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村有些兒女對老人不好,是否因為老人沒有處理好兒女關係?

手機用戶好大一顆樹


農村的養老問題是大問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直在抓這件事,但總沒能很好地解決,對老人不好、不養老的現象確實不少。

要說原因,首先在子女方。養老是任何一個子女的義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論怎麼說,對老人不好都是不對的。

也確實有父母的原因。有的父母沒能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是有的。

父母的原因第一條就是,很可能父母在尊重長輩、贍養老人方面沒做出好榜樣。父母也有父母,他們是怎樣對待自己的長輩的,子女從小看在眼裡。如果他們當初對長輩就不好,這種做法是很容易遺傳的。一代一代遺傳下去,就形成了家風、門風,要想改變還挺難的!

再就是,有的父母會有偏袒的做法。或者是重男輕女,這在農村特別普遍;或者是特別喜歡某些子女,有什麼好事老想著這些子女,而忽視了其他子女。這麼做,很容易造成家庭內部矛盾,造成部分子女的心理不平衡,造成互相攀比。一個家庭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等父母老了需要人的時候,子女們就會特別計較,矛盾越聚越多。有的老人雖然有很多子女,子女也有能力盡贍養的義務,但他們未必會真心實意。

在養老問題上,兒媳婦起著非常重要、關鍵的作用。子女結婚成家後,父母能把與兒媳婦的關係處好了,一個家庭的和諧就有了保障,兒女盡孝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這方面除了問題,麻煩就大一些。

還有的父母對子女過度嬌生慣養,造成子女心智不成熟,不懂得感恩。一個沒有感恩之心的人,對任何人、對父母都不會好了。


懂得36699


兒女關係沒處理好,和老人沒多大關係。

  1. 婆媳戰爭,永恆的主題。

我家鄰居,都是五十左右的人了,按理說都是年過半百,子孫成群的人了,該懂點道理。現實卻不是這樣呢!

我記得很清楚,2018年的除夕夜,本該是家庭團圓的日子,他家的老父親,一個已經89歲的老人哭著找到了我。他告訴我他被自己的兒媳婦趕出來了,那一刻我並不敢相信。直到他帶著我去到了他兒子家,我看到老人的衣服,生活用品都被丟到了屋外。當時我很氣憤又心痛,一個已經89的老人啊,怎樣的人才可以在這除夕夜把自己的爸趕出家門,我實在難以理解。

我堅持要讓老先生在我家睡,他卻拒絕了。不管我怎麼說,他都不同意。當時我同學家的羊圈裡並沒有養羊,他問我可不可以跟我同學商量睡我同學家的羊圈,那時我真的是哭了。一個堅守著尊嚴的老人,寧願睡羊圈都不睡我們家。

我叫來了我的同學,我們必須尊重老人,因為那是老人最後的尊嚴。那一夜我跟我同學一夜沒睡,忙著拉電線,給羊圈做隔板。那一個除夕格外的寒冷。連我的心都是冷的。而我能做的卻又是如此的有限。

後來我卻聽到他們趕老人出家門的一個荒唐的理由。僅僅是因為老人燒火做飯燻黑了家裡的牆。這是一個多麼荒唐的理由。

所以,子女對老人不好,和老人不會有半點關係。因為他是老人,而我們是子女。


深漂同盟


關注農村生活,分享農村熱點!大家好,我是李哥阿峰!

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村裡的真實故事:鄰居李大爺今年八十二歲,老伴已經去世十多年了。李大爺有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在農村應該可以說這是多子多福,老了不用愁別人羨慕的家庭。

大兒子在當地一家企業上班,月薪四千多元,二兒子是老師,月薪五千左右,三個女兒條件也不錯!可就是這樣的一個別人看起來挺美滿的家庭,兄弟卻反目成仇,姐弟不相往來,現在剩下八十多歲的李大爺沒人伺候。

阿峰結合李大爺家的情況給大家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兒女都是爹孃的心頭肉,很少出現存在一碗水端不平的問題。

