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得了糖尿病3年、5年和10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如何做到早發現?

愛情小精靈


糖尿病是很常見的疾病,屬於”三高“的一種,也被人們俗稱”富貴病“。其實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臨床主要特徵為: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現糖尿病早期症狀歸納如下:


【1】餐後低血糖:

在糖尿病早期,胰島素分泌過程緩慢,當到達高峰時,餐後血糖高峰已過去,會發生低血糖的反應,表現為餐後3-5h出現頭暈、眼花、心慌、甚至昏迷。屢發餐後低血糖者,應警惕患糖尿病的可能。

【2】感染:糖尿病容易併發各種細菌、真菌感染,如反覆發作的腎盂腎炎、膀胱炎、疥、癰、等皮膚感染。

【3】肢端麻木:糖代謝障礙常併發周圍神經炎,出現手足麻木,感覺減退或消失,行走時好像踏在棉墊上。而此類症狀在40%的糖尿病患者中出現。所以,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手足麻木者,應檢測血糖。

【4】視力減退:血糖長期升高可導致視網膜血管病變,引起視力下降甚至失明。而糖尿病患者發生白內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機會也明顯增高。

【5】心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在糖尿病人群中發生率高,以此,因此糖尿病患者患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較高,發病更早、病情進展較快。

總之,糖尿病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條件允許,儘量做一些中高強度的運動,如散步、快步走、跳舞、太極拳等。足部出現破潰感染時,避免下肢運動。運動時,要高度重視低血糖的發生,最簡易行的就是隨身攜帶糖果。



針魂姜興鵬


我媽媽就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從確診二型糖尿病,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了,一開始口服降糖藥物,到現在的注射胰島素,好在血糖水平控制的還算可以。

前三年並沒有明顯的併發症,主要是體重的下降,誰見了她都說她瘦了,還有就是很容易感覺到餓,有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有可能會感覺到低血糖,好在後面一直比較注意,血糖水平穩定了以後,也就很少出現這種情況了。

如今最主要的併發症就是周圍神經病變,她的胳膊經常會疼,有時候腿也會感覺到疼,好像是針扎,又好像是蟲咬,也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好轉了一些,但是並沒有完全消失。

當初發現糖尿病的時候,因為她總覺得自己容易餓,而且還容易口渴,水喝多了就會經常上廁所。一開始沒注意,以為是工作太忙太累導致的,後來一直消瘦,一查血糖竟然高到了十五點多,確診了二型糖尿病。

想要早發現,一定要養成健康體檢的好習慣,就因為工作太忙,雖然自己就是醫生,卻一直沒有做好體檢,所以才發現的那麼晚,如果發現的早一些,可能會控制得更好一些。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說起糖尿病,還是比較關注的,因為我的媽媽就是糖尿病患者,而且從確診二型糖尿病到現在也有快20年了,甚至媽媽家還是糖尿病的高發家族,媽媽這一輩一共5名成員,只有一個舅舅不是糖尿病了。

糖尿病3年、5年和10年會發生那些併發症呢?

其實糖尿病就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所謂的遺傳基因主要是遺傳易感性,這一點和抑鬱症的遺傳是相類似的,對於我而言,因為媽媽的高發家族,加上我的體重,以及我運動很少的行為特點,我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可能要比普通人還要高的多了,所以好像也應該控制一下自己的體重了。

關於併發症,老媽得病快20年,目前正在注射胰島素,確實也出現了一些輕微的併發症,比如曾經有過眼底出血,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那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很不理想。當醫生的治不了自己的家人,家人也不會聽我們的,反覆叮囑要按時服藥,但還是偷偷的更換了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只是說吃了保健品自己的血糖都降下來了,後來證實也是騙人的。

所以在我看來糖尿病的併發症並不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出現的,確實可能出現,但是否出現,以及併發症的嚴重與否,最主要還是要看血糖的長期控制情況,如果血糖始終控制的很理想,比如通過運動和飲食的方式調整自己的血糖,甚至連藥都不用吃。

另外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就是血管病變,想我媽媽出現的眼底出血就是微血管病變,而大血管病變主要指的是心血管和腦血管的病變。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也就是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病變,最好的辦法就是嚴格控制血糖。

