費用。但湯和嚴辭拒絕,李善長也表達了歉意。

在這關鍵時刻,湯和站出來揭發李善長,等於是落井下石,同時表明自己堅定支持朱元璋。這一點才是朱元璋最看重、最需要的。

第三,湯和晚年時身體很差。

李善長倒臺時,湯和犯了嚴重的疾病,說不出話來。後來病勢稍緩,朱元璋又把他接回南京,允許他乘車進宮,與他手拉手,一起敘舊,說起從前的種種往事。湯和此時已經無法出聲,只能點頭回應,搞得朱元璋流下眼淚。

從人性的角度看,做為同鄉和同齡人,湯和是最有資格同朱元璋對話的人,朱元璋需要這樣一個對話者。而且湯和此時已經完全成了廢人,百無一害。如此種種,湯和得以安然度過晚年。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七十歲的湯和病死,朱元璋厚賜金帛。


於左


湯和是明朝開國大將中極少數活下來的人,朱元璋一生殺人無數,李善長,藍玉等名將都被抄家滅門,可朱元璋卻偏偏放過了湯和。

理由有三個。



第一,湯和對朱元璋有知遇之恩。

1352年,湯和參加紅巾軍,寫信給朱元璋,讓當時還是和尚的朱元璋也加入,朱元璋接到信後,開啟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第二,湯和是唯一主動交出兵權的開國將領。

1388年,年邁的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不願意讓將領繼續統兵,在還沒開始採取行動前,湯和主動提出要交出兵權。這是湯和沒有被殺的最大原因。



第三,湯和性格不張揚,擅長裝孫子。

湯和曾因為喝酒做過很多錯事,朱元璋不僅每次藉故罵他,還把這些錯事刻碑公佈於世。

即便如此,湯和還是乖乖的,毫無怨言。

其他如藍玉等人太過張揚,李善長涉及胡惟庸案,這些都是朱元璋忌諱的事情。


故紙書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後,雖說對建立明朝有功的功臣進行了嘉獎,但最後都對他們趕盡殺絕了,明朝建國功臣幾乎沒有剩下什麼人,但有一個人逃過一劫,還壽終正寢了,他就是湯和,為什麼湯和能獨善其身呢?

湯和的性格決定了他能善終。湯和的性格極其謹慎,是個內斂的人,他不會隨意發表意見,比如他在朝中瞭解不少國家大事,可他從來不在家裡討論這些,因為隔牆有耳,說這些東西要是傳到朱元璋耳裡,只會惹來殺身之禍,而且他還散盡家財,把錢財分給家鄉父老與故交,並不跟功臣有過多來往,就過著獨自的小生活,因為跟其他功臣交往過密,也容易惹來朱元璋的猜忌。他還懂得察言觀色,朱元璋一直提防著各將領,不希望諸將長期統領軍隊,可朱元璋表面沒有說出來,也沒有采取具體措施叫將領退下去,而湯和非常識眼色,他知道朱元璋的想法,就借自己年老多病要告老還鄉,朱元璋一看湯和這麼自覺,不僅沒有對他動殺計,還給他在鳳陽修築了府邸。湯和也對朱元璋畢恭畢敬,就算他病重不能說話,當朱元璋前來探望他時,他就一直叩首以表示回答,朱元璋看見湯和這樣都感動不得了,還賜給了湯和不少東西。


正是湯和這樣夾著尾巴做人,所以他才沒有遭遇其他功臣一樣的下場,他們因結黨營私而被誅殺,而他是得以善終。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後,就用各種理由殺了無數開國功臣,幾乎就殺光了,能剩下的沒有幾個,而這其中有一個人不僅沒有被殺,還好好的活到終老,可算是奇蹟啊,畢竟在殺神朱元璋的手下混,能活著就不錯了,並且還得以善終那更是需要大智慧的,這個人就是湯和,朱元璋的發小兼開國功臣,湯和是功成而身不死,這都歸結於湯和會做人,懂得怎樣和朱元璋打交道。



