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為何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

simon0813


在人類數以千年的冷兵器時代,有數個帝國曾經橫掃歐亞大陸,而這些曾征服廣大區域的帝國中,成吉思汗領導的蒙古帝國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個。發源於蒙古草原的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幾乎打下了已知世界的2/3,最遠時,蒙古騎兵的兵鋒甚至到達了歐洲萊茵河畔。

蒙古騎兵用其赫赫功績詮釋了什麼叫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蒙古人為何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創建這樣一隻威震歐亞大陸的鐵騎呢?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生來就是“騎馬的民族”,每一個蒙古人都是最優秀的騎兵。在祖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人眼中,馬比一切都要重要,這才是他們創造財富的根本來源。

母馬

但是,在蒙古騎兵的隊伍中,有一現象令人不解,明明體格健壯的公馬才是戰爭的利器,為何蒙古騎兵在四處征戰時還要帶上大量母馬隨行?其實,這與蒙古民族的歷史傳統有關,有位蒙古學家曾說過,他們在“馬背上身,馬背上長”,這不僅僅是因為馬匹是他們的交通工具,馬還能夠為蒙古人提供馬肉、皮毛、馬乳。在軍事戰爭中,公馬主要用於作戰,這些大量隨行的母馬,自然就成為了滿足蒙古騎兵日常生活所需的重要來源。

蒙古騎兵

據《元史》記載:“凡一驍馬之乳可飽三人。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牛羊為糧。”,由此可見,蒙古騎兵攜帶大量的母馬隨行,可以很好的解決士兵們的飲食問題。更何況母馬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長期產奶,同時又具備豐富的營養,這些隨行的母馬,可以隨時隨地為消耗巨大的士兵補充能量、提供營養。

如此一來,士兵們就等於將移動的食物倉庫帶在身邊,一旦糧草不足或者糧草遭到敵軍侵襲,蒙古騎兵也不用去擔憂糧草問題;不僅如此,馬奶隨取隨食,這讓蒙古騎兵不像其他隊伍一樣需要停下來安營紮寨、生火做飯,所以,蒙古騎兵的行進速度非常快,這也是他們在短時間裡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重要原因所在。

擠馬奶

其次,馬奶還可以做成長時間儲存、攜帶的乳酪,母馬也是蒙古騎兵的重要肉食來源。身為遊牧民族的蒙古人,為了適應在草原上四處遷徙的生活,他們依靠熱量高、營養豐富、便於攜帶保存的食物保障基礎生活,製作工藝簡單的乳酪自然就成為了每個蒙古人必備的傳統手藝,當馬奶多餘的時候,就可以被拿來做成乳酪。

當蒙古騎兵遭遇彈盡糧絕的極端環境之時,戰鬥力並不強的母馬,還可以被作為肉食而吃掉,為蒙古軍彌補體力;那些公馬就可以保留下來,繼續與蒙古騎兵並肩戰鬥。試想一下,如果蒙古騎兵沒有這些母馬隨行,幾乎毫無後勤補給的他們很容易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

蒙古騎兵

最後,母馬也肩負著馱運貨物的重要職能。由於公馬是戰鬥馬匹,所以大部分的重物都會交給母馬馱運,以此來保證公馬在戰場上的戰鬥力。這樣一來,整個蒙古騎兵在作戰時前進後退更加便捷,比如蒙古騎兵被人們形容為快如閃電、來去如風,其實這都是蒙古騎兵背後的母馬默默付出的功勞。


鳶飛九天2018


蒙古軍隊數次西征,均以騎兵為主力部隊,而且每次西征都歷經數年之久,騎兵的戰馬也並非特意帶上母馬隨行,但在戰爭狀態下攜帶大量母馬也的確有蒙古軍隊的特殊考量,母馬也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騎兵西征,路途遙遠,保證速度

蒙古歷次西征,都是征途遙遠,而且自然環境惡劣。在作戰狀態下,以騎兵為主力的作戰部隊,如果只單一以一匹馬為坐騎,馬勢必會在長時間奔跑作戰中疲憊,從而影響戰鬥力,這就需要在作戰過程中更換馬匹,使戰馬有休息的時間。

