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地球從誕生至今分為四個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在顯生宙之前的三個宙,一般又被統稱為隱生宙。

  地球作為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是目前唯一一個擁有生命的星球,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地球已經有了四十六億年的歷史了,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地球在形成的過程中並不是這樣的形態的,地球是在經歷了很長很長的一段時期才形成了現在這樣的規模形式,比如說冥古宙時期,就是地球形成比較早的一個時期,也是地球生命第一現象的時期,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在這個時期,地球的自然條件非常的殘酷,而能夠存在的生命也都是能夠適應高溫的環境,隨著地球時代的發展,地球也會出現其他的發展時代,本文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地球經歷的冥古宙時期環境,並且介紹其他的一些相關信息。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冥古宙開始於地球形成之初,按照科學家的推測,當時的地球就是一個巨大的岩漿球,表面的火山四處爆發,由於地表的灼熱,從地底蒸騰起的水汽上升遇到高空冷氣形成降雨。

  據說這場雨足足下了幾百萬年,漸漸形成了原始的海洋雛形。而與雨水相伴的閃電,將氮氫等元素逐漸催化成了氨基這種低級生命所必須的有機分子。而從太古宙起,單細胞生物繁衍起來,經過了千百萬年才逐漸進化成為我們現在看到那樣讓人流連忘返的地球。如果只是去對照著名字拗口的地質年代紀元和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個0的年份不免讓人眩暈。我很喜歡比爾·布萊森在《萬物簡史》中這樣的一段比方: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請你想像一下,把地球的45億年曆史壓縮成普通的一天。那麼,生命的起始很早,出現第一批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大約是在上午4點,但在此後的16 個小時裡沒有取得多大進展。

  直到晚上差不多8點30分,這一天已經過去六分之五的時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點成績,但也不過是一層靜不下來的微生物。然後,終於出現了一批海生植物。

  20分鐘以後,又出現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納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亞看到的那個神秘的埃迪亞卡拉動物群。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晚上9點4分,三葉蟲登場了,幾乎緊接著出場的是布樂吉斯頁岩那些形狀美觀的動物。

  快到10點鐘的時候,植物開始出現在大地上。過不多久,在這一天還剩下不足兩個小時的時候,第一批陸生動物接著出現了。

  由於10分鐘左右的好天氣,到了10點24分,地球上已經覆蓋著石炭紀的大森林,它們的殘留物變成了我們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蟲亮了相。晚上11點剛過,恐龍邁著緩慢的腳步登上了舞臺,支配世界達三刻鐘左右。

  午夜前20分鐘,它們消失了,哺乳動物的時代開始了。人類在午夜前 1分17秒出現。按照這個比例,我們全部有記錄的歷史不過幾秒鐘長,一個人的一生僅僅是剎那工夫。”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地球剛形成時的第一個地質年代為冥古宙 (Hadean Eon ),它的地質年代開始於地球的地殼形成時期並持續到大約38-35 億年前。在冥古宙早期,地球上大氣冷卻和水分凝聚而形成海洋,在冥古宙後期,地球上開始了生命的起源,此生命跡象可從沈積在最古老的沉積岩(大約37-39 億年前) 中特殊的碳同位素研究所發現。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在Pilbara Supergroup (位於澳洲西北) 發現有藍藻沉積的頂燧石 (Apex cherts),據推測此化石應有34億7000 萬年的歷史,屬於地球上最早有生命記錄的古老化石。在冥古宙期間大氣層裡只有含量少許的氧氣( 因此只有非常少或者甚至沒有臭氧層( ozone layer )的保護),所以紫外線輻射密集的擊中地球表面。

  當時地表的溫度、大氣和水體的組分和性質可能還不具備生命產生的條件,因而也不會出現風化侵蝕等地質作用及其產物。那時地球岩漿活動劇烈,火山爆發頻繁,表面覆蓋著熔化的岩漿海洋。以後,隨著地球溫度的緩慢下降和冷卻,同時由於上述的分異作用,一開始就可能使氣體逸出,蒸發的氣體不斷上升,在空中又凝聚成雨落回地面,隨著不間斷的雨水的侵入,原始大氣圈和海洋誕生了。

這時大氣圈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也被厚厚的雲層封鎖著,太陽光幾乎穿不透地球橘紅色的天空,海洋的溫度高於150 攝氏度。在這沸騰的海洋裡,孕育生命的各種元素在不斷積累。

何為冥古宙?冥古宙時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生命,原來生命如此壯麗

科學家發現大約在冥古宙時期,地球被大量的隕石撞擊,隕石中的磷元素在水中被釋放出來,逐漸與地球上早期分子發生反應,這一發現得到地質考古的證實,科學家在一些距今35億年的太古時期石灰石中發現了磷。調查結論認為地球形成之後的數億年,隕石為地球帶去了大量的磷元素,這些礦物與水發生了反應,逐漸形成現在細胞所使用的磷形態。

科學家認為隕石不僅為地球生命到來了磷,也帶了能量,磷形態的不同說明了早期地球上的磷細胞使用的磷有所不同,撞擊地球的隕石可提供鐵-鎳磷化的礦物,長期與水環境的作用可形成可溶性的磷形態,比如亞磷酸鹽,其天然形成源包括雷擊、地熱流體等,不過沒有發現陸地源可以形成此類物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