湯和低調會做人,懂取捨,捨去權力而保住性命。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從小一起玩到大,他很懂朱元璋的脾性,知道朱元璋這個人共患難可以,共富貴就難說了。後來他們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建立了大明王朝,曾經的放牛娃變成了高高在上的皇帝,身份等級就形成了,再也不能用以前老朋友的態度對待朱元璋了,湯和很懂這個道理,從朱元璋大封功臣開始湯和就很懂得和朱元璋打交道。明朝建立了,功臣是要封的,分享果實嘛,大家都開心,結果湯和被封為伯爵,湯和就很不爽了,內心是有是的,我可是你朱元璋的發小啊,出生入死打天下,立下多少功勞啊,你封我伯爵,其他跟你玩的發小都封了公爵,你朱元璋也太不夠意思了吧,這顯然對我湯和不公平啊,我的功勞足以匹配公爵啊!湯和雖然不爽,但是靜心下來就明白了,你什麼爵位皇帝說了算,你能去指責朱元璋做錯了嗎,雷霆雨露均是君恩啊,皇帝就算有錯也是沒有錯的,願意給你就給你,不爽隨便殺了你都沒問題。所以湯和並沒有去找朱元璋要說法,老老實實接受了封賞,朱元璋很滿意湯和的表現。湯和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是朱元璋因為自己一個小錯誤才封自己伯爵的,可見朱元璋是眼裡容不得沙子啊,知道原因後,湯和低調做人不犯錯誤,後來朱元璋就改封他為公爵了,可見湯和很會做人,懂得如何跟朱元璋打交道。





隨著時間的推移,湯和發現朱元璋對功臣越來越猜忌了,為了皇權,也許哪天就動屠刀了,湯和意識到這一點,馬上採取捨棄功名保住性命的方法,主動提出交出兵權告老還鄉,朱元璋很開心,就同意了,也削了湯和所有的兵權,湯和就無官一生輕回到了老家,就是因為湯和老早提出退休,才沒有讓朱元璋給殺了,功名利祿誰不喜歡啊,不過和命比起來,就不值了,很多功臣捨不得功名也就落的個身死的下場,湯和很決斷,雖喜歡功名,但為了性命,該斷的立刻斷就是啦,不要為了功名捨棄了生命呢,有命,功名還不得賺回來嘛,沒命什麼都完了,湯和是明白人,所以沒有被殺。回到老家的湯和,低調做人,當地官員探望他,他一律不見,他知道錦衣衛一直監視著他呢,每天都向朱元璋打報告呢,自己好好帶孫子就是啦,不參與任何的政治,你朱元璋就沒有理由殺他啦,畢竟殺了湯和,名聲不就汙了嘛,人家都主動交出兵權告老還鄉,你還想怎樣啊!在湯和回鄉之後,朱元璋果然舉起了屠刀殺功臣,湯和避開了殺戮。



洪武二十七年,重病的湯和被朱元璋召見,湯和知道自己最後的考驗到了,自己的後代子孫能否渡過這殺身之禍就看這一關啦,湯和知道朱元璋也老了,知道這是最後對自己的考驗,湯和採取的就是溫情的辦法。那天接見,大家訴說著當年的意氣風發,當年一起喝酒聊天的情景,彷彿大家又回到青春年少時快樂的時光啊,湯和沒有說話,老老實實的聽著,說到感動之處還流眼淚,最後告別時,湯和沒有說什麼,只是一味的磕頭,一邊磕頭,一邊流眼淚,70的老頭啦,白髮蒼蒼在那裡不斷留著淚磕頭,這場景,朱元璋看到了也心酸感動啊,也流了眼淚,這一刻觸動了朱元璋內心的良知,他知道老朋友湯和以這種方式求得自己我原諒,請求放過自己的後代,朱元璋也老了,也許沒有幾年好活了,殺了湯和又有什麼用呢,能臨走時刻有個朋友陪自己不很好嗎,還是講點感情吧,別走得那麼淒涼!朱元璋沒有殺湯和,還給了湯和安葬費,幾個月後,70歲的湯和病死得以善終,後代也活的好好的,3年後朱元璋也死了,和老朋友在泉下相逢去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湯和,字鼎臣,濠州人,和朱元璋同為鳳陽老鄉。湯和還是朱元璋加入元末農民起義大軍的引薦人,所以,湯和與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是同鄉加戰友。