出於保證戰鬥力和行軍速度的需要,騎兵需要不斷地更換戰馬,而更換戰馬就需要攜帶大量的戰馬。而在戰馬的選擇上,雖然公馬是會比母馬有優勢,但是優勢也並沒有拉下母馬太多,所以在戰馬的選擇上也就沒有特意注重馬的公母。

二、馬奶在戰時可以作為糧食供應

蒙古在西征的過程中,每次西征都是無後勤作戰,因為遠離後方,所以根本得不到後勤補給。那麼戰馬對於騎兵的來說就非常重要了,不僅可以給騎兵駝運糧食,母馬還可以供給馬奶。現在奶製品都是營養品中的佼佼者,在惡劣的作戰環境中,能有鮮奶的供應,對提升士兵戰鬥力的幫助是非常巨大的。

在西征過程中,蒙古士兵也會攜帶大量的牛羊作為後勤補給,但是牛羊的行進速度遠遠趕不上戰馬。等到進入戰區之後,兵貴神速,更不會攜帶大量牛羊作戰。而此時馬駝運的糧食和供給的鮮奶,就是士兵作戰中主要的食物來源。

三、戰時戰馬的損失需要母馬生育小馬駒補給

戰爭狀態下,人的死亡都不可避免,作為戰爭的主要工具,馬的損失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上面提到的,蒙古遠離後方作戰,馬匹的補給也是短板,僅靠掠奪征服的國家,顯然不具備戰馬的補給,帶數倍於騎兵的馬,本身就是一種多保險措施。

而且攜帶母馬的最大優點,就是母馬還能夠在戰爭的過程中養育新的馬匹,在馬匹損失的同時,通過繁殖的方式補給新戰馬,是蒙古遠離後方作戰一個重要補給方式。同時公馬也有發情期,如果不讓公馬繁殖,那麼公馬的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四、蒙古馬在與歐洲馬對戰中處於劣勢,需要彌補數量優勢

從騎兵成長為主要兵種,是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象徵以來,中原飽受無馬的困擾,而蒙古也飽受蒙古馬個頭矮,爆發力弱的困擾。在對戰擁有優勢馬種的歐洲、中東騎兵時,只能以數量彌補缺點。

擁有數量眾多的蒙古馬,蒙古的輕騎兵可以交替騎還戰馬,使戰馬保持精力,又可以不停地在外圍襲擾的方式對戰歐洲騎兵,攪得他們的重甲騎兵精疲力盡。最終再以重騎兵正面衝鋒,輕騎兵兩翼包圍的方式圍殲歐洲軍隊,充分發揮了戰馬的數量優勢。

所以蒙古軍隊攜帶大量母馬遠征,其中因為母馬對其後勤補給的重要意義,就足以支撐蒙古軍隊在遠征的過程中攜帶數量龐大的戰馬。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有大量母馬生產馬奶,又解渴又充飢,這樣的後勤保障,是其他方式換不來的。

綜上原因,母馬在蒙古遠征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蒙古遠征過程中戰力的保障,所以每次攜帶大量母馬也是必然的選擇,是人為選擇的結果,也是為保證戰爭效果的選擇。

以上為狼君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帶母馬是因為母馬更適合打仗需要!整體來說公馬性子烈,發情期容易在荷爾蒙激素刺激下出走鬼混,正常來說長途出征都是選用騸馬(公馬閹割掉)或者母馬,這種比較不會出問題,不然很可能一大早醒來會發現馬都跑光了。公馬更多是用在短途奔襲上面,因為公馬力大,衝刺能力強,適合快速奔走,只是要避過公馬的發情期。

其次,蒙古人出征的話往往是一人帶3~5匹馬,騎士在馬背上輪流騎坐。實際上每匹馬的負重都不會很大,基本上是夠用的,但是相對來說母馬比較溫順,聚在一起成群的時候不至於打架,放兩匹公馬在一起,又有大量母馬在旁邊肯定是要打架對著幹的。