阿峰和李大爺是鄰居,小時候還常到李大爺家玩,對他們家還是比較瞭解的。雖然李大爺家孩子多,可李大爺和李大娘年輕時都是好勞力,生產隊裡掙的都是十分工。吃飯都是把好吃的給孩子們吃。兩個兒子結婚後,都沒有債務,兩家三個孫子都是李大娘帶大的,一旦做了好吃的,李大娘都是一分兩份給孩子們送去。女兒都是嫁到別村裡,李大娘隔一段時間都要去看看女兒。

就因為孩子多,李大爺和李大娘儘量把一碗水端平,雖然家裡窮沒啥值錢的東西。

阿峰也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儘量一碗水端平。

第二兒媳賢惠與否是決定伺候老人好壞的重要因素。

故事中兩個兒子的媳婦都不是省油的燈,特別是二兒媳婦不光吝嗇如鬼,還是刀嘴蛇心,是那種得理不饒人,沒理也不服輸的種,有人說做老師的算賬清,老二是老師還真是算賬清,加上不講理惜錢如命的媳婦,還真是一家子人。老大媳婦相對來說還可以,可遇到不講理的兄弟媳婦絕對不能一忍再忍,兩家各過各的,當然相安無事,就是在伺候老人的問題上,互不相讓,你不伺候我更不伺候。李大爺在兩個兒子家輪流住,時間不到就背送到另一家,這家不接說時間還不到,為此兩家吵了好幾次,甚至還大打出手,村幹部調解也無濟於事,弄得李大爺欲哭無淚。

有人會問:兩個兒子呢?兩個兒子都是聽媳婦的,叫往東不敢往西!都把兩家相互的怨氣灑在李大爺身上,李大爺成了出氣筒!

還有人問:三個女兒呢?女兒到時想來伺候老爹,可嫂子不讓,放話說接走了就別往回送,這樣哪個女兒還敢來伺候可憐巴巴的老爹!

第三兒女對老人不好,大多還是由於經濟的問題。

各自成家,收入各自養家餬口,再不像沒結婚前掙了錢就交給父母。結了婚的兒子就像變了個人,一切都以媳婦為中心了,俗話說:娶了媳婦忘了娘,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年齡大了,沒了收入,就該靠兒子養老,多一口嘴就多一份開支,看著錢在一張張的減少,兒子媳婦不著急嗎?

李大爺是農民,沒有退休金,在誰家住誰家就負擔一切開支,李大爺就是吃藥厲害,畢竟八十多歲的人了,每月開支得一千多塊,這也是兩家不想伺候的主要原因。

每個人都有會老的一天,想想小時候父母是怎樣對自己的,那個父母不是像寶貝似的對待自己的孩子。可如今父母老了,需要我們照顧了,我們做孩子的都應該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說實話,這是良心活,我們都應該善待父母,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果。

贍養老人,這是良心活,也是我們每個做兒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李哥阿峰


我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農村人。我們農村不孝敬父母的人多啦,為了給兒子結婚,把所有積蓄拿出來花光,還欠很多外債,兒子是結婚了。卻請來個少奶奶,連飯都不做,婆婆做飯,做家務,哄孫子,婆婆變成傭人,成了兒媳的奴隸。很多老年人報怨孩子不孝,晚年不幸福,兒媳對自已不好。他們生活質量差,體弱多病,沒錢醫治,兒子不給錢,過著苦難日子,挺可憐的。可憐之人,也有可恨之處。是孩子不孝嗎?有沒有想過,自己怎樣對待父母,孩子小時候,好好教育過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什麼樣的家庭,就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挨金似金,挨玉似玉,人伴賢良品德高。我們的孩子小時候,他爸在集上買回來好吃的,要給我公婆送去,孩子說:你們別去,我給我爺爺奶奶送去。我家來客人,做好吃的,要請兩位老人吃飯,他爸要去叫老人吃飯,孩子怕不叫他去,忙著說:爸,你讓我去叫我爺爺奶奶。孩子長大了能掙錢了,哪次回家,都給他爺爺奶奶買禮物。兩位老人吃著孫子給買的美食,樂得滿臉都是笑:還是孫子想我們,給我們買好吃的,我們以前沒見過的食物,我孫子給我們買,我們吃著了。我們夫妻對待父母好,我們的孩子,受我們的感染,愛幫助別人。現在我們夫妻得到回報,孩子很懂事,很想我們,給我錢花,一次一萬元,一年給我們三萬元,我們可享受了,村裡人都羨慕我們,說我們有福,有個好孩子,想吃啥就買啥。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不是才出生就壞,看父母怎麼教育,慣子如殺子,教育好了,父母受益,孩子有個好人品,一生受益。兒女不孝,跟老人沒處理好兒女關係,沒關係,看怎麼教育,教育好了,兒女孝順,教育不好,兒女不孝。老人受苦。