但是,朱元璋的同鄉加戰友不止湯和一個,而湯和卻得享天年,主要還是湯和沒有觸犯到朱元璋的禁忌。因為做的再好,再優秀,只要有一件事情,觸犯了朱元璋的禁忌,那就是必死無疑,而湯和都聰明的避開了。

一、朱元璋要收權,不肯放棄手中權力之人必除之

明初四大案的胡惟庸案就是個典型。胡惟庸自恃功高,做了丞相也不懂得收斂,多向朱元璋請示,反而獨斷專行、結黨營私,這讓朱元璋起了殺心。

湯和卻恰恰相反,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後,猜出了朱元璋收兵權的想法,於是親自找到朱元璋,說“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大意就是,我已經年老了,不能再領兵打仗了,請求歸鄉養老。

朱元璋一聽很開心,立刻賞金銀錢帛,並且在鳳陽的家鄉給湯和建造府邸。

湯和在告老還鄉時,正好遇到倭寇犯境,在朱元璋的要求下,又去沿海造成防禦,事畢之後,湯和再次辭官。朱元璋給的賞賜比上次還多,“並降璽書褒諭,諸功臣莫得比焉。”

二、朱元璋對於居功自傲、飛揚跋扈之人必除之

藍玉案就是一個典型。話說“狡兔死,走狗烹”,但藍玉被處死的時候,其實還是有用處的,蒙古舊部還在不斷騷擾北方邊境,而朱標死後,朱允炆也需要有託孤大臣照顧。但是,藍玉卻居功自傲,橫行霸道,甚至對朱元璋口出狂言,還屢教不改,朱元璋焉能不殺他。

湯和也犯過類似的錯誤,守常州時,曾經請事於朱元璋,沒有被同意,於是醉酒後口出怨言:“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朱元璋因此記住了湯和,數次提起常州之事,責備湯和,甚至在冊封時,把這件事寫到了冊封卷冊上。

幸虧湯和深刻認識到了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每次被數落時,都是用頭撞地,表示知道錯了。朱元璋這才原諒了湯和,否則,湯和的命也跟其他人一樣早沒了。

好在,湯和一生對待朱元璋,除了這件事,其他事情都是畢恭畢敬。起義之初,湯和官職比朱元璋高,年齡比朱元璋大,每次出行卻都立於朱元璋身後,而且對朱元璋的命令都是嚴格執行,毫不怠慢。也就是因為這些往事,朱元璋才給了湯和機會,否則,常州之事,就不會只是屢次數落了。

三、朱元璋對於欺騙他的人是嚴懲不貸

明朝最有名的特種兵部隊就是錦衣衛,朱元璋正是用錦衣衛加強了對朝臣的監管。大臣們在家中吃頓飯,喝個酒,畫個畫,甚至突然傷心流了幾滴眼淚,都逃脫不了朱元璋的法眼。

據史料記載,有一次上朝,朱元璋問學士宋濂,昨天在家喝酒了沒有呀,喝酒時,都請了哪些客人呀。宋濂照實回答了朱元璋的問題。朱元璋聽後滿意地說:“果未騙朕。”看來,這頓飯還沒吃完,朱元璋就已經得到了錦衣衛的彙報。如果宋濂沒有如實回答,估計也是後果自負。

湯和對於此類事情應該心知肚明,所以,“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湯和辭官回鄉之後,對於聽到的國事,從不議論,而且不敢洩漏一句,怕被錦衣衛聽去呀。而且在生病之後,湯和還遣散了上百名媵妾,怕他自己死後無人約束,惹出事端呀。湯和晚年交往的人,也多為同鄉布衣等故交老友。

這就讓朱元璋實在是抓不到湯和的什麼把柄來制裁湯和了。

湯和的謹小慎微,讓湯和終於在七十歲時,“獨享壽考,以功名終”,被朱元璋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奕天讀歷史


信國公湯和之所以能逃脫朱元璋的魔爪,成為洪武朝開國功臣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原因如下:

一、湯和的性格為人謹慎、沉敏多智。

性格決定命運。

A、湯和是朱元璋光著屁股長大的兄弟,1392年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團級幹部),他寫信邀請年輕的和尚朱元璋入夥,士兵朱元璋來時,大大咧咧地走在前面,作為千戶的湯和知道元璋才能遠勝自己、絕非池中之物,躬逢亂世,必定橫空出世!千總湯和竟恭恭敬敬地跟在士兵元璋後面,像個馬弁,這就是湯和的政治嗅覺!