第三點,補充水分跟食物。蒙古處於草原地區,那裡很多是戈壁荒漠,極度缺水,士兵們很難找到有水的地方露營。這時候母馬就可以起到一個活動水源的作用,母馬可以通過食草從草中攝入水分產奶,這是蒙古人騎士補充水分的一個重要方式。而且在斷糧的時候,馬奶也是一種糧食,這是蒙古軍重要的軍糧來源,蒙古軍在外打仗的時候都是以戰死的馬肉配以馬奶作為食物。


優己


蒙古騎兵四處征戰,不只是帶著大量的母馬,還帶有很多的騸馬、公馬,甚至還有小馬駒,這與蒙古軍隊作戰的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應對戰馬的發情期

蒙古人出征作戰,一般來說每個騎士都會配備4-6匹馬,有的是戰馬,有的是給養馬,有的是替換馬,這些馬匹都各有各的作用。

這些馬匹肯定有部分是公馬,因為公馬的腳力強勁,爆發力強,適合於衝鋒,既然有公馬,那這些公馬就有發情期,這是動物的本能,而在發情期的公馬脾氣暴躁,非常不好管理,蒙古人給它們配備一部分的母馬,可以在公馬發情期間進行交配,安撫公馬。

主要的糧食來源

那麼既然公馬有發情期,為什麼不全部把公馬閹割了,變成騸馬呢?

這就是蒙古人配備母馬的第二個用途——軍糧。配備了母馬,當母馬與公馬交配,生下小馬駒後,哺乳期內的母馬會產生大量的馬奶。

馬奶是高能量食品,而且蒙古人能夠把馬奶製作成奶酪和酸奶,便保存,這些奶酪既可以給蒙古人帶來高能熱量,更是可以不需要生火做飯,對於蒙古人偷襲敵人有很強的隱蔽性,而且酸奶還是蒙古人治療創傷的一種藥物。

母馬是天然的運輸隊

蒙古馬種比較矮小,不如西域馬匹高大,但是耐力非常的強,蒙古母馬脾氣溫順,很能負重,蒙古騎兵出征的時候,自己騎乘戰馬,而用母馬駝著他們的帳篷,盔甲,甚至是兵器。

母馬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蒙古人每到一地後,攻城掠地,肯定是會搶奪很多的戰利品,蒙古人需要有強大的運輸隊伍把這些戰利品要麼隨身帶著,要麼運輸回後方。母馬的運輸作用就凸顯出來了。

繁衍小馬,確保馬匹數量

既然母馬要產奶,製作奶酪以供士兵食用,那麼母馬勢必會生小馬駒,那麼這些小馬駒如何處理呢?作戰期間不可能帶領一群小馬駒去衝鋒,蒙古人不是在非常時期更不可能殺馬吃肉。

蒙古人是有後勤保障的,大家不要以為蒙古人打到哪裡就算哪裡,不需要補給,不需要後勤,這是錯誤的。至少,蒙古人出征會有一隊人跟隨在後方照顧馬群生產的小馬駒,並且在等馬駒成年後,要麼送與前線作為戰馬,要麼送與後方作為運輸馬匹使用,而照片小馬駒,肯定是需要部分母馬相隨。

綜上來看,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和對馬匹的嚴重依賴,才會在作戰部隊中配備各種馬種以適應戰爭的需要。


沉墨I方之城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席捲歐亞大陸,是那麼地霸氣那麼地凌厲。就連戰鬥民族俄羅斯都望風而逃,繼而臣服;就是被歐洲人當年稱呼的“上帝之鞭”阿拉提也黯然失色。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勢如破竹所向無敵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有一支神一樣的鐵騎。您知道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的騎兵為什麼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嗎?因為有母馬!還是大量的母馬!那他們到底為什麼要帶大量的母馬呢?

小姐姐講史認為原因有四:

第一、您聽說過美人計,可您聽說過 “美馬計”嗎?