其實就像我說的,糖尿病和抑鬱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遺傳易感性,都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症狀,相比較而言我覺得糖尿病更好控制,因為晨起測個指尖血糖就知道血糖的具體數值了。所以既然完全可以通過服藥、飲食和運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血糖,那為什麼我們不好好的控制血糖,不管是3年,5年,還是10年,都遠離糖尿病的併發症呢。

我不是糖尿病專科醫生,但我是糖尿病家屬,有問題可以大家一起討論下,多學些知識總是有用到嘛。


我說精神


得了糖尿病會怎麼樣?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為主的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引起。

我們先看看近來歷史上哪些人有過糖尿病:

1. 十大元帥之首朱德:做操做了60年

朱德總司令在有二十年糖尿病的情況下活到了90歲的高壽,與他平常愛運動有著很大的關係,他堅持最好的運動就是做了長達60多年、自創的體操,被大家稱之為“朱德操”。

2.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寫“一筆字”星雲大師也有糖尿病,但他每天堅持書法寫作。

3.周恩來總理妻子鄧穎超: 堅持散步降血糖1953年,49歲的鄧穎超被查出了糖尿病,鄧穎超在自己的文章中記載,她當時的體重是十年來最高的體重,既然根源從這裡來,就從這裡治療。

糖尿病是由什麼病因引起的呢!

1.遺傳因素 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係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

2.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表現:

多吃多喝多尿少體重,乏力肥胖

糖尿病有些什麼樣的併發症?

分為五個方面:

1.心血管病變 心臟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

2.腦血管病變:腦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腦萎縮等。

3.腎血管病變:主要表為糖尿病腎病.

4.下肢動脈病變:主要表現為糖尿病足

5.眼底微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的可以導致眼底出血和視網膜脫落。

我們體內不僅有降血糖的胰島素,還是升高的血糖 的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二個是相輔相成的。長期的高血糖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那麼我把血糖降低點是不是就好些呢?並不是這樣的,太低了反不好,血液裡面能量太少了,整個人都 沒有能量來供應,是會死人的。為什麼我會交代有些病人口袋裡面準備糖果,就是為了防止低血糖。

如何來判斷自己血糖降得過低了呢?

低血糖最早出現的症狀有:心慌、手抖、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冰冷、麻木和無力,同時有頭暈、煩躁、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錯亂等神經症狀。繼續發展,則出現劇烈頭痛、言語模糊不清、答非所問、反應遲鈍、眼前發黑、視物。


刀兒匠一李


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陳立夫都是糖尿病,卻不妨礙他們活過百歲而且基本沒有併發症。關鍵在於調理方法要得當,給你一些建議,不一定能讓你徹底康復,但一定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糖尿病主要有四種類型,一型,二型,應激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一型糖尿病來自胰島素分泌嚴重不足。二型與胰島素相對不足,高脂血症相關。這裡面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應激型糖尿病,又稱作特殊類型糖尿病,以前僅特指少量燒傷病人等情況,但是現在發現,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明顯應激反應。大量的應激型糖尿病被錯誤的歸入二型糖尿病,用胰島素相對不足這個思路來治療,盲目降糖,過度控制,大量運動,反而令血糖和身體狀況惡化。糖尿病一定要先識別糖尿病類型再做對應調理。

很多醫生一提糖尿病就說胰島素不足,胰島素抵抗,卻不理解胰島素抵抗的原因,只是不斷加大降糖藥或胰島素劑量用來降糖,忽略了身體的升糖激素——腎上腺素、胰高糖素的作用,這是不合理的做法。很多糖尿病患者同時伴有胰高糖素異常升高,或者稱為胰高糖素血癥,這其實是身體在進行主動升糖動作,在胰高糖素作用下,胰島素必然受到抑制。

很少有人注意壓力帶來的血糖影響,但是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已經證實,持續緊張與壓力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誘因!當我們處於壓力狀態,大腦為了保證正常運轉,需要消耗大量血糖,身體會出現低血糖狀況。糖作為能量的主要來源,一旦低血糖情況發生,身體會啟動低血糖應激反應,胰高糖素升高,胰島素作用受到抑制,肝糖元分解出血糖,肌肉中的蛋白質以及脂肪都會通過糖異生作用轉化為血糖,提高身體的血糖儲備。

如果低血糖情況反覆出現,身體會處於戰備狀態,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擁有最強的升糖作用),持續提升胰高糖素——身體最主要的升糖激素,用來規避低血糖風險,(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險的多,短期的低血糖就會有致命損害)導致血糖居高不下。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可能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每一次低血糖,都會使下一次應激反應更容易出現,也會使血糖儲備變得更高。這就是為什麼普通人血糖2.8以下才會低血糖,而糖尿病人血糖3.9就會低血糖,有的應激反應嚴重的人,甚至血糖降到5就會低血糖!

