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些傳統和忌諱你是怎麼看的?

三不敢


民族傳統禁忌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人類使用手勢或口語之前,禁忌就已經普遍存在,隨著時代社會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水平提高,民族禁忌文化的內容和影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禁忌的產生,具體表現以及現在社會的傳承與演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民族傳統禁忌中包含著一些合理的內容,許多禁忌有利於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能夠抑制人的某些越軌行為,對人的行為規範和社會秩序的形成,維繫和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

當然了,禁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其傳承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生分化和變異,一部分禁忌被淘汰,摒棄,但卻有一部分禁忌為習慣所吸收或其本身就是習慣的一部分,經過一番揚棄與改造漸漸演變成習慣法,以致融入到其後的法律法規中,成為人們認真遵守實踐的行為模式。

傳統不可磨滅,也不可迂腐的遵從。


京師書苑


老祖宗留下的有道理的。我也試過幾回,都是對的,比如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倆次婚姻都是不聽老人勸說,到現在成了拖兒帶女的孤獨寂寞的人。這不是應了老祖宗說的呢?

還有古話說,為有女人和小人難養也,這也應正了。我收了徒弟,對她是割心割肝的好,盡我所能的幫助她,到頭來,她單成一體,平時見面理都不理你,裝著每看你,你是老祖宗說的準吧!


佛在心中50829942965


我認為大多數傳統和忌諱都寄託了我們樸素的情感,也讓我們活得更有分寸感,已經脫離了曾經的迷信色彩。

正月不剃頭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規矩,原本是出自“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但這說法提起來也就供大家一樂,沒誰會相信。題主說這是體現了舅舅在外甥心裡的位置和對舅舅的尊重,我很認同。而上墳和祭奠是人們懷念逝者的方式,漫長時光裡忙於活著的人們總是希望能有專屬的時間去和關於逝者的記憶相處。

外公去世後的那段日子,我接觸到了很多傳統和忌諱,也讓我前所未有地去理解了這些。外公單位參與的追悼儀式官方、正式而客氣,全部的儀式圍繞著外公的生平講開,氣氛壓抑但更重要的是很莊重。之後的葬禮是回農村辦的。最初給我的感覺是混亂、俗氣,怎麼有那麼可笑的安排。好像一個人的去世只是為了讓一群不相干的人熱鬧熱鬧。但慢慢的,我懂了,這些自古而來的傳統和忌諱不是我想當然的愚昧和迷信。

從停靈到下葬,有位德高望重的爺爺被請為管家,我們一大家人被分配了不同的工作,另有許多幫忙的親友。守夜的幾日裡,媽媽、舅舅和小姨整夜不睡,形容枯槁。外婆忙於列出全部親友的名單、走來走去備東西,舅媽帶著一群阿姨扯孝布。從廚房尋來的一個碗,盛了不多不少的菜油,用棉線現捻了燈芯點著,放在靈堂。我被人叮囑操心著這碗油燈,油少了要添油,也不能加太多會滅,一定不要讓燈滅掉。我特別虔誠地做著這項事情,生怕自己讓這燈滅掉,會為外公帶來什麼不幸的事情。

經歷過親人逝世的人一定會懂我這種心情,儘管以往人生接受過的教育讓你無比堅定的是個無神論者,但到了這種時候,總是覺得死亡之後還有些什麼,還可以為逝者做些什麼。我們守夜、扯孝布、守燈,不是科學或迷信可以來評價的,這些在科學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對我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我們還能為外公再做些事情,多好。

外公生前是個喜靜的人,最不喜歡那些搭臺子的歌舞,但家人還是按照鄉俗辦了這個,臺上演著節目,臺下我們給來觀看的鄉鄰紛發吃的和煙。到了下葬那天,我們兒女孫子女按照儀式跪了好幾跪,其中一跪是跪向周圍的鄉鄰。那一刻,我懂了那些看似俗氣的事情,這是我們代替外公向這世間的答謝,我們也藉由這些稀釋失去親人的悲傷。


張晴柔


你好筆者我是文化領域得創作者顛強時代

首先呢對於一些傳統得忌諱我們還是應該避諱得,但是有一些呢我們可以不去提倡,一些老祖宗流傳下來得,有些呢是是他們根據生產生活得經驗總結出來得,具有一定得道理和實踐力在裡面得,對待傳統得忌諱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好的一面適合我們的我們應該留下來,不適合我們得,迷信色彩比較嚴重得我們應該舍掉。結合實踐適合我們得才是最好得,不適合我們得我們也沒有必要傳承。

比如說“燕子低飛不是颳風就是下雨”這個農忙時得諺語還是有一定得道理得,它是我們先輩們在多年得生產活動中總結出來得經驗和實踐出來得結果。這個忌諱呢能對我們得收農作物時有一定得幫助性,可以讓我們提前大體得了解天氣變化,減少農作物得損失,提高我們得生產,這個對我們來說是有利得,並且還具有一定得說服力,像這類得忌諱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得,它並不是帶有迷信色彩在裡面的,是對我們生產生活有一定得幫助的,是我們先輩們智慧得總結。

