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我是XIAO啦,跟我一起旅行吧」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黃昏時的塞維利亞大教堂

語言的盡頭是沉默,當我參觀塞維利亞大教堂的時候,更加篤定了這種感覺,彷彿窮極人間之詞都無法全面描述這個充滿美感與神性的建築。

黃昏時,我找了一個安全的地方用無人機拍攝塞維利亞老城。泛紅的夕陽給整座城市披上暖色調外衣,此時瓜達爾基維爾河畔的塞維利亞大教堂,大概是它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候。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塞維利亞大教堂

哥特式建築與塞維利亞大教堂

哥特式建築起源於11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3-15世紀漸漸流行於整個歐洲大陸,最明顯的建築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巨大的色彩斑斕的玻璃窗。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教堂內部

先說彩色玻璃窗,它無疑是塞維利亞大教堂的點睛之筆。看過《金陵十三釵》的小夥伴們可能有印象,張藝謀在這部電影中將教堂的一面彩色玻璃窗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表達載體來拍攝。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彩色玻璃窗與聖經故事

為什麼教堂會大量使用彩色玻璃窗呢?

一是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本身的改變,使得可以繪製大量壁畫的牆面被大量彩色玻璃窗所取代。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彩色玻璃窗與聖經故事

二是由於當時許多天主教徒並不識字,於是教堂要求工匠將彩色玻璃進行切割鑲嵌成一幅幅由聖經故事構成的彩色玻璃窗,信徒們看過這些由聖經故事構成的彩色玻璃窗就等於閱讀了一遍聖經,所以這些彩色玻璃窗又被叫做“不識字人的聖經”。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彩色玻璃窗與聖經故事

這當中,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玫瑰窗”一般在教堂正立面,被看作是天堂的象徵和神的居所。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玫瑰窗”

彩色玻璃窗一改羅馬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當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窗照射進教堂,斑駁的光影把教堂映照得五彩斑斕。一天中,教堂內部會隨著光線的不同,玻璃窗營造的氛圍也不同,這才是天堂理想中的樣子吧。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走進大教堂,震驚之餘,你會覺得它的每一扇玻璃窗、每一個甬道、甚至每一條縫隙都值得細細觀賞。因為我們購買了Roof Tour,有專門的嚮導帶領我們遊覽大教堂的屋頂,雖然中午被暴曬,但不虛此行。在屋頂上更加清楚了天才式的尖肋拱頂和飛扶壁是怎麼回事。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拱頂

尖肋拱頂和飛扶壁是哥特式建築對羅馬式建築的巨大改革。尖肋拱頂,將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哥特式建築圖解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飛扶壁

扶壁作為一種承重輔助設施本來在羅馬式建築中已經得到了大量運用,但一直是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哥特式建築大膽將其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藉此“飛扶壁”對於整個建築的作用在外觀上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再說說哥特式建築的門,它是層層往裡推進的,而且牆面上有大量浮雕,以塞維利亞大教堂為例,它的正門牆面上是許許多多形態不同的聖經人物雕像,極其精緻,這對即將一步步走進大門的人該有怎樣的吸引力啊。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門與雕塑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門與雕塑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門與雕塑

塞維利亞大教堂曲折的歷史

塞維利亞大教堂長116米、寬76米,其規模和藏品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意大利米蘭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公元711年,摩爾人佔領伊比利半島,塞維利亞被阿拉伯政權控制。1184年,穆瓦希德王朝在如今塞維利亞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聖者”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收回了塞維利亞,趕走了摩爾人。光復後的塞維利亞,需要一座大教堂,於是原來的清真寺就被用作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煩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維利亞人,決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爾達大教堂”,也就是今天的塞維利亞大教堂了。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教堂裡藏著無數個隱秘的門,門後是四通八達的樓梯和甬道,樓梯一般呈環形上升,只容一人大小,如果沒人帶路,你根本不知道正在爬的這個通道通向哪裡。當然,通往希拉爾達塔的門也隱藏著其中。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希拉爾達塔

高達105米的希拉爾達塔,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部分。摩爾人統治時期,它是宣禮塔,直到1568年被改建為教堂的鐘樓,所以這座塔實際上融合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雙重風格,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很多歷史遺蹟都有這種不同宗教信仰交融的風格。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希拉爾達塔

爬上34層的塔頂,可以俯瞰塞維利亞老城。神奇的是,層與層之間並不是樓梯而是緩緩的斜坡,據說當時是為了方便騎士騎馬上去。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樓頂

不大不小的內庭院種滿了橘樹,這個庭院摩爾時期就有了,也是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這時還沒有長滿橘子,但抬頭就能看到陽光從橘樹的枝葉中穿過來,層層橘葉後是雄偉的有象牙白石雕外牆的大教堂,大教堂後是整個藍天。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橘園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橘園

哥倫布不是西班牙人,為什麼他的墓在這裡?

哥倫布的靈柩在1898年運回西班牙,埋葬在塞維利亞教堂內。四個抬棺者代表著當年統治西班牙的四個小王國(卡斯蒂爾、萊昂、納瓦拉、阿拉貢),這麼高的儀式規格,全是因為哥倫布為當時的西班牙建立了大片的中南美殖民地,並由此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哥倫布靈柩與抬棺者

哥倫布本來是意大利人,生活在港口城市熱那亞,在幫父親推銷家紡產品過程中,早早接觸到了來自歐洲各地的船員,並聽這些船員們講了非常多趣聞軼事,從而對出海遠航充滿無限嚮往。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後來他來到海上強國葡萄牙,在首都里斯本,一邊與兄弟合夥開圖片社為客戶繪製航海圖,一邊學習拉丁文及歐洲其他國家語言,還與一位航海家的女兒結了婚,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航海資料。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1484年,哥倫布正式向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提出了到東方探險的建議。這位國王當場拒絕了此建議,但又秘密派出三艘探險船沿著哥倫布繪製的航海圖向西航行。被激怒的哥倫布把目光轉向了西班牙,經過一番奔走,得到了伊莎貝拉女王的支持,1492年4月17日,伊莎貝拉與哥倫布簽訂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聖大非協定》,隨後哥倫布開啟了他的橫渡大西洋航行……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這個意大利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航海事業,與當時的西班牙相互成全,贏得了彼此的財富和聲譽高峰,埋骨在此,就不難理解了。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教堂內有很多珍貴藏品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藏品

後記

一直喜歡建築設計的自己陰差陽錯選擇了經濟學專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內心深處都帶著某種遺憾,尤其是在旅行中見到形形色色的建築時。這次的塞維利亞大教堂讓我認識到,這種遺憾只是一瞬間的,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它的無限熱情,我想,建築的魅力,在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消失過。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塞維利亞大教堂,哥特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TIPS

參觀時間:走馬觀花2小時,強烈建議用至少半天時間慢慢看。

塞維利亞大教堂都是中午開始才允許遊客進入參觀,所以為了節省時間起見,建議早上去參觀塞維利亞王宮,下午參觀塞維利亞大教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