如果日常飲食控制嚴格,又服用阿卡波糖類“糖吸收抑制劑”,容易造成肝糖原儲備不足。缺乏了肝糖原的調節作用,運動或者情緒激動,都極易發生低血糖。有的醫生建議節食,建議運動降糖,建議血糖嚴格控制,卻不懂防範低血糖風險,即使口袋放兩顆糖,也抵擋不了低血糖對身體的傷害,當你感覺低血糖,傷害已經發生。最危險的是,你可能沒有機會拿出口袋裡的糖!

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糖對於身體的重要性!一旦糖缺乏,身體進入低血糖狀態,即刻就會損及大腦、心臟等重要的器官!高血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長久的高血糖,可能會導致併發症的發生。但是,低血糖卻是時刻可以要人命的!

任何人都應該知道低血糖的危險!與高血糖不同,低血糖的危險只需要幾分鐘就可以呈現,並且,如果低血糖得不到及時解決,身體各個器官都會持續衰竭!比如肝腎功能衰竭,昏迷,蛋白質脂肪被迫通過糖異生轉化成血糖,產生大量尿酸丙酮酸導致酮症酸中毒,而這些,也正是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與多種日常因素息息相關。醫療對糖尿病的影響只有8%,所以,除了藥物控糖,更要從能量代謝,激素調節,甚至細胞營養利用的層面來分析血糖高的各種可能。

怎麼判斷自己是應激反應導致的血糖高?

要看你有沒有下列低血糖症狀: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出汗、飢餓、心慌、顫抖、面色蒼白等,以及腦功能障礙的表現,初期表現為精神不集中、思維和語言遲鈍、頭暈、嗜睡、躁動、易怒、行為怪異等精神症狀,嚴重者出現驚厥、昏迷。

如果經常飢餓,心慌,易怒等症狀,或者突然血糖異常升高,那麼很大可能有應激反應。進一步可以檢測腎上腺皮質激素(GC)和胰高糖素含量。

調理糖尿病要均衡營養,全面調理,飲食,運動,情緒,呼吸,放鬆訓練等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不要只注重降低血糖,更要消除低血糖應激反應,避免身體主動升糖。

Vista血糖調理五原則:

第一,調節血脂

我們在北京延慶的療養院幫助大量肥胖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減肥降低血脂,血糖可以恢復正常。原因在於血脂高的狀態,身體利用血糖的效率大打折扣,換句話說,高脂血症患者需要更高的血糖才能滿足身體需求,需要做的是降低高血脂而不是降糖。

要注意不要吃大量精緻米麵類食物,這種食物升糖過快降糖也快,然後過量的糖會轉化成膽固醇,這才是血脂高從而影響糖代謝最容易被忽視的原因!

第二,定時進餐

糙米、雜豆、魚、肉、蔬菜都要均衡攝入。不需要節食,務必遠離低血糖狀況,雜豆和糙米因為富含纖維素或者直接補充纖維素,可以讓糖和脂類緩慢吸收,不會出現血糖和血脂的過山車變化。補充維生素B族,幫助身體正常實現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

第三,篩查應激反應

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身體在急需血糖時會大量釋放胰高糖素來提升血糖同時抑制胰島素作用。導致應激反應的可能情況有:熬夜!長期加班勞累(包括腦力勞動,大腦需要大量的血糖來提供能量),緊張!恐懼或者壓力等負面情緒。飲食作息規律,注意休息和放鬆!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放鬆,即便睡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需要學習春山步療和自我放鬆導引等放鬆訓練。

第四,注意檢測血糖

又不要過於強調低血糖。要明白糖尿病人需要的血糖要高過一般人,只有消除了應激反應和其他原因導致的胰島素抵抗,血糖自然會回落。如果通過藥物調節過低,反而會激發身體調高血糖的動作,加重肝臟負擔。