像清明節必須要吃雞蛋插柳條,以前小的時候總聽老人們說清明節得時候如果門前不插柳條得院子裡就會有蟲子,不能驅趕一些蝨子或者害蟲之類,並且早上如果不吃雞蛋得話會對眼睛不好,吃雞蛋主要是明目的。我認為這些我們可以只把它當做我們慶祝清明節得一種娛樂方式,不用故意去避諱一些東西。之所以有這些說法我認為主要哥那時候得生活水平不高有很大得關聯吧,那時候由於生活水平的限制,家家戶戶不能像現在一樣每天都有有豆、蛋、奶,餐桌上有的東西也就是那麼幾樣,所以人們總會在一些節日上期盼著吃一些好的,也算是慶祝下節日。像現在人們得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家每戶幾乎可以天天有這些東西吃。像這些呢我們就當作一種慶祝節日得一種娛樂方式,不用去刻意得避諱或者禁忌之類得,出於對我們傳統文化得發展我們可以把他當做一種形式發展而不能過渡的“斷章取義”。

最後呢一些傳統和忌諱有些是我們先輩們實踐得智慧得總結,有些呢是出於我們先輩們對某種禮儀得尊敬就像筆者所說得正月理頭死舅舅,好的我們就傳承,不好的我們不用太過得避諱。

以上只是我得個人拙見,筆者和讀者有什麼看法呢可以評論出來,我是顛強時代,如果喜歡可以留個關注。







顛強時代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根本創造力,是民族道德傳承,文明思想和精神觀念的總體。傳統文化包括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和精神的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道家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家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中華傳統文化以古文,古詩,詞語,中醫,民族音樂,民族戲劇,典藝,國畫,書法,武術,棋類,民俗等等,其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臘月初八的臘八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今天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傳統文化中,豐富我們的思想,增長我們的知識。

忌諱是中國各地文化和生活習慣不同,各地的忌諱也是不一樣比如我小時候吃飯不能用筷子敲碗,沒結婚的年青人不能進月房,過年不能說不吉利話,什麼上廁所叫解手,還有學書法最忌諱有始無終。就是避免說些不好聽的。










歐楷愛好者武金


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事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要成雙成對。還有白色雖有純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通常是指喪事用的顏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兇災之色,哀傷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氣祥和,歡慶的象徵,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常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鐘錶,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為“送鍾”於“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不能給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給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

傳統和忌諱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這些傳統和忌諱的禁錮,我們在生活中才會遵循一定的規則,知道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該做什麼事。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明志弘


既然是傳統,必定是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它才有生命力在民間流傳下來。比如中國的傳統春節、九月九的登高重陽節、少數民族三月三的對歌節等等,每一個傳統節日的活動都有它的獨特之處,這就是傳統,而這些傳統活動都是有益大家的身心健康的,何樂而不為呢?對於這些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認為應大力繼承、發揚並光大!

至於有些忌諱,比如說正月剃頭死舅,它既設有理論依據,也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完全是一種謬論,它只能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應拋棄它!





覃南朝


迷信本身是個貶義詞,當你使用這個詞的時候潛意識就將你所信的東西汙名化了。

不同的人群對信仰有不同的看法。

單神論者:相信自身教會或組織內所宣揚流傳的信息,對非自身組織體系內的迷信持有厭惡態度。

多神論者: 對於不可理解的事物抱有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無神論者: 對於任何超出自身理解的事物,抱於不信任的態度。

不可知論者: 對於超出自身理解的事物,持有懷疑態度,但不否定也不肯定。

最後講一個案例: 丹麥有個物理學家叫做瓦倫丁·洛倫茲, 他在哥本哈根的郊區買了一套房子,當地村民都喜歡在自家門口掛一塊馬蹄,認為可以辟邪,於是這個物理學家也在門口掛了一塊馬蹄。

有一天,瓦倫丁的同事問他:“你相信馬蹄可以辟邪嗎? ”瓦倫丁說:“當然不信, 我可是個物理學家,但我不信不代表它沒有用。”


油管大王


我是新鮮時刻的新新,傳統是、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也就是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沒有創新的,例如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冬至吃餃子,等,還比如我是個傳統的女孩,一點也不開放等,那麼忌諱呢?就是因風俗習慣或個人理由等,對某些言語或舉動有所顧忌,積的久了就成為了禁忌:例如逢年過節的~說不吉利的話。 或者別人辦喜事的時候總是說死啊什麼的,每個人都有一些忌諱,大部分也都是上一輩人一代傳一代的忌諱,就拿我來說,不帶純白髮卡,我買髮卡的時候白色在好看都不買,只能白色是點綴,但是絕對不能是主色。在家裡呢,說錯話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就是自我懲罰,不讓神靈怪罪的意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1586bed0cdf42f4b7a3e62b5957e6f8\

新鮮時刻


公眾良俗需要遵守,繁文縟節需要摒棄。

問題是什麼是良俗,什麼是繁文縟節,沒有固定標準。

所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又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總的來說,做人太難,箇中艱辛,自己體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