B、湯和1357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後隨元璋渡長江、佔集慶,取鎮江,屢敗元軍,累功升統軍元帥,1367年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部,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佔據延平的陳友定,又隨湯和徵山西、甘肅、寧夏,屢立戰功。

但在元璋大封功臣時,第一等爵位六人,李善長封韓國公,徐達封魏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鄧愈封衛國公,馮勝封宋國公以及常遇春的兒子常茂襲封公爵,而作為元璋的革命引路人、同樣功勳卓著的湯和竟未封公。要放到藍玉這類人身上,人早就鬧開了,掃元回來封了個太子太傅,小氣的朱和尚對他已經相當大氣了,讓他位極人臣,他竟當眾大喊:我不堪太師耶?而湯和一聲不吭,他明白元璋的用意,是用他這個老兄弟來鎮住下面侯爵的!有幾個人在朱家軍中的資歷能和湯和比?功勞能和湯和比?湯和也不過是個侯爺,你想幹啥?給你個侯爺,讓你跟湯大哥平起平坐,是抬舉你!幾年後,高風亮節的湯和被封信國公,後來元璋一朝封公的還有就掃平北元的藍玉,信國公、涼國公從封號可見朱老大對兩人的喜惡,也就決定了兩人的最終命運,湯和的政治覺悟高得不要不要,在武將中實在難得啊!

C、湯和晚年更加謙虛謹慎,入朝時聽到的國事議論不透露半句,生病後百餘妾全部發銀子打發走,元璋給的賞賜大多分給鄉親們,遇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總是熱情招呼,從不擺架子,所有這一切相信會通過家鄉的錦衣衛傳到元璋耳朵。

D、1388年,元璋年高,忌諸將長期執掌兵權,只不過沒采取措施。湯和對這個老兄弟心中的小九九早就瞭然在胸了,湯和主動辭職,要求回故鄉。元璋龍顏大喜,立刻下令在老家鳳陽替他修府第。

E、倭寇騷擾,奉元璋聖旨,湯和代主巡視江浙,一年後築城59座,辦完差事,率妻、子辭行,從不戀棧,這等忠臣、幹臣打著燈籠也難找啊!

二、湯和是朱元璋唯一當兄弟、知音看的元老功臣。

湯和作為元璋的革命引路人、老領導、老玩伴,處處為元璋著想,為人低調,從不覬覦兵權,元璋經過多年考察,也早把他當成兄弟。

湯和放棄兵權後,元璋給他在鳳陽建府第;奉旨巡邊完成任務辭行時,元璋賜黃金三百,白金二千,紙紗三千錠;1390年正月初一,湯和給元璋拜年,得病不能開口返鄉,病稍好,元璋接他入京,賜黃金、布帛、御膳、法酒;1394年,湯和無法站立,元璋令坐車靚見,兩人敘舊,湯和不能言,只能叩首,璋厚贈黃金、布帛作喪葬費用……元璋殺功臣,無非是怕帝位,尤其是子孫帝位不穩,功臣驕橫不法者(如藍玉、胡惟庸輩)大有人在,惟湯和一輩子懂禮數、體貼元璋、從不伸手要權、從不作偽,始終和元璋一條心,作為內心孤獨的帝王,心中早已把他當作知音、兄弟啦!

三、湯和死在元璋前,對元璋家的帝業沒有一絲影響。

1395年,湯和去逝,湯和死在元璋前,對帝業沒有任何威脅。

朱元璋也已進入暮年,想起老朋友、革命引路人的一生,能不感動得眼淚一串一串地掉,最終追封東甌王(平定福建是湯和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功勳),諡號襄武。湯和,一如他的姓名,和氣生財!能和元璋這種慪門的皇帝一團和氣,真是奇蹟!