第五,堅持腹式呼吸

缺氧與有氧,糖代謝獲得的能量有19倍的差異!很多人呼吸太淺,前半口氣還沒進去,後半口氣已經吐出來了,沒有實現氣體交換,身體實際處於長期缺氧狀態。能量不足也會導致身體主動升糖!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糖尿病人都有疲乏無力的症狀。練習吸氣時鼓肚子,可以滿足足夠的氧氣供應。足量的氧氣可以幫助身體實現正常代謝反應,讓能量充足同時減少了對身體有害的代謝廢物。

現在更多的糖尿病患者並沒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卻普遍有疲乏無力等能量不足狀況,說明更多的是血糖代謝問題和能量利用問題,一味的降糖只會加重能量不足惡化病情。

最後,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可能至始至終都在製造身體對高血糖的需求,而你所用的藥物可能更進一步加快了這種發展趨勢,如果你願意停下來,聽一聽身體的聲音,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會發現,血糖紊亂狀況很容易改變。


之前在療養院指導慢病康復,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等多種慢病非藥物調理方法,都在我的悟空問答,可搜索查看。有血糖問題諮詢,可留言。

vista專注非藥物調理,給你的全是乾貨!在悟空的303個回答。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感謝點贊關注轉發!


vista營養師


糖尿病一向被稱為“富貴病”,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富貴病已經十分普遍。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終身性代謝疾病,其本身不一定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但其併發症高達100多種,嚴重時會造成致命傷害。

有關數據統計顯示:

3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現併發症的幾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現併發症的幾率高達98%。

尤其是長期血糖增高或是血糖不穩定的患者,很可能提前出現更多的併發症。

那麼,糖尿病人常出現哪些併發症?

1、腦中風:

糖尿病會使腦血管發生病變,導致腦中風,特別要注意的是中風一旦發作,複發率高達70%以上,這對廣大的糖尿病患者來講無疑雪上加霜。

2、心梗:

糖尿病併發高血壓者比非糖尿病者高4倍,糖尿病併發高血壓時發生心肌梗死明顯高於非糖尿病者。

糖尿病患者還可有特異性的微血管病變,可出現在糖尿病發生前8-20年,這種特異性的微血管病變可促使冠心病及心梗的發生。

3、失明:

糖尿病血管病變會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和老年性黃斑病變等,是直接危害視覺的眼部疾病。

4、腎病:

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發病率高達65%,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腎病佔終末期腎功能衰竭的首位,約為35%-38%。在腎衰透析的患者中因糖尿病引起的佔70%-80%。

5、糖尿病足:

大約85%的糖尿病患者截肢之前都有足部潰瘍,50%-70%的糖尿病患者截肢時都有壞疽,合併感染者佔20%-50%。

一旦截肢發生,患者存活很難超過5-7年,只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避免截肢等嚴重後果。

身體出現4個信號,提示血糖已失控

1、口腔信號:

糖尿病患者出現牙周感染、牙齦萎縮或腫痛、牙齒鬆動、牙槽骨吸收甚至脫落等,這些都與長期高血糖導致血管及神經病變、免疫力下降、鈣質流失、繼發感染有關。

因此,當糖尿病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處理,提防併發症。

2、眼睛信號:

當糖尿病人視力下降或是眼前出現黑影時,不可想當然地認為是“年老眼花”,這很可能是長期高血糖引起視網膜病變或白內障所致。

此時一定要去醫院檢查,排除糖尿病眼病。

3、肢端信號:

糖尿病可導致對稱性肢端感覺異常,典型者表現為肢體遠端蟻行感、麻木感、針刺感、疼痛感、灼熱感等,症狀由輕到重,逐漸進展。

到了晚期階段,病人可出現痛覺、觸覺及溫度覺完全喪失。當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時,往往提示有周圍神經病變。

4、皮膚信號: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全身皮膚瘙癢、毛囊炎、癤癰、皮膚真菌感染、糖尿病性水皰病等皮膚病變,而且往往久治不愈、非常頑固。

當糖尿病人出現上述情況時,要想到這可能糖尿病皮膚病變。

三種方法輔助降糖,糖尿病人要知道

方法一:食物降糖

1、紫菜

紫菜含有豐富的紫菜多糖、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等,其中的紫菜多糖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於飯前食用紫菜,以降低血糖。一般可用紫菜做湯、羹。