用戶abc5201314


謝悟空:這題農村城市都有這現象,養兒養女防身老是傳統,可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也有不和諧的家庭,兒女不孝的在農村多於城市的主因還是錢,老人好多沒退休金兒女再賺不到錢的,更多是如今的啃老可以,吃小就不中,孩子都被慣大的,造就了就該吃老人的習慣,這代人自私的不少,我家的一個小舅子就這得性,太自私把錢看重,他還一點不窮,養狗行,狗生病到處打針喂藥花錢,可老岳母85歲了今年我問一下她兒女對其怎麼樣?答案太寒酸,三個兒子二女兒,多年沒吃他(大兒)一口飯,從來不叫老人上門,也不買吃的,就這得性,我只能聽著,儘自已的一份孝就行。如今好多不孝的兒女,不過問老人,健康不關心,只看錢了不知在鳥巢裡父母是如何一口一口養大的。這現象不是老小關係沒處理好,而是教育缺失方式不對,孔孟之道不見了,家風不正觀也是其一,個別老人可能有不足,但絕不是不養老人的理由。報告完畢歡迎評論!





手機用戶洋羊健生倡導


我是錦荃荃媽媽,很高興把自己的觀點分享給大家。

首先,我認為是家庭教育問題,兒女們對老人不好因為兒女在年輕時沒有給孩子做到好的引導作用。我最早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廣告,兒媳婦端一盆水給婆婆洗腳,之後她的兒子(她的兒子大概6歲左右)也端來一盆水,這個廣告意義深遠,充分說明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也是終身老師。說說我家吧,我老公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家裡從小教育他們,以後你們不管誰混的好了,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幫助,所以我家從來沒有因為照顧老人這一塊,三兄妹之間計較過。所以父母以身作則對我們的後代有著很大的影響。

其次,兒女對父母家產分配不公的原因。以前的農村每家都有很多孩子,孩子成家後 面臨分家產的事情,由於分配不公平,導致對父母有怨恨。我孃家村有一戶人家,三個兒子,長大後分家時小兒子跟老人一起生活,分家時把錢分給老大和老二,只給老三留下房子,老三心裡不滿意,就搬出去住 後來老母親瘋了生活不能自理,三個兒子以及嫁給本村的兩個姑娘都沒人管,吃喝拉撒都在家裡,村幹部找過他的兒女也無濟於事,最後老人好像是餓死了。這種現象估計在農村應該還有吧。

其次,我想了半天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婆媳關係吧,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再孝順的兒子遇上婆媳不和也很無奈。我婆家的鄰居,五個兒子,三個兒子在農村,二個兒子在城市,老太太想回農村生活,回到農村三個兒媳婦誰也不要,無奈老太太住二兒子的老房子裡,每天晚上農村的三個兒子輪流給老母親做伴,真是可悲。

百善孝為先,做晚輩的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儘自己的孝道。


錦荃媽媽


大家好,說說我的觀點吧,每個家庭不一樣,生活環境習慣不一樣,脾氣秉性不一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同學家,公公婆婆兩人性格不好,經常吵架,公公有時還動手打人,婆婆嘴巴不好喜歡吵,但是人心挺好的,家裡面裡裡外外大大小小的活都是她乾的,公公生病窩床幾年了,一直都是婆婆照顧。每家情況都不一樣的。有問題多溝通,換位考慮。

即使老人有什麼做的不對,晚輩也要理解,我們也有老的一天,我們的子女也在看著。

現在的年輕人也都有文化了,很少說對老人不好的,再說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老人帶孩子,也沒那麼多架吵了。