蒼茫大地顧煒斌


湯和其實最該殺,因為他把自己比作韓信。之所以不死,全憑朱元璋念舊。

湯和,字鼎臣,濠人,跟朱元璋老鄉,從小就有遠大志向,和小朋友玩騎馬射箭,一直就是孩子頭。長大以後身高兩米,風流倜儻。郭子興起兵之後,湯和帶著十幾個兄弟加入起義隊伍。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當時郭子興的部將都看不起朱元璋,湯和還比朱元璋大三歲,但是唯獨他對朱元璋特別尊敬,唯命是從,朱元璋特別高興。湯和鎮守常州,和張士誠接壤,張士誠派出好多間諜刺探情報,湯和嚴防死守,敵人水潑不進。如果敵人來犯,就把他們打出去。圍攻蘇州的時候,湯和被火槍擊中,朱元璋讓他回南京療養,但是他槍傷剛好就立馬上陣殺敵,攻下蘇州後朱元璋賞賜了幾個錢。

湯和接著帶兵先後拿下方國珍和明玉珍,又跟著徐達打敗王保保,封中山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就是免死金牌。湯和為人機智敏銳,但是酒風不好,喝醉嘴上沒個把門的。鎮守常州的時候,跟朱元璋請求一件事,朱元璋沒有答應他,湯和很鬱悶,喝了酒之後口出怨言,我鎮守的常州就是屋脊,靠左則左重,靠右則右重。朱元璋聽了之後懷恨在心。(醉出怨言曰:“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太祖聞而銜之。)後來還把這事刻在丹書鐵劵上。

湯和這話就是把自己比作楚漢爭霸時的韓信,助楚則楚勝,輔漢則漢興。朱元璋晚年,天下無事,也不想讓諸將久掌兵權,但是沒有說出來。湯和看出了這個意思,跟朱元璋說,我歲數大了,不能帶兵打仗了。希望您讓我回老家退休養老。朱元璋大喜,立馬掏錢給他在鳳陽蓋了一處院子。和以間從容言:“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立賜鈔治第中都。

沒過多久倭寇騷擾海上,朱元璋很頭疼,就跟湯和說,你雖然老了,這事還得你去辦。湯和希望帶著方國珍的舊部方鳴謙一起去。方鳴謙出主意說,倭寇海上來,我們就在海上殲滅他。就在沿海建置衛所,水軍陸軍全部配套,聯合作戰,讓他們上不了岸。兵員就從當地的居民裡面召集,不用從外面調。朱元璋接受了這個禦敵方案,湯和到了浙西,並海設衛所城五十有九,選丁壯三萬五千人築之,盡發州縣錢及籍罪人貲給役。役夫往往過望,而民不能無擾,浙人頗苦之。老百姓負擔太重,有人跟湯和說,老百姓都在背後罵娘呢,咋整。湯和說,誰他媽敢再罵,我宰了他。或謂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遠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顧細謹,復有讟者,齒吾劍。”

洪武二十三年,湯和得了重病,話都說不出來,朱元璋親自探望,兄弟二人無語凝噎,讓他回老家修養。略微好點之後,就把他接到南京,請他吃大餐,還親自作陪。洪武二十七年,湯和已經病入膏肓,朱元璋再次把他叫入皇宮,撫摸著他的手,說起兒時夥伴以及創業艱難,湯和說不出話,只能點頭而已。朱元璋哭了,給了他好多錢讓他買棺材。洪武二十八年,湯和病逝,享年七十歲。追封東甌王,諡襄武。湯和晚年特別謹慎,從來不敢洩露一句國家大事,上百個小妾生病後全部遣散給錢嫁人,所得封賞全部分給父老鄉親,看到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夥伴非常高興。當時開國公候宿將幾乎被誅戮殆盡,唯獨湯和獨享高壽,得以善終。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猖獗肆虐,唯獨浙西沿海有湯和監督建造的衛所可以禦敵,浙人賴以自保,多歌思之。


唐風宋月


首先,作為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深知朱元璋性格,你看他能在當初介紹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時,卻能做到職務比朱元璋大,卻甘願聽從老朱,這叫識時務。