蒙古騎兵的坐騎大多是“阿塔思”, “阿塔思”就是騸馬,您可以理解為“太監馬”。“太監馬”善於奔跑,作戰勇猛。小姐姐講史感覺,稱呼它們兵馬更合適。蒙古騎兵有著千年的牧馬經驗,在養馬、馴馬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蒙古騎兵南征北戰、東征西討,遇到對方的騎兵,只要判斷是對方是未閹割的馬匹,蒙古騎兵就會實施“美馬計”。其具體操作是,用發情期的牝馬(即母馬)上陣,母馬的“呼喚”、母馬體液的味道,往往能吸引敵人的牡馬(公馬)拼命向蒙古騎兵方向衝來。輕者令敵人自亂陣腳,重則直接俘獲敵人的將士和馬匹。“美馬計”往往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第二、美馬也不是繡花枕頭,除了“會用計”還能馱運糧草。

蒙古騎兵有語“兒馬(牡馬)跑不動,母馬無長力”, 公馬有力氣不錯,但沒閹割的公馬,有力氣是有力氣,就是靠不住,性情暴躁,還容易中“美馬計”。母馬脾氣相對於騸馬而言,也是“火爆小辣椒”,不過比起公馬好多了。馱運糧草的重任,就落在了母馬身上了。母馬耐力差,工作量又大,只能攜帶大量母馬輪班倒。大量母馬不僅利於戰鬥(“美馬計”),還利於工作(託運糧草),而且還利於繁衍,保持戰鬥和工作的持續性。小姐姐想說的是,大量的母馬不僅保證馱運糧草效果,也更能保證其效率,夜行80公里很輕鬆能實現。

第三、母馬最大的用途,“生兒育女”——生產更多的“馬寶寶”。

在軍營裡,有一部分是高大健壯未閹割的公馬,這些俊馬就是種馬。“大豬蹄子”的俊馬和美馬的“群婚制”為騎兵源源不斷的地提供“馬寶寶”。打仗中物質重要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糧草問題就是戰馬問題了。這些“馬寶寶“很快成為新的俊馬、兵馬、美馬,從而,讓蒙古騎馬在不斷地征戰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大量的美馬,不僅解決了馬匹供給問題,平時尤其是危機的時候還能拯救將士們的性命,不信的話,請繼續看。

第四、母馬為將士提供飲品,就是沒用了也能成為將士們的食物。

“寶馬媽”在哺乳期,產出的大量馬奶成為了將士們重要的飲品。不僅能解決飲問題,而且還能增加將士們的營養。因為馬奶大量產出,他們還會加工成各種奶酪。這樣不僅可以較長時間的保存,更能解決一定的充飢問題。倘若在行軍中陷入了物質匱乏的危機,母馬中的老馬、弱馬還會稱為將士們的食物。這樣,也就避免了因為糧食匱乏而導致戰鬥力下降甚至戰敗的風險。而且馬肉營養價值很高,味道鮮美,是蒙古人的最愛。蒙古騎兵的壯士勇猛,也跟他們的飲食有很大的關係。

母馬這麼重要,您說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不帶母馬能行嗎?那可是他們致勝的法寶和妙招啊!


小姐姐講史


先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公元759年,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標誌著安祿山集團的徹底覆滅。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史思明又殺死了安慶緒,貌似史思明是在為唐朝做貢獻,其實他只想大魚吃小魚,壯大自己的力量和唐朝對抗。果不其然,沒過幾天,史思明就自立為大燕國皇帝,然後揮師南下,直取洛陽。


唐肅宗聽到奏報,急忙任命李光弼為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堵截叛軍。李光弼是一位非常富有謀略的大將,他並沒有率軍去守洛陽城,而是將大軍駐紮在河陽準備與史思明決戰。史思明發現洛陽只是一座空城,於是率兵繼續南下到達河陽與李光弼對峙。

史思明為了顯示自己兵強馬壯,每天把戰馬拉到河邊給馬洗澡,一連十多天都出來虛張聲勢炫耀一番。史思明原本想以此打擊一個唐軍的士氣,沒想到李光弼不但不懼怕,而且還將史思明的大部分戰馬奪了過來。