侯哥的春天


我家姑子雖是抱養的,但也是公婆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要說沒感情我也不相信,但看婆婆對姑子的態度真是不咋滴,(我個人感覺也是姑子家庭比較困難,很少給公婆匯錢或者買東西)姑子嫁出去十幾年了,今年是第一次回家過年,婆婆連雞蛋和肉都捨不得給她兩個外孫吃。明明冰箱裡冷凍的都是肉,筐子裡滿滿的都是雞蛋,現在時節特殊,說要細水長流我也能理解,農家養的雞每天下5、6個蛋呢,也不肯拿幾個出來打湯。我是兒媳,看著真是心寒。


DEMI15蔚嵐天空


在農村,兒女對老人不好,是不是因為老人沒處理好兒女之間的關係?個人認為是這樣的,正是因為老人沒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係,做不到“一碗水端平”,才造就了兒女那樣的“回饋”。

我大姑和爺爺奶奶的關係就非常不好,從大姑結婚後,都沒怎麼和爺爺奶奶說過幾句話。事情是這樣的:我爸兄妹四個,當初大爺結婚的時候,大娘的孃家要了很多東西:縫紉機、自行車、電視…。為了能給滿足大娘的要求,爺爺奶奶想了很多辦法,可都沒能解決。本來,眼看大爺和大娘的婚事就要快黃了,爺爺突然得知大姑談了一個本村的對象。爺爺就急忙的讓大姑把談的對象找來,為了是看看他能不能拿出一些錢來。一番交流之後,爺爺得知那個男孩拿不出錢,就當場表示不同意他和大姑再有來往……。

過了沒兩天,爺爺給大姑說:一會去你三叔家相親,給你在鄰村找了一個對象。大姑聽後,跟爺爺爭論的一番,死活就是不去。為此,爺爺還打了大姑一頓,說:不去也得去,給你說的這戶人家有錢,你同意了,你大哥才能有錢結婚…。大姑當時非常難過,不管怎麼和爺爺奶奶爭取,都沒能得到爺爺奶奶的回應?就這樣,大姑就嫁人了,大爺也有了娶媳婦的錢。

從那以後,大姑和爺爺奶奶的關係就不好,每年逢年過節的時候,就象徵性的來一下,坐一會就走,從不會留下來吃飯。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爺爺前年去世的時候。大姑得知爺爺去世後,從她家裡一直哭到爺爺家,跪在爺爺的棺材前,哭的那叫一個傷心,不時的還會把頭磕在棺材上……。

也許,爺爺當時沒有考慮到大姑的感受。可是,站在爺爺的立場上,拋開大爺娶媳婦需要用錢不說,也是為了大姑著想啊,哪個做父母的不想自己的女兒找個好人家啊?(

那些對老人不好的兒女們,等父母百年後,肯定都能後悔“死”。


魯南小邵


農村兒女對老人好的也有很多,對老人不好的也有,我個人覺得有部分是老人有點問題,就比如說我的朋友家,他們姊妹倆個都不是很愛父母,因為父母在他們才4-5歲時就丟下他們跑了,是他們的奶奶想辦法養活他們,到了讀書的時候沒錢買學習用品是他們的奶奶用雞蛋換了給他們的,後來直到他們讀初中他奶奶病了躺在醫院了,他們的父母都不回來看一眼,就在那一年他們的奶奶去世了。後面他父母又回來了,在家呆了一段時間又走了,父母從來沒有愛過他們,沒有家的感覺,到後來他們長大了,自己去打工上班了,父母就找他們要錢,各種理由,哄騙他們的錢,剛開始他們都會給,後面發現是無底洞一樣,到後來他們要結婚了,要辦婚禮的時候,他父母說他們不會給一分錢更不會給他辦婚禮,他們就特別傷心難過,由於還年輕自己也沒錢,後面沒辦法男的就入贅別人家了,女孩子就這跟別人走了,後面慢慢的他們對父母就不聞不問的,因為父母開口就只要錢,從來不問過的怎麼樣,到現在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了,想過年回去看看父母,他們的父母不讓回去,找各種理由,日子久了他們對父母也很冷淡,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對父母那麼熱情似火,感覺都各不相干的人一樣……有個溫馨的家庭很重要,每個人都是善良的,只是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出身不一樣,所以有所不同,人都是相互的,出生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裡,自熱孩子就會愛家人,還有一部分人覺得父母為他做什麼都是應該的,這部分人也是不會對父母好的,因為他沒有端正自己的態度,一家人要相互理解包容和睦相處才能更幸福美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