其次,湯和不居功不爭功,作為大明開國元勳,有實力封國公的,當時封了侯也不爭不鬧,等到後來老朱升他做信國公時,湯和雖然接受,但沒過多久就以年邁多病為由告老還鄉。

再者,湯和不拉幫結派,當時,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和以劉基為首的浙東派明爭暗鬥,湯和能做到置身事外,不捲入漩渦裡。

歸根到底,湯和與漢初張良一樣,是道家人物,為人低調,淡泊名利,懂得功成身退,所以最後能善終。


假裝油墨



或許是出於對中央君主集權制的強烈渴望,也許是出於對唐朝的藩鎮割據、動輒反叛的出離的恐懼。明朝自朱元璋始,便刻意奉行褫奪相權又重文輕武,這兩相矛盾的國策。實際上,明朝文官在國制中的重要性,較唐宋時還是下降了很多,不過明朝武官的權力卻較唐朝時下降得更快更多。兩相比較之下,才產生了大明朝有重文輕武的感覺。在皇權空前的膨脹背景下,文武官員體制均遭到皇權刻意的、政策性的不同程度的摧殘打擊。“胡惟庸案”、“藍玉案”就是朱元璋以消滅勳貴力量為切入口,進行文武雙殺的實證。





上述“洪武四大案”中之二大政冶迫害的案件,歷時彌久、涉人頗多。連在“胡案”中曾被赦免的皇親勳貴李善長,也被順水推舟重新抓捕並滅族。估計若不是帷幄奇謀、文才深醇的劉伯溫死得早,恐怕也難逃被剷除之命。而作為準西勳貴、明朝起事的主要發起者湯和卻僥倖逃出生天、安全著陸於家鄉,還得以封田蔭子之奇遇。只能稱湯和為準西勳貴中的異數。

遍覽此四案辦案歷程,以及太祖“除荊棘,利後君”的政冶決心,如湯和僅以同鄉發小、立有戰功以及開國元勳等因素,來避免被陷殺的命運似乎並不容易。只能說湯和得以避劫,是其為人低調、適知進退、才非出眾、運氣奇好這四大因素長期作用下的結果。



換句話說,從元朝手中奪得國家控制權後,出身赤貧農民且性愎多疑的太祖朱元璋,最怕的就是二件事,一,吏冶腐敗,二,勳貴結黨。此二事皆足以讓大明王朝,有皇位難傳二世之隱憂。其中尤以勳貴結黨又為首脅。凡暗涉以上二條者,非死即貶。如“空印案”、“郭桓案”雖屬經濟腐敗案件,但觸及了第一條,大明上下凡涉此兩案之腐敗官員,結索成隊,或押赴刑決,或族滅奪官。

而對照第二條,湯和雖為準西勳貴,但為人謙和、洞悉聖意、進退得體,甚早表現出不以擅專為喜,求引退桑梓,享人倫之歡,且軍事才能也無法肩比李達、常遇春、藍玉,似無反叛奪國之脅。在太祖眼中看來,湯和不過一個空頭寡才之勳貴,既無結黨之心,又無一呼萬應之才。故暗赦湯和不死,允其歸鄉養老。



反觀藍玉,軍事才能卓絕、為人張揚、朋比結黨、進退無畏、無視綱常。數種因素,條條皆符合“勳貴結黨”之高壓線。他不死誰死?不僅他死,朋黨舊羽皆需除之殆盡。再說浙黨勳貴劉基,雖說也曾韜光養晦、早早乞退歸養,但一則胡惟庸挑撥帝前諂於劉基,二是劉基此人才情太過卓絕、遺策力可佐國,實在讓多疑的太祖把劉基留在遠處,便寢食難安。

所以,劉基雖早已歸養,後又被召至帝王腳下居住。若非早於案發前已歿,劉基定難逃滅族身死。故,做為太祖朝中文武官員,只要符合才高、結黨、無畏、勳貴四條之有二三,便暗犯“勳貴結黨”死條無疑。所以,湯和能逃死於太祖羅網。實在是因為行事低調、才不出眾之長期積累再加上好運氣,殊為異數,不可能複製。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可以閱讀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經濟、歷史等品評鑑賞文章。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