李光弼原本就是契丹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因此他對馬的習性非常瞭解。於是他找了五百多匹母馬,把小馬全部關在馬廄裡,然後把母馬趕到城外。這時母馬因思念小馬而不停的嘶鳴起來,而在河對岸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戰馬聽到母馬的呼喚,紛紛掙脫韁繩跑到了唐軍這邊。李光弼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好幾千匹戰馬。

由此可見,正是由於史思明的軍營裡沒有母馬而吃了大虧,所以蒙古騎兵打仗的時侯帶著大量母馬隨行,主要原因就是安撫公馬的情緒,防止被對方拐跑。因為動物之間都有“同性互相排斥,異性互相吸引”的共性。


其次,馬奶性味甘涼、營養豐富,是軍士們補充體能的重要來源,還有清熱去火的功效。雖然量不一定特別充足,但關鍵時刻能解燃眉之急。有人說,不是有牛奶了嗎?一頭乳牛產的奶確實要高出一頭馬產出的奶多許多,但是牛不聽使喚,慢慢悠悠不說,有時候還趕上不走。機動靈活,能跟上節奏,這也是母馬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母馬負責戰略物質的運輸,提供後勤保障。

總之:母馬好比公馬的隨軍家屬,雖然很少被軍士騎著衝鋒陷陣,但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蒙古騎兵能橫掃歐亞,其胯下的蒙古馬功不可沒。蒙古馬產於蒙古草原,乍一看體型矮小,頭大頸短,與其它良種馬相比,絕對算不上什麼良馬。

就這種其貌不揚的蒙古馬,卻是蒙古騎兵征戰四方的最佳伴侶。蒙古馬有著其它名馬不曾有的優點,它皮厚毛粗,能抵禦寒冷,耐力強是其標誌。

蒙古人將騎兵戰術發展到了極致,成為冷兵器時代的一個標本。蒙古人在擴張期間,一度將戰火燒到了多瑙河邊,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被其征服。

蒙古騎兵一度成為恐怖的代名詞,長途奔襲是其戰術之精華。曾有傳教士在覲見蒙哥大汗後記載道,蒙古人眼睛小,肩膀寬,吃睡時都在馬背上。

他們能一連幾個月不下馬,皮革制的衣服都能被磨爛。令傳教士更奇怪的是,蒙古騎兵用的不是高大壯碩的大宛馬,而是個頭小速度慢的蒙古馬。

但蒙古馬有自身的看家本領,其耐力是所有馬中最強的。它們能適應各種嚴酷環境,耐寒能力超強,對食物不挑剔,被人贊為“最接近駱駝的馬”。

蒙古馬能勝任各種繁重的工作,還是蒙古騎兵的食物來源。長途奔襲對後勤保障的考驗極大,儘管可以以戰養戰,但面對遊牧民族是很難做的到。

因此,蒙古騎兵在突襲時,給每位騎兵配備3到5匹戰馬。除此之外,還有帶上大量母馬與小馬。那麼,蒙古騎兵為何要帶上大量的母馬隨行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提供騎兵賴以生存的馬奶,使後勤保障處於機動狀態。另一個原因,就是用母馬來拉車載重,可以攜帶大量的物資。