推薦菜譜:紫菜肉末羹

2、黑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和鉀、鈉、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動物實驗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燉湯,也可作配料。

推薦菜譜:涼拌木耳

方法二:茶飲降糖

1、白谷丁桑葉茶

白谷丁,學名蒲公英,是一種藥食兩用的植物,具有降低正常及致病動物餐後血糖的作用。

桑葉的降血糖作用是通過桑葉生物鹼fagomine及桑葉多糖促進β細胞分必胰島素,而胰島素可以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肝糖原合成以及改善糖代謝,最終達到降血糖的效果。

兩者搭配飲用,降糖效果更佳,也更有利於促進代謝恢復正常,更好地穩定血糖。

2、金麥須茶

金麥須俗稱玉米鬚,味甘淡,性平,入肝、腎、小腸三經,功能利尿消腫,平肝利膽,通乳洩熱。

金麥須確實是一款很好的降糖中藥。金麥須中的提取物有明顯降血糖作用,且對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腎病有改善作用。部分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金麥須中的皂甙類物質發揮了降糖作用。

常用金麥須泡水代茶飲,可輔助降低血糖,同時預防糖尿病併發症,尤其是糖尿病腎病,效果好。

方法三:穴位控糖

1、降血糖—然谷穴

然谷穴的位置在足內側,先找到足內踝尖,在其前下方可以摸到一塊隆起的骨頭,解剖學稱之為舟骨粗隆,舟骨粗隆的下方就是然谷穴了。

每天晚上洗完腳可以用拇指用力點揉這裡,直到有明顯的酸脹感為止。堅持每天按揉然谷穴,可以起到很好的降糖效果。

2、緩解煩渴—魚際穴

魚際穴位於手外側,第1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

上消跟肺陰不足、肺熱有關,表現為多飲,應注重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可以掐魚際。

魚際穴屬手太陰肺經的滎穴,位於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具有清肺熱,利咽喉的功效。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檸小檬要瘦到難以置信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3年、5年和長達10年或者更久的時間,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任其發展,糖尿病的併發症會越來越明顯,對身體的損傷也會越來越大。長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損並危及心、腦、腎、周圍神經、眼睛、足等,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糖尿病併發症高達100多種,是目前已知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病。

針對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楠醫生歸納總結以下幾條,是臨床中非常常見,需要大家高度警惕的併發症: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患者會覺得自己的視力越來越模糊,看不清東西,可能會認為是白內障所致,其實這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變中最重要的表現,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的眼底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併發症之一。可以通過眼底檢查進行評估,值得警惕的是這是不可逆性病變。


早期檢測方法:從預防性治療的角度來講,定期做眼底檢查尤為重要。沒有出現視網膜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建議1~2年進行一次檢查;輕度病變患者每年1次;重度病變患者每3~6個月檢查1次;妊娠婦女需要增加檢查頻率。眼部的檢查項目包括視力、眼壓、房角、眼底(觀察:微血管瘤、視網膜內出血、硬性滲出、棉絨斑、視網膜內微血管異常、靜脈串珠、新生血管、玻璃體積血、視網膜前出血、纖維增生等)等,其中靜脈串珠是指視網膜靜脈局部擴張,像串起來的珠子,是糖尿病的典型表現。

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終末期腎臟病的第二位原因,也是潛在尿毒症患者人群,需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由於糖尿病患者存在複雜的代謝紊亂,一旦發展到終末期腎臟病,往往比其他腎臟疾病的治療更加棘手。但積極適當的干預措施、例如通過尿液定量檢測微量白蛋白,給予護腎治療能明顯減少和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尤其在病程早期干預治療效果甚佳。


早期檢測方法:檢測尿液中微量白蛋白含量是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最常用的方法,尿液留置方法有:(1)留取任何時間點的尿液,測定白蛋白和肌酐比值;(2)留取24小時尿液,測定其白蛋白量;(3)留取一段時間內的尿液(4小時或過夜),測量尿中白蛋白排洩率。如果結果異常,應在3個月內重複檢測以明確診斷。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意味著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的增加,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心肌病和冠心病,這是常見的兩種心血管疾病,不僅心肌組織發生改變變性,心臟的血管也會發生狹窄甚至阻塞,對患者的生活治療嚴重影響,並且還會危及生命。