對戰馬的這種配備,大大減輕了蒙古軍隊的後勤壓力,使得蒙古騎兵隨時都可以高速機動,達到攻其不備的目的,讓敵人感到蒙古軍是從天而降。

據蒙古史記載,蒙古騎兵每天平均行軍90多公里。機動速度同樣驚人,攻佔北俄僅兩個月,攻佔匈亞利和波蘭僅用三個月,每天速度為60多公里。

蒙古騎兵是二戰蘇紅推進速度的兩倍,這主要源於其強大的後勤保障,也就是他們攜帶的大量母馬。這些蒙古母馬在哺乳期,可以產奶六百多斤。

這些馬奶是蒙古軍隊的重要食物來源,可以直接用來飲用,也可以通過發酵濃縮後製成乳酪,再配上曬乾的馬、羊肉乾,就成為絕佳的野戰套餐。

這些食物既方便又快捷,還不會因生火而暴露目標。馬奶做成的奶酪非常堅硬,便於攜帶食用,可以提供大量能量,直接在馬背上就可解決溫飽。

這些母馬在提供馬奶的同時,還能攜帶一些其它物資,牽拉各種戰車和攻城武器。蒙古戰馬幾乎都是閹割過的騸馬,不會吸引與擾亂母馬的軍心。

另外,蒙古軍隊在軍營中還帶有一些種馬,在戰役間隙會與母馬相配。往往是一場戰爭下來,這些母馬都會誕下小馬駒,既增加戰馬又產生馬奶。

母馬除上述用途外,在戰馬損失較大的情況下,隨行的母馬也可充當臨時戰馬,也算是一種備胎吧。由此可見,帶上大量母馬隨行,有著巨大作用。


野史也是史


在軍事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安史之亂時,史思明命人在河邊刷馬,以向唐軍炫耀武力。不過,李光弼卻在士兵的建議下,從軍中找來了五百匹哺乳期的母馬,故意讓他們嘶鳴。結果,對岸史思明部的雄馬安奈不住,紛紛跑到了李光弼軍中。


這雖然是個故事,卻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古代征戰時是帶有一批母馬隨行的。歷史上唐朝軍隊如此,後來的蒙古騎兵也是如此。通常來講,在選用戰馬時,多用雄健的公馬,以便滿足長途奔襲和迅速挺進的需要。那麼,帶母馬隨行又是為了什麼呢?

概括起來,大體可以總結為以下兩點原因:

首先,戰馬會在作戰和行軍中產生傷病,不可避免的存在“減員”現象。古代軍隊行軍,有時會長時間相持,因而勢必要考慮戰馬的補充問題。攜帶母馬出征,就是為了不斷繁育馬匹,以便用於滿足作戰需要。

當然,有些戰爭數月便已平息,母馬的作用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可是,有時候一場大的戰事會持續數年,這時母馬便成為了一種寶貴的財富。

另外,一些遊牧民族在飲食上會將馬奶作為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比如,蒙古人平常會喝馬奶酒,有時候還會拿馬奶做奶酪。如果征戰在外的騎兵,所帶領的全是雄壯的公馬,那麼自己在食物補給上又勢必會陷入困難。

當然,有時候馬匹緊張,一些隊伍也會將母馬作為戰馬來使用。不過,這樣做的風險是比較大的。一旦有母馬發情,且它們又與公馬混處,那麼公馬便會變得暴躁起來,很難控制。也正因如此,古代軍隊多有專門的飼養員來分開照料戰馬和用於繁育的母馬。

另外,有時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古人會將公馬閹割,以便避免有母馬發情時,公馬暴躁難以駕馭。從這一點來講,此類戰馬倒也蠻“可憐”的。


史海爛柯人


想必戰馬在我國古代的用處無人不知,冷兵器作戰時代,騎兵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優勢,在我國更是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個非常著名的騎兵戰役,所以,騎兵不僅僅被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作戰兵種,更是被間接的看成了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自從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全境之後,蒙古國周圍的各大政權便一直受到了蒙古政權的威脅,南宋、金、西夏、大理,這僅僅是東方的四個政權。像西方,蒙古國一直打到了多瑙河畔,中亞和歐洲的國家差不多被消滅了六十多個。

而當年的蒙古政權之所以在全世界所向披靡,靠的就是他們非常強大的騎兵軍團。

要知道,長途奔襲的蒙古騎兵的一大特點,同時對於後勤來說也是極大的考驗,特別是在戰線拉的特別長的情況下,想要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補給軍隊的所有後勤在很多時候是行不通的。

這種情況下,蒙古的騎兵們一般要一個人配備至少六匹戰馬,除了提供作戰的戰馬之外,蒙古軍隊還要帶上很大數量的母馬,而且是正處在哺育期的母馬。

那麼,為什麼蒙古當年要帶上這麼多母馬隨行呢?