早期檢查方法:對於心血管疾病的評估,可以通過心電圖、心臟超聲和運動平板檢查來分別篩查上述疾病是安全可靠的手段。心電圖是臨床上應用廣泛的一種心臟疾病檢查方法。心電圖檢查可以幫助診斷心律失常,幫助診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及部位,幫助診斷心臟擴大、肥厚,判斷藥物或電解質對心臟的影響等。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時需要進行1次心電圖檢查,之後每年檢查1次,有助於早期發現心臟病變。

糖尿病病足

糖尿病足病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重者可導致截肢。下肢血管病變是導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因素之一,周圍動脈病變是造成足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嚴重周圍動脈病變的患者可出現間歇性走路疼痛的典型症狀,但大多數合併嚴重周圍動脈病變的患者可無此症狀而發生足潰瘍,或在缺乏感覺的足受到損傷以後,缺血性病變加重了足病變。


早期檢測方法:通過足背動脈觸診可以及時發現外周動脈病變,足背動脈為脛前動脈的延續,用雙手食指施加相同壓力,感知兩側足背動脈搏動的強弱,如果搏動明顯減弱或消失則為異常。

糖尿病患者在剛確診時需要進行1次足背動脈觸診,之後每3個月檢查一次。


不同類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有不同的相貌,輕者可以毫無感覺,重者可以影響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狀,也可以是非特異性、似乎很難與糖尿病聯繫在一起的症狀。典型的症狀是多尿、多飲、多食與體重減輕。

  

多尿。因為機體內食物轉化為糖的效率下降,導致血液中糖含量升高。身體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通過尿液排出多餘糖分,致使尿量明顯增多。


口渴。排尿增加會導致口乾舌燥,這時不要用含糖飲料解渴,以免增加血液中糖含量,加重病情。


體重略減輕。超重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體重略減輕聽起來似乎並非糖尿病的標誌。其實,糖尿病引起體重略減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部分水分從尿液中排出;二是排尿頻繁也會帶走一些熱量。


虛弱和飢餓感。高血糖意味著身體調節血糖出現了問題,如果吃了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如精米和白麵),胰島素會升高,引起血糖迅速下降。這會使人感到虛弱,進而渴望獲取更多碳水化合物,導致惡性循環。


持續疲勞感。持續疲勞是一個重要徵兆,這可能意味著吃的食物沒有分解或被細胞利用。由於機體沒有得到所需要的能量,就會很累。2型糖尿病患者隨著一段時間內血糖水平的升高,這些症狀往往出現較慢。


視物模糊。在糖尿病的早期階段,因為葡萄糖在眼睛積聚,暫時改變其形狀,導致眼睛不能聚焦。在血糖穩定下來後約六至八週,視物模糊症狀就會消失,眼睛也會自動調整。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早期的此症狀多不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傷口癒合慢。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免疫功能下降,導致身體自愈能力減弱。

腳發麻。血糖濃度升高後,可能出現輕度神經損傷,引起雙腳麻木。

總結:無論是早期發現糖尿病,還是評估糖尿病的併發症,關鍵在於通過定期的身體檢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措施,因為現在糖尿病的症狀越來越不典型,只有早期的健康檢查才能發現疾病的苗頭,通過及時的控制血糖,就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關注健康,關注楠醫生】


心血管楠醫生


對糖尿病來說,控制血糖雖然很重要,但並非最終的治療目的,儘可能阻止或延緩各種併發症的發生發展才是終極目標。然而,糖尿病人由於機體糖、脂代謝功能異常與障礙始終存在,患病後不可避免地會有併發症的發生。

研究顯示:患糖尿病3年後,併發症發生率約為46%;患病5年後,併發症發生率約為61%;而患病10年後,98%的患者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會有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對併發症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早發現呢?定期檢查是最重要且有效的措施,糖尿病人每年都應當至少進行一次較全面的檢查,由於糖尿病所有併發症發生的根源是對血管的損害,因此按照對血管的損害可劃分為三個大的方面:

周圍神經病變檢查

這是糖尿病患者最早也是最容易發生的併發症,超源於對肢體遠端小血管的損害,往往從四肢麻木、針刺感、燒灼感或是螞蟻在皮膚上爬等感覺為表現,可每年進行尼龍絲等檢查,或是通過肌電圖、下肢彩超等判斷是否存在遠端的神經、血管的損害,這也是發現與預防糖尿病足的主要檢查項目。

微血管病變檢查

眼底血管豐富而細微,是機體微血管的代表,也是人體中唯一肉眼可見的血管,因此糖尿病人每年都應進行一次眼底檢查,比如眼底照相、眼底造影等,是早期發現微血管病變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時,因人體腎臟血管結構與眼底血管類似,經檢查如果眼底血管發生問題,則提示腎臟也存在同樣的血管病變。

正因如此,糖尿病人每年應進行1-2次尿微量白蛋白檢查,如果異常升高,同時眼底檢查血管存在硬化、破裂、出血或有新生血管,則提示有早期糖尿病眼病及腎病發生。早期糖尿病眼病或腎病經干預治療可以逆轉,但任期發展比如糖尿病腎病進入4期尿毒症期則將無法逆轉,患者必須依靠透析維持生命。

大血管病變檢查

這是糖尿病最主要的致命性併發症,是重點防範的併發症,一般根據檢查項目的不同需定期進行檢查,比如:

空腹血糖經常檢測,理想水平應小於6.1mmol/L,至少應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後2小時血糖經常檢測,理想水平應小於7.8mmol/L,至少應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紅蛋白每3個月查一次,小於6.5%表明血糖控制較為理想,如果超過7%表示治療方案急需調整,否則大血管損害的風險極高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每3-6個月檢測一次,理想水平應小於1.8mmol/L,至少應小於2.6mmol/L血壓應經常檢測,理想血壓為小於120/80mmHg,至少應低於130/80mmHg男性腰圍應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圍應小於80cm為宜每年應進行一次頸動脈彩超檢查,檢查是否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並通過頸動脈彩超預測評估心腦等大血管病變發生風險及程度。總之,糖尿病是終生病,隨病程的延長,併發症的發生不可避免,但積極的干預治療將可大大延緩併發症發生發展的進程,從而達到同正常人一樣的預期壽命。要獲得這樣的結果,就必須對併發症做到早發現,才能早干預。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用戶769288457696924


糖尿病的併發症與哪些因素有關?

糖尿病並不一定發生併發症。如果空腹血糖小於6,餐後血糖小於8,一般來說併發症幾乎沒有。如果空腹血糖小於7,HbA1c小於6.5也是可以二十年左右無併發症。

糖尿病併發症主要引發的病因是高血糖,如空腹血糖8到10或者更高一些,可能五年左右會引起其他疾病。糖尿病人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減肥、適當運動、服用降糖藥物等方式來控制血糖穩定,如果還希望再活二十年以上應空腹血糖小於7。

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有神經末稍病變、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

1、視網膜病變:最容易發生的神經末梢病變,發病概率最高。開始時視力下降,嚴重者可以導致失明。初發糖尿病應進行眼底檢查,方便以後對照發現病情進展變化。

2、腎臟病變:屬於微血管病變。腎功能下降,甚至腎衰。化驗尿常規可以幫助早期發現。

3、神經未稍病變:如手指、腳趾麻木,皮膚刺痛等。

4、糖尿病足:大血管病變,如下肢浮腫、腳出現經久不愈的潰瘍。

5、高血壓,心臟血管病變。

6、由高血糖引起的多種癌症。

但是上述六種,只是高血糖引發的併發症。而最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呼吸睡眠低通氣綜合徵,病因不明,此徵發病率達百分之七十左右,即糖尿病病人睡眠時低通氣時,血紅細胞攜帶氧氣量不足即Osahs,在血糖控制很好時也會發生,只是症狀有輕有重。最輕的缺氧,一年只有一到二次明顯缺氧。一般症狀一夜發生十次以上缺氧,引發睡眠中間多次覺醒。嚴重時經常呼吸中斷,無法完成一個九十分鐘睡眠週期,並且需要:帶呼吸機或者吸純氧、用製氧機或者需要臨時輸血提高血紅蛋白濃度。因此,睡眠缺氧才是糖尿病人第一影響壽命的併發症,並且無特效藥。



湯之銘


有了糖尿病問題,我們總是強調要好好的控制血糖,可控制血糖的最終目的,很多朋友卻並不清楚——糖尿病控制好血糖的最終目標,就是控制好血糖,減少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發生率,獲得更好的健康預後,減少糖尿病帶來的健康危害和健康風險,實際上,如果能夠合理的控制好血糖水平,很多糖尿病人也完全可以和正常一樣過的健康而長壽!