一、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蒙古產的馬匹,相比阿拉伯地區和歐洲地區的馬匹體型上不佔優勢。

但是,蒙古馬匹的適應能力要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馬匹,壽命也比較長,無論是公馬還是母馬,對於蒙古的長戰線作戰是比較適合的。

雖然母馬不被用在作戰之中,但是母馬的用處還是非常多的。

正處在哺育時期的蒙古母馬,總產奶量可以達到300千克以上,大量的馬奶是蒙古軍隊食物的重要來源,馬奶在出徵的過程中,不僅幫助蒙古士兵解決了食物和水源問題,征途中多餘出來的那些馬奶也是重要的行軍物資,蒙古士兵往往把那些馬奶做成奶酪。

奶酪這種東西要遠遠超過奶的防腐程度,有助於長期攜帶和儲存,很多時候可以幫助蒙古軍隊達到急行軍的目的,免去了生火做飯的過程,節約了很多時間。而且,奶酪熱量極高,可以幫助士兵們很快地恢復體力。

二、其次還有母馬的繁殖作用,雖然前文中說到了蒙古軍隊每次出征每人要帶上至少6匹戰馬。

但是,在出徵的過程中並不是每次馬匹都夠用,蒙古軍隊的作戰能力超強,但是在任何科技都不發達的古代戰線拉長几千公里,這樣的消耗是無法估量的。

隨著蒙古軍隊戰線拉的太長,馬匹的損失越來越大,也不能從自己的本土及時補給,這個時候母馬的作用又產生了。

利用隨行攜帶的那些母馬同公馬交配,以達到補給戰馬的目的,雖然母馬的繁殖時期在十一個月左右,但是,在我國古代相比從遙遠的歐洲地區跑回蒙古補給戰馬,利用母馬繁殖更方便一些。

而且,蒙古軍隊憑藉著強大的作戰能力,通過以戰養戰的方式維持士兵日常開銷的能力還是有的,在母馬繁殖的過程中,蒙古軍隊也根本不用為生存問題擔憂。


夏目歷史君


騎兵作為中國古代交通落後的一支機動力量,在戰鬥中的作用可以說是舉足輕重,衛青、霍去病,這都是運用騎兵的佼佼者,他們都運用騎兵機動性強的這一特點,出奇制勝,為自己創立了偉大的功業。



其秋,(衛)青為車騎將軍,出雁門,三萬騎擊匈奴,斬首虜千餘人。—《史記》

而到了元朝的時候,騎兵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中世紀由成吉思汗建立的這支蒙古騎兵,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讓歐洲軍隊聞風喪膽。特別是蒙古騎兵的機動能力,更是讓他們難以望其項背(在作戰的情況下也能每天向前推進近百里,而歐洲騎兵即使單純進軍也不過每天三四十里)。

蒙古騎兵的戰術(迂迴、穿插等)要求高、奔襲距離超遠,這對人和馬都提出了很高的體能要求

為怕馬匹體力不支,因此每個騎兵都有四、五匹備用馬。

馬匹尚且難以為繼,而人只有一個,那怎麼辦?辦法之一就是隨軍攜帶母馬。

母馬的母乳可以幫助士兵補充能量

蒙古馬的產奶量很高,幾乎每匹在哺乳期的母馬產奶量都在300ml以上,而母乳裡含有大量的糖類、蛋白質,可以幫助騎兵迅速補充體力,回到戰鬥狀態。

而且有了母乳就可以減少騎兵隨身攜帶的糧食和飲用水,適當減輕馬匹的載重負擔,幫助蒙古騎兵實現遠距離突襲。

多餘的馬奶可以用來製造奶酪

如果母馬的產奶量過多,士兵一次喝不完的話就可以把它製成奶酪,方便攜帶與食用。而且製作過程非常簡易,幾乎是每個蒙古騎兵的必修課。

正是因為蒙古騎兵的存在,才有了元朝如此廣闊的疆域,才造就了龐大的蒙古帝國!

你們說呢?歡迎評論留言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