糾正一個誤區,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幾率,與糖尿病的病程長短確實有一定的關係,但並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點,比如說3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5年會發生哪些併發症,甚至說得了糖尿病,還能活多少年這樣的說法,會發生哪些併發症,預期壽命還有多少,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糖尿病的干預早晚,長期的血糖控制達標情況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簡單給大家介紹下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最常見的可以分為兩大類,大血管併發症和微血管併發症。

大血管併發症主要是指糖尿病帶來的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的增加。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糖尿病人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比例約為32%,其中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和心衰。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是嚴重影響糖尿病人預後的併發症,大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人的高血糖、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等問題,會使血液中游離脂肪酸增多,最終引起血管內壁的炎性反應以及功能障礙,影響血管內壁的健康,同時糖尿病還會影響身體的脂質代謝過程,導致血脂代謝的異常,使脂質更易於在血管內皮下方形成堆積,這些因素,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是心血管健康的獨立風險因素,想要控制好心血管疾病風險,控制好血糖尤為重要。

說完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再來說下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就更多了,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都屬於微血管併發症的範疇。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併發症之一。而統計研究發現,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出現腎臟併發症的幾率更高,我國約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糖尿病腎病,已經成為了慢性腎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糖代謝的異常,糖尿病引起的腎臟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等,都是導致腎臟健康發生損傷的影響因素。

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最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也是工作年齡段人群不可逆致盲的第一影響因素,幾乎絕大多數的增殖期的視網膜病變,其病因都是因為高血糖的長期影響,高血糖引起的多種代謝過程,都會引起微血管的損傷,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閉塞,血管支撐性減弱等問題,都是糖尿病導致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理。

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屬於糖尿病引起的慢性併發症,病變可能會影響到中樞神經以及周圍神經,通常以周圍神經居多,實際上,我們常見的糖尿病足,就屬於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及血管病變的外在表現之一。其作用機理之一,就是因為高血糖使得葡萄糖在神經細胞外形成堆積,被體內的相關酶分解成山梨醇和果糖,而神經細胞中不含分解果糖的酶,就會導致這2種物質沉積於周圍神經,導致神經細胞內滲透壓增高, 神經細胞水腫及纖維變性壞死。因此,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也與高血糖的長期控制不良有著密切的關係。

減少糖尿病的併發症,關鍵是要“早”!

隨著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現代醫學越來越強調對於糖尿病的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的重要性。

實際上,對於血糖代謝來說,如果能夠從發現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異常的糖尿病前期階段,就開始加強血糖的控制,是更好的減少新發糖尿病幾率,並且減少後續發展成糖尿病後,減少併發症的最佳做法。

如果知道血糖不正常了呢?如果等出現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等典型糖尿病症狀時再去檢查血糖,還是有點晚了,還是建議有條件的朋友,應該每年進行血糖檢查,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或體重超標肥胖等有高危風險的朋友,更應該加強血糖的定期測量,血糖的升高往往不是一下子升高的,及時的發現血糖的升高趨勢時,就通過生活上的飲食控制,加強運動等方面對血糖進行干預和控制,不但能夠減少新發糖尿病的發生幾率,減緩糖尿病的發展進程,即使一定時間後轉變為糖尿病問題後,對多年後的預後都有重要的意義。

這個話不是憑空說說的,我國涉及11萬人篩選,通過幾十年跟蹤的糖尿病預防研究——大慶研究,從數據上證明了這一點,具體的數據就不分享了,這項大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儘早的進行生活控制干預,能夠明顯的減少糖尿病的發病幾率,而儘早進行血糖代謝干預的人群,在發展為糖尿病以後,其健康獲益仍然是長期的,在大血管及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上,也要明顯低於未積極進行生活幹預的對照組人群。

因此,想要控制好糖尿病,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幾率,提高糖尿病人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儘早的進行對血糖升高問題進行早控制,早干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定期監測血糖,在發現血糖出現升高趨勢時,就及早的加強飲食控制和運動干預,把血糖儘可能的控制好,即使發展為糖尿病問題,也要積極的重視,在生活調理的同時,合理用藥把血糖指標控制好,才能夠更好的減少糖尿病對身體帶來的併發症和健康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